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通用10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通用10篇)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为深入了解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探究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市政协第三调研组对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老龄人口及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关于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83.8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92%(以全市总人口 526.68万人计算),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我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人口快速老龄化。2010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69.55万人,到了2014年就达到83.86万,年平均增加 2.86万人。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我市现80岁以上老人7.8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3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高龄老人还会逐渐增多。三是老年家庭空巢化。年轻人婚后与父母分开住,或转移大城市,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等,使得老年家庭空巢化问题突出。四是群体结构多元化。老年人口文化层次越来越高,老年人需求越来越广泛。

  (二)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市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为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市现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628个,其中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老年人小饭桌2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及养老服务站603个。公办养老机构44个(包括敬老院16个、光荣院和复退军人休疗中心9个、公办老年公寓4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1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5个),民办养老机构13个。养老床位数已达到18604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5.9张。

  1.政策扶持,促进养老机构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精神,我市在土地使用、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的扶持改造。其中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根据养老机构的等级和供养人员的不同,给予30元-80元/人·月(共九档)的补助。

  2.统筹城乡,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在城市,主要是兴建老年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小饭桌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培育老年社会组织,推进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互助服务,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在农村,主要是依托敬老院和互助幸福院对农村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的照护服务,先后投资2.8亿元建设农村中心敬老院11个,区域敬老院4个,养老床位5300张,集中供养农村五保户1500多人。

  3.多方参与,加快养老服务业建设步伐。积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爱心护理院等,促进各类为老服务设施协调发展;遵循管办分离原则,引入社会力量,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化运作;通过购买服务、安排公益性岗位、互帮互助、有偿服务等形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政府赞助经费、提供形式,鼓励和引导家政行业、医护机构、大专院校等专业性技术人才组织开展为老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我市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对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还没有把发展老年服务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有关政策落实缺乏刚性措施,有的养老优惠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群众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养老观念有待转变。

  (二)政策落实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发展养老服务业在城市规划、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融资补贴、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随后,省、市也相继出台系列鼓励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涉及规划、国土、税务、财政、水电气等多个部门,没有有效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策难以落实。例如,在土地供需紧张的现实情况下,给民办养老机构用地实行划拨或者优先供地是很难的。对一些老旧小区来讲,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也是不可能达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扶持政策效果不佳,都制约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市各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省项目资助资金和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市、县财政均未列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由于上级项目资金投入较少,各级财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致使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困难。

  (四)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服务组织数量较少。目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主要以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组织和一些家政服务公司为主,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较少。二是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低。目前为老服务人员数量偏少,素质较低,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功能不全,作用发挥不够等情况在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甚至还有打骂体罚老人的现象。为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还局限于低层次的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缺乏专业的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高层次服务。

  三、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新时期党中央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等一举多得之策。要增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盘考虑,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养老服务保障措施。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具体实施办法,健全和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明确各成员单位在选点规划、用地审批、产权登记、运营补贴奖励、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职责;制定出台促进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及失能、困难老人养老补贴的具体办法,使各项扶持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发挥“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督促协调,确定各成员单位在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改造、项目建设(用地保障、评审申报、资金配套、规划许可、医养结合、专业服务人员教育和培训、职称评定、以及融资和运营风险评估、保险)等方面的职责和责任,发挥党委政府养老服务“保底”作用。

  (三)完善为老服务基础设施。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列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资预算,加大财政资金在养老机构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加民办养老机构建设项目政府补助资金,提升项目建设资助标准和运营资助标准。二是解决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用地难问题。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解决老旧小区建设用地难问题。对新建社区在规划层面,严格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桌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按照就近方便、小型多样的原则,建立以社会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行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化,完善支持政策,整合部门资源,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形成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推行“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强养老信息建设。利用社会义工和志愿者组织,不断拓宽新的扶老助老渠道。

  (五)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一是发挥敬老院的功能,在保证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前提下,支持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二是加强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充分利用农村闲置院落、校舍等场所,通过改扩建等途径,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使其成为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阵地和平台。建立完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制度,将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纳入到基本公共养老服务的范畴,明确政府、社会、家庭的责任。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购买力问题。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农村老年人失能风险源头预防与事中干预服务机制。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好现有的福利救助政策。

  (六)加强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是鼓励和扶持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降低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门槛,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专项补助基金,推动我市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培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在校学生和广大市民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鼓励各行业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壮大志愿者为老服务队伍,发挥志愿者为老服务作用。政府要建立为老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一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系统培养为老服务专业人才。同时聘请专家、教授现场教学或依托职业院校远程教育等途径,加强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达标、爱岗敬业、高中初级相匹配的养老服务队伍,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二是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建议按公益岗位对待,享受公益岗位从业人员的待遇。三是提高养老机构为老服务层次。加快为老服务人才培养,提高为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提高为老服务水平。民政部门要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养老机构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条件、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社会信誉等进行综合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并受其监督。对一些有打骂体罚,甚至有老人行为的,加大处罚力度,触犯法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确保老人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

  (八)创新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一是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为老服务热线、居家呼叫系统、社区服务便民网等便捷的求助和服务信息沟通渠道,便于老人进行日常咨询和紧急求助。二是大力发展养老产业。鼓励相关行业拓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服务和信息服务,加强残障老人专业化服务工作。支持企业开发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产品,引导商业机构设立老年用品专区。健全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确保养老服务和产品质量,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消费环境。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一、 养老服务产业内涵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义

  (一)养老服务产业的内涵。养老服务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业,也是从各种具体需求延伸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托底服务,包含和覆盖各种人群。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以养老服务为内容,以满足中、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配置养老资源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由老年市场需求拉动而兴起的综合性产业,亦称为老人福利产业、老龄产业。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是两个界限分明的概念。前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更高层次生活需求市场模式的产业概念,具有服务性、盈利性等特征;而养老事业是指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非营利性公共服务事业,属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范畴,体现了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政府责任。

  (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作为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产业,养老产业市场空间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被视为朝阳产业、银发经济,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有助于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积极构建不同服务层次、不同消费水平的养老模式,为老年群体提供丰富的、适合其需求的物质、精神产品及各种服务,确保其“老有所养”,实现老有所食、老有所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使百姓的幸福指数得以较大提升,能为我市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县域经济较快发展。养老产业是一个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体系,产业跨度大,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老年用品、食品、医疗、房地产、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设备及原材料、电子设备,保险金融、教育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可以刺激消费、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最终拉动内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带来连锁效应,促进与之相关产业发展,可实现我市三种产业的协调联动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减轻财政养老负担。养老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涵盖的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弹性较大,比较适合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劳动力群体,可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能较好的解决我市农村劳动力特别是“4050”人员就业问题;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主要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方式配置养老资源,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减轻政府在养老财政支出上的负担。

  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是我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最佳选择

  xxxx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景德镇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发展养老产业,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一)生态优势凸显。我市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季风湿润温和,热量丰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生活环境舒适宜人。近年来生态建设进展顺利,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生态环境良好,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命名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58.21%、湿地面积占26%,是安徽省首位、华东地区17个、全国58个国家级森林城市之一。而森林城市建设也是人们衡量幸福指数的话题之一;全年空气质量为良,是华东地区老龄人居家、休闲、学习、娱乐的首先地之一。发展养老服务产业,xxxx市有着良好生态优势。

  (二)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具备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独特优势。一方面,随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对健康护理、文化娱乐等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九华山机场建成通航和宁宜城际铁路公交即将交付运行,我市已建成水、陆、空交通互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以市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的市域、“二小时”的省内周边地市、“三小时”的周边省会城市交通圈已基本形成,方便吸引市内乃至周边地市、周边省会城市有一定经济收入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另一方面,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富, 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重要的国际性佛教道场--九华山,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亚洲重要的湿地、被称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珍稀水禽保护区--升金湖,以及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秋浦仙境、杏花村遗址、石台溶洞群等十余处。随着市旅游建设的步伐加快,“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画面将再现在我们面前。具有发展养老产业独特的自然、社会、人文优势。

  (三)市场前景广阔。一方面是我市老年人口基数大。民政部副部长2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根据xx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xxxx市登记人口为1596790人,65岁以上人口数为140612人,占总人口数的10.03%,与国际公认的老龄化标准(60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10%或65岁人口数占总人口数7%)相比,我市已经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据权威部门公报,到204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将占到总人口的30%左右。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市除0至14岁年龄段人口数下降了7.46%外,其它年龄段人口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 65岁以上年龄段人员上升了2.31%,且仍处于上升趋势;再次就是我市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全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9.7%,而且每年增加4.7%。我市2013年老龄人口统计显示:70周岁以上人数为95118人,80岁以上(高龄人员)为30857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医疗条件的改善,高龄人口上升趋势也将更加显著。老龄化已成为我市面临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也是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实际需要 。

  四是社会需求潜力巨大。一方面是我市老龄事业社会普及率低、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受传统观念和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我市养老服务产业社会普及率低,家庭养老模式根深蒂固。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市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子女担负着养老的主要责任。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赡养,90%以上还是靠家庭来承担,人们参与社会化养老的积极性不高,一些老人因不习惯不愿走出家门,子女也因怕背“不孝之名”而不同意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同时人们对民办养老机构存在诸多偏见、民办养老机构收费较高、人们支付能力不足,特别是农村赡养老人负担太重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我市社会化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是“未富先老”矛盾日益凸显。随着1953年和1954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中国迎来了又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生活不能自理)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截至2012年底,全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再次就是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但是,由于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的延长,家庭结构逐渐趋向小型化、核心化。传统家庭养老分散式的模式使得人力成本和社会成本日益增加,家庭养老压力剧增,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模式(4个老人,夫妻2人和1个孩子)将成为中国近几十年内主流家庭模式,养老产业发展的社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优势得以凸显,发展养老产业,拓宽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三、xxxx市养老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xxxx市养老产业现状。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80家,养老床位9600余张。其中,光荣院1家,床位100张;县区敬老院74所,床位9000余张;儿童福利院4所,床位500张;老年公寓1所,床位30张。

  (二)xxxx市老年服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老年服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老龄化需要不相适应。近几年,虽经努力,我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率有所提高,略高于2012年底全国公布的安徽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率数(24张)的平均水平,但与国际认同的发达国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率要达到50张--70张的要求,相距甚远;城乡老年服务产业发展也不平衡。单纯依靠投入和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我市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产业,吸引周边地市更多的老年人到xxxx安享晚年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是配套设施建设与养老产业功能不相适应。首先是投资主体单一。我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基本定位在福利性、公益性原则上,养老服务设施大部分靠支出负担。公办民营、民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全市还没有;其次是养老服务产业功能单一。全市养老机构建设,目前仅限于提供吃、住和日常照顾等基本服务,缺乏护理、医疗、康复、教育等综合化服务,多数养老机构处于中低档次水平,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开发不全;再次就是法律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扶持还不完备。目前,我市尚缺乏明确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市内现有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也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偏低。

  三是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产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养老事业的投入,但养老服务的供给还是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笔者带着养老服务需求这个问题,走访了市直和贵池区几个敬老院,80%以上老年人对敬老院或相关养老服务产业在日常生活保障上表示满意。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少老龄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医疗卫生保障、虚假保健食品识别、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诉求较高,存在不少意见,需求巨大。且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的特征,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项目齐全、质量较高的服务。

  四、xxxx市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规范产业发展机制。一是制定详细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以规划引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二是积极完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积极研发老年服务产品、项目,形成养、疗、研、学、乐等一条龙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养老服务与商贸餐饮、医疗康复、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度假等领域的专业服务联系合作网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分管领导牵头,发改委、财政、民政、人社、住建委、规划、卫生、国土、税务、老龄等部门参加的养老服务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及时研究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四是大力开展养老服务志愿者活动,积极与志愿者、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搭建好养老服务产业的社会支持平台,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宣传机制,提高对养老服务产业特殊性的认识和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产业的认同。

  (二)建立完善优惠扶持政策。界定区分产业养老和事业养老,形成产业养老与事业养老双轮驱动、协调发展的机制,明确事业养老为政府责任,市、县级财政加大其投入,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努力确保需要集中供养的“三无”老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另一方面,产业养老应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明确养老产业兼顾福利性和盈利性的性质,为现代服务型产业,对符合城乡规划的新办养老机构,依法优先核准、备案、审批、立项;将养老服务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资源部今年4月23日已对外公布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明确界定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范围,并要求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应当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细化了养老服务设施供地政策等。市、县政府要合理界定区位、建设比例,结合城乡服务配套设施统筹考虑,优先供地;对前景好、规模大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项目,财政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适当减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电、用水、用气按居民生活标准收费,为养老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构建多种养老模式。一是积极建立多层次养老机构,根据不同层次收入的老年群体,形成服务功能齐全、高中低档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服务档次、不同类型的错位发展格局,将老年消费群体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个层次来构建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收纳市内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三无”人员、低保户以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中、高收入层次群体主要由政府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中、高档型养老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二是结合县域经济实际和资源禀赋,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不同类型的养老模式。我市大部乡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瓜果、蔬菜等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蓬勃发展,适合发展乡村养老、农家养老、田园养老、旅游养老等模式;在一些县城或毗邻县城、中心镇等交通便捷的城郊,适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以房养老等模式,兴办中高档老年公寓;三是积极鼓励建设“医养合一”养老机构。将养老机构和县域内医疗资源有效结合,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医疗单位创办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经审查批准后内设医疗机构,实现“医养合一”。

  (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稳定和扩大养老服务队伍,健全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机制,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一是鼓励区内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如职业学校、卫校等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人用品开发等专业,为发展养老产业和养老机构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全面铺开养老服务产业做好人才储备;二是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由民政、人社按照职业标准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的技能培训,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为了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全面建设幸福桂阳,今年6-7月,桂阳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我县浩塘镇敬老院、宝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正和镇正和村农村幸福院、神农蜂乐养园和北湖区小埠·鹿岭生态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调查了解,并赴我省衡阳市衡南县、雁峰区等县区学习考察,现提出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桂阳县是郴州市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县市区之一,也是全市老年人口最多的县,目前,全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1.7万人,占总人口的13.4%,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1.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8%;空巢和独居老人5.1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3.5%。

  针对全县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各类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服务形式相互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养老政策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县先后出台了《桂阳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桂阳县民政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桂阳县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桂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是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7处,其中:县属福利院1家,乡镇敬老院32所,农村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4个,共有养老床位数165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5张。同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敬老院年工作经费按入住人数人平1000元拨付,确保了机构正常运转;20xx年开始,全县敬老院进行了法人登记,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

  三是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强化。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村8个,登记在册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有1800余人,其中由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有66余人。

  四是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县城乡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有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村“五保之家”和农村幸福院。全县在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享受社区服务的老人有1800余人,在“五保之家”集中供养的老人有23人。20xx年农村幸福院已建设17家,今年计划建设80-100家,到20xx年,全县将建成150家,覆盖全县30%的行政村,受益老人4万余人。

  五是养老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养老机构服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并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由县财政按时统发,敬老院院长月工资不低于1000元,其他服务人员月工资不低于800元。目前,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共有护理人员236人,基本达到了护理人员与一般护理老人1:10配备比例的要求。

  (二)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养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形式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

  1、传统养老观念束缚,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快。中国几千年来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老人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自己有儿有女不是孤老,到福利机构养老觉得没面子。另外一部分老人家庭观念重,习惯与子孙待在一起,怕到了养老院后冷清,不热闹。同时还有许多儿女认为将老人送服务机构养老有不孝顺的嫌疑,不愿意将老人送服务机构养老。

  2、投入不足,养老机构建设档次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但仍然欠账较多。如全县农村敬老院建设发展慢、起点低、规模小、设施差、功能弱,建设投入资金没有1家超过100万元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对入住老人所需求的娱乐、医疗、健身等设施还难以配套到位。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大部分农村敬老院的土地性质仍然是集体所有的临时用地,至今没有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县福利院因长期缺乏更新改造资金,各项设施陈旧老化,已落后于现代老人养老需求,对社会开放没有吸引力,入住率不高。全县敬老院和五保之家没有专项经费,使敬老院和五保之家的维修、工作人员和入住老人合理比例搭配得不到保障,持续运转困难大。

  3、管理欠缺,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下。全县农村敬老院由于专职管理人员少、管理技能低,临时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管理不够规范等原因导致部分敬老院管理粗放,甚至发生入住老人因琐事打架斗殴伤人事件;部分敬老院卫生环境差。近两年建设的农村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同样面临没有后续工作经费保障,致使缺乏专人管理,正常运转困难,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质量较差。

  4、扶持力度不够,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尚未起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养老机构建设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现有的37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均为政府创办,目前还没有登记注册的民办养老机构。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经办来发展养老事业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国家和省里提出了一些诸如“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原则和鼓励办法,但有关部门对政策的研究和贯彻落实力度不够,社会关注度也不高,制约了我县民间力量对养老服务业的参与。

  5、待遇较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我县公办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经费虽然纳入财政预算,但还没有达到我县20xx年的最低工资标准(945元),加上按政策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应落实公益性岗位而未落实到位,同时社会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存在偏见,工作人员社会地位低、社会保障不到位,致使这些养老机构普遍缺乏管理、医护、康复、健身、心理等专业人才,床位空置率较高,留不住到机构养老的对象长期居住,使在机构养老的老人仍然感到与在家养老没有明显的区别。另外,全县养老机构所有工作人员除福利院职工平均文化程度达到高中水平以外,其他均在初中文化以下;除县福利院20人外,其余都没有经过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一些依靠机构养老进行特别护理的老人得不到需求。

  二、外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我省衡阳市衡南县、雁峰区等地对养老服务业工作十分重视,其养老服务业工作走在全省各地的前列,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氛围浓。我们所考察的2个县(区)政府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了本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如雁峰区全面推行政府为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连续5年将此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先后制定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落实。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衡南、雁峰两地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老年人口的实际生活需要,在县城规划建设中,合理规范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一并纳入公共服务行业政策扶持范围,在用地、税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2、多元投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水准高。两地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原有资产变现等多种方式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并把“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作为养老机构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如衡南县的敬老院建设资金社会募捐比例高达60%。衡南县敬老院建设投资大、设施全、环境优,成为该县民政工作的新亮点,近年来完成了全县27所敬老院的扩建工作,每个敬老院的投资都在200万元以上,投资最大的一家敬老院总造价达700多万元。为提升敬老院管理水平,衡南县还开展了星级敬老院评比。

  3、政策优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蓬勃发展。两地在民办养老机构用地上都按成本地价提供出让土地,在土地、建设手续费用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在基础设施配套上水、电、路、讯等方面各部门及时配套到位。衡南县的光彩·怡园老年度假公寓为我省首家最具规模、最规范的产权式养老公寓,并在郴州小埠·南岭生态城和衡阳南岳风景区兴建了异地养生基地。雁峰区夕阳红公寓是一家老年人静心颐养、文化休闲、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大型养老公寓,主要为中高端客户提供服务,为全省最具规模、管理科学、服务规范的专业养老机构,目前共有1200余位老人入住。

  三、关于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当前,我县要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导向,抓住机遇,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县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一)大力宣传,提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引导全社会破除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健康的养老观念、社会化养老的消费理念。大力开展各类敬老孝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制度,健全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县应尽快制定出国务院《意见》和湖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补贴支持政策和人才培训就业政策等,通过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等措施,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三)加大扶持,努力推进社会养老机构发展。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养老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推动财政投入增长年均10%以上。积极探索社会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高社会投入占比,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要把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作为我县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来抓,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相关社会力量在我县举办养老机构,力争培育3至5家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养老服务企业。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行政许可和登记机关要核定其经营和活动范围,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享受与公办机构同等待遇。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鼓励县内外资本投资我县养老服务业。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四)强化管理,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全县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大力推进养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规模开展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培训,探索养老机构紧缺型技能人才补贴机制,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对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和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的从业人员,按公益岗位对待,享受公益岗位从业人员的待遇;对临终关怀型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由政府再给予特殊岗位补贴。逐步推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引入专业社工人才机制,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社工岗位,探索建立护理人员薪酬递增机制。

  (五)完善机制,形成整体推进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合力。坚持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民政、发改、财政、老龄、教育、卫生、国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努力形成牵头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现阶段养老体系建设分为政策兜底供养、健康为主旅游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保健养生养老、社会化服务养老等养老模式。据统计2015年我县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2.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0%,我县人口结构已经逐渐步入老年社会,养老服务和养老市场需求呈现与日俱增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健康保健养生,养老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新的发展热点,养老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和挑战。

  一、我县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县养老体系建设发展与运营现状

  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构建养老机构政策养老为主、引导社会参与建设民营养老院为辅,主要模式为政策养老、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方式,构成了我县现有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全县农村敬老院原状和发展沿革 2006年前我县五保供养主要是分散供养,2006年后经县政府研究通过国有资产整合,开始改建农村敬老院,现有农村敬老院3个,分别为新添乡xx敬老院、安靖乡安靖敬老院、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5.12”地震是申请与社会福利中心打捆建设严道镇严道敬老院。新添乡xx敬老院在2007年由原xx乡政府办公楼改造而建,改造建成的敬老院床位数50张,2011年经县政府同意争取上级敬老院改造资金又改建了原xx小学教师宿舍楼,改建后新增48张床位。安靖乡安靖敬老院2006年(我县第一个农村敬老院),由原顺江小学顺江分校村小改造而成,床位数24张。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2007年由泗坪中学教师宿舍楼改造而成,床位数60张。同时2008年“5.12”地震后新建社会福利中心与严道敬老院打捆修建,占地23亩,建筑面积3040平方米,建有老年公寓楼2栋,床位数100张,办公楼一栋、食堂一栋。以上养老床位数284张,由于起点低、实施设备与老年公寓要求有很大差距、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养老发展需求。

  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建成营运 芦山“4.20”地震后我县3个农村敬老院和福利中心扩建全部纳入灾后重建总规项目。其中:xx敬老院在原xx小学内新修三层老年公寓2栋餐厅等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由达州市慈善会捐建,新增床位100张。花滩敬老院由安靖敬老院,异地在石桥原中心小学校重建,总投资750万元,新建三层公寓楼一栋,总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由天津市民政局援建,新增100张床位。泗坪敬老院在原址重建,由天津市民政局援建,援建资金700万元,新建四层带电梯公寓楼一栋,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新增100张床位。社会福利中心在小坪山新修两层公寓楼(新命名为“银瑞楼”)一栋及70米连廊等附属设施,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新增100张床位,总援建资金780万元(四川银监局380万元,省慈善总会400万元),项目全部依据四川省三星级农村敬老院标准建设,全县公办养老床位达600张,依据《四川省2015-2017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安排意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3张”的目标我县基本达标。根据全国老龄化递增速度预测和我县政策性共养老人递增速度,基本可以满足由政府供养的五保老人和部份社化供养老人。

  农村敬老院管理与供养现状 目前我县有农村五保老人302人,城市三无人员21人,集中供养97人,分散供养226人。全县敬老院分布已形成片区服务和相互?充格局,四个片区都建有敬老院,在县城有福利中心。供养标准集中供养400元/人·月(与省上标准一致),分散280元/人·月(高于省上3000元/年·人的标准)。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以农村三星级敬老院管理为目标,行政上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突出做好敬老院院所工作人员培训,实现持证上岗。细化服务科目,个体化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全部购买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实行互助互帮服务,合理达配老年人住宿,弥补服务人员不足。安全上以人为本,突出老年人特点,改造相关辅助设施,今年所有敬老院将安装监控设备,确保老年人安全。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起步 将民建民营养老院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内容,引导民间资间投资新建民营养老院,2015年依托原龙苍沟镇万年村祝家庄建成的陶家坝养老院、xx乡xx渡假村的xx县xx康复院改造建成了2家民建民营养老院,建成后新增养老床位100张,县政府按养老床位1.1万元/张标准,补助到位资金110万元。2016年2个民营养老院的扩建纳入了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计划新扩建养老床位100张,目前陶家坝养老院已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xx康复院已完成了项目的设计。

  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为补充的散居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项目正常推进 2014年、2015年建立城市和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其中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个、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为所在村(居)独居留守老人提供助餐、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和文体娱乐等服务。结合“4.20”灾后重建,2014年、2015年依托农村老年活动中心投资36万元,利用老年协会活动室和村委会闲置资产改造,添置老年活动用品,建成15个农村幸福院。覆盖农村老年人口2337人,覆盖独居、留守老人数909人。

  居家养老为主的“9073”工程养老服务模式正在形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为90%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7%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老人提供集中养老服务。2014年、2015年对3390名60周岁以上困难和失能、独居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每人每年服务费300元,共计支付服务费用101.7万元,推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2015年,对凡持有xx县常住户口县年满80周岁以上(含80周岁)的老年人,均可申请享受高龄津贴,发放标准为100周岁以上(含10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90至99周岁(含9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80至89周岁(含8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2015年全年共发放高龄津贴40685人次222.85万元。

  (二)医养结合与健康旅游商贸休闲养老产业现状

  探索发展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 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健康食品和保健品、项目建设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医疗养老服务开展我县主要是由卫计部门组织各医疗单位开展的康复、保健、理疗等内容,如县医院中医科开设了康复理疗项目,为老年病康复提供了一定服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大众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已经转移到营养保健品、绿色食品,这类食品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力。近年来,我县健康食品和保健品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市场需求还很大。全县生态观光茶园、生态蔬菜生产基地等。针对老年群体的营养保健品商店也逐步增多。

  促进发展旅游商贸休闲养老服务 旅游健康养老和老年商贸休闲养老,旅游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为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态自然健康服务,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我县在十三五规划发展纲要中将康养产业作为了十三五发展主要内容,规划的主要项目有《xx县新添康养中心项目》、《xx县医养综合服务中心项目》、《xx县车家坪老年公寓整体开发项目》、《xx县高端养生养老基地建设项目》、《xx县高端旅游度假养老产业项目》和《xx县旅游度假养生产业项目》等6个养老产业项目,计划投资2个亿,主要是依托建设鸽子花都生态xx,在打造龙苍沟旅游景区和牛背山风景区等重点发展项目的同时,带动了我县生态养生旅游。每年夏季有许多老年人到龙苍沟及周边进行候鸟式养老,促进三次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医疗护理等服务业发展 2015年,我县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改造兴办了陶家坝养老院和xx康复院,围绕群众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广泛开发季节养老、健康养护、qi牌娱乐等各种消费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县城和集镇针对老年人保健养护,新办了许多针灸、药膳养生、足浴、按摩、美容养颜等养生康复产业,迎合老年人消费市场需求。大众健身项目,如广场舞等也成为中老年人健身休闲的热点。

  二、我县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

  养康养产业是一个系统性社会工程,涵盖了政府与民间、医疗与卫生、食品与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与管理,发展与提升、经济与社会等领域。

  养老项目模式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养老体系

  我县康养产业项目模式单一,多年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发展养老产业,形成了以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养老产业,养老服务的范围尽限于政府供养部份人员。最近三年我县探索开展了以公办敬老院为主、民营养老为辅、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为补充养老产业发展模式,这些项目建设与服务范围还是体现在初级阶段,主要服务还是以政府供养为主,政府直接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民间资金投入没有积极性,民营养老模式发展缓慢,实质上的康养体系还没有形成。

  养老资源利用率低,没有整合现有养老资源

  全县公建养老院床位达600张,现实际入住使用床位100张,使用率只有17%,公建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空余床位达83%,由于入住率低,导致养老运行成本增加。加之,现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不够,专业护理人员缺失,养老服务水平留停在吃饱、穿暖、有医的状态,入住老人文化生活单一,一般就是看看电视、晒晒聊聊天。民办养老机构刚起步,如何适应市场,发挥其辅助功能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在居家养老方面,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面临生活和精神无人照顾境遇,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由于缺乏专业的社会组织和家政、养老服务公司(企业)承办,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近几年来由于灾后重建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村级老年协会面临自然消亡,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娱乐的功能减弱和消失。

  医养结合康养服务体系缺失,没有形成医养结合

  目前我县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没有形成,医养为主要手段的康养项目还只在县医院、中西结合医院内部份科室开展,由于没有专业的老年病医院,整对涉老医疗技术手段和水平不高,专业护理不到位。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享受医疗服务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不高,健康知识宣传普及还不到位,有的甚至被“江湖郎中”占领阵地,成为康养产业的一个瓶颈。本县生态健康食品与传统有效保健食药兼并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受各方面制约本地健康食品没有有效进入市场。

  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滞后,没有体现旅游健康养老

  由于我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健康旅游的相关配套实施较少,宣传推介方式落后,需经10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发展xx旅游业,但是并没形成具有xx特色的健康旅游商贸休闲产业链,健康旅游产业优势还没有挖掘出来,为老年服务的旅游设施设备不完善,特别是老年旅游交通服务制约老年人健康旅游。老年商贸休闲产业发展不平衡,城镇发展区内基础好,发展也较好,偏远山区农村较差,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较少,主要停留在住宿餐饮、qi牌娱乐。大众健身活动开展不规范,广场舞、健身舞(操)缺乏专业指导。老年康养周边土特产品、康养知识普及缺乏,导致老年人对康养产品选择使用上存在较大误区。

  康养管理与康养需求有差距,没有康养管理标准

  提供科学的康养管理是康养市场健康发展需求,当前康养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我县康养管理手段还只是停留在行业管理基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养老管理模式没有形成有效标准管理体系,以医院为主的医养结合康养标准只是用医疗方面标准进行管理,没有针对性把医疗与养老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医养结合,以养老为主的管理标准。在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上,重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和建设,轻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和建设。由于没有一个康养产业发展纲要、目标和标准,康养产业发展处在自生自我发展状态,康养管理无法满足与日具增的康养产业发展需求。

  三、康养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制定出台《xx县康养发展与康养管理服务发展纲要》,构建康养产业的发展体系。突出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无污染生态特点,制定我县康养产业建设与发展、管理与服务、运行与补贴、管理与监督的标准。对生态康养进行分功能合理布局,在开发中发展、在保护中利用,在挖掘中建设我县康养产业,保护好利用好我县生态优势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中作用。同时,随着我县城镇化和农村聚居点社区化步伐加快,必须把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生态健康宜居县城结合起来,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配套相应的生态健康宜居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的生态健康功能,突出生态养老康养建设目标。

  (二)改进现有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服务产业水平。试行“公建民营、民营公补”模式养老服务体制,即在满足政策供养需求前提下,将部分公办敬老院民用化,带动公、民敬老院齐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养老院,落实民营养老院建设?助资金(省上提出每建一个床位?助1.1万元,省财政补助60%,县财政配套40%),力争2015-2017年民办养老机构每年完成100张床位,三年完成300张,满足日益增长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完善敬老院养老行政管理、护理人才培训近、中、远期培训计划,先期以公办人员培训为主导,去年我们根据省民政厅安排,安排敬老院管理人员参加了由省上组织天津市民政局援助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同时也动员了社会热心养老服务人员参加,这方面效果不是很好,还需在今后工作加大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面,提升全社会关心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中期组织动员民办养老院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目前我县已有一家提出意向性地要办民办养老院,我们将以此为突破口,做好申报审批筹建等服务指导工作,动员参加各级组织养老服务培训,实现敬(养)老院所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持证率100%,远期目标实现敬老院实现管理专业化、护理个性化,服务全方位化。实现养老服务标准化,原则上5—8个老人需配备1名护理(管理)人员,建议县上逐年增加招入养老管理人员,将护理内专业招入标准降低,建议护理方面招用具有中专学业护理专业并取得了护理资格人员,充实敬老院管理人员。将临时性管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聘用35岁以上45岁以下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补充敬老院管理人员不足。整合资金、政策、资产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产业,认真落实《四川省2015年-2017年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第三方提供服务,稳定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一方面为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独居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去年2000人民生工程任务,标准300元/人·年,省财政?助35%,105元/人·年,剩下由本级财政承担,去年探索性地完成了任务,2015、2016、2017每年完成3390人,合计完成10170人)。我县2015年建成城市社区日照料项目2个,2016年2个,2015年建成农村日间照料建设项目1个,2016年建成农村日间照料建设项目1个(去年已在严道镇依托城西社区试点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补助标准30万元,省财政补助35%自筹65%,2014年省财政补助到位资金10.5万元,在xx乡依托xx试点建成农村日间照料项目1个,在xx依托敬老院试点“敬老院+村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1个,?助标准25万元,省财政补助35%,自筹65%,2014年省财政已补助到位建设资金8.75万元)。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形成居家养老、日间照料、集中供养相互?充养老服务体系。

  (三)建立具有特色养老模式,激活现有康养资源。探索建立“医疗+康复+养老”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模式,制定和出台鼓励医疗机构加入医养结合的指导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敬老院、养老院空余床位和设施,挖掘医院潜在医疗技术和床位资源走出一条“医养结合”的新路子,如养老院与医院合作,实行医养一体化,由医院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由养老机构负责生活、扶理等服务。盘活公建养老机构资产,开展公建民营、公建公营、民建民营、建养补助康养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服务设施,使其发挥在健康养老应有的作用,适时推出公建民营养老设施,前三年实行“零租金”运作,后续采取政府补贴,营运方缴纳成本拆旧金。加快康养旅游产业项目规划和实施,在主要旅游区建设适合老年人旅游的项目,增添必要老年设施设备,形成“健康旅游+食药产品”的旅游老年商贸休闲和健康食品、保健品、康养产品的产业链。

  (四)加快康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康养管理与专业服务队伍。制定康养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根据康养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有计划地通过长中短期培训、在岗培训、进修培训、讲座培训、交流互动等方式,实现养老产业人员持证上岗100%,管理人员培训100%,专业服务人员培训100%,提升康养产业管理和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采取人才引进优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人才考聘方案,采用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的方式引进健康养老专业技术人才,设置康养产业公益性岗位,补充增强康养人才队伍。实行优劣淘汰管理,在发展康养产业中注重量的发展,也注重质的发展,实行管理考核、评定等级、星级发展管理监督模式,形成良性优胜劣汰竞争格局。

  (五)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康养产业影响面。宣传的重点是找准康养定位点,体现“养老、养生、养心、养身”四个方面,突出“生态、水质、气候、食药品兼用”康养产业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挖掘县域内风景旅游、人文地理、交通生态文化中的传统养生元素,并将我县养生文化进行打造、包装推出。大力发展我县健康生态农产品、生态野生产品、食药兼并传统立品,建立起采摘、体验、食用、医疗、关光为一体生态康养产品。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依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典型的老年型国家。据统计,xxxx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10.24万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势在必行。

  一、审视三大效益,养老产业是典型的朝阳产业

  (一)经济效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42.8%的城市老年人拥有存款。综合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考虑,每位老人每年各类消费平均仅以4000元计算,每年即有8000亿元的消费市场。巨大的消费群体、较强的消费能力决定老龄产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养老产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蕴含巨大的内需潜力,是补齐服务业短板的现实需要,同时能带动医疗、康复、文娱、旅游等产业发展。

  (二)社会效益。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少子化、空巢化等趋势加快,加剧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而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未备先老”日益凸显,亟待发展养老产业来解决。同时,未来20年,养老服务市场可催生千万个就业岗位,是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客观要求,将为解决城镇就业难题开辟新途径。

  (三)生态效益。养老产业设施一般规划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城郊或乡村,而与其息息相关的医疗、康复、文娱、旅游等产业,都属于绿色生态、环保低碳产业。养老产业及其滋生产业的崛起,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改善农村面貌,提升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与景观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区域的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侵蚀控制、营养循环、基因控制等生态价值的提高,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时逢三大机遇,我县养老产业发展迎来春天

  (一)国家层面。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xxxx〕35号),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作出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一举多得之策。

  (二)市级层面。去年,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战略决定,把渝东南地区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养老产业符合这一定位。同时,建设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22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

  (三)县级层面。xxxx年10月29日至30日召开的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研究部署了我县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意见,提出走融合式产业发展之路,“康旅融合”作为10大融合式产业之一写入战略部署,提出每年吸引1万余人次到xxxx体检;每年吸引20xx余人次来到xxxx养老。发展养老产业正是贯彻县委融合式产业发展思路的重要抓手之一。

  三、聚集三大优势,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可有作为

  (一)生态气候较为怡人。我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清水秀,林木苍翠,森林覆盖率达46.5%,是重庆市的一片“肺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水量为1341.1毫米,气温适宜,降水充沛,日照优良,光、热、水同季,各种气象要素匹配较佳。空气清新,xxxx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6天。据悉,中国长寿世家就在我县清溪场镇塘坳村,连续四代均有百岁老人。xxxx年,全县80岁以上老人1.43万余人,其中90岁-99岁老人800余人,百岁老人22人。

  (二)资源优势较为突出。药材资源富足。境内中草药资源1270余种,其中中药材资源644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山水资源丰富。境内有酉水河、梅江河、平江河和钟灵水库、孝溪水库、帅家水库等一批休闲垂钓绝佳之选;有凤凰山、川河盖、太阳山、轿子顶一批集避暑、探险、观景于一身的山脉、林地资源。文化资源悠久。xxxx花灯是中国花灯鼻祖,黄杨扁担唱遍大江南北,洪安古镇是沈从文名著《边城》原型地,以及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土苗文化、商贾文化汇聚于此。

  (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我县地处渝鄂湘黔结合部,是重庆东南门户。距黔江武陵山机场120公里、铜仁凤凰机场120公里。渝怀铁路纵贯县境南北。经渝湘高速4小时可到重庆主城或湖南长沙。国道319线、326线交汇县城。距张家界180公里、梵净山100公里、凤凰古城120公里。固定电话、电信、移动、联通、宽带等业务全覆盖,文化、体育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条件快速改善。同时,近年来,各乡镇相继培育起一批乡村旅游接待点,具有较好基础。

  四、瞄准三大模式,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前景看好

  (一)救助型养老。面向有特殊养老需求的老年人群,如城市“三无”、农村“五保”人员等,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城市,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建成一批标准化敬老院和2个民办养老机构,去年启动实施15件重点民生实事,明确20xx—20xx年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5个。在农村,建成乡镇标准化敬老院33所、村级五保家园29个,供养五保对象4491人(其中集中供养2585人,分散供养1906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65%,敬老院床位利用率达93%,均居渝东南前列。从养老产业的角度不作过多阐述。

  (二)候鸟式养老。近年来,被视为老年人时尚生活方式的“候鸟式养老”正在悄然兴起。根据不同季节,老人选择度假式异地养老,短则10来天、长则两三个月。这种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向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候鸟”季节性养老,是养老产业的重要抓手。如贵州遵义桐梓县,该县抓住地理位置紧靠重庆主城、生态环境良好和气候条件宜人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一种面向重庆客源的候鸟式迁徙的旅游度假模式,每年夏季至少有20万人次重庆游客到此避暑纳凉。当地呈现出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目前已发展山庄40余家、乡村旅游农家乐900余家。

  我县发展“候鸟式”养老条件较为成熟。一是能够满足交通心理需要。老年人在选择旅游交通方面,需求比较大众化,多选择汽车、火车等常规性、价格适中的交通工具,选择飞机、轮船外出旅游的甚少。我县离主城4小时车程,交通结构和布局体系恰恰符合这一需求。二是能够满足消费心理需要。老年人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消费观念影响,不太追求单纯的奢侈与豪华,更愿意选择综合消费资源较小的地方。我县乡村旅游一日吃住50元内,每月1500元左右,符合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三是足以满足旅游偏好需要。老年人偏爱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景观。我县旅游资源以“花”、“边”、“古”、“少”特色见长,还有知青文化、红色文化,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

  当前,一要坚持全域规划,全面评估乡村旅游资源,加快编制完成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乡村旅游线路。二要切实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切忌破坏资源,守住青山绿水。三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发展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农家乐,高规格抓好乡村旅游接待户建设。四要完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配套完善休闲垂钓、温泉疗养、农耕体验、田园采摘、登山锻炼、民俗体验、文化回味等设施,开发更多旅游产品,让老年人能够长住下来。五要培育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设立长租、短租、散租等消费方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三)高端化养老。主要面向县内和周边退休职工和“421”家庭,这类群体数量不多,但经济收入不错,对养老的需求相对较高。调查显示,xxxx—2025年将是老年住宅井喷式增长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已逐渐成为老年住宅的消费主体,市场需求明朗;另一方面,目前年龄在35—45岁的一批中年人在这一阶段也步入老年,他们是目前社会的主流,有着较高的收入及教育水平;此外,这一时期,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养老观念已经形成。因此,这一阶段老年住宅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现象,老年住宅的增长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应把握好这一机遇。

  具体来看,我们需要做好两个方面文章。一方面,要谋划养老地产。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之后,养老地产将成为新的投资宠儿,尤其是随着养老地产政策频出,各大龙头企业逐步参与,养老地产市场迅速崛起,我们应着手谋划,抢占市场蛋糕。另一方面,要盘活老年公寓。早在xxxx年,我县就建成能容纳800余人的老年公寓(社会福利中心),该公寓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地理位置和环境较佳,但目前仅入住52人,没有达到预期运行效果,利用率低。xxxx年以来,各地掀起“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热潮,即由政府出资修建养老机构,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化运营,实行专业化优质服务。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单纯依靠政府或民资办院的局限性:一是解决了民办机构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解决了因为价格因素而把部分老年人拒之门外的尴尬,保障公益性。三是保持了国办养老机构各种福利服务性质,又发挥民间运营团队的专业性。因此,老年公寓可以借鉴实行“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妥善解决当前运行质量不高、资源闲置问题。

  五、需破三大瓶颈,我县发展养老产业亟待突围

  (一)规划定位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和行业开始进军养老产业。我县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应把养老产业规划编制放到首要位置,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编制我县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县养老产业发展的定位、重点、路径和模式。

  (二)政策扶持问题。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市上相关政策的出台,目前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都有了系列扶持政策,用地难、资金难问题将会有明显改善。关键是要在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解读上位政策,研究制定我县扶持政策。

  (三)专业人才问题。要把基本养老技术培训纳入扶贫、旅游、农业、就业等各种政策性培训范畴,对愿意从事老年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同时,加强从事旅游养老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教育,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服务能力;高度重视与养老息息相关的医疗、养生、疗养等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逐步培养一支专业的老年服务工作队伍。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昨天,把这十几天的调研手记整理了一下,形成了《平湖市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和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这个初稿,便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是中共平湖市委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今年,我们针对平湖市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些好的做法作了一番深入的调查。并对如何发展平湖市的养老服务业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提出建设性对策

  一、发展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平湖市人口状况分析

  据平湖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明, 2010年11月1日零时,平湖全市共有常住人口67.1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20.32万人,占全市总常住人口的30.25%,平湖户籍的常住人口为46.86万人,占全市总常住人口的69.75%。人口普查显示,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6.70万人,比重为9.97%,与十年前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增加了1.76万人,增长35.63%,比重小幅上升了0.24个百分点;按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这一国际上划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发展。实际上,我市老龄化速度是被新居民的流入有所掩盖的。目前在我市流入人口中,15至59岁的人口达到了18.57万人,比重高达91.38%。这些青壮年人口的流入,在相对降低人口平均年龄的同时,还导致总人口这个分母变大,使我市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降低,如果按照平湖本地户籍人口计算,则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4.26%。这说明我市老龄化进程在加快。

  据《平湖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预测,到2020年,我市总人口将达到 万,老年人口将达到 万以上,约占人口总数的 %, 空巢老人数量将达到 万以上 ,2012年以后人口高龄化将迅速增大,由于家庭小型化,我市的独生子女赡养老人问题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老年人生活状况分析

  调查中,老年人普遍认为,人到老年,随着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经不高了。大部份老人表示,现在的大部份老年人由于在年轻时都经历过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和解放初期的艰苦生活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困难时期,所以有90%以上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相当满意,在城市少数觉得不幸福或很不幸福的老人,一般都是空巢独居老人。在农村少数觉得不幸福或很不幸福的老人,一般都是子女不大孝顺或子女外出照顾不上的老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由于病痛使平时的生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生活无人照料,日常生活出现困难。精神寂寞,渴望与人交流。疾病缠身,看病难。一部分老人由于患有各种老年慢性病,他们最担心的是看病就医。还有一部份老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拮据,渴望社会救助。

  (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显示,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与无助相伴,但许多老人怕给子女带来负担,拖累子女 工作、生活和事业,所以自己的困难又很少向子女倾诉,老人的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当调查时问到老年人是否希望提供养老服务时,大部份生活不便的老人都有急需养老服务的愿望,而空巢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尤为突出。调查同时发现,不同家庭状况、不同生活条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不同,有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要一般性的家政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如孟秀新村一位姓钱的居民,今年76岁,老伴在五六年前过世,现在子女不在身边,属于空巢老人,也是当湖街道孟秀小区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对象之一,前几年政府为他安装了一键通电话。老钱虽是76岁的老人,但身体还不错,而且因为年轻时当过兵,当过工人,也在农村工作过,所以前几年他洗衣做饭都能自理。可老钱说,今年开始感到有些累了,他盼望小区里有个食堂,能为空巢老人提供一顿中饭。前几天天气泠了,老钱把棉被拿出来,他本来想通过小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帮忙把被横头定一定,但后来想想别麻烦别人了,自已戴了副老花镜一针-针搞了好大功夫。老钱说,年纪大了,手脚慢了,眼晴花了,想做的事也力不从心了。谈到医疗卫生服务,老钱说,现在城里的医院无论人民医院还是社区医院,论服务态度,还不如乡村医生。老钱原来在农村,他说农村里老人生了病走勿出去,乡村医生随叫随到,城里可不行,要末自已去医院排队看病,要末叫救护车送去急诊。老年人有时病并不重但出不了门,子女又不在身边,如果打个电话医生能上门看病就轻松多了,但现在在城市医院还办不到。象老钱这种需要居家养老,需要部份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的老年人还不少。而还有一部份老人则需要社区(或其它社会组织)提供文化体育等精神慰藉服务;还有一些年纪偏大,平时行动不便,又怕给子女添麻烦的老人,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他们需要养老机构提供住养服务。从调研情况看,在现在的形势下,构筑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护理需求的养老服务业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二、平湖市养老服务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其实,平湖市的养老服务业已有几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了,过去,各乡镇都办有敬老院,解决了五保老人的衣食住医的问题,2007年,平湖市经过调查,当时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达到87944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18%,人口老龄化比例位居嘉兴第二。为此,平湖市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扩建和改造了各镇(街道)敬老院,进一步完善了敬老院设施,并建造了老年公寓二期。全市公益性养老床位已增加至1000多张,社会养老条件得到有效提升,但与8万多老年人的总量相差还甚远,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仍有许多空巢老人宁愿过着无人照顾的独居生活,也不愿搬进敬老院或老年公寓居住。针对这-情况,2008年,平湖市就出台了《平湖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方案》,正式启动老年人居家养老试点情况调查汇报等前期各项工作。围绕立足家庭、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和融合社区已有的“星光老年之家”、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96345社区服务热线等服务资源,积极发挥各类志愿者的作用,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法,着手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当时主要为试点社区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孤寡、空巢及高龄老年人群体开展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及精神慰藉服务等,并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另外,对持有低保证和特困残疾人证的困难残疾、孤寡、空巢及高龄老年人,及有较少社会保障60周岁以上的困难残疾、孤寡、空巢及高龄老年人等老年人群,将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提供不同的无偿服务。对有社会保障的60周岁以上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实行有偿的服务为主、低偿服务为辅的市场化服务。如新仓镇的新仓社区对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分两类:60周岁以上低保的独居、纯老并且生活自理困难的特殊困难老人家庭为一类服务对象,每人每月给予30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60周岁以上人均各类补助低于600元或80周岁以上的有较少社会保障的独居、纯老并且生活自理困难家庭和70周岁以上的嘉兴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及残疾军人等特殊贡献老人为二类服务对象,每人每月给予15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农村社区:60周岁以上低保、低保边缘的特殊困难老人及特殊贡献老人中长期卧床不起的为一类服务对象,每人每月给予24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其他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人及特殊贡献老年人为二类服务对象,每人每月给予12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

  这种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方法适合不愿离家养老的老人。另外,与敬老院养老方式相比,居家养老节省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较低,方式更灵活,并且也为40至50岁的下岗工人提供工作岗位,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但是,由于受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限,目前,政府购买服务的覆盖面小,标准低,我市养老服务护理保障水平不高,养老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我市养老护理服务业发展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平湖市养老护理服务业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敬老院养老护理服务。目前平湖市已建成敬老院9 所,约为1000多位"三无"、"五保"老人提供入住服务。保证了"三无"、"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从2009年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后,把推进敬老院的转型升级列入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了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在前三年市级财政已安排600万元敬老院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的基础上,从2009年起,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敬老院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功能。林埭镇敬老院在转型升级中于2012年把养老服务中心扩建项目列入镇政府为民实事项目。总投资130万元,新建了一幢楼900平方的养老服务中心。现有80个床位,已居住"三无"、"五保"老人53人。

  各乡镇敬老院在完成了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后,在确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前提下,将服务对象开始向低保老人、高龄老人以及社会老人延伸。同时扩大服务范围。把向社会其它老人提供包括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以及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纳入敬老院服务领域。如林埭镇敬老院现有老人53人,其中3人是不符合政府养老条件,因为这三位老人子女在外,家庭经济还可以,所以他们每月出资550元给镇敬老院托管。今年林埭镇又拓展了老复退军人养老服务项目,对23名本辖区内70周岁以上在乡复退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以及“三属”和市劳模的人员及时落实能吃苦、敬老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当湖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敬老院)设有标准双人房90间,单人房14间,夫妻套房10间,特别护理室6间,共设床位248张。中心内房间配有空调36 台,数字电视36台,床头呼叫对讲系统238个,老年健身器材15套,另有健身室、棋的牌室、乒乓室各1间。为搞好 养老护理服务, 当湖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配备护理员9名,聘有2名卫校毕业生担负专职护理和监控工作,24小时值班。现在集中供养老人30人,社会寄养老人53 人,社会寄养收费每月400元(床位费300元/月,护理费100元/月)。

  平湖市老年公寓现有床位310张,房内配有卫浴设施、呼叫对讲、电视、空调等设施,有专用食堂、洗衣房、开水房、浴室,寓内设有多功能厅、阅览室、电视室、健身房、谈心室、书画室、棋的牌室等活动场所,室外多处设有健身区,目前公寓入住老人183人。

  当湖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平湖市老年公寓,林埭镇敬老院将服务对象向高龄老人以及社会老人延伸后,解决了市区不少年纪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出现的衣食住医等护理问题。从调研中了解到,高龄老人和社会老人进入敬老院养老护理后,生活有人照料,这些老人的子女比较放心。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008年,平湖市以当湖街道朝阳路和百花新村二个社区为试点,开展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当湖街道作为平湖中心城区,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常住人口107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0100多人,占总人口的19%。从2008年开始,当湖街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到现在, 当湖街道已建立了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个村、24个社区都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人数200人,其中一类对象58人,二类对象142人,安装“一键通”428户。农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人数18人。对于这些居家养老人员,社区的服务人员按照“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权益维护,文体娱乐”的内容,主要开展居室保洁,入户洗衣,帮助购菜,病弱护理,缝纫修补,家电维修,情感沟通,代买快餐,代缴费用,陪同老人散步等家政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从2009年6月1日开始,朝阳路社区开始为一部分老年人提供盒饭,每份2.5元。这些盒饭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配送。当时,社区内7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但没有一个申报购买盒饭。社区内要求提供盒饭的20多位老人,都不是居家养老人员。原因是,一类居家养老人员,认为每餐2.5元,价格高,而二类居家养老人员,认为伙食差。这样,社区只能向有需求的其他老年人提供伙食,每天二次,分中餐和晚餐,20多位老人都到服务站购买盒饭,然后拿到家里进餐。后来,一些老人因为口味问题,价格问题等等,陆续退出。到了2011年12月,因为人数少,而停止了盒饭供应。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如果伙食好,价格低,老人还是有需求的。 百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是嘉兴市示范站。社区有老年人927人,占了社区总人口的23%,独居老人57人,开通“一键通”的户有42户,有12个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而参加服务的人员7位。百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还建立了文化娱乐队,心理慰藉服务队,康复护理服务队,生活照料服务队,家政服务队,维修服务队,有75位志愿者参加,他们可随时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优质服务。2009年6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盒饭时,百花社区只有一人报名,大都是怕饭菜凉,费用大。所以,百花社区没有实施这一服务。 新仓镇于2010年7月正式开展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先后投入50多万元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资金,先后建成新仓社区、红光、大利、双红、战斗、杨盛、新星、秦沙芦湾、友联1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升级秦沙、杨盛两村为示范服务站。全镇共有政府购买服务对象61人,其中农村54人。社区一类人员3人 ,二类4人。安装一键通 72户 。2012年又新增重点优抚对象25人为政府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自2009年起,累计发放社区服务对象经费7.2万元,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经费11.88万元。 勤安村在探索农村老龄工作新思路上做好“三个提早”。建立“两个机制”,注重“三个建立”。

  “三个提早”,一是提早调查摸底。完善充分就业管理平台数据库,建立了老年人分组数据表、家庭基本情况、住宅电话、掌握全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情况,为老龄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数据。二是提早讨论落实。

  村老年协会积极向村党总支反映基层呼声,经过村两委班子讨论,最终确定思想素质好、服务热情高、有爱心的老同志负责,并组织刚进村班子的年轻人采取上门服务等形式,为高龄、空巢、独居、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老年人提供配送等服务。 三是提早细化服务。在明确方式和程序后,我们坚持边服务、边逐步深入:在村居家养老站成立棋的牌中心,每天保证8小时开放,在开放期间注重老年人文化素质修养和提高,在棋的牌室放置报纸、报刊和老年大学专刊等杂志,并为老年朋友免费提供茶水服务,棋的牌室开放至今,参加村棋的牌室活动近8000人次。

  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建立为老服务网络机制。由村党书记直接分管领导、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2名,由村老年协会起草出台《居家养老工作机制和工作人员制度》。二是健全为老服务工作机制。为确保养老工作的顺利开展,勤安村先后通过班子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活动室制度》、《居家养老护理人员职责》、《工作人员职责》等制度,并实现制度上墙,保障工作开展老年人服务有所依据,实现老龄工作和居家养老长效运行管理。

  注重“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完善日托室:免费提供茶水,播放音像视频、电视节目等。二是建立居家谈心室:组建一支有年轻党员、团员和村干部等人的谈心室,建立工作表,组织轮流值班,开展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加强生活沟通,化解日常家庭琐事和各类矛盾。三是建立老年棋的牌室:现共有6张棋的牌桌,每天保证8小时开放,并且免费提供茶水,休息躺椅10把。添置了健身器材,拥有可借阅图书3500册,乒乓球桌2张。

  勤安村通过这些年的运行,使村老年人服务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老年人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调查表明,在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上,各乡镇普遍采取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法。曹桥街道在规范社区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内容后,各村先后成立了3支服务队伍:一是专业服务人员队伍,居家养老专业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结对。专业服务人员通过参加市、街道两级组织的居家养老技能培训。二是志愿者服务队。各村成立了居家养老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志愿者每到节假日都到被服务的老人家里,为她(他)们进行生活料理、精神慰籍、法律咨询、康复理疗等服务。及时掌握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在生活、就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人员还与80岁以上上老年人结对。三是是建立医疗保健服务队,由街道医院和村(居)卫生室的医务工作者组成,并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目前曹桥街道共有4616名60周岁以上老人参加健康体检,占全街道老人总数的78%。

  从调研了解到,现在,平湖市建有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6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42个,村(社区)建站率分别达到了67.4%和93.3%。

  基本建成市、镇(街 道)、村(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

  3.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方面,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平湖城乡医疗保险已全覆盖; 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按照国家和省医疗卫生部门的统一部署,平湖市加快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的步伐,大力发展社区特色医疗服务和村级医疗服务站; 使城乡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能在家门口得到基本医疗服务。这几年,平湖市每年为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 这一服务让城乡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得到了服务。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开设了老年专科,有专家专科医生对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进行诊疗,同时在重症监护室设有医、护为一体的护工。为那些失能老年人提供养、医、护服务。

  4.精神慰藉服务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从调查了解到,针对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寂寞,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等问题,全市涉老部门和老龄工作组织及各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当湖街道朝阳路社区,百花社区内都设有谈心聊天室,棋的牌室,老年电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等,这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让居家养老的人员有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社区卫生服务室,也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平时为他们量血压等健康检查。曹桥街道还利用广播、网络、《曹桥报》等媒体,加大对《老年保障法》的宣传力度。经常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组织各村(社区)开展维护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活动。2012年5月份,曹桥街道老龄委又组织了一次老年桥牌邀请赛,8支代表队40多人参加了比赛。重阳节期间,街道老龄委组织了一次老年健身走活动。

  勤安村还组织了首届村级老年运动会, 100多名老年人分别参加了立定投篮、飞镖等五个项目的比赛,村级老年运动会不仅为老年人强身健体搭建平台,还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时,曹桥街道进一步完善了法律援助为中心为主体的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做好老年人来信来访接待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虚保、不赡养老年人的案件。营造了敬老爱老良好氛围 。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7

  今年,射阳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xx年健康养老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推动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教育、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养老产业集群和品牌连锁机构。”可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在此,对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路径和举措进行一些思考。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

  1、统筹规划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把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民生幸福工程建设重要内容。按照老年人口结构和分布情况,编制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在制定城乡发展规划时,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建立健康养老服务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为所有老年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公益性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人员以及特困、低收入、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完善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情况,稳步提高老年人健康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等保障水平。

  3、完善健康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按照人均用地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健康养老服务设施。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20至30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的住宅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标准的,由主管部门会同镇政府、居委会,通过新建、置换、改造、租赁等方式,按每百户15至20平方米的标准调剂解决。农村健康养老服务设施要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全面推进“关爱之家”等农村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各类养老服务组织都要配备康复设施,到2020年,50%的城镇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设立适合老年人的康复场所。着力建设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依托移动通信网络作为技术支撑,以12349公益电话号码为服务热线,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提供生活、医疗、紧急求助、健康咨询等一系列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县养老中心项目建设,建成集医疗、康复、护理、颐养、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努力打造成苏北领先、江苏一流、全国示范的综合型县级养老机构,力争成为国家级示范性养老机构。

  4、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充实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力量,保障其对全县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履行管理职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健康养老服务组织中探索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为县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每个镇区及村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等养老服务组织,配足配齐专职工作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支持明达职业技术学院、县职教中心增设养老服务类专业,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养老机构应依法为工作人员缴纳“五险一金”和人身意外伤害险等费用。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对养老护理员开展业务或技能培训。到2020年,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加快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为老服务”志愿者库和服务登记制度,为独居、空巢、高龄老人和机构内老年人开展长期稳定的服务。

  5、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加强道德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尊老爱老、子女尽孝的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孝老社会风气。扎实开展“孝亲敬老之星”、“老有所为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宣传“双星”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支持社会服务窗口行业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建立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组织,积极开展老年人精神关爱活动。加强与老年人进行生活和思想交流,开展心理讲座和培训,提供专业心理咨询、辅导和康复服务。依托各类教育机构,广泛开展老年人文化教育活动。重点支持射阳县老年大学和县养老中心老年大学项目建设。

  二是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健康养老服务业领域

  1、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充分利用社区(村)现有资源,抓住老小区整治、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有利契机,建设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农村“老年关爱之家”、城镇社区小型托老所等居家养老服务组织重点项目。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加盟、参与、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县城主城区内培育一批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支持县养老中心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打造特色品牌,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服务。支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开展居家养老互助服务。

  2、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大政策保障、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对闲置企业厂房、闲置校舍、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不同档次的民办养老机构向老年人提供多样服务,重点发展一批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综合性服务的护理型养老机构,推动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市场格局。

  3、培育健康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培养老年产品研发联盟、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老年学专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支持专业组织开展行业标准制定、服务质量评估、服务行为监督等事务。培育和扶持为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购、助医、助急等养老服务组织和社工,为特定对象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新培育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公益慈善组织。支持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养老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提供等领域发展。

  三是统筹发展农村健康养老服务

  1、加快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档升级。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规划、科学确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布局。坚持“实用适用”原则,抓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工作。进一步优化管理,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水平。镇区敬老院在满足本地区五保老人供养服务的同时,优先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高龄、空巢等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到2020年,建成二星级敬老院7家,三星级敬老院5家。全县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基本具备养老服务、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功能,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集中供养率达到80%。

  2、推进农村“老年关爱之家”建设。按照“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社会参与、政府扶持”的原则,支持和引导村民自治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在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人较多、照料需求大、居住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或自然村,通过新建或整合改造现有设施资源,按照“村建养老区”或“村办互助养老院”的形式,建设农村“老年关爱之家”,满足高龄、空巢、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到2020年前,各镇区都建成一家以上农村“老年关爱之家”。

  3、拓宽农村健康养老资金筹集渠道。可以依法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水面、滩涂等作为发展养老产业基地,收益优先用于老年人养老。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要整合多部门相关资金,统筹使用到服务农村养老。加强城乡养老合作,鼓励城市资金、资产和资源投向农村养老服务市场。

  四是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1、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健康养老服务。在县镇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与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定期开展健康体检、保健咨询、上门巡视等服务。探索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鼓励部分非建制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

  2、积极促进医养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衔接的服务模式,研究出台鼓励和支持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的具体措施。鼓励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卫生室或医务室。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设立护理院,实现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有机对接。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纳入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3、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将其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按个人、基金、财政补助等多种形式进行筹资,解决长期失能人员的护理和日常照料难题,不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1、培育健康养老产业集群。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和养老服务特色产业基地。支持江苏恒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护德尔”护理床设计研发和制造销售,不断培育扩大“护德尔”护理床销售市场,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老年人医疗护理产品市场上的领跑者。鼓励建设一批功能突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休闲旅游、生态养老、健康养生、医疗康复、教育培训、商贸服务、现代信息等方面的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射阳港经济区健康产业园建设步伐,着力招引国内国际有一定知名度、掌握核心技术的保健食品、营养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项目落户,特别是引进和开发适宜老年人的食品、保健品产业。结合射阳岛生态旅游区开发,发展适宜老年人的生态休闲、旅游和养生项目。

  2、开发健康养老金融产品。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提升个人养老能力。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金融服务。

  六是完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推进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成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民政局、老龄委办、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住建局、交通局、文广新局、卫计委、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局、体育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民政局局长任主任,办公地点设在民政局。县各有关部门要协作配合、各司其职,积极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建立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康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建立县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调查评估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专业机构对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调查;鼓励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开展健康养老服务评估。科学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照料护理等级和养老服务补贴领取资格等。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严格评估流程,综合利用评估结果,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监督。到2020年,全面建立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长效评估机制,实现养老服务评估科学化、常态化和专业化。二是健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范。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推动我县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标准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养老机构、社区托老机构、居家养老机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退出、运营、监管机制。

  3.严格督查考核。把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事业列入县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作为重点责任目标纳入绩效考核,加强跟踪检查,确保按期完成。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准入、经营、转让、退出规则和养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行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整肃养老服务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对现有的养老机构实行分类分层分级指导,对未达到规范标准的限期达标,对无法达到规范标准的要依法予以取缔。根据民政部有关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机构建设、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的规定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社区、居家、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8

  面对苏州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发挥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现就我市有关养老服务的现状、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一、我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口情况

  到底,我市户籍人口633.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6.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20.02%;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8.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9%,占老年人口的14.5%。

  按照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到2015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50-15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23.7%左右,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二)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到今年底我市养老机构达到178家,养老床位数27355张,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1.6‰。

  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市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城市大于农村,中心城区大于外围城区。集中表现在高龄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较大,而我市养老机构总床位中,护理床位只有4900多张,仅占床位总数的18%,护理床位拥有率只有3‰,距离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发[20xx]46号)文件中“到2015年护理床位达到老年人口数12‰”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养老机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十一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从底养老机构135家,养老床位总数8330张,实现了大幅增长;机构增加了41家,增长30.4%;床位数净增加了19025张,增长228%,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离上级的要求,以及养老机构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力量积极性虽高,但实际投入建设的少。十一五期间,我市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等政策,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民办养老机构从的8家发展到48家,民办养老床位从不足1000张增加到7244张,分别占机构总数和床位总数的27%和26.5%。但这一发展趋势与周边养老事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上海市目前民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占比均达到80%以上,厦门、青岛等市民办养老机构占比都达到了70%以上。

  我市民营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事业进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没有明确的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我市虽然有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其中没有明确养老机构建设的规划;有的地区虽然有规划,但规划不透明,民营力量不了解规划的具体内容。

  二是有的地区因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不太愿意进一步发展民办养老机构。

  三是政策扶持得不到落实,有的地区不能认真贯彻上述“两个《意见》”,不兑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补贴。四是租用厂房、学校等闲置房屋改办养老机构时,消防合格证无法办理。

  (二)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养老机构建设的瓶颈。养老机构建设的用地问题,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古城区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地价不断攀升、租金持续上涨,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因卫生、环保原因,古城区严格控制护理机构的发展,因此,使得古城区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的现象更加显现。

  (三)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简陋。以沧浪区为例,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为个人出资兴办,其出资人大多数为小投资者,还有部分下岗职工,其兴办的资金大多数为自筹、借款,在资金投入、场地租用、设施购置、人员聘用等方面较为谨慎。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基本上没有绿化空地、休闲空间及活动场所,这些都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个人之所以不愿意投资养老行业,主要是因为投入成本大,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上,还常常会出现难以得到落实的问题,加之物价水平、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造成养老机构赢利微薄,投资回收期较长。同时,政府给予的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吸引不了大的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四)服务水平低下。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但由于开办人的指导思想、运作理念、管理水平、资金等原因,致使这些养老机构在服务、管理上还不到位。机构养老首先应重点满足有护理需求的老人,但民营力量考虑成本和风险,在建设养老机构时,总是考虑投入与回报的比例,尽量减少成本。

  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普聘用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外地劳动力和本市下岗职工。她们一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缺乏必要的培训,再加上护理人员待遇较低,她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差,对服务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三、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面对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现实,政府采取相应养老对策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还不够,缺少制度保障。养老机构建设作为慈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项目还没有真正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一)加快地方立法,明确政府职责。养老问题已经是制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苏州,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同样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20xx年通过的《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要求,“编制和落实《苏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养老机构的建设规划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建议加紧进行促进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地方立法,特别是要在立法中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明确各类养老福利设施(包括养老机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的公益、慈善性质和相应的公建配套要求,新建小区开发商要无偿提供养老设施配套用房。

  二是要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利用,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年人、学龄人群等各年龄段人口的变化情况,调整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的用途。鼓励利用闲置厂房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各街道(镇)的职责,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责任分解落实到街镇。要把养老机构与政府实事项目新增养老床位建设同步考虑,实行签订责任状制度,一级对一级负责,改变目前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床位建设,只是民政部门责任的现状。针对郊区、农村养老机构需求和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建议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鼓励、吸引城区老人前往郊区养老机构养老。

  四是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监管的立法研究。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就必须从法律法规上去做。在目前国家尚无具体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地方性立法的研究,苏州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研究也要先行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确保建设用地,增加政府投入。养老机构建设虽然由民政部门主管,但民政部门并没有任何场地资源。因此,发改委、规划、土地、住建、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养老机构建设。发改委等部门要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规划;规划土地部门要出台强制性规定,根据不同的养老需求,参照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把机构养老纳入建设规划。

  要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参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养老福利事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在土地供应、政策优惠等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

  (三)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要以构建适度普惠型养老福利为目标,形成多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引导作用。养老服务事业,将是未来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政府必须对养老服务事业起主导作用。公办养老机构(福利院、敬老院)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过去只为三无、五保老人服务,转变到兼顾社会寄养老人,充分发挥现有养老机构资源作用,实现向有需求的老人开放,为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引路作用。

  二是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政府在出台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准入门槛,确保养老机构的公益性和慈善性。同时,要重点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现代化手段管理养老机构,进一步实现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三是积极发挥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尽快成立苏州市养老服务待业协会,经常开展交流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对于解决苏州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养老机构过程中,既要注重数量的增长,又要在建设质量和标准方面符合“三区三城”建设的要求,使我市养老机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9

  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对当前农村养老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刻不容缓、势在必行。xx县日前就此作了专题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基本情况

  目前,xx县有60岁以上老人15.57万人,占总人口的14.92%;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11.62万人,占总人口的11.13%,按国际通行标准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对该县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10.4%左右,迫切需求的有5%左右,按此测算,全县约需1.6万个养老床位。

  xx县现有养老机构21家,共有床位1000个,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0.64%左右。21家养老机构均为公办,其中农村敬老院20家,有床位930个;县城老年公寓1家,有床位70个。养老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03人,其中农村敬老院 91人,县城老年公寓12人。乡镇敬老院、县城老年公寓入住分别达到86%、100 %,县城老年公寓床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xx养老机构收费一般不高,县城老年公寓对生活能够自理的每月收取420元,生活不能自理的收取670元;农村敬老院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由县财政统一拨付。这些收费标准,均由该县物价部门核定。

  二、面临问题

  一是硬件条件急需改善。以xx县为例,该县农村敬老院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不少附属用房严重损坏,许多设施年久失修。自20xx年省“关爱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农村敬老院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基数较大,急需改造的房屋仍有500多间。同时,养老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影响了“自我造血”和做大做强。

  二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养老机构的单位性质和经费来源不够明确,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所以难以吸引有专业管理和护理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在xx县农村敬老院91名工作人员中,真正从事服务工作的50人左右,入住老人与工作人员比例为16:1,且这些工作人员大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粗放的问题。

  三是服务内容明显滞后。多数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少,一般只能满足老人吃、住、照料的生存需要,不能满足老人们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方面需要,难以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对老人缺少吸引力。

  四是政策扶持难以落实。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比如《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苏政发[2002]96号)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比如民办养老机构很难获得划拨用地、地价优惠,而且无法享受低息、无息贷款,甚至商业贷款,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政府义不容辞。建议将各级政府发展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增加刚性指标。同时,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坚决消除“中梗阻”现象。

  2、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建议明确农村养老机构事业单位性质,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待遇,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吸引高层次管理、护理人才,扩大养老产业从业人员队伍。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

  3、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议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财政、税费、金融、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民办公助等形式创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以合资、入股、购买等形式参与公有养老机构的改建和扩建。

  4、构建经费保障体系。建议将养老服务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财力支撑,并随财政增长作相应调整。

  5、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建议整合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相关资源,将农村养老机构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农村医疗大病救助体系,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产品开发等专业,为养老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0

  据数字显示,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国自1999年迈入人口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占届时世界老年人口的1/4。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民生等领域带来深刻影响,也给老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转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失独老人。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失能无靠等问题。能否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人所依,不仅关系到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思考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期,笔者通过到我市部分乡镇、农村、市老龄工作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以及在农村工作的经历,对我市农村养老状况及养老问题有了一些了解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老年人口状况和养老方式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有118.25万,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约有70多万,很大一部分乡镇老年人口结构比重已达到18—25%左右。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约有6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步伐正在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现。目前,我市农村老人主要有家庭养老、自我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供养方式。

  (一)家庭养老。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来说,主要依托居家养老,与子女一起居住,由子女照顾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一些老人虽然与子女分家另住,但是与子女还住在一个村庄,父母遇到急事、难事时可及时照应。不过,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除少部分老人随子女进城外,多数老人还是选择了留守农村。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实施后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结构变化,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二)自我养老。在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中,他们在子女提供一部分资金养老外,大部分生活开支还是靠自己的劳动收入以及省吃俭用的积蓄养老。这些老人不仅在饮食起居、生灾害病时得不到子女的很好照顾,有的还要照顾外出子女留下的孩子。

  (三)集体养老。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农村“三无”老人,主要由各乡镇政府敬老院负责供养。乡镇敬老院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五保老人不用交纳任何费用。但也近40%的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每月正常领取供养经费,因为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更习惯于分散在家养老。

  (四)社会养老。对于有子女但是得不到子女照顾的农村老人,又不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条件的,少数农村老人选择了到民营的养老院、老年公寓以及老年社会福利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养老,费用由老人或老人子女承担。据调查,我市目前有39家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约有6200余人,但是农村老人比例仅占4%左右。

  二、我市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我市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造成了我市在农村养老事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对老龄工作都做出了规划、出台了政策,但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除五保老人供养制度成熟些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养老储蓄、商业保险等供养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没有建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养老需求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

  二是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不能满足需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广大农村老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现有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目前,我市共有乡镇敬老院152家,平均每个乡镇超过一所,但多数乡镇敬老院规模偏小、功能不全,收养能力较弱。如果全市五保老人都集中供养的话,床位和服务人员缺口都很巨大。另外,就各乡镇敬老院目前的功能来说,只是保障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由于缺少文体娱乐设施和器材,五保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难以丰富。

  三是养老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目前,在我市乡镇敬老院供养的五保老人,每人每年由财政转移支付2200—4560元不等,平均每天6至12元钱的供养资金,仅能维护低水准生活。而服务人员工资都是由乡镇本级财政支付,按照每10名老人配一个服务人员的话,一个敬老院每年支付的管理和服务费用就需10至20万元,另外还有水电、房屋设施维护等费用支出,对于部分经济落后的乡镇来说,支付压力更大。由于收养的老人越多,需要服务人员、支付服务人员的工资越多,因此多数乡镇敬老院的收养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四是社会化养老机构困难多且活力不够。目前,我市有少数几个乡镇引进了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从运营的情况看,基本能维持运营,但还面临着政策、资金等许多困难,主要是目前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由于投入大、风险高、回报低、周期长,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运营中困难重重,若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难发展壮大。

  五是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不高。与当前大量的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老龄服务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至今未构建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养老机构医疗、护理和专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服务质量跟不上。通过对我市部分乡镇敬老院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服务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专业化程度较低,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等问题。

  三、对推动我市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是我国几千年来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切实解决广大农村的养老问题,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社会各方义不容辞。如何实现我市广大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得到慰藉,笔者有如下七点建议。

  第一,建立适合农村的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居家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阶段。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重视,特别是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有了初步设计和规划。当前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而言,应仍然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作用。坚持走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乡镇养老院为依托,以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生活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保障机制,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市情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第二,加大对农村养老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在调查过程中,不少乡镇反映,乡镇敬老院是社会公益非盈利机构,应该按“七站八所”对待,纳入市、县财政统管范围,加大对农村老龄事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力度,适度提高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以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市、县两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老龄工作经费,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逐步缓解敬老院运行资金缺口。据调查,乡镇敬老院要维持正常运转,至少每年需要支付所雇用服务人员10—20万元的工资,这部分支出应纳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中。

  第三,拓展养老机构和社会设施的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敬老院的设施建设,可采取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等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运营效益。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处集院舍住养和学习、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使之成为该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活动中心。此外,要依托乡镇及村级活动场所等设施,利用已撤并的乡镇中学、村小学等闲置设施,改造成农村老人文体活动场所。各乡镇中小学活动场地可在节假日、早晨、傍晚等时机向老人开放,为附近居家养老的老人开展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提供场所。

  第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和引进社会化服务。目前,各级政府受于财力的限制,各乡镇敬老院的建设规模和供养能力有限,五保老人入住尚难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社会老人更没有入住机会。对此,可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引进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养老,发展家庭服务业,开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使农村养老逐步形成一种产业。对现有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及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以调动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第五,加强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据统计,目前我市各乡镇敬老院共有服务人员约2200人。按照每10个或15个老人配备1名服务人员计算,目前尚有5500余人的缺口。针对当前我市农村乡镇敬老院服务人员不足且服务水平偏低、专业性不强等实际,利用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下转12页)(上接12页)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逐步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强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第六、成立村级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协调解决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服务管理有关事宜,定期对老人的居住地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老人家庭的居住安全。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可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和文体活动等服务项目。此外,村党建活动室、农家书屋、学校等要支持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组织老人开展相关文体活动。

  第七、鼓励农村老人多种途径实现自我保障。过去,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当前,要鼓励农村劳动者和老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以及个人储蓄,为将来养老做好资金上的准备,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只有多种途径结合起来,才能为我市农村老人建立一道安全可靠的养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