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情况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贫困情况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贫困情况报告

贫困情况报告1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县开展深度贫困乡镇村百村万户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帮扶单位组织帮扶干部,对我乡136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走访调研,现将我乡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走访调研情况

  我乡帮扶单位共13个,其中市级帮扶单位7个,县级帮扶单位5个,乡级单位1个。市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共计286人共计走访532户,其中贫困户330户,已脱贫户202户,开展集中宣讲政策15场,召开座谈会15场,发放民意调查表532份,查找并整改问题28个,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0个。县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共计67人共计走访342户,其中贫困户101户,已脱贫户241户,开展集中宣讲政策5场,召开座谈会5场,发放民意调查表342份,查找并整改问题10个,排查调处矛盾纠纷4个。乡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共计38人共计走访360户,其中贫困户80户,已脱贫户180户,开展集中宣讲政策1场,召开座谈会3场,发放民意调查表360份,查找并整改问题2个,排查调处矛盾纠纷3个。

  二、调研报告评定结果

  (一)帮扶单位调研报告评定结果

  我乡帮扶单位共13个,其中优秀5个,占比38.46%,良好8个,占比61.54%。

  (二)帮扶干部调研报告评定结果

  市级帮扶干部调研报告共283份,其中优秀等次107人,占比37.76%,良好等次164人,占比58.04%,合格等次15人,占比5.24%。县级级帮扶干部调研报告共67份,其中优秀等次20人,占比29.85%,良好等次47人,占比70.15%。乡级帮扶干部调研报告共38份,其中优秀等次15人,占比39.47%,良好等次23人,占比60.53%。

  三、走访调研实绩评定结果

  (一)帮扶单位走访调研实绩评定结果

  我乡帮扶单位共13个,其中优秀4个,占比30%,良好10个,占比70%。

  (二)帮扶单位走访调研实绩评定结果

  市级帮扶干部共283人,其中优秀等次80人,占比28.27%,良好等次191人,占比37.49%,合格等次12人,占比4.24%。县级级帮扶干部共67人,其中优秀等次18人,占比26.86%,良好等次49人,占比71.64%。乡级帮扶干部共38人,其中优秀等次11人,占比28.95%,良好等次27人,占比71.05%。

贫困情况报告2

  根据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安排本人联系指导xx镇xx村委会,为能实实在在的体验民情、体会民生、体察民苦,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取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重实效,20xx年3月5日、3月7日、3月27日,自己多次深入到xx村委会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开展民情访谈和民情民意收集活动,并对xx村委会的村情、民情、民苦、民盼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就如何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了深入思考,现作如下探讨。

  一、xx村委会的基本情况

  xx村委会地处xx镇西北角,东与xx海良、大会村委会相接,南、西与xx县相邻,北与丽江永胜县相接,距xx镇政府25公里,距宾川县城35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325户,总人口1189人,主要有汉、彝、土家、傈僳、藏、白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0人,全村耕地面积1530亩,其中水田400亩、山地1230亩,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贫特困村委会。

  近几年来,xx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群众收入稳定增长。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46元,群众收入呈增长态势。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加强。实施了投资近246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了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面通达工程,实施了2个村小组的村间道路硬化,投资28万元打了一眼受益人口600余人、受益面积700余亩、深150米的深进。三是产业调整迈出步伐。除主要种植玉米、白肋烟、香叶等农作物外,种植有少量的葡萄、柑桔等水果产业。今年,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协调帮助下,与宾川县国巨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发动村组干部试种香葱30余亩并进行全额收购,迈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农民素质有所提高。

  二、xx贫困山区发展中存在的因难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干旱缺水严重,除有3个村民小组有龙潭、山箐水可供一部分农田灌溉外,其余村民小组无水源,只能靠天吃饭,如团山村民小组中有14户62人因无任何水源,多年来一直靠政府送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土地贫瘠,全村约75、5%的耕地面积是山地,干旱贫瘠,土地产出率极低。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通达能力差,全村只有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还有9公里土路,同时只有2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间道路硬化,坡陡崎岖,通行不畅;农田沟渠不完善,不配套,渗漏於阻严重,农田灌溉极不方便;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全村6个村民小组没有一间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村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和贫乏。

  (三)群众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脱贫依赖心理严重。村民素质普遍偏低,小学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有一定难度。贫困人口“等、靠、要”心理严重,加之还有大约17、5%的农户处于极度贫困和温饱线下,村民脱贫致富工作任务艰巨。

  (四)产业结构调整难和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以传统农业为主,习惯于粗放型的农业经济,新的科技成果和耕作方式难于推广和应用,产业结构调整难,加之农民种植意向盲目“跟风”,缺乏主动应变能力,对收益造成一定风险。

  三、对提高贫困山区发展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夯实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山区的人口素质。要免费为山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加大对山区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基础,提高山区群众人口素质,增强其抵御贫困、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加大贫困山区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带动山区人民增收致富;镇人民政府要以村委会为活动平台,多开展一些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下乡活动,并要以点带面,对条件较好的小组率先争取启动实施建设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要破除山区群众“等、靠、要”思想,积极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雄心壮志,教育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帮扶和挂钩联系部门要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坚持在一线了解情况,与贫困山区一道认真研究上级政策,主动对接业务部门,扎实抓好政策落实,做到想事情、做决策,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切实帮助贫困村组解决问题。

  (三)加强基础建设,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争取救济救助与推进“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动群众自筹的基础。

贫困情况报告3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发展需要,发挥儿童的潜能,将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针对我镇弱势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索伦镇妇联在今年10月开展了一次弱势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主要目的是为提高我镇儿童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弱势儿童主要类型为:留守、流动、孤残、贫困、单亲儿童等。

  在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查找问题与研究对策相结合、采取走访和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调查。依托镇中心学,对弱势家庭学生95人进行了综合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弱势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成长环境均较差,多数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语言难沟通,行为习惯差距大,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地影响。

  一、现将其面临的困境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如下:

  1.弱势儿童得不到妥善有力的监护

  一是监护能力弱。担任弱势儿童监护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也是弱势群体,对孩子的监护只能是止于吃饱穿暖。二是监护不到位。由叔伯、亲戚等担任监护人的,对弱势儿童只照顾生活,其他方面不负责任,在情感上与弱势儿童的距离较大,易忽视孩子心灵、精神上的需求,造成监护不到位。

  2.弱势儿童心理压力较大

  一是缺乏安全感。单亲儿童、贫困儿童、孤儿和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沟通,都有"被人瞧不起"的感觉,致使他们变得胆小孤僻,焦虑不安,缺失被保护的安全感。二是强烈的孤独感。弱势儿童不但没有承欢膝下、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机会,连过年过节都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孩子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使孩子变得内向、抑郁、自卑、敏感和脆弱,导致心灵扭曲。

  3.弱势儿童的教育出现盲区

  入学后,弱势儿童的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大部分弱势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不识字,只会签自己的名字。这些家长重养轻教,平日又忙于生计,无暇照看。另一方面,学校的老师也不能将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全面反映给家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进行有效衔接,使得一些孩子缺少应有的督促,学习成绩不理想。再者,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有的孩子遇到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指点和引导,行为出现偏差,一些孩子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这些孩子们在学习上缺少专人辅导,生活上缺少亲情关爱,直接导致这部分儿童的学习质量不高,影响今后的升学和就业。

  4.弱势儿童的心理健康面临的困难

  大部分弱势儿童存在心理失衡。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或脆弱、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存在叛逆怨恨情绪。调查显示,这些儿童由于亲情缺失,普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平时主要向亲朋祖辈寻求精神支柱和慰藉,存在交往不当误入歧途的较高风险。另一部分弱势儿童家庭,因家长是精神残疾患者或肢体残疾的病人,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对弱势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阴影,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治疗目前还未能普及,且帮扶的途径使家长们较难接受。另外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祖父母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儿童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弱势儿童来说,安全防护和安全教育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政府及妇联开展的救助工作情况

  在镇党委委政府和旗妇联的正确领导下,索伦镇妇联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紧紧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和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切实为弱势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开展了救助活动。

  1.整合多方资源,共助弱势儿童成长

  通过组织基层妇联针对弱势儿童生活、学习需求,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弱势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情况,解决孩子们的思想问题,指导他们学习、生活。

  2.推进家教,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镇妇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为弱势儿童的家长提供帮助。仅去年就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4期,受益家长855人。通过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家长素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有利于弱势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氛围。

  三、建议和对策

  救助弱势儿童,不仅要依靠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也要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形成合力。镇妇联组织应尽心竭力为弱势儿童排忧解难,切实履行代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职责。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提升品牌,使弱势儿童救助工作成为弘扬文明新风、建设社会的公益平台;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载体,成为提高弱势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积极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1.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不断推动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

  明确政府职责,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保证每个儿童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辍学。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进镇务工随迁子女就学权利。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儿童教育,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消除制度障碍,为流浪儿童、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2.营造有利于弱势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做好弱势儿童的救助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要全方位地加强弱势儿童管护工作;要建立形成弱势儿童救助保护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弱势儿童部门工作责任制,搞好综合治理;营造社会、学校、家庭进一步关爱困境儿童的氛围等,共同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给予关爱帮助,才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3.关注弱势儿童群体身心健康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造成弱势儿童面临的卫生医疗保障问题更为突出。一部分残疾儿童或重病儿童家庭需要支付大笔医疗费或康复保健费,且持续理时间长,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后续的治疗往往得不到保障。另一部分弱势儿童家庭,因家长是精神残疾患者或肢体残疾的病人,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对弱势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阴影,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治疗目前还未能普及,且帮扶的途径使家长们较难接受。另外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祖父母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儿童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专项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借助社会力量,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同时对弱势儿童进行心帮扶和指导。同时学校也要要指导教师耐心教育、帮助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关心关注弱势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父母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几点思考: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进一步解决儿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儿童工作的重要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和谐理念

  强化宣传。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做好救助弱势群体工作,注重培养挖掘热心公益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理念,不断扩大妇联救助工作的影响面和美誉度。

  2.积极参与协同,促进成果共享

  积极发挥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使党委政府更加关注弱势儿童的社会救助、家庭保护和素质教育,更好的帮助弱势妇女儿童摆脱贫穷,多角度、全方位的优化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

贫困情况报告4

  根据省、市卫计委相关通知精神,我院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规范实施,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展对我县部分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现将我院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项目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是20xx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我院高度重视,制定了《医院20xx年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医院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项目技术小组。加强了组织管理、监督、技术指导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负责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使项目工作有效、有序的开展,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项目任务。

  二、加强宣传,精准识别

  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医院除了利用电视等对“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进行宣传、介绍,同时对于来院手术的白内障患者精准识别,必须有相关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残疾证、低保证或下岗证等贫困证明,并将相关证明复印存档,做到了补助对象精准识别。

  三、依法采购,专款专用

  晶体采购合法合规,对于高值耗材人工晶体,医院在“医用耗材集中挂网阳光采购系统”中,依法采购“UV860折叠式人工晶体”。经费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在完成总体目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任务后,所余项目资金继续执行免费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截止目前已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86例,比计划超额完成26例,做到了项目手术患者费用全免。

  四、手术保质保量,及时网络直报

  对贫困患者疑是白内障的,医院进行了免费的筛查体检,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收住院手术治疗。医生详细检查每一位患者,护士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提问,手术前后由专人接送,术后连续3天进行复查。严格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进行诊治,目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均保质保量,无一例并发症。同时,将贫困患者手术信息逐例录入“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及时规范进行系统直报,并在手术经费来源中注明本项目名称,作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计的依据。同时按规定填报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准确、及时。

  我院免费为86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成功率100%,给我县广大白内障患者重新带来光明,保质保量完成了年度项目任务。我们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努力,让更多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为防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贫困情况报告5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在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施和扩大招生规模后,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采用了问卷法对民院贫困大学生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民院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存在问题。旨在通过此次调查更准确地掌握我校贫困生的现状,以便能从实际方面解决我校贫困生所遇到的困难,同时也为学校探索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贫困生,大学生,生活状况

  一、调查背景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收入在1500以下的为特困生,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生。截至20xx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调查内容

  我们此次调查主要是要了解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其中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情况、日常生活的心理状况和交际情况。即调查中我们会涉及他们的生活行为,如兼职行为、娱乐行为和交友行为等。还会涉及到他们的态度,如对环境的满意否、和涉及心理压力时的态度等。

  三、调查目的

  由于现今贫困生问题的严峻形势,我们调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让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分析贫困生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情况,落实贫困生救助工作,解决贫困生就读问题。以便各方力量解决此问题时有所借鉴,促进贫困生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提高的进程。

  四、调查时间

  20xx年6月25日 ——20xx年6月28日

  五、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并以文献法为辅。

  六、调查对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工系大一、大二贫困生

  七、贫困生生活现状

  (一)家庭情况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部分来自城市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从他们的家庭结构可以看出大部分贫困生家庭成员偏多,最多可达到一家11口人,也有小部分贫困生来自单亲家庭,而家庭成员中有收入的成员又偏少,所需供养的人过多,负担过重导致家庭贫困。

  (二)、消费情况:

  从贫困生的月生活费情况来看,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贫困生占总体比率的7%;月生活费在300—600元的贫困生占总体比率的68%;

  月生活费在600—800元的占总体比率的20%;还有小部分贫困生月生活费在800元以上。在每月的开支去向上,78.58.%的贫困生大部分用于吃饭;有21.70%的贫困生的开支一半用于吃饭一半用于购物;仅仅有1.89%的贫困生扣留伙食费大部分用于购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从消费来源看,调查显示79.25%的贫困生是家庭资助;靠亲朋好友资助的占5.66%;靠社会公益认识和政府资助的人仅占总比率的0.94%;

  通过借贷的贫困生占1.89%;有10.58%的贫困生的消费主要依靠勤工助学和兼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贫困生的消费是由家庭资助,社会公益基金和政府资助等资助覆盖面小。由于社会公益基金和政府资助是由国家、学校、企业或个人设立的,用来奖励那些少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社会公益基金和政府资助作为激励手段,具有竞争性,但贫困生的数量比较多,因而要得到全额资助的比例很小。

  (三)、心理情况:

  在对贫困生心态的调查中发现,我院有30.19%的同学认为贫困生的心态是自卑封闭的;有58.49%的同学认为贫困生的心态是正常心态;仅仅只有11.32%的人同学认为贫困生的心态是积极乐观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和经济不发达的或者城市贫困家庭。由于入学前受教育的环境比较差,他们知识面窄,信息量少,实践动手能力差,他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习惯都和非贫困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这个大部分贫困生心态比较正常,但仍有一部分贫困生心态是自卑封闭的。针对学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贫困生的心理状态总体上是比较健康的。他们朝气勃勃,敢于竞争,学习刻苦,奋发图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力和耐受力;能适应群体、社会和学校环境;能正确认识自己,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对人生和前途有信心;能够自我控制,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但他们的心理负担会比非贫困生沉重,还有很多贫困生心理上存在种种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的发展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些都是学校工作不能忽视的潜在问题。

  在心理压力上,有71%贫困生选择寻求家人、朋友帮助或自己独立解决,只有20%的贫困生选择进行心理咨询,还有少数人选择了其他途径。

  (四)、人际交往情况:

  在人际关系方面,首先就是有没有主动跟周围同学交往,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使自己也像他们那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调查显示,67.92%的贫困生有想法并且也经常付诸于行动;25.47%的贫困生想过主动与周围同学交往,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但是由于自身原因没有付诸行动; 5.66%的贫困生没有想过,只想在自己的圈子中生活;有极 少一部分贫困生有想法但是受到排挤。其次,就是最熟悉的寝室生活,与室友之间的关系,75.47%的同学与室友关系比较好或很好;22.64%的人同学室友关系很一般;

  仅仅有1.88%的同学与室友关系不太好或受歧视。大部分贫困生的人际关系比较正常,47.17%的同学都有自己很多的朋友;46.23%的同学有几个朋友;6.60%的同学有很少的朋友;没有人没有朋友。贫困生的人际交往态度比较积极,大部分贫困生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这因为贫困生来源地环境相对单一,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朴实,沟通相对比较容易,比较容易交到好朋友;也有少部分贫困生不愿与人交往,其主要因素是自卑、羞怯、受到排挤等等。

  八、原因分析

  (一)、高校贫困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分配体制也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教育投入总量很大,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等社会原因。

  (二)、不平衡高校贫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开发历史、改革开放的程度等原因,使得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和现有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

  (三)、高校贫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城乡经济差距的存在,是造成来自农村的高校贫困生远远多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特别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边远贫困地区。由于高校贫困生的家庭以农业生产为主,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农产品价格偏低,这就使得他们家庭的收入低,经济困难。农村经济困难的人数较多,这就是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的主要原因。

贫困情况报告6

  为贯彻落实中央、区、市开展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按照县委统一安排,近日,我和县人民政府调研员易继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同志组织有关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前往**镇**村**屯,就**村贫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的贫困村之一,位于**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0公里,辖**一、二、三组,高让一、二组,**组,纳坝一、二组,**组、**组、**组,**一、二组,**组、**组,甲以一、二组等17个村民小组,共375户17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2人,**库区移民户802人,农村五保户4户4人,农村低保户57户143人。全村总面积6430.5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2公顷(水田17公顷,旱地115公顷),目前种植有核桃1810.48亩,目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以水果、板栗、食用菌、杉木、网箱养殖、山羊养殖为主,xx年年人均纯收入1692元。

  二、贫困面貌

  (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目前,**镇政府至**村的村级公路为水泥路。村内的**、**屯为砂石路,雨季路面泥泞,路况较差,可勉强通行;**、威贯、**、**、纳坝、甲以、高让、**等八个屯未能通车行路,交通极为不便,出行难成为**村发展的瓶颈。**村**屯有3户后靠搬迁户尚未通电,其余各屯(户)均已通电。建有人畜饮水工程,但受投资及水源限制,工程建设规模有限,无法在旱季发挥出更有效作用,人畜饮水面临一定困难。xx年,水利系统预算投入40万元,在**、**、**、**等屯新建自来水工程,新建和加固维修高让、**、**屯田间渠道,改善了**村多年来本来就少有的农田灌溉条件。相关项目目前还在施工。

  (二)教育事业困难较多

  **村有1个村完小,全校占地面积2916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166平方米,开设1个学前班、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共7个班,有教职工7人,其中,校长1人,代课1人,专任教师5人,均是大专以上学历。

  **村完小xx年秋季学期在校生165人,内宿生101人,有标准铁床架60床,学生人均拥有床位0.5个。全村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入学率100%。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村完小的伙食质量保障难度大,蔬菜尚可从附近农家购进,肉类食品必须从集市购买,极不方便。同时,由于山川广袤,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上学极不方便。

  (三)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受限

  **村共有党员46人,其中,70周岁以上3人,40到70周岁9人,40周岁以下34人。党员年轻化程度较高,且文化程度在全村范围相比较高,体现出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村“两委”班子中,党支部书记**47岁,村委主任**45岁,村委副主任**47岁,村妇女主任**35岁,年龄比例较为合理。走访中发现,村委班子及各村民小组组长都有较强的工作积极性及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良好愿望,有较强的意愿管好村级事务。

  **村建设有办公用楼1栋,建筑面积308平方米,内设卫生室。还设有“农家书屋”,约有书籍700册,可供村民阅读使用。但村级管理服务制度不够健全,需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培训。由于村屯分散,宣传设备、设施不够,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宣传到位。

  (四)社会发展较为欠缺

  民风民俗方面。该村以壮族群众为主,村民爱唱山歌、团结和睦、互爱互助、乐观积极、热情好客,乡情浓郁,乡风质朴,但全村除小学外,没有体育、文化设施,难以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和软件都严重缺乏。

  村容村貌方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和驻村工作组的大力宣传和组织下,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环境卫生意识有所提高,村容村貌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村屯污垃设施严重缺乏,除了村委所在地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屯建有小型垃圾收集池外,其他屯都没有垃圾处理设施。

  居住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县引导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享受农村危房改造补贴群众越来越多,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村375户居民中,已经没有茅草树皮房,只有 45 户还住在木瓦结构的旧房子里,绝大部分群众都已住进砖混结构的楼房。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建房技术保障,大部分群众建设的新房还存在抗震能力弱、“三通”难度大等问题。以**屯为例,全屯共有23户群众,却分为6个居住点,最高的居住点目前未通自来水;从码头到该居住点大约3.5公里,只通机耕路,但路况极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目前该屯群众已全部住进楼房,但没有框架结构楼房,其中只有一户进行过装修。**屯的这一情况具有较强代表性。

  产业发展方面。种养殖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已创建有**县**镇**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县**镇高让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西**县康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丰盛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县李林黑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但多数合作社为这两年新创建,正值投入阶段。该村外出务工人数229人,在本村务农人数867人,在校学生172人,其他为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小孩等,劳动力转移率较低。

  三、贫困原因分析

  (一)人口素质总体相对低下

  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只受过小学或初中文化教育,熟练掌握运用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比例很低,科技意识差。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身无一技之长,只能依靠体力劳动,收入水平低。部分群众不相信科学,只相信经验,存在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别人养什么就跟着养什么的观念,创新意识不足,短视现象严重。部分群众保守思想和安土重迁意识较为严重,当调研组提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并实现进城梦时,大部分群众顾虑重重。有的担心到县城养不活家人,有的担心还不起购房贷款,有的认为到县城买房花费太大、得到房子太小,有的担心集中居住难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二)产业发展空间较为狭窄

  **村地广人稀,植被繁茂,但是处于**水库水源涵养区,山高坡陡。田地单块面积小,肥力弱,不适宜机械化耕作;耕地零碎,土层瘠薄,易涝易旱;排灌条件差,滑坡灾害频繁;远离县城,交通不便,农业种植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竞争力弱。调研组从县城前往**屯,乘车半个多小时,乘船1个多小时,还需步行1个多小时。当地群众也反映,瓜果蔬菜类农产品从屯里面运送到县城由于辗转颠簸,一般都会烂掉一半左右。调研中还发现,大部分群众都将大部分土地用以种植杉木,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谈及产业发展计划时,个别群众提出扩大山羊养殖规模,但被大部分群众否定。

  (三)享受扶持政策相对较少

  **村地处莽莽大山深处,历史上长期与世隔绝,发展滞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但是由于**村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扶贫开发的难度极大。上级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十分不足。从**村**码头至**屯各居住点共有大约4公里路程,由于该屯既位于**库区,又只是单淹(只淹耕地不需搬迁)地区,该屯建设入屯公路时,既没有享受到扶贫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也不符合移民部门的帮扶条件,当地群众户均投入近万元也只建成一条部分地方坡度超过30度的低等级车行路。一到雨水季节,边坡塌方严重,路面坑坑洼洼,行车安全系数极低。

  (四)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减弱

  长期以来,**村农民修房造屋、生产生活都依赖森林资源,局部地区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日益恶化,但是村民人口越来越多,高科技劳动工具越来越普及,人们利用、改造和破坏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当地自然生态越来越难以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有炭窑,一些较大的木头被丢弃在路边,个别群众毁林造林。一些群众进行山羊养殖,也给当地生态带来较大的破坏。

  四、建议

  当前,和**村相比贫困面貌一致、贫困原因类似的贫困村还有很多,为他们找到一条合乎实际的脱贫路子,是县委、县人民政府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宣传动员力度,促使贫困群众通过移民脱贫。移民扶贫是当前我县推进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生态移民又是当前我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这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引导他们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到城市安居,也减弱当地自然生态压力。在动员群众生态移民时,应重点把握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问题,从就业、就医、就学、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搬迁群众扶持和引导,促使他们在城市得到发展,在城市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有效提升生产生活设施保障水平,帮助贫困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由于部分贫困村屯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较少,人们自行筹集资金建设的生产生活设施质量差、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利用率和安全使用系数低,对改善生产生活质量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要加大对贫困村屯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多且未进行生态移民村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出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对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设施进行加固或改造,对已不能发挥作用的设施进行升级或新建。帮助贫困群众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他们投入精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三)通过“七个一批”综合施策,因户制宜探索各不相同的脱贫路。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观念落后等共同因素外,贫困户具体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因灾返贫,有的是无劳动力致贫,有的是因有子女上学一时难以脱贫。对此,我们要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对贫困对象“七个一批”进行分析(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发展一批、移民安置搬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资助帮扶一批、边贸政策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探索扶贫具体思路。

  (四)引导贫困群众合理发展产业,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群众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认识不足,全部栽植成长周期长、经济收益慢的杉木,在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存在盲目现象,未能走上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互相结合、短以养长、长以补短的产业发展轨道,坐拥百亩以上人工林,但近几年内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我们要利用我县特色业发展迅猛、幅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引导贫困群众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与林木业发展相结合、相补益的良性发展模式,才能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

贫困情况报告7

  20xx年11月xx镇xx村被纳入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村,建设项目于20xx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骨干产业薄壳核桃栽植已经全部完成,基础设施类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即将实施。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村情况

  项目实施区镇村属“5·12”地震返贫村,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3户,总人口1803人。耕地面积1753亩,其中:水田1273亩,旱地480亩,人均耕地0.99亩。全村有确定贫困户84户,贫困人口234人。20xx年人均纯收入5376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645元。

  扶贫建设项目包括骨干产业发展和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其中骨干产业含栽植薄壳核桃、发展生态渔业、培训及技术推广3个部分;村内基础设施共有4项,其中使用扶贫专项资金的有3项(整治沟渠、整治堰塘和整治道路),整合行业部门资金项目4项。骨干产业涉及9个组、487户、140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7.7%,其中贫困户66户、202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6.3%。

  二、项目规划及实施情况

  1、栽植核桃。规划:500亩,25000株。现已栽植500亩,25000株。

  2、核桃园配套沟渠,规划880米,计划5月份实施。

  3、生态渔业及设施,规划240亩,尚未实施。

  4、培训及技术推广,规划1266人次,已完成培训800人次。

  5、沟渠整治,规划1375米,计划9月份实施。

  6、塘堰整治,规划1口,计划10月份实施。

  7、道路整治,规划0.8公里,计划5月份实施。

  三、资金使用情况

  扶贫村整村推进资金100万元,规划栽植核桃51.79万元,核桃园配套沟渠5万元,生态渔业及设施15万元,技术培训1万元,整治沟渠8万元,整治塘堰7.21万元,整治道路12万元。我镇预拨资金30万元,购买核桃苗木32.5万元。

  四、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占地和青苗补偿问题,考虑具体实施推迟到“双抢”之后,故进度相对滞后;二是产业发展总体良好,但因分户栽植,农户在技术上存在差异,栽植质量和长势部平衡,又因村与绵阳交界,树苗遗失较为严重。

贫困情况报告8

  摘 要:通过对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了当前城镇贫困产生的根源,结合实际分析了以社会最低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利弊,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地区收入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

  摘 要:通过对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了当前城镇贫困产生的根源,结合实际分析了以社会最低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利弊,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编辑。

  关键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地区收入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这一主要发展趋势不协调的是城镇贫困群体的不断增加,城市贫困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必须尽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1 城市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

  1.1 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城镇居民采取供给制度,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不算太高,但较为稳定。城镇贫困人员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扶养人),由于数量少,政府能较好地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困人口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1997年达到281万人,20xx年达到402万人,20xx年已达到20xx.6万人。近几年国家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近几年的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为6%-8%,而20xx年我国城市贫困率为5.3%。城市贫困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大大高于十年前水平。

  1.2 特点

  分析20xx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0xx年东南沿海地区的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4.7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4.18%,而东北地区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10.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9.1%。20xx年的低保平均水平为203.6元,东北地区为143.1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东南沿海地区为221.5,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程度较东南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关。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xx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

  2 致贫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 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 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3 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

  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贫困情况报告9

  最近,我们采取问卷和进村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区的贫困老人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老人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区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在实行低保后(城市每人每月220元,农村每人每年600元)生活仍然较困难的老年人及与人均收入(区20xx年农村人均收入为4550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36元)比较相对困难的老年人。

  区现有总人口3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万,农村人口17.7万人。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52206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3.5%;其中城镇老年人占8%,农村老年人占20%。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7799人,占总人口数的2%,占老年人总数的14.9%。

  通过调查,全区有贫困老人1286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2.4%。具体情况为:城镇64人,其中男21人,女43人;60—69岁19人,70—79岁31人,80岁以上14人。农村1222人,其中男747人,女475人,60—69岁491人,70—79岁358人,80以上373人。从调查数字看,农村贫困老人比例远远大于城镇贫困老人,约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3.4%;而城镇贫困老人则占城镇老年人总数的千分之三点八。在城镇,贫困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在农村,贫困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而且80岁以上高龄贫困老人所占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贫困老人目前生活来源:一是子女供给,城镇占39%,农村占40%。二是个人及配偶有收入,城镇占28%,农村占15%。三是最低生活保障金,城镇占22%,农村占10%。四是农村五保供养,占13%。五是亲属帮助,城镇占3%,农村占5%。六是其他生活来源,城镇占8%,农村占17%。

  贫困老人当前需要解决的困难:一是医疗,城镇占75%,农村占24%;二是生活照料,城镇占11%,农村占34%;三是温饱,城镇占9%,农村占25%;四是住房,城镇只有一户,农村有5户;五是其他困难,城镇2户,农村占16%。从老年人贫困程度看,长期困难的老年人城镇占86%,农村占84%;暂时困难的老年人城镇占14%,农村占16%。

  二、贫困老人致贫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看,贫困老人的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不尽相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无劳动能力或无退休金,无赡养人。城镇11人,占城镇贫困老年人的17%;农村504人,占农村贫困老年人的41%。这部分人多数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绝大多数丧失劳动能力,无固定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如泊于镇小林格村林治玉老汉,今年71岁,老伴徐承娥66岁,儿媳多年前离婚回东北老家,儿子林乐强去年因肝癌死亡,留下18岁孙子林治文,老俩口无力供养正在上高二的孙子,全靠社会捐助和学校减免念书,老人主要靠种点口粮地和养3只奶羊维持生计,生活颇为艰难。办事处老人,今年67岁,孤寡一人,无生活来源。办事处给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但由于本人没有住房,租住别人一间小平房,每月租金90元,现只能靠每月130元钱生活,十分困难。

  2、赡养人无力赡养。城镇21人,占城镇贫困老人的33%;农村232人,占城镇贫困老人的19%。这部分老年人多数由于自身年迈,无劳动能力或退休金,而其法定赡养人或患病残疾,或失业下岗,或年幼不能自理,导致老人生活贫困。如初村镇朱家寨村李永太,今年83岁,儿子63岁,父和子都是老年人,父子两辈都需孙子女赡养,而孙子女还要抚养未成年子女上学,确实无力赡养老人。再如羊亭镇孙家滩村王兆华老人,年老多病,三个子女生活都不富裕,儿子是肢体残疾人,儿媳无工作,小女儿是智力残疾,唯一健全的大女儿离婚后带着孩子,勉强维持生活,无力赡养母亲。

  3、因并残致贫。城镇16人,占城镇贫困老人的25%;农村341人,占农村贫困老人的28%。这部分老年人的家境十分相似,大多数患病贫困老人所患疾病多为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老年人长期患病或致残不能自理,即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又拖累家庭。如羊亭镇北观村谷祖模,今年65岁,妻子患有严重心脏病,常年吃药,最近做了个大手术。两个儿子,大儿子无职业,妻子在煤气公司,月收入400元,小孩5岁上幼儿园,小儿子在企业干临时工,月收入300元,妻子无职业,而且面临生产。两个儿子均无力赡养父母。全家为治病举债3万多元,生活非常拮据。

  4、赡养人不愿赡养。城镇只有1人,农村11人,占农村贫困老人的0.9%。法定赡养人不愿赡养老人,多数原因是由于两代人之间家务矛盾造成隔核,也有的是子女之间相互攀比,只有极个别属于遗弃性质,但影响很坏。如张村镇皂西台村李真芝老人,今年80多岁,儿子在南方打工,多年不回家,也不给赡养费,儿媳和孙女不养老人,全靠村里给一点补助勉强维持生活。再如羊亭镇北上夼村王本财,今年89岁,初婚时无子女,再婚时后妻带了两个女儿,当时大女儿已过18岁,王本财供小女儿读书、结婚。妻子去世多年两个女儿结婚后都不回家看望老人,多年无联系,王本财老人全靠村里救济生活十分贫困。

  另外,贫困老人中还有许多致贫原因,比如突然灾害负债,抚养孙辈等等。在城镇,有9名老年人因提早退休、退职,所领退休金很少,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这部分人均占城镇贫困老人的14%;其他致贫原因6人,均占城镇贫困老人的0.9%。在农村由于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致贫13人,约占农村贫困老人的1%;其它致贫原因123人,约占农村贫困老人的10%左右。

  三、对策及建议

  农村贫困老人是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中尤其脆弱的一部分,维护这些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老有所养,是基层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我们所调查的区贫困老人的贫困原因,根据基层的呼声和反映,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本着兼顾实际需要和可能实现的原则,就进一步搞好贫困老人救助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1、各级政府应制定救助贫困老人的行动纲领和具体计划。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区、镇、村三级都对贫困老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救助,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制、农民退休及集体补贴、农村养老保险和特殊救济等,但这只能使贫困老人维持生计。一旦遇到重大疾病和突发事件,根本无力应付,只有通过各级政府保障和社会力量才能摆脱困境。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救助贫困老人不可能由政府全包下来,也包不下来,只能走家庭“政府、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路子。但各级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和主渠道作用,将救助贫困老人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制定本级政府救助贫困老人的行动纲领和具体计划,责成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从政策上切实减轻农村贫困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和劳务负担,重点解决贫困老人的物质供养和疾病医疗困难,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2、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一是继续实行并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从区的情况看,越是经济实力差的地方,处于低保线以下的贫困老人越多。目前,区在农村能够享受低保待遇的老人,只占贫困老人的10%。因此,建议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要体现对贫困老人的特殊关爱,使更多的贫困老人享受低保待遇,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建立贫困老人专项资金。这是保证顺利实施救助贫困老人工程的物质保证。建议采取由政府每年提供固定数额的垫底金(如按每位老年人每年一元列入财政预算)、从福利彩票收益中按比例提取部分资金和向社会公开募资金的方式筹集救助专项资金的办法解决。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许多贫困老人是因病致贫或返贫,草庙子镇因病返贫的老人占到贫困老人的37%。而贫困老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医疗和生活照料两项最为迫切。可以说,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是救助贫困老人的根本性措施。建议:一是要尽快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的合作医疗无法保障贫困老人长期需要治疗的老年病和大病,因此我们设想可以采取扩大合作范围的办法——由以村、镇为单位扩大到以市(县)、区为单位,同时加大镇以上财政支持力度,并在建立和实施合作医疗制度中对老年人特别是特困病残老人实施特殊照顾,提高病残贫困老人医疗费的报免比例。二是各级各类医院要落实为对老年人的医疗优待政策,建立对特困老年病人实行特殊优待的制度,实行成本医疗。三是对贫困山区的病残贫困老人开展送医药活动,可以由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卫生部门组织医院和医药行业组成小分队,定期深入到村为贫困老人防病治玻四是从长远看,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普及,增强老年人的自身保健意识,加强老年医疗研究,提高对老年常见并多发病的防治水平,并积极探索低成本治疗老年病的医疗手段。

  4、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五保供养范围。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孤寡老人现已成为社会的一个贫困群体。初村镇有的村有20位孤寡老人,全镇孤寡贫困老人有65人,占贫困老人的38%。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三无”老人已纳入五保供养范围,但约有38%分散供养的老人生活水平不高。草庙子镇金沙岭村有4户五保老人,但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所需1.2万元生活费根本无法到位,这4户五保对象只能靠集体提供的土地免费耕种取得衣食所需。另外,对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能力和抚养能力的贫困老人,各级都未作为五保对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农村老年人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抚养能力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五保供养,由镇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因此,建议:(1)民政部门尽快依据老年法律法规精神修订有关规定、办法,使政策与法律法规相配套,将扩大五保供养范围的法规落到实处。(2)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切实落实五保供养费用统筹政策,必要时应提高统筹层次,扩到县(市、区)或市(地)范围来统筹。

  5、逐步建立有地区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通过在区的调查,我们感到目前我市的养老模式还处于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度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的部分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特别是保证贫困老人基本生活和医疗,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必将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目前,区广大农村实行的签定家庭《赡养协议书》,以村规民约规范赡养标准,农民退休制度和补贴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照顾低龄健康老人参加劳动、增强自我养老能力等方式,都有效的保障了老年人老有所养,但还不尽规范,不成体系。因此,建议民政和老龄工作部门,积极倡导新的养老模式,在全市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会养老服务为外围,多种养老制度并存的养老体系。逐步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保障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6、加强道德教育,依法维护贫困老人的合法权益。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长期以来家庭养老的精神基础,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老龄部门要大力宣传敬老典型,抨击那些只顾自己、不尊老、不敬老、把老人当包袱和累赘,甚至虐待、遗弃老人的人和事。同时,也要把加大依法维权力度,做为救助贫困老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措施。一是大力开展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为人子孙都有无条件赡养老人的义务,牢固树立不赡养老人是违法的观念。二是要增强贫困老人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帮助那些因子女不孝而致贫的老人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被赡养的权力。同时要对丧夫改嫁他人未成年子女留给老人的妇女加强法制教育,必要时协助这类特困老人拿起法律武器,为其孙辈争取抚养的权力。三是司法机关要做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对那些因子女不孝等导致老人贫困的侵权案件,要及时处理,依法裁决优先执行,以维护这部分贫困老人的生存权利。

贫困情况报告10

  根据州民委13号文件,关于转发《关于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水、电、路情况调研的通知》的要求,为全面掌握我县各族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用电照明难的问题,县民宗局就如何做好此次调研工作,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指定专人负责调查和收集相关数据和情况,在全县18个乡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调查工作从8月27日开始,历时一个月的调研时间,于9月28日顺利完成了各项调研任务,现将**县民族地区水、电、路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基本情况

  (一)全县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74个村委会,2749个自然村,XX年末,全县总人口76.6471万人,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11种民族,其中:汉族29.111万人,壮族32.7465万人,苗族9.1571万人,彝族3.765万人,瑶族1.6474万人,回族0.1316万人,其它民族108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XX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98万元,支出6.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

  (二)全县民族地区贫困状况

  ——对全县彝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彝族村民小组共有77个,3381户,15038人。

  ——对全县瑶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瑶族村民小组共有46个,1446户,6969人。

  ——对全县汉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汉族村民小组共有342个,13807户,67499人。

  ——对全县苗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苗族村民小组共有1092个,15492户,57844人。

  ——对全县壮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壮族村民小组共有615个,29539户,131181人。

  二、全县民族地区水、电、路的基本调查情况

  (一)全县已通水、电、路的情况

  全县2749个自然村,其中,已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有1892个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69%(通水率);已通路的有2150个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78%(通路率);已通电的有2357个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86%(通电率)。

  (二)全县未通水、电、路的情况

  全县2749个自然村中未解决饮水困难的有85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1%;未通路的自然村有599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1.7%;未通电的自然村有392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4%。(见附表一)

  (三)分民族的情况如下:

  ——对全县汉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汉族未通水的村民小组130个,未通电62个,未通公路124个,总投资4970万元,涉及18621户,人口83794人。

  ——对全县壮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壮族未通水村民小组325个,未通电95个,未通公路176个,总投资9170万元,涉及35021户,人口152894人。

  ——对全县苗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苗族未通水村民小组330个,未通电201个,未通公路255个,总投资13102万元,涉及13430户,人口63588人。

  ——对全县彝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彝族未通水村民小组45个,未通电14个,未通公路17个,总投资1289万元,涉及3401户,人口14505人。

  ——对全县瑶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瑶族未通水村民小组31个,未通电25个,未通公路32个,总投资1661万元,涉及20xx户,人口9521人。(见附表二)

  三、解决农村水、电、路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xx”计划以来,国家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广大农村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解决了很多村寨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的问题,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做法:一是实施扶贫攻坚乡的时候,扶贫攻坚乡镇实施了很多村寨的水、电、路项目,解决了部分农村水、电、路困难的问题;二是在实施“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中,解决了一部分农村村寨饮水难的实际困难;三是部门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整村推进、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建设中,由部门整合资金解决了一部分农村水、电、路困难村寨;四是实施农网改造期间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农村电网覆盖进程;五是在解决饮水问题上,因地制宜,有水源的地方就实施管引,没有水源的地方就建水窖,不搞一刀切;六是异地扶贫能整合资源,异地搬迁有效地解决了移民的水、电、路问题;七是坚持国家扶持与广大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在我县的广大农村,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扶持一部分,群众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创业精神,自筹资金、投工投劳来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四、我县未通水、电、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财政困难,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县大民贫,加之财政比较困难,每年光靠上级专项资金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村未通水、电、路村寨的需求。

  (二)地处边辟,投资较大制约着水、电、路的建设进程。未通水、电、路的村寨绝大多数都是地处边辟,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恶劣的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人背马驮现象比较突出,这些地区往往是现阶段扶贫难度最大,攻坚克难的地区,尤其是拉电、修路、接自来水里程较长,而这些村寨户数少,人口少,工程量大,投资较大,投入与效益的反差也较大,这些地区成为现阶段扶贫的“硬骨头”,全靠当地群众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

  (三)群众收入低,贫困程度深是严重影响着当地水、电、路的发展。我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看,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都是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大多具有人多地少,土质较差,生态环境恶劣的特点,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长期存在。

  (四)对民族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和扶贫工作不到位。多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对那些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之有困难而不善于向当地政府反映情况的边远民族村寨,难予列入建设规划,即使有规划,也是比较靠后。由于项目资金较少,因此,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五)由于自然条件、地区差异,各民族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和观念上的差异。有的群众的思想意识仍存在旧的思维方式,难予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部份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怕没饭吃,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不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等、靠、要,得过且过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还很存在,缺乏穷则思变的意识和能力。

  (六)县委、政府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逐年对“三不通”地区实施项目加以解决,但由于资金有限,群众迫切需要与国家投入之间的差距较大,要彻底解决这些“三不通”问题任重道远,就**这样一个大县而言简直就是一个“马拉松”工程,导致群众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群众依然长期处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状态。

  五、对策与建议

  (一)建议上级政府一次规划,集中资金,尽快消除。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通过逐级上报,对我县“三不通”村寨存在的实际困难,能够得到省州的关心和重视,用一段时间尽快集中资金投入建设实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这些地区的群众也能共享建国六十来的辉煌;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政府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

  (二)建议各级各部门要把“三不通”村寨作为优先扶贫的对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到这些“三不通”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群众盼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群众之所需,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否则条件较好和沿线村寨蒸蒸日上,变化较快,边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夯实国民基础教育,着力培养民族地区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设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增强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

  (四)加强科技培训,大力培育农业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将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摆到突出的位置。各职能部门要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制定出近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把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列入优先发展计划,宜林则林,宜畜则畜,多头并进,多方筹资,加大扶持力度。

  (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级各部门要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把解决一个村,扶持一个项目,帮助一方少数民族群众脱贫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地为民族地区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和好事。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关注和重视,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战胜困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六)做好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十分珍惜和巩固这种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民族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大局出发,同心协力,为建设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平安和谐的**而努力。

贫困情况报告11

  按照区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办以“走基层、访群众、解难事、送真情”为主题,结合元旦春节期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行动,扎实开展了走访帮扶活动,为保证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提供了帮助。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动员,增强帮扶共识。开展“三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协调经济薄弱区域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区党办文件下发后,我办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统一思想,增强帮扶共识,明确每个干部的帮扶任务和工作职责,务求在工作中做到“五个落实”,即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推动结对帮扶工作有效运行。

  二是深入帮扶困难群众,助其早日脱贫。根据全区统一部署,我办党员与※※※※※※社区11户困难群众结成了嘴子。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不忘结对的困难群众,心为他们所想,情为他们所系。我办党员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次捐款捐物,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年初以来,共计捐款捐物达10000多元。同时,我们进一步变“输血”为“造血”,为包保对象在就业信息、致富途径等多方面提供帮助,助其早日脱贫。在我们的帮助下,这几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在去年的基础有了较大改善。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之以恒开展帮扶。三帮扶活动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我办将立足实际,制定长期计划,给予帮扶对象长期、持续的跟踪、帮助。

  二是结合被帮扶户实际特点开展帮扶。在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相当普遍,我办将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帮扶措施,增强其致富能力,使之早日脱贫致富。

  三是加强与街道、社区的沟通、联系,给困难群众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致富途径,使其增强“造血”功能。

  总之,我办将在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区经济事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贫困情况报告12

  为了掌握全区贫困学生的情况,**区妇联深入22个乡镇中、小学和4所区属中学对贫困学生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摸底调查,调查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

  **区20xx年在校学生58110人,其中1-9年级50945人,高中7165人。1-9年级贫困学生4107人,占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的8.1%。其中小学生36323人,贫困学生2407人,占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的6.6%;初中生14622人,贫困学生1700人,占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的11.6%;高中7165人(普高5364人,职高1801人),贫困学生1903人,占高中在校学生的26.6%。

  二、贫困学生的现状

  20xx年下学期以来,国家对九年制义务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书籍费、免学杂费,给予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9年级学生属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免书籍费和学杂费。贫困家庭寄宿生的小学生每年补助生活费700元,中学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000元。高中学杂费和寄宿费(以20xx年上期为例):高一每学期学杂费1664元,高二每学期学杂费1369元;高三每学期学杂费982元。寄宿费女生每学期200元(公寓楼),男生每学期120元,生活费每月300-500元之间。高中学生平均每学期的学习、生活费用约4000元,加上其他费用,每年约10000元。

  家庭贫困不只是交不起学费的问题,还有很多学费之外的.费用,如吃饭、穿衣、治病、学习资料等。由于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存在,导致有的贫困家庭学生辍学。从调查的情况看,小学辍学现象少,只是极个别的学生因身体、智力等原因辍学。初中辍学生(20xx年9月至今)473人,占在校初中生的3.1%;高中辍学生333人,占高中在校学生的6.2%。

  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下,大多数贫困学生对待家庭贫困能持乐观态度,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是也有少部分贫困学生因家庭贫困胆小、自卑、不合群,怕别人嘲笑、看不起,进而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成绩一落千丈。

  三、贫困学生的贫困原因分析

  我区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少部分来自区城下岗失业和无固定工作家庭。从全区摸底的情况看,贫困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状况差,收入低。这部分贫困学生3334人,占在校学生的5.7%。这类贫困学生有3种情况。

  1.自然条件差,无经济来源。如湘江乡初二学生赵琴,家住庙子源村香草组,距乡政府20公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阻塞。近年来,由于林区封山育林,限制砍伐,返贫现象严重,加上父母没文化,缺乏经营头脑,家里无其他经济收入,生活非常困难。

  2.田地少、人口多,读书子女多。如:界牌乡大林江村(沱江镇五小就读)李恒,家里4口人一亩田,父母文化程度低,外出打工挣不了钱,生活艰难。大锡乡中心校六年级学生刘晓艳,家里三姐妹,大姐是株洲中医学院大二学生,二姐是**三中高三学生(因家庭贫困,现已辍学外出打工)。加上爷爷、奶奶、父母,一家七口人,靠父母微薄的打工收入支撑全家。

  3.父(母)下岗失业。如:**一中高一学生黎斯洁,父母都是**国有林场下岗职工,爷爷奶奶年迈且常年有病,家里靠吃低保和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家里贫困让她有辍学的念头。

  (二)本人或家人因重大疾病、事故、灾害导致贫困。这类情况的贫困学生1481人,占在校学生的2.6%。这类贫困学生有3种情况。

  1.本人或家人患重大疾病,入不敷出。如白芒营镇中心校五年级学生徐千红,家住石角岭5组,家里6口人,本人两年前查出患有白血病,现在每天需吃药,每季度需到长沙湘雅医院化疗、输血。其父母智力低下,每天外出卖苦力。河路口中心校一年级学生廖丽姿,父亲20xx年患尿毒症,药费花了30多万元,爷爷将自己的肾捐了一个给父亲,现在每月还要吃6000多元的药才能维持生命,一家六口人全靠爷爷一人的退休金生活。小圩镇中心校钟土兰、钟水旺两姐弟,家住绣球村钟家组,上面还有两姐姐,其母亲智商低下,父亲患肝癌已到晚期,依靠社会救助才得以生存。

  2.因祸致残。如:小圩镇练江村小学一年级学生陈颖,父亲因车祸变成植物人,家中欠下巨额债务。东田镇中学七年级学生徐珍珍,母亲去世,父亲因车祸丧失了劳动力。

  3.重大灾害给生产生活带来影响。如:沱江镇一小学生郑建华,家住富江路,今年因火灾房子被烧,现在租房住。务江乡中心校六年级学生李光耀,家住胡青村苟仔坪组,去年因山洪,住房被泥石流冲垮,建房非常困难。

  (三)父母离异、单亲和失去双亲家庭。这部分贫困学生有1105人,占在校学生的1.9%。这类贫困学生有4种情况:

  1.父母离异。如:务江中心校三年级学生盘鑫,父母离异后没人管,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大锡乡中心校二年级学生赵丽婷,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父亲上要赡养爷爷奶奶,下要抚养一双儿女,生活压力非常大。

  2.父(母)一方死亡。如:**二中高二学生林付妹,年幼时父亲去世,姐弟二人上学全靠母亲。母亲现在精神恍惚,做不了事,尽管自己学习成绩好,但即将面临辍学。**职业中专七年级学生杨琳珍,几个月时,母亲去世,父亲将其交给外公外婆后再也未联系和抚养过,外公已去世,现在与70多岁的外婆相依为命。

  3.孤儿。无父母,跟随祖父母生活或由其伯、叔、姑抚养。如:白芒营中学七年级学生胡建,家住神仙洞十二组,父母去世后跟随爷爷生活。**三中高二学生奉秀繁,家住涛圩汉冲村,父母去世后,跟随伯伯生活。

  4.遗弃儿。自小被亲生父母遗弃,被他人收养。如:大圩镇中心校五年级学生钟遇辉,自幼被父母抛弃,被单身养父收养后,由奶奶带养。岩口铺完小六年级学生唐捡爱,遭父母遗弃后,被现在的养父母捡养,养父母已年迈,外出打工不可能,种田也力不从心。

  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是贫困学生本身的过错,但是贫困却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和梦想,承担不该承担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和社会压力。贫困学生应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政府的关爱。

  四、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建议

  1.增加贫困学生家庭成员的就业机会。我区下岗失业现状较为突出,夫妻双双下岗或一方下岗另一方收入较低,很容易导致家庭贫困。有的虽然解决了低保,但低保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对于一个有子女在校读书的家庭来说,光靠低保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使其就业。因此,劳动就业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拥有更大的就业空间。同时,优先考虑贫困家庭成员就业,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机会。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助学投入。将品学兼优贫困学生(特别是高中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纳入救助统筹范畴,使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能安心学习,出好成绩、出好人才。第二,发挥部门(如民政、人社局、工会)作用,加大对低保户、下岗失业、困难职工家庭学生的救助,对这些家庭考上大学的子女给予资助,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第三,设立爱心助困基金会。组织爱心助学捐款活动,将社会各界、慈善机构捐助的资金由教育局集中管理,集中使用,帮助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

  3.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关爱。首先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密切关注贫困学生家庭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其次学校老师要定期走访贫困学生,加强与贫困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和智力支持,让贫困学生正视贫困,战胜困难,从而奋发图强,学有所成。第三,开展结对帮扶。妇联、团委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爱心结对”、“爱心帮扶”、“爱心救助”等活动,使贫困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不因家庭贫困而放弃学习。去年,我们争取同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龙春明的支持,帮助5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同时,我们还争取了北京儿童慈善基金会的“童缘”项目(此项目落户沱江镇二小),在沱江镇二小成立贫困山区少儿艺术团,挑选60名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进行书法、美术、舞蹈等方面的培训,并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走出瑶山,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通过我们牵线搭桥和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爱心结对”、“爱心帮困”、“爱心救助”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贫困学生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靠一个人、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共同关注。把帮助贫困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贯之下去。

贫困情况报告13

  一、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湖南省xx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沅水中下游,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5.9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少数民族人口近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xx县从1994年开始被国家明确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xx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595元,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5%。

  二、调研实施情况

  xx县版图面积大,交通又十分落后,考虑到县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分类选取了样本点:一是处于全县最高水平的县城所在镇xx镇农村女性;二是319国道边乡镇马底驿乡,代表xx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中等水平的地方;三是该县边远的贫困乡,也是少数民族乡火场土家族乡,代表该县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的水平;四是在该县其他乡镇再专题抽样调查部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一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200份),专题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

  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家庭调查问卷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家庭对教育的评价;三是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方法。关于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个人主要经历;三是从事职业、收入来源及生活方式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其中包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132份),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

  三、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看出,湖南省xx县作为贫困地区,其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需要各级各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教育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先天不足。首先是贫困地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状况偏低,而低层次的教育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她们自身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让贫困地区众多女性走不出低层次教育——低收入——低层次教育的循环往复。其次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影响很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作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农村女性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反之亦然。

  二是经济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作为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只能够在保工资、保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还有剩余资金都投入到民生关注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中去。而其中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保障义务制教育所需经费,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上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此项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和人力资源自身,而这些力量,和政府这种强有力的推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现阶段,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还不能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基础。

  三是政治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女性参与权力是女性人权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女性参政的比例较小,参与权力的层次低,直接影响到女性人力资源从自身生存和发展出发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

  四是社会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在贫困地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农村女性大部分缺乏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社会上对女性的成就期望值不高,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更缺乏社会上、心理上的动力,出现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

  五是法律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不足。从美、日、韩等国人力资源开发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其人力资源的开发用法律来促进、保障它的实施和推进。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有些滞后和缺失,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还需要通过超前的法律给于促进和保障。

  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开发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能办好的事情,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重视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1、是政府加大投入来规范

  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工作,在现阶段,只有各级政府将其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在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才能对此项工作有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各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实际所需、分层次培训和以实践为中心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原则来规范,明确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林、卫生、科技、信息等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作主体,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促使

  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格局下有大发展。

  2、是建立健全法律来保障

  在法治社会下,用法律来保障需要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要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法律法规:第一种是关于全民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法律。我国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关于终身教育、男女平等教育、科技振兴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关于完善男女平等相关国策方面的法律法规。西方国家已有将家务劳动有偿化作为基本国策的先例,还有关于男女同工不同酬、就业歧视等多方面存在的男女实际不平等问题,应以法律完善。第三是增设相关部门来确保法律实施。德国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并支付报酬,还成立“汉堡经济法庭”来管理此类案件。在我国建议在法院效仿德国建立专门法庭,来管理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

  3、是优化社会环境来促进

  首先是在全国要营造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形成政府重视、部门主导、企业支持、行业行动的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宣传引导力度、强化各项措施、明确开发目标,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其次是加大女性参政议政的力度。女性参政议政力度的加大,第一要从数量上逐步提升;第二要从层次予以提升;第三要从内涵上赋予更多;第四要从外向度上着力。以女性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来加大女性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引导、政策支持力度。

  4、是突出农村女性特点来设计。

  在我国农村,男女不平等、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一定程度占据主导地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让众多农村女性难以跨出冲出家庭重要角色的一步。同时,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特点,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如照顾生理周期的用工形式、可以兼顾家庭的开发方式都可以探索和扩大。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否则,操之过急,方式、方法不当,如伤害了她们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5、是第三部门充分介入来完善。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发生了范围广泛的“第三部门”运动,政府退出了很多微观领域,把大量的公共服务交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国纷纷向第三部门转移社会服务领域的事权。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政府部门和营利性组织之间发挥着协调、辅助和补充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系统工程,也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不协调现象,而第三部门等非营利组织在吸纳善款、扶贫济困、招募志愿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更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质性、强化性发展。对这一领域,交由第三部门来做,可以弥补、完善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6、是强化自我开发意识来提升。

  人力资源开发最大的原动力就是自我开发意识的增强,我们要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从“要她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行动来唤起这支庞大的力量:首先是不断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增强进取意识。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义务制教育完成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的通过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技能型、职业型的各类人才,增强她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是破除各类陈规陋习,增强自信意识。不要让传统的旧思维、旧观念束缚住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头脑,让她们真正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断成为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农村新女性。

贫困情况报告14

  20xx年9月我乡把贫困村环境治理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治理与发展、保护与建设并举,紧紧围绕贫困村环境治理,将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不断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和贫困村脱贫发展的双赢。现将我乡贫困村环境治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

  我乡坚持以“找准问题、全面整治、精准扶持”为工作方针,改善贫困村环境卫生整体面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美丽新村建设步伐,为促进凤凰村整体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重点解决凤凰村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牲畜敞放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改善周围环境,形成健康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为贫困村配备保洁员,落实专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垃圾清理和路面清扫,保持周围环境干净整洁;

  (三)积极推动卫生村创建活动,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奠定基础。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1、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健康幸福生活的宣传活动,动员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和庭院卫生整治活动,营造深厚的舆论氛围,使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老少皆知、人人参与;

  2、加快推进贫困户住房改造。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相关要求,对凤凰村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住房改造,提升贫困户居住条件,改善其生活环境卫生质量;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宣传,引导村民勤打扫室内和庭院卫生,做到随脏随打扫,保持庭院卫生整洁,农耕器具和生活物品摆放整齐,室内每天坚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牲畜敞放等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改变农村乱扔乱倒、乱排乱放现象

贫困情况报告15

  一、大来林场自建场以来始终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由于职工要吃饭,林场要生存,生产经营上发生转型,开始无限额的进行采伐用材林和防护林,造成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注重采伐,放松营造,出现退林还耕现象,一度形成农庄、农场状况,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生态失去平衡,干旱、水灾、风沙连年发生,造成恶性循环,进入20xx年后,由于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退耕换林,恢复植被,但还解决不了林场资金不足,贫困的现象发生。

  二、 林场现状

  (一) 资源状况

  现有森林面积3801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为1958公顷,天然次生林面积1843公顷,森林蓄积量223171立方米,其中人工林159067立方米,天然次生林64104立方米。

  林场建于1970年,人工造林工作是从1967年正式开始的,现有的人工林都是67-85年前的,而且林分质量较差,森林抚育采伐下来的多是一些干形弯曲的被压木,经济价值很低,落叶松人工林皆伐是林场森林采伐工作中主要采伐方式,占每年采伐量的70%以上。

  1、 主要经济来源

  (1)木材生产

  经济来源主要为木材的产值,全年产值75万元。

  (2)农田承包

  农田是林场又一项经济收入,全年农田承包收入10万元。

  (3)其它收入

  营业外收入3万元。

  2、主要支出

  (1)工资支出

  林场职工现行工资共分两个档次开资,在职职工执行20xx年工资标准,退休职工20xx年工资标准,平均工资额按档案工资的50%执行,现每年需80万元。

  (2)营林生产

  林场每年有大量的生产作业项目,包括人工造林每年20xx多亩,其中苗木费、人工费,管护费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采伐作业是营林生产中主要项目,两项共需要资金60多万元。木材成本45万元,育林费25万元,

  (3)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每年需要120多万元。营业外支出3万元。

  3、盈余

  按现在的经济收入和支出计算,基本持平。

  (二) 职工状况

  林场职工总数为85人,林场总人口为210人。

  1、 职工现状与工资

  ⑴工薪人员:林场职工现在执行工资为20xx年档案工资的50%,年工资总额为12000元左右,每户有人口3人,均月收入1100元,人均月收入为390元左右。

  ⑵待岗人员:

  待岗人员每户1公顷土地,如果每年种植农作物,丰收年每公顷收入3000元计算,每年收入为3000元左右,如果遇上灾年3000元都收入不上,如果遇上象20xx年的情况,本钱都收入不上来。

  (3)、现在有上学的家庭,小学的还能维持,如果有上高中的每年一个学生大约在15000元左右,上大学的每年20000元左右,这个数字还是保守数字。

  三、林场经营伐取消后经济形式变化

  1、经济效益减少数额

  经营皆伐的减少,林场每年将减少600立方米的木材产量和50万元的经济收入,将直接影响到林场职工的工资问题。

  四、林场摆脱困难的措施和建议

  (一)必须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深化国有林场的改革,加快林场的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现存产权制度的弊端和林场发展的方向,加快国有林场的股份制和私有化的改造。盘活国有资产,实行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

  (二)积极引进资金,做好清欠工作。为了缓解资金紧的问题,一方面要利用林业资源优势,采取承包、合资、股份制等形式引进资金。宋坪国有林场今年以来实行“企业放水,职工养鱼”的办法,采取承包、租赁的形式,在技术、信息等方面为职工搞好服务,让他们有路可寻,从而达到了职工增收,林场增效的“双赢”。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管理,做好促销和清理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工作。今后杜决赊销,以缓解资金紧张的状况。

  (三)要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国有林场要全面转向以生态效益为中心,要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建立健全森林管护机制,落实好森林管护责任。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立足林业资料优势,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建电站、森林旅游业,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盈利能力强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项目,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力度。宋坪国有林场将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升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八面山旅游,兴建股份电站等就是这方面偿试。

  (四)理顺林业管理体制,减轻林场负担。政府要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积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将由政府负担的林业行政事业支出,逐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应当划为生态型管理体国有林场应当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能划回地方政府管理的职能应划回当地政府管理,减轻企业办社会,林场办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桂东县政府把宋坪林小划归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并改为宋坪小学,正在逐步为宋坪国有林场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为林业发

  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五)管好用好林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的资金管理原则。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管好用好资金。有关部门要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稽查,把争取来的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