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急诊科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急诊科教学工作计划

急诊科教学工作计划1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护生实习是培养护生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掌握急救技能,是护生实习急诊科的重点学习内容之一,也是急诊科临床带教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急诊科的护理教学中培养实习护生的病情观察能力、应急配合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1带教老师的选择

  热爱护理专业、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大专学历,取得护师以上资格,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3年以上,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医德修养,娴熟的急救技能、丰富的急救知识及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具备教学能力, 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高素质的带教老师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坚定了护生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心。

  2带教老师的要求

  带教老师语气要温和、语言要通俗、态度要和蔼、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既要像严父又要像严母,带教过程中把握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工作热情,激发护生学习积极性。带教既是责任又是义务。因此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带教老师在护生实习过程中,不仅要给她们传授操作技能和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她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并根据科室制定的计划对护生在科室实习期间进行一次阶段性考评,对照标准严格评分,带教老师要给护生一个正确的评价,诚恳地指出不足。

  3科学的安排带教计划

  提高实习护生抢救意识,加强急诊技能训练,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是实现培养目标、决定实习质量高低及关键[1]。

  实习护生在急诊科轮转的时间不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有一个周密、切实可行的实习带教计划,急诊科实习时间为3周,具体安排如下:第1周,熟悉环境,了解急救仪器的使用,急救药品的剂量及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如独立完成吸痰、给氧、导尿等常用急救技术。第2周,掌握心肺复苏程序、胸外心脏按压、洗胃等技术,熟悉危重患者抢救预案。第3周,强化训练护生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并能对各种不同危重病提出相应正确的急救措施。

  4规范实习护生入科教育路径

  ①介绍科室规章制度,如:急诊绿色通道制度、抢救制度等。②详细介绍科室环境、设施,重点介绍抢救仪器,如:除颤仪、洗胃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急救药品的作用、用法、副作用等,如:盐酸肾上腺素、多巴胺、西地兰等急救药品。同时向她们介绍各种急救物品、药品、仪器必须做到五定,即:定数量、定品种、定地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所有急救物品不准任意挪用、外借。③介绍本科常见的疾病及护理常规,常见危重患者的应急处理预案,带教老师须让护生明白迅速、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让护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④介绍急诊工作性质、特点、急诊工作流程及各班护士职责。⑤出科考试,紧扣教学大纲,从严考核。同时征求护生对带教工作的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带教方法。

  5帮助护生尽快适应临床急救工作

  急诊科的工作环境、性质较为独特,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护生初到科室均有紧张、恐惧的心理,作为带教老师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对护生要热情、和蔼可亲,在带教中采取教师示范-护生观摩-护生实践方式,多提供实践机会,使护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完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准确的操作过程[2],遇到危重患者抢救时,则鼓励护生多操作,多观察、使其加深印象,从而在以后的临床急救中逐步熟练并独立完成。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规范实习带教工作,加强实习带教管理,加强临床实习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实习带教工作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护理人才。

急诊科教学工作计划2

  20xx年,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参与五年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主张并坚持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社会急救“三位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立法理念,推动有关方面达成共识,使之成为规划的正式项目。

  20xx年,教科文卫委制定《关于开展20xx-2015年立法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开展系列立法调研工作。一是以个别访谈的方式,走访曾在或仍在卫生行政部门或综合性医院负责医政工作、拥有长期管理急救医疗工作经验的老专家,听取他们对立法结构、主要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调研市医疗急救中心和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发现院前急救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救护车难叫、等待时间较长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急救医师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失严重;非急救病人呼叫救护车现象普遍,比较稀缺的急救资源被大量非急救病人占用。三是暗访部分二、三级医院急诊科,感到不同级别医院急诊室利用情况反差明显,一些二级医院急诊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而许多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室收治大量非急诊患者,急诊分流不畅,导致急诊室人满为患,急救“压床”现象比比皆是。四是与来自红十字会的市人大代表沟通,了解到由于缺乏法律保护和培训力度不足,掌握急救技能的公民不敢救人,有意愿救人的又无能为力,“不敢救、不会救”现象普遍。五是考察杭州、广州、深圳、南宁等城市,了解本市急救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学习兄弟城市的有效管理措施和立法经验。六是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政府法制办、市立法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急救医疗服务立法课题研究,先后形成了立法研究报告和《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建议稿)》。在这些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委员会梳理出立法涉及的39项主要问题。

  20xx年,教科文卫委制定了立法相关工作方案,充分发挥立法中的主导作用,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提前介入调研和起草工作。第一,分别设立领导小组、专家小组、代表专业小组、工作小组,各自承担研究、决定立法中的重大事项、针对立法中的重大问题和草案主要内容提出专家意见、深度参与立法调研、从事具体工作等职责,做好立法的组织保障。第二,定期与政府相关部门召开双向通气会,沟通起草工作的进度,讨论立法主导思想和关键条款内容。委员会办公室还参与市卫生计生委和市政府法制办相关处室的具体起草工作。第三,针对立法涉及的与市民密切相关的难点问题设计问卷,如由谁决定120救护车上的患者送往哪家医院、急诊室就诊顺序如何决定,由800余位市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过程中开展调查,了解市民呼声。第四,召开三次专家、代表研讨会,针对立法草案文本,听取来自医疗卫生领域、法律实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

  草案明确院前、院内、社会急救相关规定

  在11月16日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常委会上,市政府提出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被提交审议。草案共七章六十一条,主要包括总则、院前急救医疗服务、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社会急救、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总则部分,草案第4、5条明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经费补偿保障机制,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保障急救医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范围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院前急救部分,草案第10、14、18、23条明确了院前急救机构的建设要求,救护车配置与使用方面的要求,规范了院前急救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强调了院前急救的送院原则。院内急救部分,草案第30、33、34、36、37条提出了院内急救能力建设要求,完善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机制,强调了首诊负责制,规定了转诊分流的要求和引导措施。社会急救部分,草案第39至42条鼓励紧急现场救护,明确了应当配备急救器械和相应人员的场所和单位,明确了特定人员的培训要求,提出了普及性急救培训的要求。保障措施部分,草案相关条款明确了救护车通行的保障措施、信息共享与信息化保障的要求、突发事件的急救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