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1
20xx年,我局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自治区、xx市乡村振兴局的具体指导下,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成效明显。现将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印发《xx市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不定期组织行业部门定期开展数据信息比对和核查办理工作,设立“三张网”防贫网格,持续开展常态化防贫监测工作。20xx年我市共纳入监测对象1695户4356人,消除风险91户345人。
(二)合理使用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20xx年上级已下达我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25462.3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006万元,自治区6582万元、xx市570.35万元,市本级7304万元),我市安排产业发展项目121个19351.3955万元,占比达76%;安排脱人口小额信贷贴息及风险补偿金项目2个1100.46万元;教育扶贫(雨露计划)项目1个701.45万元;村基础设施项目26个1060.9145万元;桥梁建设项目1个302.28万元;安全饮水保障项目8个308.2万元;农村危房改造项目1个69户10.35万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地贴息1个709.23万元;就业扶贫项目1个15.06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排污设施建设等项目25个1903.01万元。
(三)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项目入库工作。我市20xx年项目入库坚持“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的基本程序,在申报阶段充分征求意见群众并履行公告公示后入库。
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我市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张清单”的工作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集中力量扎实推进衔接资金项目建设,目前,全市20xx年衔接资金共安排187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完工率100%,完成衔接资金支出25462.35万元,支出率达100%。
三是全面开展20xx年—20xx年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共确权登记扶贫项目1654个,登记资产原始价值24亿元,资产登记100%,指导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移交工作,签订资产移交书,共移交扶贫项目1654个,资产移交100%。
(四)继续落实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
印发《xx市20xx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自主发展或实质性参与特色优势产业达到奖补标准的监测户、脱贫户继续实行产业以奖代补政策,20xx年全市符合项目补助4835户,发放奖补资金1728.3万元,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64户47.3万元,边缘户177户52.3万元,20xx—20xx年脱贫户4494户1628.7万元。
(五)继续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
印发《xx市20xx年雨露计划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做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宣传工作,确保雨露计划补助政策落实到位。20xx年,全市发放中期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补助资金7人1.925万元,发放职业学历教育培训补助5125人次696.4万元,发放短期技能培训“以奖代补”资金43人3.12万元。
(六)继续落实小额信贷及贴息政策
20xx年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新增1009户4965万元,完成自治区“保三”任务计划3461万元的143.44%,“争五”奋斗目标5744万元的86.43%;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091万元,风险补偿金余额为2434万元,到位率110.19%;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贴息资金953.07万元。
二、20xx年工作计划
一是全面落实“四个不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户和脱贫村设立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对脱贫攻坚期内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推动脱贫攻坚期“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持续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按照“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求,通过设立“三张网”防贫网格和五种返贫风险分类预警,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防贫监测。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进行动态监测,持续跟踪其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同时,建立健全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是持续抓好产业发展和稳岗就业,不断提高脱贫群众经济收入。持续发展壮大县级“5+2”和村级“3+1”扶贫特色产业,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上级下达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以上投入到扶贫产业项目。同时,加快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全产业链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现代化产业扶贫政策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拓宽销售渠道,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继续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劳务输送、发展产业、以工代赈、公益岗位、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确保脱贫人口充分就业,实现稳岗增收。
四是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镇试点,助推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镇试点工作,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20字方针,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集中力量支持榜圩镇打造成为xx北部地区发展核心区,建成xx市副中心集镇。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确保实效、形成经验”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优势,不断扩大榜圩集镇影响力,吸引附近乡(镇)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以榜圩集镇发展示范带动xx北部乡(镇)整体提升,逐步缩小xx南北发展差距。将榜圩镇建设成为xx乃至xx市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xx模式”。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2
20xx年,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20xx年xx“生态名县”建设暨“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工作任务书的通知》和《xx县“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方案》精神,优化学校生态环境,建设学校生态文化,完善学校生态制度,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名县”建设,在教育系统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对学校生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局由教育科全面负责,具体指导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拟发了《关于xx县教育系统20xx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xxx[20xx]405号),并将学校的生态工作纳入到对学校发展性评价考核中。在我局的统一部署下,各中小学均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由校长或分管校长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出台了相应制度,象xx中学出台了《xx中学学生环保行为规范》、《xx中学校园环保行动规范》和《家庭环保文明行为规范》等等,以强有力地措施推动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
二、科学改造和建设校园环境
在校园环境改造和建设上,我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学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全县学校抓住改造建设的契机,根据校园地域范围,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做好校园整体规划,做到分步实施,逐年完善,并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基本分开的原则开展建设。同时,加强校园“三化”建设:在绿化上,要求全校学校除建筑物、校道、运动区外,其他空地一律要绿化,达到“不见泥土、无处不绿”,努力增强绿色面积,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让学校树木成林、绿树成荫。在美化上,要求学校不乱张贴,宣传横额、宣传标语、宣传牌等悬挂摆放整齐美观,并设有固定的宣传栏。在净化上:建立学校卫生保洁制度,以“五无两洁”为长效保洁标准,落实班级管理责任制,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保持地面整洁干净,无卫生死角,并建立“校园监督岗”制度,教育全校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还有,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全县学校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合理购置学校的设施、设备,在购买时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的要求,并及时检察、维修校园各类设施,大力开展节能、节电、节水、节纸等活动,杜绝校园浪费现象。
三、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
学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地,也是生态文明弘扬地。我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等阵地,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集会等时机,积极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依托中小学科学课、生物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等在全校学校开设环保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全县中小学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
四、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
各中小学校都利用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采取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各类载体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xx电视台、xx电视台、《xxxx》、《xx日报》、《xx晚报》等相关媒体均有报道。
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世界水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保护母亲河”、“我为小树浇浇水”等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象xx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我给母校添绿”活动,xx中学开展“捐植一棵树,奉献一片情”植树活动,xx中学开展了“节约用水,由我发起”节水宣传活动,xx学校开展了“保护母亲河”活动等等。
积极搭建各类竞赛平台,通过环保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环保宣传标语评选、环保创意大赛、环保小卫士评比等平台,象xxx小学开展了“校园小导游”比赛、xx高级中学开展了绿色摄影大赛、xx中学开展“茶叶外包装比赛”等等,教育广大师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先锋、节能表率、文明卫士、绿色使者。
学校还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组织师生开展生态文明的课题研究和研究性学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种植基地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形成环保教育立足学校、环保意识渗透家庭、环保行动影响社会的良好机制。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校园、深入人心,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广大师生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践行者。
五、加速推进“绿色学校”创建行动。
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的规定,我局充分利用好“绿色学校”的创建平台,对照创建绿色学校考核标准,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和巩固工作,掀起“绿化校园齐行动,建设生态文明美xx”行动。今年,我局新创建了xx二中、xx中学、xx中学、xx中学、xx小学五所市级绿色学校,xx中学一所省级绿色学校,使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入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
六、加强中小学生生态志愿者队伍建设
各中小学认真贯彻落实我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每一所学校均认真建立了一支生态志愿者队伍,由各校的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进行管理,每月至少开展了一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志愿活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参加生态志愿者活动,不断提升了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文明行为,养成了符合生态道德规范的良好品,使广大学生成为我县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
七、多部门合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合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工程,我局积极与县生态办、县清洁办、县环保局、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合作,共同推进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县环保局合作,认真开展了绿色校园创建和复查工作,深入到校园进行具体指导,不断巩固校园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果,不断提高校园生态建设工作水平。与县清洁办合作,在全县掀起了“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各校纷纷开展了“清洁家园”、“清洁校园”行动,还有的学校掀起了校外大清扫活动,象xx小学开展了清扫社区活动、xx中学开展了清扫桥南赤霞堤活动、xx小学开展了清扫村庄活动等等,不断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向社区、村庄拓展。另外,我局还和县清洁办、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联合举办了“清洁家园我先行,生态守护我争先”活动,启动仪式放在xx小学,xxx副县长作了重要指示。此次活动在全县掀起了净化、美化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新高潮,用学生这只“小手”拉起家长的“大手”,切实提高学生、家长的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美丽、生态、宜居”的xx。活动反响很大,受到了一致好评。
明年,我局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大学校生态建设的工作力度,积极弘扬生态文化,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为天台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发挥积极作用。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3
20xx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始之年,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我区切实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健全工作机制、补齐短板弱项、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对脱贫攻坚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好的方面优化提升,不足之处加以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再落实、再提升和再完善,加快推进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现就我区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有效衔接
(一)建立健全过渡期工作机制,持续夯实工作责任
20xx年xx月,区脱贫办印发了《XX区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XX脱贫办发〔20xx〕6号),明确了过渡期内有序推进政策体系稳定衔接、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社会兜底保障体系、强化项目资产管理等重点任务,深入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教育服务改善、基本医疗优化、重点帮扶和示范引领等六大行动,对推进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移做了具体安排。20xx年xx月,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明确当前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要持续做好对退出村(xx村、xx村、xx村)、脱贫人口(截至目前1764户5353人)、“三类人员”监测对象(9户22人)动态监测与后续帮扶,同时组织开展覆盖所有农户的风险排查。xx月份以来,我区完成了三个退出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与原扶贫驻村工作队人员选派轮换,新轮换的工作队将在帮助村两委在抓好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的前提下,重点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现状,指导帮扶村进一步找准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为筑起民生第一道防线,各涉贫街道按照省市xxx的配比要求,组建了20xx余人的村级防返贫监测网格员队伍,区级各行业部门成立了防返贫监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防返贫日常监测排查、风险预警信息筛查、专项督导检查等工作,区、街、村三级联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二)常态化排查化解返贫致贫风险,持续守住民生底线
对于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的日常排查,我们主要采取四种方式进行:
一是由村级网格员按照一月一轮次的要求,对所有农户进行日常走访排查,一旦发现疑似风险隐患,第一时间报告村两委启动核查研判;
二是按照省乡村振兴局在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随机抽取的行政村名单,组织开展“点对点”周调度集中排查,由街道组织力量对抽中村所有农户进行逐户摸排;
三是由区乡村振兴局专职队伍进行重点抽查,对抽查村的脱贫户、低保户、特困供养户、残疾人户、老人户等重点人群进行重点走访,排查风险隐患;
四是区乡村振兴局协调区民政、医保、残联等行业部门,对部门数据进行定期筛查,将预警信息反馈相关街道、村组进行核查研判。截至10月底,我区已开展8轮次“点对点”周调度集中排查和11个村的重点抽查,累计走访排查农户5800余户2.1万余人,筛查疑似风险信息400余条,反馈疑似风险48户、173人,经村组、街道研判,拟新增3户13人纳入“三类人群”监测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均为因病突发困难家庭。目前,已由民政部门落实低保帮扶措施。
(三)集中开展专项行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我区组织开展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走访大排查”“回头看回头帮回头补”、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集中排查、“农村安全饮水大排查”“我为群众办实事”到村“六查”入户“六问”等专项行动,走访排查范围覆盖了6个涉农街道的所有行政村常住人口,建档立卡脱贫人口走访比例达到100%,回复解答群众政策疑问820余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1个。从排查情况看,我区脱贫攻坚期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街道、村组对个别群众突发生活困难基本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达标,发生规模性返贫风险较小,区域脱贫攻坚成果得以有效巩固。
(四)优化财政衔接资金支出结构,持续推进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期,扶贫项目多为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项目,对贫困户精准脱贫提供了有效保障。进入过渡期,为加快推进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区参考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XX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XX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过渡期财政资金保障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要求。同时,组织开展了20xx年度市级、区级衔接资金支持项目和20xx年度储备项目征集工作,建立了20xx年度衔接资金项目库,争取市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80万元(是攻坚期市级专项资金的4.97倍)用于支持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安排区级衔接资金265.73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用于持续支持脱贫劳动力公益专岗、教育帮扶“雨露计划”技校生补助、脱贫户助农保、脱贫户产业提质增效等到户到人帮扶项目。从资金投入力度看,我们统筹兼顾了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稳定保持了对原有到户到人帮扶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等目前推进全面振兴中的短板弱项,我们明显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更突出了资金投放和项目建设的普惠性,体现了过渡期从集中财力支持脱贫攻坚转向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性任务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防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化管理工作还需强化
防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化管理是陕西省今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年度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督导检查各街道看,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到位、排查不扎实、纳入监测不及时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村组干部认为扶贫工作已经结束,对扩大范围开展防返贫监测存在懈怠情绪,村级未建立定期风险研判制度,对网格员的排查情况不能及时掌握;新组建的网格员对防返贫监测相关政策掌握不到位,在排查中对群众关于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报销、残疾人补贴等方面的政策疑问不能做到准确答复,对疑似风险向村两委报告不及时;村级防返贫监测排查台账、研判记录等工作资料还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等问题。
(二)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准备工作还需更扎实
临近年底,省市脱贫成效后评估工作已启动,我区也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街道、部门对照评估内容全面做好迎接评估的准备工作。目前,我区在衔接资金项目进度、小额信贷新增贷款额等量化指标上与市上的任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前期反馈问题整改、档案资料的规范、集中走访排查、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等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持续推进。
(三)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力度还需加大
推进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先补齐发展短板。目前,我们农村地区发展的短板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依然突出,虽然我们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日常的管理维护长效机制还不完善;
二是产业发展的瓶颈还需有效破解,我们现有农业产业存在结构单一,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够,产业收益预期不佳造成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我们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处于典型的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集体经济组织既不能解决村集体的发展出路,也不能带动群众共同发展,这些短板造成群众留在乡村难以实现其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在过渡期内亟待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三、20xx年工作计划
一是常抓不懈做好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工作。虽然我区已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但我们的脱贫成效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全区已脱贫人口中患病、残疾人口占比达1/3,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7%,5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44.5%,脱贫人口自我发展整体能力较弱,发展产业、稳定就业难度很大,依靠兜底保障政策进行托底人群占比大。因此,在过渡期内抓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仍然是紧迫且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强化网格化管理机制的长效运行,建立网格员轮训制度,不断提升网格员的工作能力,让网格员充分发挥一线工作优势,对返贫致贫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筑牢我区脱贫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成果得以有效巩固的首道防线。
二是平稳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也是我们过渡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衔接资金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在保持区级财政投入稳定的同时,加大力度争取上级衔接补助资金,计划20xx年至少支持5个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保持项目数量逐年增长,衔接资金逐年更多地向普惠性项目倾斜,以农村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民生、拓展脱贫成果为目的,平稳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是探索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机制。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20xx年4月份印发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xx年)》相关要求,我们要探索创新机制,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市场规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支持社会资本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注重合作共赢,多办链条长、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产业,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多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农带农的产业,带动农村同步发展、农民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4
20xx年,我镇按照文件精神,根据“四美”的总体目标,为全面完成村县级示范村建设任务,镇村干部齐抓共管,上下一心,在产业发展、农民生活、乡风文明、乡村面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得到了提升,整体环境焕然一新。现将20xx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3月25日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我镇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成立了由镇长胡涛任组长,镇人大主席刘建波、副镇长张某任副组长,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包村干部为成员的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由张某同志负责办理日常工作,汤波同志负责美丽乡村建设联络工作。镇村干部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夯实了工作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二、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要求,由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村进行调研,了解村上的发展现状和群众的发展期望,并召开了村两委会议进行研究讨论。结合村的实际情况,制订了20xx年村“美丽乡村”县级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努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美、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三、引导群众参与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能够为群众带来实惠,推动农村社会改革,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转变、环境提升、文化娱乐繁荣、民主法制普及,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增收产业,除陈规陋习,立文明新约,创建特色鲜明、自然和谐的文明新村。镇村干部上下联动,将“村规民约”与“卫生公约”有机结合起来,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环境卫生大扫除,对排水沟渠进行硬化、清理,从根本上治理“五乱”。在20xx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累计发动群众投资xx万元,群众投劳4224工作日。
四、统筹整合力量
为了加快县级示范村的建设,我镇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清洁工程、危房改造建设、县级部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我们重点在增收产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过上好日子:
1.在产业增收方面,村成立了“石参种植合作社”,争取石参种植项目扶持资金100万元,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全村236户农户参与,共种植石参600亩。年产量达2吨,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0元。
2.村利用自身土地优势,发展千亩核桃园种植,种植核桃树12000株,并积极争取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发展天麻10000窝,引导村民在核桃、天麻、杜仲等方面创业增收,形成了以核桃和天麻为主的主导产业,同时加大对当地特色种植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石参xx亩。
3.为了确保全体村民的用水安全,村两委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帮扶,投资xx万元新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处。镇政府自筹1.9万元为村新建垃圾池2个,新设垃圾箱10个,配备专职保洁员1人,争取项目资金投资45万元为村疏浚沟渠1.3公里,治理河道0.3公里,争取资金12万元整治农田40亩,投资22万元新建村组主干道0.8公里,硬化入户步道0.2公里。
4.镇上筹资,村上筹劳,对村道路进行日常维护,对道路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清扫整理,治理路边乱堆乱放,硬化、清理排水沟渠等。
今后,我们将按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保质保量完成示范村建设任务,争取把村建设成为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农民幸福家园新农村,以此辐射带动全镇其余4个村在产业发展、农民生活、乡风文明、乡村面貌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5
20xx年,xx县乡村振兴局在省乡村振兴局正确指导下,紧扣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聚焦“三落实一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全力推进“五大衔接”,年度衔接工作取得良好开局。按照《xx省乡村振兴局关于报送年度工作总结的函》要求,现将xx县乡村振兴局20xx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皖东北淮河中游下段,全县总面积1428.6平方公里,人口70万,其中农村人口50.1万,辖14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17个村(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常推进区。20xx年、20xx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连续2年被评为“好”等次和优秀单位。目前,系统内脱贫人口13601户38439人,已消除风险边缘易致贫人口219户786人,已消除风险脱贫不稳定人口8户33人,新识别监测对象8户31人,脱贫村19个,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1个。
二、今年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两类群体”,确保致贫风险“防得准”。深化“五防”工作机制,分类做好存量和增量风险点化解。
一是持续加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后续帮扶。继续把脱贫人口,特别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户作为衔接期间重点工作对象,脱贫户户均帮扶措施9.3条。对符合条件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人员,依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落实临时救助等相关政策。20xx年脱贫人口收入比20xx年增长11.3%。
二是开展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和帮扶工作。牵头构建县级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已形成10家部门20项数据月交换制度,截至11月底,累计发布监测信息10312条。建立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监测体系,4395名网格员对全县138037户农户进行全覆盖监测。对确需进一步落实帮扶措施的223户农户逐户逐人制定帮扶措施。截至11月底,共新识别监测对象8户31人,已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52条,其中已实施49条、正在实施3条。
(二)突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确保脱贫成果“守得住”。保持“三保障”政策总体稳定,继续落实好“四项机制”。
一是落实教育保障。完成脱贫家庭(含边缘易致贫户)学生教育资助7332人1550.5万元;开展送教上门29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问题。
二是落实健康保障。脱贫人口基本居民医保“应保尽保”,脱贫人口住院实际补偿比86.16%,慢性病医疗费用实际平均补偿比93.54%。累计签约脱贫人口23288人,累计完成履约服务项目17.23万项。
三是落实住房安全保障。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及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回头看”行动,将48户困难群体纳入危房改造,已全部竣工。
四是落实农村供水保障。总投资8875.04万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项目淮河南岸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帮助29个行政村、8.44万居民饮用城区自来水。
(三)突出“四个不摘”,确保衔接基础“筑得牢”。保持5年过渡期政策总体稳定。
一是脱贫不摘责任。落实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乡村振兴工作,县乡村振兴局牵头抓衔接工作落实。今年来,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县级目标考核中保持较高权重。
二是脱贫不摘政策。保持衔接期间主要政策总体稳定,研究出台涉及饮水安全、监测帮扶、产业发展等相关文件近20个。今年以来,全县投入乡村振兴各类资金12.74亿元,其中衔接资金11559.25万元(含县级衔接资金3250万元)。截至目前,60个衔接资金项目,已完工57个、完工率95%;资金支出11012.05万元、支出进度为95.3%。坚持“应贷尽贷”,今年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821户8774.7万元,存量贷款1886户9078.7万元,总量处于全省前列。全县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为15552人,占20xx年底的105.22%,超全省平均水平。持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托底安置脱贫人口及监测人口就业2724人,占比101.26%。
三是脱贫不摘帮扶。继续对20个行政村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2名省直选派干部、20名市直选派干部、38名县直选派干部已全部派驻至20个行政村开展工作。全县4300余名帮扶责任人坚持开展常态化走访帮扶。
四是脱贫不摘监管。针对中央巡视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照认领的9个具体问题制定29条整改措施,全部整改到位。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对照查摆9个问题制定12条整改措施,全部整改到位。6月份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集中排查及“回头看”行动,发现的8个方面540个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到位。7至10月份省督查暗访共反馈12个问题,制定了33条整改措施,均已整改到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委县政府督查和纪检监察重要事项,确保工作落实。
(四)紧扣“五大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接得好”。
一是紧扣产业衔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农业产业化“12345”工程,全县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总数达59家,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17家。实施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小麦种植基地81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1个品种,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拥有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创成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建设秸秆仓储中心10个,面积约2.9万平方米。创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是紧扣生态衔接。全面完成20xx年度27个省市县级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沱湖乡创成xx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10880万户。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8%。全面实施“五清一改”,累计评选产生“美丽庭院”县级示范户2794户,镇级示范户37600户。
三是紧扣文化衔接。全县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5个,完成8个乡镇文明实践所和29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示范点建设工作。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标准,推动美丽乡村中心村同步建设农民文化乐园。
四是紧扣治理衔接。6个村荣获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围绕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选优配强乡镇党委班子、落实村“两委”干部四项机制、加强选派工作管理。今年以来,组织开展换届业务培训90余场次,培训工作骨干6100余人次。
五是紧扣增收衔接。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立足增强农村居民增收成效,保持“政策、机制、服务”要素匹配连贯性,通过衔接资金项目带动、稳岗就业推动、保障政策促动,助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6元、增长11.2%。
三、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一)引进龙头企业巩固脱贫成果,着力解决当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难题。xx县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先后引进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成果巩固提升。
一是引进国家级奶牛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中国农企500强企业——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3500亩,存栏奶牛规模4万头,年产优质鲜奶21万吨。通过带动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原本土地种植一麦一豆,亩均净收益550元,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保证了牧场的饲草需求,土地收益也随之提高。同时,引导周边镇村种植优质小麦、玉米青贮,面积达10万余亩,每亩收益达1000元左右。农户土地全部流转后,不再受土地束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可以放心在本地就业,安心外出务工,实现土地分红与务工收入“双丰收”。带动农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企业在用工上优先录用脱贫户,帮助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000余人,其中脱贫户245人,月均收入20xx余元。
二是引进全球单体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项目——天水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500余亩。每年可生产4万吨食用菌(双孢菇)、0.5万吨菌类深加工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此外,该项目年利用小麦秸秆12万吨、鸡粪6万吨、年产菌渣15万吨(生物肥的优质原料),实现了秸秆综合高效利用。企业现已带动就业800余人,其中吸纳脱贫户36人,有效增加了农户的工资收入。
(二)突出敢闯敢试敢干,着力破解乡村振兴先行示范难题。xx县成功申报全省唯一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坚持划定片区、整体推进,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选取环沱湖周边集中连片的4个乡镇、共13个行政村作为试点试验区域,重点打造沱湖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项目总投资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5亿元,县级配套和筹集社会资本3.5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在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数字乡村发展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4个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加快乡村振兴产业聚集区建设,科学谋划“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项目173个,总投资448.2亿元。
(三)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解决特困人员养护照护难题。
一是探索“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模式,解决失能人员集中养护难题。在集中供养方面,政府建机构,财政兜牢底,搭建养护平台,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医养结合”模式,有效解决养老院不能治病、医院不能养老问题。根据失能人员自理能力和护理级别进行分类养护。通过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人文和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在提高养护人幸福指数的同时,切实减轻困难家庭开支、释放家庭劳动力;此外,在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基础上,将头铺镇八岔村、沱湖乡2家敬老院升级改造为乡镇区域性失能半失能养护中心。目前,全县特困人员养护机构共养护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420人,定点医治特困人员4000余人次,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入选xx省第四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机构。
二是探索购买住院护理保险,破解特困人员住院照护难题。在分散供养方面,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增强社会救助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住院护理保险,与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蚌埠中心支公司,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取“护理补贴+等值服务+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方式,为全县3700多名特困人员住院提供照护服务,有效地破解了特困人员住院无人照护的难题。为确保照护服务质量,在照护服务过程中,保险公司通过“定期随访+不定期巡查”方式,进行照护服务质量巡检。县财政安排93万元用于购买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保险,截至目前,保险理赔57万余元。
四、面临形势和困难问题
随着皖北整体融入长三角,缩小与长三角核心区差距迫在眉睫,加快促进乡村振兴使命重大。同时,我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乡村振兴工作拥有重大叠加机遇。今年来衔接工作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成效,同样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农村乡村振兴缺乏足够人才支撑;
二是乡村治理长效机制不健全,数字化治理水平不够。
五、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一是高标准谋划好衔接规划编制。完善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对照国家和省衔接期间33项政策,迅速启动推进,做好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双基建设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同时,提前高质量推进好20xx年衔接资金项目工作。
二是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省“五个一批”建设,做强粮食、牛奶、生猪、蔬菜和水产等优势农产品,推进磊源、润博农业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加工示范基地,争创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和20强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做好“xx螃蟹”“xx鳙鱼”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申报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乡道路提档、危桥改造、农村电网升级和城镇燃气管道项目建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标准。持续开展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实施水系连通、沟塘清淤和堤坝升级工程,提高水资源调配和管控能力。完成20xx年14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农厕管护长效机制,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和生活污水设施运维水平。加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总之,我们将按照省乡村振兴局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奋力开创xx县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新局面。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6
20xx年,xx市在省委的统筹领导下,克服疫情、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聚力推进、保质提速,三农发展势头良好。
一、提振县域产业,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完善。
一是农业产业集群有序推进。推进xx吨特仑苏核心工厂和x处万头牧场建设,启动xx二期建设项目,推动皓月肉牛养殖基地、小拉哈和牛全产业链项目落地。
二是龙头带动作用逐年提高。一口猪公司成功晋级国家级龙头企业,xx米业等x家公司晋级省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xx家。
三是赋予产业增收动能。开展农产品+x等网络平台活动,累计销售额突破xx万元,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量同比增长xx%。
四是特色产业发展迅速。xx县大银鱼养殖面积扩大到xx万亩稻蟹综合种养面积x万亩以上,特色养殖产量力争实现xx万吨,同比增长x%。
二、改善农村环境,打好三年行动收官战。
一是重点任务提速推进。抢抓疫情后施工黄金期,建成生活垃圾处理站x座,乡转运站xx座,村分拣中心xx座建设农村室内厕所xx户、菜园革命示范村xx个、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站x处。
二是规划编制有序实施。编制xx市xx民居设计图集,全面完成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完成村庄规划的村xx个。
三是四季会战持续攻坚。压茬推进四季行动,以村屯内环境集中整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秋收后环境整治、探索形成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为重点,清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xx万吨,绿化村屯xx万亩。
三、促进乡风文明,基层宣传阵地持续发力。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宣传。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某某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网络主题活动。
二是文化四季风吹进农家院。组织开展全民K歌百湖百姓音乐会金色田野等系列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xx余场次。
三是城乡结对共建文明。围绕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整治村容村貌、帮扶脱贫攻坚四个方面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共建活动,全市xx家文明单位共投入资金xx万元,援建项目xx个,帮助农民xx万余人。
四、补齐设施短板,农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乡村基础设施持续投入。投入xx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xx处;硬化农村公路xx。x公里;乡镇和建制村均已实现客车通达;改造危房xx户。
二是乡村公共社会事业有效覆盖。中小学基本实现楼房化,中心小学基本配备了物理等实验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xx%。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xx万人。
三是乡村各项服务不断完善。开展农技推广线上培训xx期,受益农民xx万人次。建成xx个综合文化站,xx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xx个文体活动广场。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7
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精致组织、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
一、加强城镇统筹。
(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20xx年投资1800万元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20xx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20xx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20xx年11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将城区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经济开发区的道路清扫保洁全部纳入了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458人。同时每个镇也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按照集镇每千人配3名、每个村配4-5名的标准配备到位,并相对保证卫生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农村环境保洁员已达1158名。
按照省里提出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变“两步”,采取县包到镇(垃圾转运、处理由县负责)、镇包到村组的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由各镇负责)。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20xx年县财政将农村环卫方面的奖补资金提高至128万元,较20xx年相比增长率达12.8%。大量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经费保障机制。
二、推进垃圾分类。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即县城“细化三类、三分法”,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金水湾、金采新村等试点小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机关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良镇率先启动农村分类试点工作,投放三分类果壳箱、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村域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80%。
强化宣传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广泛深入宣传,以推动垃圾分类实质运作为基本目标,通过设立宣传栏、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力争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加强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心,加快推进城东、城西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统筹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运处理工作,力争垃圾不落地、不积压,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8
xx县是农业大县,全县90多万人中有70多万在农村。当前,全县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还没有迈开步子,农业产业链条比较短,这些都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非常迫切,我们将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让乡村“强”起来。
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增高产创建示范方10万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新增特色经济作物3万亩,发展特色经济林5000亩。大力培植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8000亩以上。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新建、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20家以上,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2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以上。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订单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新建为农服务中心3处,完成测土配方智能配肥和飞防作业各20万亩。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争创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积极培育壮大果蔬、食用菌、肉食加工、宠物食品等产业,争取打造几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推进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益客农业生态示范园项目建设进度,发展生猪、肉鸭规模化养殖。积极推动山东上上滩田园综合体、深圳铁汉生态黄河滩区田园综合体项目尽快落地建设,争取打造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走出一条规模经营、装备现代、绿色生态、优质高效、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提供“xx方案”。
二、以打造美丽宜居新家园为目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让乡村“美”起来。坚持点面结合、整县推进、特色打造,加快实现美丽乡村全域化。
持续开展农村环境“x”,整合农村“七改”、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庭院”等资源,建立多元化投入、常态化巡查、长效化管护机制,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5万亩,创建森林乡镇1个、森林村居34个,打造“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新农村,助力全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力争综合利用率达到80%。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巩固强化殡葬改革成果。选好配强村委会班子,培育“新乡贤”,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综合运用政策激励、分类指导、产业扶持、规范管理等措施,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方向,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让乡村“富”起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在“减”字上下功夫,持续深化脱贫攻坚。深化脱贫攻坚“三个一”工程,加强扶贫车间管理,致力于扶贫车间向“致富车间”“发展车间”转化;加大涉农扶贫资金整合力度,集中抓好畜禽养殖、花卉、果蔬、食用菌等几个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扶贫基地。盯紧“黄河滩”,完成4个外迁社区搬迁,加快4个村台社区建设,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台一韵”,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逐步将“黄河滩”变成美丽的“花果园”。锁定“老病残”,实施资产收益、农村低保、实物供给、邻里互助等保障性扶贫措施,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二是在“增”字上下功夫,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鼓励农民发展民宿产业,推动产品变精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不断打造农民增收新业态。借助舜之药、药流通、“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上行。深入推进农村“双创”活动,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农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支持金融资本、工商资本、企业主体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技术工人、创业农民、产业农民转型,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效益。三是在“均”字上下功夫,持续发展社会事业。多渠道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积极争取与北大培文、山师附中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培育教育知名品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有计划地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增加师资力量。加快健康xx建设。全面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市政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12条意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积极构建医疗联合体、医养联合体。抓好老弱病残群体的康复、养老工作,推进中心敬老院管理体制改革,完成50处农村幸福互助院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实施“十个一”文化惠民工程,让广大群众享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9
今年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县农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认真履职、务实运作,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实施党建年度综合考核,将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分类定级,采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进一步健全农村党建工作的动力机制,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结合20xx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加大先进村级党组织的培育和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积极创建“五好”党组织,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结合20xx年换届选举工作,我局联合市组织部,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巡查摸排,调查摸底,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
(二)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做好农民重特大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截止目前城乡低保包括低保兜底资金共计支出:4486万元,保障人口达15332户,37772人左右,农牧民重特大救助截止目前医疗救助2177人,支出资金763.45万元,救助限额内救助率已达到70%。1-10月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留守儿童288名、困境儿童279名、散居孤儿187名,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1-10月对全县1960名60岁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80周岁高龄老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支出资金58.8万元,20xx年我局将争取在全县4个公办养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进一步为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继续对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实现集中供养全覆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建立健全村务联系会议制度,构建民事名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设施网络,扩大农牧区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面,完善政府购买社区组织服务机制。
2.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面落实特困供养制度。
3.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10
县林草局坚持生态导向,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一、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以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改造、农田林网修复完善、湿地草原保护与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xx年共组织指导完成造林5.06万亩。保证各项工程建设质量,推动和促进造林绿化工作取得实际成效,乡镇林业工作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工作人员起早贪晚工作在造林绿化一线,从规划设计到造林整地、栽植管护全程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全力推进村屯绿化美化。
为了彻底改善村屯环境,提升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xx年开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重点对村屯周围、道路两侧、房前屋后、闲置空地以及村屯出入口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美化,今年组织实施和完善村屯绿化168个,实现了全县458个村屯全部绿化,努力打造“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生态宜居村屯,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村屯绿化中,生态护林员除完成自身管护任务外,在村屯绿化前期充当技术员,后期充当管护员,有效促进了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
三、严格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
20xx年,我县共选聘生态护林员1038名,比20xx年增加26人,涉及11个乡镇,138个行政村,管护面积林地、湿地、草原90多万亩。选聘生态护林员,既帮助1038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又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四、认真开展“四到户服务”工作。
各乡镇林业站要结合自身职能,主动落实“四到户服务”工作。一是政策法律宣传到户。乡镇林业工作站通过出动宣传车、走访入户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县林业扶贫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共计发放各类宣传单5万多份。二是林农培训到户。组织开展了以普及林业基本知识、传授林木培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为主的到户培训,帮助贫困户了解掌握林业基本技术,提升林业生产技能。共计到户151户,培训325人次。三是技术支持到户。引导贫困户采用发展经济林、种苗、花卉、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服务,实现科学栽培管理。共计到户475户,技术支持服务1150次。四是涉林事项办理到户。通过简化服务流程,开展“一站式、全程代理”等便民服务,为贫困户提供精准服务。共计到户46户,办理事项84项。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11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单位过去四年工作总结及未来五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过去四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情况
一是坚持学深悟透,自觉对标对表。市委、市政府抓紧抓实,市委常委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党组会议、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做到领导带头学、会议带领学、结合实际学,多管齐下力求学深悟透。
二是坚持尽锐出战,扛起政治责任。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坚决落实“市县抓落实”要求,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xxx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实行领导小组一月一调度、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一月一通报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驻村蹲点督导。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大幅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在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县级权重最高提至60分。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对375个贫困村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覆盖。持续加大资金投入,20xx年-20xx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5.77亿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62.34亿元。
三是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和季节特点,组织实施春季会战、夏季攻坚、秋季提升、冬季决胜等“四大攻势”,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制定县(市、区)、十大工程、定点帮扶、工作专班等四个方面任务清单,实行闭环管理。总结推广“认真学、户户到、事事清、问题解、不过夜、回头看”群众工作法,持续开展千干下基层活动,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落到实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灾等不利因素,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农产品产销对接、贫困户子女网上学习、消费扶贫等专项行动,努力将疫情汛情影响降到最低。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提高质量成色。聚焦“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困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475户24465人。聚焦补齐贫困人口收入短板,大力实施产业提质、就业增收专项行动。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全面落实教育、医保等扶贫政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提升等工程,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86万人次,享受“351”兜底保障政策11.94万人次、“180”政策111.74万人次,改造贫困户危房37159户,解决16.64万人饮水困难,实现义务教育应学尽学、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危房改造应改尽改,农村饮水安全达标。
五是坚持守牢底线,抓好工作衔接。今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了“333”防贫监测工作机制,推广“全关注、重点核、民主评、县公告、早干预、精准帮、建网格、动态管”24字工作法。落实四级网格化管理,全市共建立3.85万个网格,逐级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台账,坚持“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应帮尽帮”。全力做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金融帮扶、消费帮扶、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和项目资产管理等10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工作衔接。
(二)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工作亮点
一是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全市贫困人口67.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是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由20xx年的4394元增至20xx年的13450元,增幅206%,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三是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11万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0.77万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困扰贫困地区群众多年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住危房等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全市375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由20xx年底的14.29万元/村增长到20xx年的47.87万元/村,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五是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深入开展“一抓双促”工程,基层干部能力作风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得到锤炼和培养,党建促脱贫工作得到国家和省肯定。
六是xx影响力明显增强。我市“市抓落实”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以“市级精准扶贫样本”向全国推介。xx县脱贫摘帽经验、望江县扶贫资产管理经验等得到国家肯定。潜山市黄勇、宿松县吴伍兵、望江县甘启斌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7名先进个人、5个先进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表彰。
(三)获得省级以上试点、授牌、表彰情况
20xx年xx月,市扶贫办(现调整组建为“市乡村振兴局”)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二、20xx年工作总结
(一)承担市政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是加强指导调度。市委主要负责同志2次专门听取工作汇报,5次作出指示批示,提出了“守底线、抓衔接、树品牌”的工作思路,继续施行“清单管理、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对责任不到位、工作不到位的地区和部门,定期通报约谈,及时督促提醒。今年以来,先后在望江、太湖召开扶贫资产管理、防贫监测帮扶2个现场推进会,开展5次督导暗访,召开6次重点工作调度推进会,通报存在问题,狠抓工作落实。
二是巩固“三保障一安全”成果。持续推进“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动态清零行动,未发生“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
三是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整合后续扶持补助资金7614.5万元实施后扶项目91个。完成7370户安置房不动产登记。易地搬迁家庭有劳动力的人员全部实现就业。
四是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出台《xx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xx市就业困难人员分级分类援助办法》《20xx年xx市困难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等文件,健全多部门联动、系统监管、乡村落实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全市共计纳入农村低保对象13.12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8259人次,支出资金1618万元。
五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多层次开展资金项目管理业务培训,组织县际之间的“互学互查互帮”活动,持续加大推进力度。全市纳入年度计划备案实施的衔接资金项目3045个全部开工,开工率100%;完工1608个,完工率52.81%。支出专项衔接资金13.8736亿元,资金支出率76.96%。
六是实施稳岗就业提升行动。通过“七个一批”全面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今年以来举办“2+N”招聘会819场,达成就业意向24787人。共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578人,组织农民工培训2.13万人次。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4.2万人,达到20xx年全年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人口数的104.09%。
(二)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工作亮点
一是推行“24个字”防贫工作法。将防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立“24个字”防贫工作机制,即对象上落实好“全关注、重点核”,程序上落实好“民主评、县公告”,帮扶上落实好“早干预、精准帮”,责任上落实好“建网格、动态管”,以牢牢守住脱贫成果,确保不出现、不发生一例返贫致贫。
二是打造扶贫资产“三二一”管理模式。制定xx市扶贫资产管理细则(试行),做到“三清楚、两明确、一跟进”[“三清楚”即扶贫资金来源去向清楚、资金项目账实清楚、项目存续状态清楚。“两明确”即明确权属、明确责任。“一跟进”即跟进落实后续扶持或处置措施],对全市20xx年以来形成的170亿元扶贫资产实行分类管理,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三是分类指导推进乡村振兴。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情况,探索谋划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做法。xx县聚焦乡村人才队伍,启动“百名博士荣誉村主任计划”,22名博士已挂职2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潜山市开展“四宜”(宜居、宜业、宜养、宜游)村镇试点,打造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望江县推行“三孝”调解、创建议事平台、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进乡村治理。桐城市突出规划引领,成功打造“北片水禽羽绒、南片现代农业、东片农文游、西片茶旅”四大产业园区。怀宁县在独秀现代农业园区基础上启动建设“怀宁县独秀乡村振兴示范区”,采用“EPC+O”模式进行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宜秀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特质村”。迎江区着眼城乡融合,开展城乡统筹样板区建设“十一大工程”。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是防范返贫致贫压力仍然较大。我市有5个原国家级贫困县、66.24万脱贫人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很重。同时,还有1604户5060名脱贫不稳定户和3160户11411名边缘易致贫户,以及新年新排查出监测对象249户843人,虽然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及时跟进帮扶,基本都已消除风险,但这些群体是重点对象,还需持续关注。
二是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通过脱贫攻坚战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与其他发达地区及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量不均、师资结构不合理,“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还存在基层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区域配置不均衡、“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希望能在加强农业职业培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才挂职、乡村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四、今后五年工作谋划
(一)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一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帮扶责任保持不变,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对脱贫人口加强跟踪监测,防止贫困反弹。
二是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识别标注和动态管理,分层分类及时实施精准帮扶,实行动态清零。
三是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持续抓好控辍保学、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防范、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等工作,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
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县级统管、行业监管、乡村主管、农户协管”的管护模式,完善扶贫资产清查、收益分配和处置制度,切实提高扶贫资产管理成效,持续发挥带贫减贫作用。
五是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着力抓好6户以上的298个集中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积极创造“安居乐业”环境。
六是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产业发展、人才选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一是坚持开展常态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是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
三是综合施策全面保障。结合实际,对困难群众给予医疗、养老、儿童关爱服务、兜底等保障,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三)抓好重点工作衔接。主要就是推进实施“五大提升行动”。
一是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注重产业长期培育,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深做实壮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十四五”末,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的强村不少于45%。
二是实施稳定就业提升行动。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技能提升、创业奖补等政策措施。大力推广“三业一岗”就业帮扶模式,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
三是实施农村生态保护提升行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四是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以实施美丽乡村升级工程为抓手,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持续改善农村水利、电力、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切实提升脱贫地区发展能力。
五是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实施基础教育创优工程、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工程,不断提升脱贫地区教育、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实施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等行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抓好有关政策衔接。
一是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适当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
二是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坚持规范发展并防范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支持乡村振兴的信贷产品。
三是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每年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专项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需求。
四是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系列培训培养计划,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落实“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政策,加强基层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五是做好社会帮扶政策衔接。继续坚持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定点帮扶机制,适当予以调整优化。优化调整市内县域协作,组织开展民营企业“百企兴百村”行动、群团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五、20xx年重点工作安排
1、做好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继续推行“24个字”防贫工作法,做好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牢牢守住脱贫成果,确保不出现、不发生一例返贫致贫。
2、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持续抓好控辍保学、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防范、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等工作,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
3、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扶贫资产“三二一”管理模式,切实提高扶贫资产管理成效,持续发挥带贫减贫作用。
4、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着力抓好6户以上的298个集中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积极创造“安居乐业”环境。
5、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充分利用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加强全面保障,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6、继续实施“五大提升行动”。继续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提升、稳定就业提升、农村生态保护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升五大行动,持续提升工作水平。
7、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围绕五大振兴的总要求,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个重点,按照三类地区的区域特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树品牌促提升,谋划培育一批“新亮点”,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