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祝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反思1

  《祝福》是一篇老教材了,教了无数次,可仍然觉得不容易教。这是因为此文学起来较难。学生学习时不感兴趣,对那个时代的背景不了解。

  从授课过程来看,学生并不能理解祥林嫂生活的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人,不了解为什么祥林嫂的再嫁居然会有那么大的悲剧,居然会遭到那么多人的歧视。因此授课过程中总是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面对着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学生居然可以笑得出来,面对祥林嫂反复地说阿毛的故事,学生更是不解。祥林嫂在学生的眼中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人。

  面对学生的笑声,我竟无言以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面对我的提问,学生竟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的课的设计是不成功的,因为我没办法让学生入境。教学的切入点真是不容易找啊。

  经典如何上好,这是摆在我们现代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事,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明白,把学生深深地带进去,再浅浅地走出来,这是一线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祝福》教学反思2

  学校要听课,手忙脚乱之后,有了这节课的教学课件和设计,在学了这节课之后,有很多的感受,现在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勉导课环节,感觉还行,课间播放视频《青春舞曲》,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学生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感受青春是美丽、是快乐、是幸福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回答的很好,主题突出,很顺利的过渡到下面的教学内容。为“青春的幸福是什么?”作铺垫。同时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趣味性。

  “青春的幸福是什么”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学生讨论书中43页的问题,与儿童、父母、老人相比较,我们有哪些方面比他们幸福。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是在形成答案时,没有多角度发散思维,只写了两三个词语,有的甚至只写了一个,我在总结的时候告诉他们,能想到多少写多少。看来在这方面得培养。再者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青春幸福吗,因为有听课的教师,学生们都答幸福,陈述的理由也挺到位,我就把学生的一些烦恼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突出学生的幸福的感受。达到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青春的幸福以激发热爱生活、珍惜青春之情的目的。

  在青春的祝福环节,我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读搜集的古人关于青春的寄语,其次学生给自己的同学写上祝福或寄语,让学生随机抽取当堂朗读,同时教师把自己准备的祝福送给学生。学生读古人寄语时,有的不符合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关于时间的,可给学生点明。在祝福青春的活动中, 让学生抽取的较少,气氛有点沉闷,学生不敢积极的自己动手。因为有听课的教师,可能有点怯场吧。中间插上青春散文朗读,配上音乐,达到使学生放松身心的效果。祝福送后,觉得有点不够深度,因此在这我加了“怎样让青春更美丽”的环节,激发学生珍惜青春、热爱青春之情,也是对全课在情感上起升华作用。

  这节课进行到此,基本知识目标已经实现了,下面安排的是进行练习,教师当堂订正。订正以后,教师小结,并送歌曲《真心英雄》,和学生一起唱,结束。

  此环节起到情感升华,回归 “祝福青春”的主题的作用,同时给学生一些勇气和祝福,帮助其快乐成长,实现人生的梦想。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与学生联系紧密,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感悟、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学生还是不够活跃,虽有参与但是没有深度,口头表达和文字叙述都有待提高。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祝福》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祝福》教学反思4

  在上《祝福树》的教学活动前,我预先研究过了教案,并准备了心形、圆形、三角形、梯形、菱形、五角星的各色卡纸,用于制作祝福卡。活动中,当我正想如以前般随意发这些卡纸,让幼儿进行操作时,突然记起前天百合花开在我们班上完课后的“心得”:第四组的孩子动手能力相对的要弱些,后面两组年龄大些的孩子就表现得非常不错,动手能力强多了。是啊,人的手指都有长短,更何况是性格各异、能力不同的孩子呢!为了不再出现“一面倒”的现象,这次我留了个心眼,在发操作的卡纸时,把那些图形稍大的纸给作画能力强的幼儿,让他们有更多的空间展示自己的绘画水平,把那些稍小的纸给几个年龄小、作画能力弱的幼儿,就算只画一、二个图案,画面也已经不错了,这样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果然,活动后当孩子们交上来的祝福卡画面布局合理、色彩鲜艳、内容丰富、花纹各异,非常成功,人人都成为了小小设计师。看着这一张张祝福卡,我暗自庆幸刚开始自己的决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观察幼儿的细节,对自己顺利开展教学就多了一份帮助。

《祝福》教学反思5

  1、让学生全面理解青春是《祝福青春》这一节课的难点,也是最终落脚点。“同学们,让我们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来畅想美丽的青春,每组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诗词、漫画、歌曲、文字等)来描绘青春,进行交流。”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了,热情被点燃了,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这里用红色,象征青春的朝气”,“这句话不好,重新想一句”,“别画错了,慢慢来……”这一刻学习真正成了一种快乐。最后的展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每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企盼,整个课堂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并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那些学生们所折服,他们太富有创造力了,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

  2、“青春的幸福是什么”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学生讨论书中43页的问题,与儿童、父母、老人相比较,我们有哪些方面比他们幸福。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是在形成答案时,没有多角度发散思维,只写了两三个词语,有的甚至只写了一个,我在总结的时候告诉他们,能想到多少写多少。看来在这方面得培养。再者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青春幸福吗,因为有听课的教师,学生们都答幸福,陈述的理由也挺到位,我就把学生的一些烦恼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突出学生的幸福的感受。达到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青春的幸福以激发热爱生活、珍惜青春之情的目的。

  3、在青春的祝福环节,我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读搜集的古人关于青春的寄语,其次学生给自己的同学写上祝福或寄语,让学生随机抽取当堂朗读,同时教师把自己准备的祝福送给学生。在祝福青春的活动中, 让学生抽取的较少,气氛有点沉闷,学生不敢积极的自己动手。中间插上青春散文朗读,配上音乐,达到使学生放松身心的效果。祝福送后,觉得有点不够深度,因此在这我加了“怎样让青春更美丽”的环节,激发学生珍惜青春、热爱青春之情,也是对全课在情感上起升华作用。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与学生联系紧密,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感悟、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学生还是不够活跃,虽有参与但是没有深度,口头表达和文字叙述都有待提高。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祝福》教学反思6

  歌曲《举杯祝福》是一首很欢快的新疆乌兹别克族的民歌。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乐器种类很多,其中都它尔、弹布尔、手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学习歌曲之前我先对歌曲的地域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乐器进行了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接下来开始进入了正式学唱阶段,首先是初步听赏,然后提出问题,歌曲的情绪怎样?学生在听完之后多数都能回答出歌曲的情绪是热情奔放的。这就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视唱歌曲后,我说道:“热情奔放是新疆民歌的特点,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大家想一想,这首歌曲怎样体现这种热情奔放的情绪的?可以从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分析。”说完后,学生开始分小组讨论了,经过讨论和我的提示,学生总结出以下特点:

  1、运用了较多的附点音符。

  2、速度稍快。

  3、力度较强,特别是第二段的“嘿”把情绪推向高潮。

  4、音乐的结构比较工整。

  5、节奏具有舞蹈性。接下来我就让同学们注意这几个方面,然后就能表现出歌曲热情奔放的情绪了。接下来再次深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内容并更好地表现音乐。例如:

  1、谈感受,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从速度、情绪、力度、节奏等方面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2、在教学歌曲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歌词、歌谱分开教学的方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降低学生学习乐谱的畏难情绪,通过哼唱旋律------填唱歌词,把乐曲分为两部分来教唱,第一部分采用教师帮扶的方法来学习,注重学法的指导。第二部分采用“放”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利用典型节奏,以小组为单位随琴学唱。

  3、多种形式演唱、表现歌曲。通过学生自信的演唱,发展学生的表现潜能,使其受到“美”的情感陶冶。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音乐的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同学们似乎已经被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所感染了,在我给他们开始那个歌曲的范唱时,有的同学已经开始跟唱了,其实多数同学对这首歌曲并不陌生,只是有部分同学对这首歌曲的情绪表达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在接下来的学唱环节中,我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表达歌曲的情绪。在学生对这首歌曲已经掌握的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对这首歌进行了各种演唱形式的设计。

  整节课下来,感觉同学们的状态非常好,而且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有个别同学表现的不积极,其实这种情况在每节课上都会有发生,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尽量能够让所以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这堂课不简单的是一堂音乐课,而是大胆地溶入了节奏,填歌词,多种演唱形式等,把同学们的潜能都大胆地挖掘了出来,让同学们又一次自信地找到了自我,各自都尝试到创作及表演的甜头,更加增进了同学们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它开发的不仅是音乐智能及身体运动智能以及其它多方面的智能,它培养得更多的还是同学们的大胆的探索及尝试和创新能力!

《祝福》教学反思7

  《祝福》电影课的教学,能够让同学们在多媒体的帮助和带动下,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当然也能够让我们相对枯燥的语文教学增添些许的色彩,在这些媒介的辅助下,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我也想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在整体的方面来看看电影其实对我们语文教学是很有作用的,它对于论证语文教学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具有的深刻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一、对于电影作品的热情将有效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当前的语文教学还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表现在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情感投入上显得令人失望。由于语文教师习惯于采取讲读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使求知欲望强烈、性格活泼的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语文教师要改变现状,思考是必需的,而实践更重要。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影视的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选用某一影视作品时要慎重和细心,不能粗枝大叶,因为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决定了他们难以对所有的作品进行“拿来主义”式的筛选,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进行居高临下的选择,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充满了激情、向往和热爱,语文教学的高效性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对影视作品的接受,避免了学生在封闭、独立的领域里学习语文,使他们采取开放、互补的态度研究语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是在纯“语文”的领域里进行着艰苦的改革,我们的学生是在纯“语文”的范围内进行着不懈的学习,实际上,这样的语文活动无非就是上课、听讲,写作、批阅,考试、评讲等等,这样局限的范围势必使语文成了“小语文”,它与周围的其他学科没有联系,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断然的隔绝,这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而影视作品正好弥补了这一个缺陷,影视作品涉及的范围大至宇宙、世界,小到某一个细节,可以说它无所不包。语文教师应利用它的开放的特点来进行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将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欲望,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与机遇

  语文教师也许担心,当我们利用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影视鉴赏时,整个的欣赏过程是否显得多余,因为我们本身的课时也不多。实际上当学生对某影视作品产生感觉从而获得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对其作出一些选择、分析和判断,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对影视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他的情感随作品涌动起伏,创作欲望也适时而生。不少同学在观看了电影《可可西里》后,在写作中提到了它,在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这说明这部影片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但使学生对法西斯产生了强烈的憎恨,而且影片中色彩的运用也成为学生进行影视评论的一个角度,从欣赏变为理性的分析和评论,这无疑可喜可贺。这样的创作欲望一旦产生,教师就要抓住时机,不遗余力地进行鼓励,指导,使这种欲望稳定化,固定化,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

  作为一个目光远大的语文教师,决不应满足于学生创作欲望的产生,还应该让他们通过创作来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语文教改中曾让学生观看了一系列动画片、儿童电影、西方名片等,学生通过观摩、比较,写出了许多有思想、有见解的影视评论,结果有一名学生作为唯一的中国学生代表在世界儿童电影节上发言,获得了电影专家的高度赞扬,这名学生从原先对语文学科兴趣平平,转而变成校内语文学习最出色的学生之一,这无疑是从欣赏──创作──成功──再成功的良性循环,体现了教学的优化过程。

  当然,作为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通过这一次电影课的教学,我也会好好的总结各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以后的电影课上好。

《祝福》教学反思8

  《祝福》解读,关于学情和小说读法,在这节课后有一些新的认识,这里做一些片断式的记录。

  鲁迅先生在作品一开始就让祥林嫂死去,这样就使作品全篇带有逼问祥林嫂死因的意义,因此,我在上课伊始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作为同学们探讨这篇作品的线索。第一节课有四、五个学生谈了谈应对祥林嫂人生悲剧负责任的几个人物,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甚至“我”。但同学们缺乏后续性的表达、思考,小组讨论热烈,全班范围内的个人表达则冷场,这不知为何?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发言,总保持沉默。在第二课时中,则普遍沉默,学生的不喜表达这种状况,值得教师深思。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同学们动不动就用封建礼敬、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来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我认为他们的解读脱离小说文本,缺乏阅读体验,空泛、抽象、无意议。我告诉同学们,小说解读应以文本为据,从人物开始。

  《祝福》分三课时,在前两课时中,教师与同学们一道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同学们或认为这个或认为那个人物有责任,但在讨论中,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鲁四、柳妈、卫老婆子、婆婆及鲁镇的其他人未必对林嫂的人生悲剧负直接责任,如果让某一个人负责,让我们回到文体,这样的认识让人不踏实,缺乏说服力。

  在第三课时,再一次细读文体,最后认识到不是这些具体人物,而是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东西伤害了祥林嫂。正是鲁镇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风俗和文化笼罩着每一个人,从而造成一种扼杀无辜生命的合力。这是一种关于鲁迅小说的文化解读法。

  祥林嫂在小说中不是一个卑弱的人,她热爱生活,勇于反抗,极度勤劳、能干,她是那么得富有活力,其实她最有理由过幸福的日子。肯定是一种特别强大而又不易为人觉察的力量摧毁了她。这种力量漠视人的尊严,轻视人的生存价值,它的重重、种种风俗、信仰和禁忌在不自觉当中成为杀人的凶器。

  进一步挖掘一下文本:

  1、说封建礼教是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不完全,此外还有巫鬼文化的因素,小说似乎暗示了儒、释、道文化的杂合是造成伤害无辜生命的背景。

  2、一些示范课教师着力探讨的祥林嫂是自杀还是饥寒而死,教学价值有限,意义不大。

  3、应该细读文体,纠正同学们在过去小说解读中存在的好人、坏人,善恶伦理判断的线性解读法。

  4、《祝福》可以看作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鲁镇可看作一个袖珍中国。

《祝福》教学反思9

  鲁迅的作品离我们这个时代有些久远,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新课之前,补充了写作背景的教学,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文本内容,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辛亥革命,了解背景后,同学们就会更好的理解文本。

  这节课我们的赏析题目是《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为了呈现更好的研究效果,让同学们成立专案组进行研读。同学们经过认真分析提出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婆婆以及鲁镇的人,都对祥林嫂的死负有间接责任。小组讨论热烈,都能积极思考发言,在说到柳妈这个环节,同学们义愤填膺,感同身受,让人体会到了同学们非常好的把握了文本,深刻的理解到这个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带给人们迫害之大。

  解读本文同学们紧紧依靠小说文本,有充分的阅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很容易入手。通过分析和讨论,同学们能够深入浅出的解读文本。再有多媒体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当祝福的喜感音乐和祥林嫂出场时的悲凉音乐形成对比缓缓流出,同学们在课堂上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当人物的声音模拟从音响里传出,同学们聚精会神的感受人物个性,鲁四老爷的话不多,但句句都是封建阶级的代表。可见,多媒体的应用对教学的辅助之大。

  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同学们完成的很好。同学们虽然是盲生,但语言组织能力很强,能够很好的分析人物。专案组成立是分组教学,同学们在研讨过程中合作很不错,有人在文本中找证据,有人进行会议记录,有人进行证词发言。整个过程充实而流畅。还有多层教学,明文用注视器,照顾到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时考虑到学生能力,基本目标达成。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和我都收获很多,有一个问题我在思考,关于封建礼教的介绍本课是放在教学最后进行探讨,可否放在上课开始,效果更好些?

  总之,每次出课对我都是一个很大的成长和提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继续努力!

《祝福》教学反思10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容量。采用活动教学形式,利用教材的活动,开发课程资源,善于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对教学富有热情;整体教学设计和活动设计较好,“幸福的青春”和“沉重的青春”进行对比,对引导学生应珍惜青春、珍惜现在的生活、关爱他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青春之旅”的教学设计也很有创意。

  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要实现教学目标,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如:

  (1)上课节奏较慢,师生情感交流不够,课堂调控能力应进一步提高。

  (2)教学语言不够严密、精炼。

  (3)活动设计局限于教材,较为平淡,“欢乐”的主题不够突出,对“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青春”挖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带着微笑走进每一个班级,面对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及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与学生平等对话,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积极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加强学习,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应变能力;认真备课,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将教材上活,使学生乐学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比较抽象,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感知青春的绚丽;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珍惜青春的美好情感。因此这节课让学生准备的比较多,让学生活动的比较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感受青春的美好。同时通过学生对父母的访问,对比两辈人不同的青春岁月,进一步感受青春的激情与美好!大多数同学都反映但其中存在的不足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认真完成了调查作业。这既需要老师的继续督促,也需要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