最新开题报告
最新开题报告
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开题报告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开题报告 1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文化的国家,例如饮食文化,衣着服饰等等。虽然属于亚洲,但是却跟其他亚洲国家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沐浴文化方面。沐浴文化一直是日本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每个日本人都把洗浴当成说是一日三餐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甚至它的存在已经升华为生活中的一种享乐的方式了。到底,日本的洗浴文化,是怎么样形成并且发展到现在的呢?
受惠于日本的自然地域条件和几乎每个日本人都有的宗教信仰,使日本人钟爱于洗浴泡温泉。而且佛教传到日本后,佛教与日本的神道融合,佛教中洗浴能去病得福的思想更丰富了日本的洗浴文化。与神道一样,日本的审美意识亦发源于自然崇拜。热爱洁净和朴实的审美意识体现在沐浴文化上,通过洗浴保持身体的洁净本身就是对美的追求。再随着社会的发展,洗浴场所也已成为了人们进行社交,增进感情的场所。这都是使沐浴文化发展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
虽然它独特,对日本文化来说具有象征性,但是在国内,对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还不是很多,对洗浴文化的研究尚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我也想尝试一下来研究一下这个方面,多了解一些日本特有的文化。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从出生时的“产汤”,到去世后的“汤罐”,可以说日本人的一生从没有离开过洗浴,这俨然已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正如黄学杰在《日本的沐浴文化中》说的一样,沐浴对日本人来说就如同一日三餐不可缺少,这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清洁,而是已经升华至一种至高至美的享受了,这是日本的生活文化中特有的价值观。
式亭三马曾在《浮世澡堂》中有如此描述,“天下之中,沐浴是交流和教育的最佳捷径。无论你是贵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 洗浴之时人人都赤身裸体, 同降生时一样, 这种裸身的交流交往, 使人忘却高低贵贱, 升华到一种无欲无求的佛教境界。”这也是为什么洗浴文化会在日本如此迅速地发展的原因之一。
陈芳在《试论日本洗浴文化》中明确指出日本现在虽然还是一个等级观念森严的国家,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在泡澡的时候。钱汤是人们相互交流和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也集社交与娱乐于一身。同时泡温泉也是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的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钱汤的历史的发展为起始点,接着例举日本现有的洗浴方式的种类和日本沐浴文化的发展原因来看日本这个名族的人的特征。进一步来了解日本人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各方面的特征等。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归纳总结的的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的重点内容,然后大量地搜集和阅读文献,总结归纳,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技术路线
第一步,搜集和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写出论文综述;
第二步,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第三步,撰写开题报告,列出论文提纲;
第四步,撰写论文初稿。
文章的研究路线是首先,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整理,来了解日本洗浴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再通过这个洗浴文化如此发展的原因和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特征来进行总结,对洗浴文化的意义和其与日本人之间的联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四)研究难点及预期目标
尽管洗浴文化是日本拥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而且这个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每个日本人的心中,但是,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却还不是很成熟。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也不是很多
本文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洗浴文化的发展历史作了了解,另外,还对日本人和洗浴之间的各种关联作了研究,具有针对性,相信本文能给大家对日本的洗浴文化方面有所启示。
最新开题报告 2
一、学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各国便出现抨击政府部门规模与能力的声浪(Ranson and Stewart, 1994)。但相当矛盾地,政府(特别是政府的官僚体系)一方面虽然饱受人民的批评,另一方面却又被要求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目前,对于政府管辖的范围的质疑,已经成为政府所必须面临的挑战之一。有人认为政府自身介入过多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皆有替代方法可以运用。基于上述的观点,许多公共事业开始纳入市场自由竞争的规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公共服务效率和品质的提升。
我国早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公共事业象征着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工具,也因此公共事业所占的比例高出民间私人企业甚多。公共事业对于我国经济的正面贡献也许是不容置疑,然而社会经济的变迁使产业所身处的大环境已大异于往昔,公共事业所累积的弊病也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浮上台面,与民间企业相较,其优势与存在必要性已然日益递减。公共事业未免在市场中落居劣势的地位,不得不思考组织变革之道,以适应环境带来的挑战。在这些变革之中,民营化是最常为人所提及的走向。
民营化相关议题近几年来在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形成一股不可遏抑的潮流,针对民营化的主题而投身研究的研究生不在少数,每年也有大量的研究成品呈现。然而,综观近年来博硕士论文对于民营化研究,尽管研究成果丰硕,但都集中在员工权益、经营管理绩效、以及各种个案的探讨上。这些研究或许对于实务界会产生相当深广的正面助益,但却缺乏对于民营化背景的宏观思维,以及前因后果的论理分析。
民营化趋势让公共事业组织不得不面临重大组织变革。如果从开放系统理论观点来解释,环境是所有组织的外在系统,组织与外在环境间形成一种输入─转换─输出的互动关系而彼此影响。各种外在环境的因素,诸如一般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政治环境、法律体制、天然资源、人口特质、社会环境等,以及特殊任务环境中的顾客因素、供应者因素、竞争者因素、社会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等都有可能,以各种程度不同的影响力,成为组织系统变迁与调适的动力来源。从以上的观点延伸,公共事业从事民营化的组织变革,必定也是受到外在环境系统的影响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选择以开放系统理论作为探讨民营化的架构,将公共事业组织视为与外在环境互动的开放系统,分别从新公共管理的影响、全球化的趋势、实用主义的考量,以及国家政策的走向等等方面来分析这些外在环境如何地影响公共事业,促使其从事民营化的组织变革。
除此之外,开放系统理论也告诉我们,在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情形下,环境─组织关系并非单向,组织也不是一个消极的系统,只能被动地回应外在的影响力。在分析过影响公共事业从事民营化组织变革的外环境力之后,本研究将公共政策策略管理的角度,分析国家公共政策在面对外来信息并进行处理的系统转换过程中,是否具有前瞻的视野,能否输出足以维系组织长远发展的决策。本研究针对我国学术界这一空白区域提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希望能完成以下研究内容:
1. 了解民营化基本定义与理论内涵,以及造成民营化的因素。
2. 了解开放系统理论基本义涵、理论渊源、重要概念,及其在组织理论上运用,并用开放系统理论架构来探讨民营化组织变革。
3. 本研究将以xx电信公司作为公共事业移转民营化实例,分别从新公共管理的影响、全球化的趋势、实用主义的考量,以及国家政策的走向(包括法率的改革)等四个方向来分析这些外在环境如何地影响公共事业,促使其从事民营化的组织变革。
4. 分别从电信业务的开放、xx电信公司的组织变革、以及xx电信公司如何与员工沟通等等方向,探讨xx电信公司民营化进程与现况。
5. 其后,本研究将从公共策略管理角度出发,检视xx电信公司应该如何认识并过滤外环境变迁信息进行公共事业往民营化的平稳过渡。
6. 最后,本研究将检视xx电信公司从事民营化组织变革的进程与现况,从公共政策策略管理的角度针对其民营化成果,就目标与价值、技术、组织结构、与管理过程等方向给予研究建议。
其中,研究重点在于从公共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方面出发,进而探讨组织管理者本身是否能即时认识到外环境的变迁,从事有利于组织存续的组织变革。难点在于如何从公共政策的策略管理角度出发,说明哪种策略可以确使公共事业管理者顺利遵循这些政策信息完成公共事业到民营化的顺利过渡。
三、学位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参考Kast Rosenzweig(1985)针对外环境信息输入、管理阶层认识与决策影响产出三个方面所提出的系统途径结构并做一些修改,作为本研究基本结构:
具体研究方法为:1)文献分析法:本研究将参考国内外相关学术论著、书籍、期刊、报纸等文献,以及网站资料,分别探讨开放系统途径理论意涵、民营化的理论与实务、新公共管理渊源与发展、全球化趋势现状、实用主义盛行考量,以及国家政策方向的改革,并且将搜集目前实证案例民营化进程相关资料,以作为对现况实务了解与分析。
2)深度访谈法:为了弥补文献分析法的不足,求得更为正确完整的资料,本研究将对实证研究中xx电信公司的高层决策者、中阶管理者、基层员工等进行深度访谈,希望能藉此取得第一手之资料,了解组织的管理阶层是否能即时适应环境变迁,了解国家的公共政策并准确落实,适应组织未来的变革方向。
四、计划进度
时间 论文写作进度
20xx年04月-20xx年05月 参考文献的阅读和文献综述的撰写
20xx年06月-20xx年07月 进行数据搜集并整理
20xx年08月-20xx年09月 进行民营化公共政策的经验分析
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在经验分析的结果基础上,对经验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比较分析
20xx年01月-20xx年02月 完成论文初稿
20xx年03月-20xx年04月 论文修改及最终定稿
五、参考文献目录(含教材、专著、学术论文、网络资源路径);
[1] 詹国彬. 治理视野中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2) .
[2] 祝志勇,吴垠,刘燕.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理论和实践约束[J]财经问题研究, 20xx,(03) .
[3] 龚恩华. 论公用事业民营化与政府规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xx,(02) .
[4] 娄成武,尹涛. 论政府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5) .
[5] 周向红. 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xx,(09) .
[6] 汪飞燕,赵定涛. 基于博弈分析的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责任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 20xx,(01) .
[7] 金太军,沈承诚,左兵团. 公共事业民营化的多重博弈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xx,(03) .
[8] 李静雯. 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探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xx,(02) .
最新开题报告 3
一、论文题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xx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20xx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20xx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20xx年度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最新开题报告 4
一、 问题产生的背景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几个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了解茶的起源、发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以及其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主要方法)
(二)、亲身体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找机会去品尝一些种类的茶
(三)、讨论法: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5月23日-2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5月25日-26日: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和指到老师(地理老师)进行资深的交流讨论。
5月27日-6月5日:1.品茶,写下感受。2.将前面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6月6日-9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并下写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6月10日-13日: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一套合适的报告草案。最后,将报告草案完善归纳,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
6月15日-17日:将完善后的研究报告给指导老师修改。
五、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培养学习兴趣,使我们了解中国茶文化。
六、条件分析
(一) 主观条件:全体成员对中国茶文化兴趣浓厚,行动积极,团结协作。
(二) 可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
(三) 经费来源:本课题经费要求不高,成员可以自筹解决
(四) 参考文献:《茶文化学》
最新开题报告 5
通过本课题的设计研究,注重市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营造出优美的城市生态性景观,广场的生态性设计应以尊重人性的基本需求为前提,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广场,探索城市广场景观"以生态为本,以人为本"是本课题的基本目的,这里的生态,有别于生命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学,而是指人与景观的互动性、参与性、体现在景观环境带给人的感官和心理体验以及人们在环,境中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二者互相影响,好的环境能带给人们身心的愉悦感,庇护感和回归感而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喜欢程度的增加会大大提高环境的使用率,这样的环境是富有生机的,二者的互动促进了环境景观的平衡发展,这是一种生态性的景观,通过本案设计过程,检验我四年专业学习的结果,也就是检验我独立驾驭项目的创意和设计能力的程度。
城市广场设计现状
城市广场研究取得的成绩,从城市规划原理阐述了"城市广场的作用、广场的分类、不同性质的广场、广场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城市广场设计的文化底蕴,是城市文明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特殊现象已有从空间形态上来研究城市广场的空间意义,城市广场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广场功能多为政治生活服务,往往追求表面,追求形象,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生态化的市民广场,目前,我国的城市广场正陷入模式化的误区,并透露出了城市广场中存在的问题。
绿化手法单调机械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由传统功能性向现代生态性转变,要使我们的城市广场成为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整个城市有机体具有活力、生命力,就应该重新认识城市广场的功能性质,营造一个符合城市的历史文脉、整体规划和发展趋势,而且与这个城市的表情协调统一,符合市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让市民抒发情感和自然性的人性广场,当代生态景观学是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实施手法以当代科学技术的物质条件为重,来实现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下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以期间的具体的,物质的交流,争取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最高境界,将当代生态景观学运用到城市广场的景观生态性的营造上,就要设计者们从广场的本质意义出发,重新去思考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注重生态功能的体现和运用,强调低碳环保、美学意境的创造同时要更多的融入时代文化元素,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和气质,在设计过程中,我将借鉴同类设计优秀成果和设计方法,完成符合城市广场发展趋势的、有新意的、环境景观设计作品。
最新开题报告 6
学生姓名: 王亚伟 学 号: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论文)题目:自动导引小车设计
指导教师: 关山 教授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径,这种系统在复杂的路径系统中并没有很好的适应性。
1.3 我选取的导引方式
电磁感应导引的可靠性比较高,控制策略相对简单,所以它是一种使用最早、也最多的导引模式。由高频交流发生装置预先在埋设电的磁金属导线上加载高频交流电[8],导线周围产生一个导引磁场,导引系统依据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磁场强弱以纠正位置偏差,保证车辆对路径的自动跟踪,实现导引。在现代物流和工业生产流水线等行业中,电磁感应式导引小车的应用非常广泛。
传统的电磁感应式导引与其它导引方式相比,是一种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导引方式。但是传统的电磁感应导引方式的定位精度不是很高,而且易受外界环境磁场干扰等缺点。
本文对电磁感应式的自动导引小车进行研究,采用三感应线圈三角形式[9]布局这种方式,对自动电磁导引小车的定位分析,实现自动电磁导引小车行进过程中的精确定位,保证位置信息的精度尽可能高,实现小车的精确定位。
1.4 车体结构
小车采用两后轮独立驱动差速转向,两前轮为万向轮的四轮结构形式。步进电机经减速器后通过驱动轮提供驱动力,当两轮运动速度不同时就可以实现差速转向。
车架是整个AGV小车的机体部分,主要用于安装轮子、电磁感应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车架上面安装伺服电机驱动器、PCD板和电瓶[10]。对于车架的设计,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要求,故车架材料选用铸造铝合金。
AGV运行并具有速度控制和制动能力的子系统。主要包括电机、减速器、驱动器、控制与驱动电路等。驱动系统一般为闭环方式与开环方式,前者以伺服直流电机为主,后者以步进电机为主[11]。
AGV周边设施使用一般工业电力,根据用途而有不同要求。如充电间频率发生器、自动门、计算机室、通讯装置以及工作环境所需装置的动力等。根据车型、运行及载荷量而采用不同功率的蓄电他,一般都是蓄电池组合体。常用直流电压为12伏、24伏、48伏及72伏。
1.5 课题的意义
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红利即将丧失、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缺失、招工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催生了对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国内企业对
最新开题报告 7
一、 论文题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 题目研究内容:
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大资源,谁控制的信息越多,谁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越高,谁就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会更有优势,这一点已得到举世公认。
随着WTO的加入和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抓住机遇,在竞争占得先机,作为生产企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库存管理的信息化、计算机化也就迫在眉捷了。开发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即有宏观上的意义,那就是顺应时代信息化、现代化潮流,提高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也有微观上的意义,那就是可以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程序,加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单位效益。
库存管理的对象是很多的,广而言之,它可以包括:商业、企业库存的商品,图书馆库存的图书,博物馆库存的展品等等。在这里本文仅涉及工业企业的产品库存。它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 没有经过企业加工,而为企业生产或其他各方面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部件等,如钢材、轴承、发动机、电动机等。
2、 已经过企业加工,但尚未加工完毕的在制品。
3、 企业已加工完毕,储而待销的成品与备件等。
库存管理系统按分类、分级的模式对仓库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缩短了库存信息流转时间,使企业的物料管理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为采购、销售和生产提供依据;智能化的预警功能可自动提示存货的短缺、超储等异常状况;系统还可进行材料库存ABC分类汇总,减少资金积压。完善的库存管理功能,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入库、出库、退货、订货、库存统计查询等等。
下面介绍库存管理的工作流程:
#入库
供货单位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送货单---库管人员查收入库---入库单
处理各种入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其他入库等入库业务;按入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入库单据信息。
#出库
库存统计表---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库管人员出库---出库单
处理各种出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领料、委外领料、其他出库等出库业务;按出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出库单据信息。
#退货
产品不合格通知书---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存根---库管人员退货---退货单
#订货
库存管理部门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单---采购部门向供应单位传递订货单---供应单位组织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入库
#盘点
备份库存数据,打印盘点表,可按仓库、批次进行盘点,并根据盘点表生成盘盈、盘亏表,调整库存账。
盘点的功能是检查仓库现有库存量与帐面数量是否一致。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大于帐面数量,则盘盈;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小于帐面数量,则盘亏。无论是盘盈还是盘亏,它们的差异量都记录在盘点调整单。
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库存管理系统将包含以下内容:
1. 能对企业内的各类货物进行ABC分类管理,并提供最低库存量、最高库存量、安全库存量的预警功能。
2. 可以存储各类信息档案包括物资、产品基本信息、供货单位信息、使用单位信息等。
3. 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物资入库管理物资出库管理等等,安全、高效;支持各种类型的出/入库业务: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采购入库、其他入库、生产领料出库、委外领料出库、销售出库和其他出库等
4. 提供退货管理功能
5. 通过查询库存,及时了解库存余额信息,便于订货下单,以免由于缺货,影响生产。另外,还提供经济订货量计算功能和打印订货采购单功能。
6. 支持库存盘点功能,可按仓库、物料进行盘点,自动汇总盘点数据,及时生成盘赢亏调整单
7. 可及时打印库存余额,方便领导决策或安排及时定货.
三、调研情况
1、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因此,经济管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当然,由于库存管理在经济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中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库存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单据数据。为及时结清每笔业务,盘点库存和货物流动情况,保证企业生产用料以及货物安全,库管人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作数据记录统计工作。
在世界发达国家,库存管理的计算机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尽管我国的生产企业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强的意识和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表现之一:有的企业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分目前仍为手工、半手工操作。从供应单位办理入库登记开始,到使用单位输领料出库手续为止,所有操作基本上都是由仓库管理人员笔写,手理,加上算盘、计算器来完成。这不仅繁锁,效率低,而且缺乏库存管理的一些基本手段,如库存状况统计,查询经济订货量计算等,这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落后,及经济利益上的损失。
表现之二为:有的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已上了微机,但对微机的利用效率极低,有的在用它打游戏,有的仅把它当计算器或打字机来用。
表现之三为:有的企业单位既有了微机同时也有了库存管理软件,但硬件上去了,软件上不去。因为他们用的库存管理软件,大多为自己的工作人员及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员所开发的简单的管理程序,很难称得上是“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这些程序的弱点多表现为:1)系统开发时无科学的理论支持。2)开发过程中调研不全面。3)软件编写时模型不清晰完整。4)所用开发工具落后(如Foxbase等)。
四、研究解决方法及思路
根据我国国内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普及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将用我所学知识,利用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实用的理论,开发一套基于NET的库存管理系统,以求能对我国库存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具体的方法及计划如下:
全论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阐明所开发项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用户哪些要求,并给出全文的摘要。第二部分为实际开发过程,这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分为理论支持,系统分析(实际调研),系统设计,软件编写,运行调试,系统安装,系统维护七章。第三部分为结束语部分,分为经验教训和注意问题及作者建议,参考资料二章。作为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读者共享。这三个部分中,第二部分为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方法及工具(VB.NET)使用的详尽论述处于全论文的核心地位。而其中的理论支持,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写又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在此将这四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理论支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1)当前计算机管理界所流行且实用的系统建设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分作―协调原则、目标优化原则。(2)系统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3)原型法。
<二>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题、要满足用户哪些具体的信息需求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从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
通过对系统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画出系统的实际操作流程图:
供货单位管理
使用单位管理
物资登记
基本信息录入
基本信息管理
物资调配
出库管理
入库管理
订货管理
库存盘点
退货管理
当然各个环节操作仍需进一步细化以来满足用户对管理进行全面操作的要求。
<三>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技术)方案。包括数据库设计(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其中,我拟开发的库存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
库存管理系统
登 录
基本管理
入库管理
出库管理
退货管理
订货管理
库存盘点
系统维护
退出
添加、查询、修改
物资管理
供货单位管理
使用单位管理
库存查询
经济订货量计算
订货下单
打印订货采购单
<四>软件编写
该章包括两部分:(1)开发环境:所选择的操作系统平台(WINDOWS98)、开发工具(VB.NET)及硬件环境。(2)功能模块的编程实现。
五、 进度计划:
阶段 时间 完成内容
1 2.15―3.10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 3.12―3.26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3 3.27―5.15 程序编写、系统调试
4 5.16―6.01 论文撰写
5 6月份 答辩
最新开题报告 8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一直是中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资本配置的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一直以来,各国都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在各国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固定汇率制崩溃、以及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高潮。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1996年随着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开了步伐,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加入WTO后,我们就要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仍然管制过于严格,中资金融机构过于缺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进行竞争的经验,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这显然对我国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场化下各金融主体的风险浅析
1、利率放开加剧各金融机构的同业竞争风险: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利率管理的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详尽和规范,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层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磨合尚处于初期水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占据着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存款利率有可能造成博弈论上的高利率“纳什均衡”一谁降低利率谁就吃亏,其结果只能是使长期受到抑制的利率出现大幅上扬,这就必然会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存款机构退出市场。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能够合法的利用价格武器去争取生存及发展的空间,而价格竞争将会导致存款利率水平的非理性升高,如果缺少金融风险的相应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远见一味追求眼前收益,存款利率的升高就会形成金融机构间的无差别价格战,必将对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冲击。
2、利差收窄增加金融机构的盈利风险:与当前的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差将成缩小趋势。同业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在争夺储蓄资源的过程中,存款利率将存在逐步提高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优质贷款资源的争夺,可能使银行不得不降低其贷款利率,从而便利率差缩小,令银行的利润空间变窄。如美国 1986-1990年的存贷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间减少了54个基点(美国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贷款利差比1984年下降82个基点(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的存贷款利差从改革初期的4个百分点下降到改革后期的不足3个百分点。整体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差一般会减小0.5%-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利息收入一般要占总营业收入很大一部分,在我国银行收益总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服务功能不够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尚不健全,手续费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相对偏小,利息收入甚至占总营业收入的85%-90%以上。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的不断收窄,将给中小金融机构收益带来巨大影响并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
3、利率波动增加金融机构的管理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与其他经济变量相互影响的力度将增加,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将加大。经济的过热或低迷、货币资金的供求变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游资的冲击等,都会引起利率的波动。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与支出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额、结构和期限,在利率波动频繁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对称,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就会产生利率收益风险。利率变动越频繁,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也越大,这给商业银行的即时反应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头寸和流动性的影响,也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管理手段和技术都相对落后,科学应对频繁的利率波动尚具有较大难度。
4、利率逆向选择增加金融机构的潜在信用风险: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如果提高利率,将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令信贷资金大量流人高风险行业,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一方面,贷款利率上升逆向激励了高风险者的贷款需求,而挤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者需求者,这就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银行为换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令其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从而导致实体经济泡沫化,最终形成不良信贷资产。另一方面,企业高利率借款,蕴含着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将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近年来我国银行出现“惜贷”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带来相应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放开利率后,银行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业也有可能利用银行这种极端趋利心理申请高利率贷款,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5、利率变动增加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性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许多存贷款业务,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提前偿还的工商贷款等,都具有期权特征。名义利率的变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而不管实际利率是正的还是负的。以存款为例,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高利率转存,从而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而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能提前还贷,再重新申请贷款,存款客户也有可能提前支取存款并转向于其他比较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向,如债券、股票等。无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只要这种变动幅度存在,金融机构就会面临客户不同程度的选择权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频繁波动令选择权风险进一步加剧,从而严重影响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三、文献综述
黄达认为(20xx),利率市场化是指把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问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三)同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四)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薛宝莉认为(20xx),通过对国外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提高金融监管体系的调控水平和监管能力,(二)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它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是通过银行和企业来进行的。 (三)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利率作用的实现,要求金融机构和般企业对利率杠杆做出灵敏反映,快速调整,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四)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就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王中格认为(20xx),企业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其对利率信号的敏感度和受资金价格的约束性,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一)企业议价能力有所增强,(二)利率市场化强化企业贷款期限短期化趋势,(三)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融资灵活性增强,(四)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资金管理意识增强。因此,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
张华认为(20xx),目前,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的利率都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但是还有一部分金融资产的利率还是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所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是:(一)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二)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建设滞后,(三)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四)社会信用缺失,(五)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熊芳(20xx)根据了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一些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启示。第一,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金融交易的其他相关配套机制尚未健全之前,对利率仍要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第二,加强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银行可积极运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上下限等业务,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减少资产价格变动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第三,建立健全符合监管要求的金融安全网,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监管体系。要建立健全严格而科学的监管体系。并且由政府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制度,将有助于防范一家银行倒闭后,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众多存户挤兑,致使许多银行发生连锁倒闭的系统风险的出现。
陈向阳等认为(20xx),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欠缺。(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三)我国尚未形成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四)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五)我国的金融监管不够健全:首先,金融监管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其次,监管机构内部关系混乱,缺乏有效的协调;最后,对金融监管的立法未到位,导致无法可依,监管机构执行力度不大或不到位,令违规现象屡屡发生。
顾宁和黄丽萍(20xx)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我们要建立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且金融市场主体要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最后要建立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第二,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成熟度,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学会自主定价。第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企业的融资行为建立在健全的融资体制基础上,并有较高的投资利率弹性。第四,确定基准利率,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央银行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中央银行只能通过问接手段影响或调控银行利率或市场利率,实现利率的平稳运行。第五,转变金融监管方式,加强监管的有效性。
旷煜等认为(20xx),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调整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强化金融系统的竞争格局;(二)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壮大;(三)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体系;(四)调整和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徐彩认为(20xx),就目前情况看, 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尚且存在制约因素。稳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任务。(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二)加强金融监管, 提高监管水平。(三)规范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首先, 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次, 造就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系;最后, 提高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意识。
安骏麟认为(20xx),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应该从以下几点继续推行:(一)继续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式。要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我们都必须以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核心。(二)建立充分的竞争市场和强化金融监督。若金融监管不严,因为政府保护,银行就会因不必承担相应成本而从事高风险贷款。这一来直接导致银行体系风险上升。(三)完善金融机构配套机制。利率市场化就是市场取代货币成为利率定价主体,这个改革的成败更多是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定价体系的建立。(四)加速企业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真正目的是要让经济活动能够提供一个准确的调整指标和信号。
四、主要拟解决的问题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1、介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内容,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现状;
2、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下各大金融机构风险评价、管理目标、管控举措
3、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切实可行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文数据库及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收集有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为论文作铺垫。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来说明层次分析法在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起止时间 任务安排
12月20日—1月5日 学生选题
4月15日— 4月21日 撰写开题报告
4月22日—5月12日 论文一稿
5月13日—5月19日 中期检查
5月20日—5月26日 论文二稿
5月27日—6月9日 论文三稿
6月10日—6月16日 论文评定
6月17日—6月23日 论文答辩
最新开题报告 9
论文计划:
1、研究意义
能源是经济的基础,环境则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已成为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以及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国家和谐、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几年,国际油价虽然跌宕起伏,但整体走势向上,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形势十分严峻。同时这种状况也对环境构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经济发展。节能降耗,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汽车不仅消耗大量石油资源,还排放大量尾气,是公认的污染大气的“头号杀手"。要缓解这两个日趋严重的问题,汽车工业必然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EV)以电代油,能够实现“零排放”,噪音低,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与环保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动汽车的推广需要建设充电站,其作用等同于目前燃油汽车的加油站,只有具备了性能优良、服务完善的充电设施服务网络,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而当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市场前景广阔,但具有成熟技术的产品并不多,市场上完善的充电设施产业上没有形成。因此,研究电动汽车充电机(站)的电气设计等相关问题,为充电站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是一项对于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本论文工作的意义所在。
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为标准充电站的建设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如下:
第1章:调查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趋势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发展模式。 第2章:研究充电站总体结构、充电方式。 第3章: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及关键技术。 第4章:举例说明充电站系统的典型设计。 第5章:对课题进行总结,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3、论文工作计划
1.20xx.03~04 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对电动汽车发展现状、趋势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发展模式进行初步分析;
2.20xx.05~06 研究充电站总体结构、充电方式;
3.20xx.07~08 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及关键技术;
4.20xx.09~10 研究充电站系统的典型设计;
5.20xx.11~12 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完成论文初稿; 6.20xx.01~03 完成论文全稿。
最新开题报告 10
国外林业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所有制的研究及评价上。所有制是要解决森林资源产权的主体,回答谁将拥有对森林资源的实际控制能力。以下就是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讨论所有制问题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利弊,寻求最佳的制度安排。各国对所有制形式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产权、国家产权、共同产权、。
西方学者总体上对私人产权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根据完全竞争理论,私人产权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由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所有者不受任何干扰和限制,他可以任意处置其资产,受利益机制驱动,所有者总是将资源用于最高、最有价值的用途,从而对社会利益做出最大贡献。但也有个别人对林业这个特定领域的私人产权安排的效率产生异议。bromley 专门撰文指出,在私人产权形式下,存在着能否保障足够的公共物品和无价格产品供应问题;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对私人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私人在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存在利用过度和投资不足倾向。
专家们对共同产权制度也褒贬不一。共同产权悲剧理论、乡村林地谬误理论认为,集体劳动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绩效衡量,在共同产权安排下的成员有偷闲、搭便车的倾向。同时,在这种产权形式下的森林不可避免地会退化,会遭到破坏。解决的办法是向私人产权形式转移。但赞成共同产权安排的学者认为,共同产权可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以消除为数众多的个人经营战略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形成集体力量与外界对抗,排除团体以外他人的干扰等等。
总之,西方产权理论对森林资源的国有化和集中统一控制多持怀疑和批评态度。普遍认为,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并不受利润最大化激励机制驱动,计划并不根据收益状况来制定,因而不会追求从资源中创造最大价值,往往忽略资源发展的投资机会;大量的森林资源国有化常常超出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现实中并不存在一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所有问题的产权制度安排,那种认为只有某种产权制度是最理想状态的看法正在被抛弃。peter 认为,现实只能是包括一切产权形式的共存或混合状态。
目前,各国实行森林资源多种所有制,而且林权稳定,私有林所占比重大都在50%以上。德国规定,国家建设占用私有林,从国有林划给林份质量相近的同等面积的国有林,或作价补偿。日本为鼓励私人造林,其造林、育林费用由国家补助70%,地方政府补助20%,森林法明确规定法律保障法定的私有林木所有权不受侵犯。其他国家也都对类似情况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定。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权的稳定与转换是影响森林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内在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林业国家开始重新考虑改革森林所有权政策。andy white等对占世界森林总面积93%的主要林业国家的森林所有权进行了回顾后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是与权属安全和获取森林经济潜力的收益权紧密相连的,政府今后将逐步把经营公有林的责任和权利下放给当地社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20xx)》对森林公共管理的权利下放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截止到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有成效的努力已经加强了当地的参与,提高了当地分享森林收入的比例,从而促使更好地提供森林产品与服务以及提高森林的可持续性。然而,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与新的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责任心以及机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滥用职权;
(2)财政资源的紧迫需求可能加快毁林的速度;
(3)外部性成本可能落在某个特定区域或社区群体上,而不是落在作为整体的社会上;
(4)新法律可能阻碍资源管理的习惯做法和当地模式;
(5)决策可能没有有效地传达到地方层面;
(6)有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最新开题报告 1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深化,经济基本面呈良性发展态势;经济的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30余年的市场化进程,金融的开放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特别是城市金融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农村经济的血液——农村金融却始终是金融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发展遇到了瓶颈;特别是近几年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贫富问题日趋严重,这无疑对社会安定和谐埋下了隐患。增强农村金融发展,通过金融的辐射及信用融通作用,将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良性循环,以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借助相关金融指标,比较不同区域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通过相关文献、数据的.分析,并采取一定程度的实地调研,分析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成因;在此基础之上,比较不同区域农村金融的优势,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使区域农村经济相互借鉴,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良性循环。
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区域的地理环境及人文背景;其次,对区域农村金融(以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为例)发展状况的进行分析,比较其差异;再次,立足于本区域的传统与现实情况,分析形成差异的成因;最后,通过对两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分析,形成各自的优势资源,借此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第一部分:区域界定。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一直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技术的革新,地理区域变得越来越模糊;区域的分割,使不同地区界定完善。鉴于不同地区金融统计方法及统计口径不同,金融统计资料完备情况各异,本文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区域的代表,以完成对本课题的研究。
最新开题报告 12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般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来讲,法学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其目的是探索多种方式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路子。实践环节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试点项目的评价和远程开放教育的未来。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目的要求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研究性的理论分析文章。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 学生要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文章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应具有学术性。毕业论文包括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参考资料,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它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 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与所给予的时间和学分相适应,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专科毕业生不得少于4000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选题要求
(1)、毕业论文的选题限于法学专业的范围内,一般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内容为主要选题方向。
(2)、要紧密结合法学研究动态和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实际。
(3)、选题避免过大。
(4)、选题避免过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结合专业,学生自选两个题目,交指导教师平衡后,确定其中一个为你的论文题目。选题时要注明以哪门课程(法)为主。
(5)、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写的毕业论文不可直接或变相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来使用。
最新开题报告 13
一、题目来源
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生产测绘仪器的公司,公司内部有专门的GIS事业部,由于去年在那里实习,我提出由他们来给我出毕业设计的题目,公司给找的指导老师是GIS桌面组的,因此他给我出了一个与GIS相关题目,有好几道题目,我选了空间数据共享的研究这道题目,因为以往接触过一些电子地图方面的知识,觉得上手应该容易一些。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里面要涉及到大量的空间数据,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网络数据。空间数据的格式非常的多,但是提供的地图信息都是一样的,比如矢量数据里面的Shapefile格式,和GML格式,里面提供的地图信息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点线面的信息,但是地图信息的存储方式不一样,所以为了开发人员更方便地得到想要的地图信息,而不用考虑格式转换的一些麻烦,所以建立一个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是很有必要。另外空间数据共享平台,不仅要考虑一些空间数据格式转换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公司内部开发小组的协同性,尤其是GIS开发小组的需求,比如小组里面有的人专门处理地图信息,比如一个一个城市的地图,但城市又分很多区域,可能只有整个城市的地图而没有某个区域的地图,那么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提供的空间数据库,提取出这个区域的地图信息,生成所需要的格式。另外随着Google地图,Bing地图等一些网络地图的兴起,用瓦片数据的形式,给人们提供更直观,更全面的地图信息,空间共享数据平台也支持网络数据,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生成自己所需要的网络地图信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空间数据的共享可以实现不同存储格式的地图中有效信息的共享,使开发人员不必为一些格式的转换而烦恼,空间数据的共享平台提供给开发人员的是一些有效的地图信息,比如一些点的经纬度,点的属性,一些线有哪些点,每个点的经纬度,线的属性等。在空间数据共享的研究过程中对每种存储格式的地图信息的操作可以生成相应的类库,提供相应的接口,供以后的开发人员调用。另外空间数据的共享也能做一些其他的控制,比如允许上传地图信息,可以选择是否要存入数据库,当然肯定也可以下载地图信息,另外也有一些相应的权限控制。这样的话平台更灵活,更能满足不同的需求。
该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个人来讲,可以更熟悉GIS开发中常见的地图存储格式,了解他们的存储规则,另外也了解了一些实用的地图控件,如GMap.NET控件,为以后的开发工作打下一些基础。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胡鹏、黄杏元、华一新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
四、研究的主攻方向
主要研究每种地图存储格式的存储规则,能从中进行操作,比如提取有效的地图信息,而且能进行不同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另外还有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能基本满足对不同地图信息的存储。另外也需要对新兴的网络地图方向进行研究,能运用开源免费的GMap.net控件,截取地图打开地图,满足一些必要的需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根据公司经理的要求希望我注重对网络地图数据的研究,因为这在以后的实际项目中用的比较多。所以要重点研究网络地图数据的截取,以及一些基本的应用。本平台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在网络连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GMap.Net地图控件,可以进行一些类似于Google地图的操作,比如路线查找等。另外也可以截取地图(作离线地图使用),也可以取出地图,读取里面的缓存。
2. 可以从本地地图格式(.shp,.mif,GML,KML)中提取出有效的地图信息(包括矢量信息与属性信息)存进数据库。对数据库里面的地图信息可读取出来进行显示,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类似于地图的操作。也可以从数据库中取出所需要的(全部的或者局部的)地图信息,转换成所需要的格式。
3. 客户端可以上传地图(各种格式的,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离线地图数据等),则放在服务器上面的固定目录下面。也可以从服务器上面下载所需要的地图。这里面有一个权限控制,比如某一幅地图只准允许部分人进行下载,所以要进行权限控制。
4. 日志功能,用户管理功能。
5. 对每种地图格式的操作,有相应的类库与接口说明,可以供平台用户下载使用。
六、完成毕业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运行环境: WINDOWS 20xx/XP、SQL SERVER
开发工具: VS20xx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20xx年12月20日到21*年2月26日
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2月26日到3月1日
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及初期准备工作。
20xx年3月1日到3月10日
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具体的模式。
第二阶段:系统设计
20xx年3月10日到4月5日
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规划子系统功能,确定共享数据的组织,然后进行详细设计,如处理模块的设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等。
20xx年4月6日到4月10日
主要是对系统模块进行调试,进行系统运行所需数据的准备,对界面进行美观设计,同时进行文档的编写.
20xx年4月11日到5月30日
编写代码,测试系统。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
20xx 年5月20日以后正式写论文,完成系统的调试等一系列后期工作。
八. 指导老师审核意见
最新开题报告 14
选题依据和目标(该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
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A、“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论文的主攻方向、研究目的。具体是指开题者预先设想的、将要在论文或设计中证明或解决的某些新的理论问题、新的技术问题或新的方法问题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正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论述这些关键问题,而关键问题的解决,将得出研究成果或解决实际问题。
B、“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论文的主攻方向、研究目的。具体是指开题者预先设想的、将要在论文中证明的某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技术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方法问题等,以及开题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填写此栏目,就是要求开题者用明确、具体的文字(力求用一、两句话)把论文题目中的上述信息传达出来。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正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论述这一主要问题,而主要问题的解决,将得出研究成果。
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管文章长短,材料多寡,但主题只有一个。集中也是深刻的保证,只有集中于一个主题,才能论述深刻。如果一个课题,要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要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主攻方向不明确,在论述过程中发生种种困难,或观点冲突,或逻辑混乱,或主次不分。所以,一般情况下,一篇科研论文论述一个基本观点,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试验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是指分析论证课题时的思维方法,它属于认识论范畴,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模板》。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自然也就不能获取研究成果。因此,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选择了好的研究方法,也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科研方法很多。按照人的活动区分,可以分为两类:即实践(经验)性方法;理论性方法。前者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后者如抽象方法、假说方法。各种科研方法按照适用范围区分,可以分为三类:即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的哲学方法;适用于众多学科领域的一般方法;适用于某些具体学科领域的特殊方法或专门方法。这里只能列举部分研究方法,并按适用范围将科学研究方法分三大类介绍,其中有些方法是所有专业适用的,有些是部分专业适用的。
2. 研究进度安排(汪建要求)
(1)、元月中旬前:查阅相关参考文献,确定论文基本思路,完成开题报告。
(2)、3月底:在进行大量阅览相关资料和仔细思考的前提下,着手论文写作,完成论文一稿(手写)
(3)、4月底: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进一步思考并完成论文二稿(手写)
(4)、5月底:对论文进行再一次的细致修正,毕业论文基本成稿(电子版)
最新开题报告 15
1、选题目的
选择林业投融资作为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出于对福建必须加快林业建设背景下林业建设由于融资渠道狭窄造成资金短缺问题的思考。
从投资市场发育的程度来看,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投资机制至少应有如下特征:①有足够数量的自由投资者,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投资目的明确,投资行为不受其它投资者行为的影响;②具有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较为成熟的投资方式与投资工具;③要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包括调节、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修订有关参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金不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需求不足,二是投资来源不足,而福建林业建设资金的短缺问题,并不属于上述两点原因的任何一种,而是没有利用好资金,没有建立有效的剩余资金向林业投资转化的渠道,即造成福建林业建设资金短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资金利用效率的问题,这里涉及如何从林业建设的性质、政府的长远发展目标、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林业的最佳融资模式;二是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林业产业金融工具创新较少,林业产业金融工具创新相当薄弱。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借鉴投融资理论研究的现有成果,针对福建林业发展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从全社会资金的所有供给主体或融资来源的角度出发,力求通过对林业产业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通过对公共财政投入和银行融资等方式的研究和创新,构建福建林业融资多层次发展的格局,即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根据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的不同功能和地位,实现多种融资方式的组合,真正建立能够合理满足各类主体融资需要的福建林业融资体系。
2、选题意义
2.1理论意义
林业资金运行的研究是福建林业发展研究中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下,通过林业不同性质生产过程中资金来源、使用管理的研究对促进福建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林业的产出离不开对林业的投入,处在转型期的福建林业,其发展过程受到多方面影响,从传统林业转向现代林业,从低效林业转向高效林业,从单目标林业转向多目标林业,从资源依赖性林业转向产业型林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
2.2 现实意义
大量的历史归纳和历史演绎都表明,福建林业的现代成长是一种投资增长过程或资本积累过程。在全国范围来看,林业投资不足是造成林业发展滞缓和经济低水平运行的重要原因,福建林业的发展也一直受到投资不足的制约。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一环的林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福建经济发展政府应予以重点关注的产业部门,而林业无论是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其增长方式的转变,都要求有大量的资金注入为其提供动力源泉。林业是全社会的林业,建设现代林业,必须有大量的投入,如果继续延续非市场化体制的发展道路,则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随着福建财政主导型经济向金融主导型经济的转变,财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宽松,仅仅依赖财政,将很难满足福建林业建设的融资需要。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只重视国有林业的发展,各种经济成份进入林业领域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未能充分享受国民待遇,林业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也影响了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福建林业的积极性。深化福建林业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特别是继续提高林业投资的社会化程度,有效引导、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在保证公共财政对林业供给的同时,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多种融资渠道的林业投入机制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快福建林业建设的现实选择。因此,分析和研究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林业投融资体制、模式及其有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福建林业投融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林业的投融资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重大课题。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主要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相应的财政体系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西方先后经历了“历史学派”、“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公共选择”的兴衰,矛盾的焦点从干预与反干预转向在承认的前提下,讨论干预的程度,并将政府的职能限定在弥补市场失灵而言。
(1)关于公益性森林资金来源
西方经济理论在研究公益性森林经营资金来源时,主要有两大派别。一部分是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主张利用税收来实现森林资源外部效应的内部化,以解决投入问题。他认为在国民经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具有外部型的活动因从市场交换中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受到抑制,这种外部型的消除只有通过国家干预,以财政税收凡是给与补偿,才能维系其活动的持续。这种通过财政机制,以经济手段补偿或征税方式解决外部经济性的方式被统称为庇古税。旧福利经济学进一步认为,通过财政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税,解决生态效益生产中所需的资金投入是最佳选择。即通过财政的积累和再分配替代具有外部型的生态林业的生产基金积累机制。
而另一派别的经济学家则坚持认为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包括经济的外部性,有代表性的是科斯的环境产权理论。科斯认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只要产权明确,则无论最初产权是如何分配的,通过交易总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外部性也就可以消除。依照这一理论,如果森林资源的权属明确,则森林资源的培育可以获得额外的赔偿,森林环境资源的受益者有义务对所获得的良好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即在产权明确,森林生态效益量化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生产成本的密布,保证资金通过市场形成投入与补偿的完整循环。
(2)关于社会资金对林业的投入
随着社会林业的兴起,人们开始对社会资金投入林业进行探讨。马来西亚林业部官员福克斯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要在林业企业中扩大社会公众的持股比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格雷林在分析林业扶持问题时指出,世界多数国家在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进行造林的,政府都给与扶持:如果个人进行造林活动,社会收益大于个人;如果个人进行造林,社会和个人得益相同,而社会支出的费用低于个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对其活动的外在性损失给与补偿,个人将不会进行投资。那么,林业整体上的发展就会受阻,增加林业资源总量、调解两大需求的目的就会落空。
(3)关于新的林业发展途径
由于对林业的要求增多,很多国家的林业都发生了亏损问题。因此人们开始探求新的林业发展途径。德国哥廷根大学伯拉贝得尔教授主张:“社会应该与林主就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和支付报酬方面达成协议,以使林主感到有利可图,使他们为了林业的多种效益理所当然地去保护森林,培育森林。”他反对对个体林主实行国家资助补贴的方法,认为:“这种资助体系越大,就会越快地陷入计划经济,再分配的效果也不会很好”。欧共体原森林司司长胡迈尔认为:“扶持林业就是要为改进森林生产率而努力,并通过这些努力逐步做到降低成本、财政独立,从而能自我补偿、自我完善”。这些都为林业财政体系的新走向奠定了基础。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内的作用日益强大,新凯恩斯主义开始在西方居于主流,他们从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调整、协调市场失灵以及劳动、信贷、商品等方面出发,论证了市场处于非均衡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提出的“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混和经济”,为林业投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点。
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阿玛彻((Amacher)在其《林业税制设计》一文中指出“应在充分考虑林业资本流动性、森林权属、林业与非林业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林业税制设计,财政应该支持并在预算收入上加以体现”。
日本学者康登认为“社会支持林业发展可以通过投入货币或者自愿劳动来实现,两者的目标是相同的,只是个人偏好不同”。
法国的巴塞尔达在20xx年《政府对林业投资改革》一文中,阐述了“除了传统的造林、更新、伐区道路、改造等林业投资外,当前还必须考虑社会的环境需求。“取消专门的政府林业基金预算项目,建立财政补助金制度”。
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大学教授sinko的观点是“造林以及私有林管护应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取代全部造林成本由财政负担的做法。州预算在林业上主要用于管理、计划、以及林业服务,政府在林业方面的扶持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葡萄牙的Carvalho的观点则是“公共资金来源不稳定,而造林和更新的速度不足以使林业具有竞争力,也不足以弥补每年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增加财政对私有林业的扶持是一个长期趋势。”
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政府对林业十分重视,率先制定、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林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我国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作为重要措施,实施分类经营改革,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于1998年开始启动天保工程,并逐步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尤其是向西北重点林区倾斜。并相继开展了林价、林业基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税费等课题的研究,但这些是立足于林业本身的、比较侧重于单项研究,没有以客观的角度去调整林业财政的整体运作与机制。
李周在《关于我国林业资金问题的思索》中,将现阶段筹集和利用林业资金的状况概括为三难:(l)林业部门吸引资金难;(2)林业资金在周转过程中收敛于新的生产始点难;(3)林业资金形成有效投资难。研究林业资金问题,必须在观念上来一个转变,由林业的自我设计观上升为林业的社会设计观;要根据现实的经济环境,探寻能够实行的优惠政策和办法;要将研究的重点,从资金筹集转移到资金运行机制上。
陈玲芳、金德凌在其《公共财政支持下的生态林业投融资体制》一文中指出,应确立公共财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生态林业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导功能,属于公共物品,理所当然是公共财政要努力确保和重点支持的领域。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投资原则,确立公共财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大对重点林区和贫困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田明华在其《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制度创新对推进商品林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进行必要的制度变革,减少投资商品林建设的社会成本,或者降低投资商品林经营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提高商品林投资的回报率,就会增加该行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陈晓倩在其《可持续生态林业融资论》一文中,认为生态林业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投入货币资本,“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克服市场失灵、解决其生产资金补偿的融资机制”。“但生态林业建设全部依赖于财政的思想不可取”。
吴素珊在其《构建融资长效机制为林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文中指出,应探索构建符合林业特点的多种融资模式,探索符合林业生产与产业发展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建立林木保险机制,降低贷款风险,推动林业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通过培育市场,引导林木资产的规范流转与信用建设,促进林业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
张桦在其《信托在林业投资中的应用一非公有制商品林投资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公有制商品林的投资者可以利用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是非常有限的,还局限于单纯的资金注人,在解决其资金需求的同时,要求一种投资运行机制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而实践的发展和要求是领先于理论的研究和制度的安排的,因此应对林业投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对林业的投入来源、财政对林业的扶持范围等方面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林业予以扶持却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通过增加对林业的投入,提高各种补助标准,设立林业专项资金,实行税费减免、低息及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促进林业发展,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
国内关于“融资”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侧重于对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演进与改革的研究,他们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考察我国投融资体制演进的历史、取向、效率及条件等等;二是对林业投融资渠道的研究多局限于从林业本身挖潜,这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但是,己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就是,往往只是侧重对某一种融资方式和行为的探讨,而缺乏对融资行为的通盘、全局考虑,而且对于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拓展融资渠道的研究还十分薄弱,这也是是林业界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