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范例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范例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2、学习课文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还有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的余地。我仅抓住人物的语言,没有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应加以品析。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调整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

  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这一点,在我教学了《我要的是葫芦》后,更是深有感触。

  记得在本课快要结束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

  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由于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不听邻居的劝告,没有得到可爱的小葫芦。假如你明年也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么做呢?

  生1:老师,我会听邻居的劝告,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

  生2:我会请爸爸妈妈来帮忙。

  生3:我会及时买来农药打死虫子。

  师:你们在课文中受到的启发还真不少。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1:我还会用杀虫剂杀死虫子。

  生2:我会网来七星瓢虫,放到叶子上去吃蚜虫。

  师:看来,大家懂得的知识还真不少。把我们语文教学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去了。真值得夸奖。(全班夸奖说得好的同学)

  生:老师,我还有办法。我会发明一种吸虫的机器,专门吸叶子上的蚜虫。

  师:你的想象真是与众不同,夸夸他。(全班一起夸)谁还有办法?

  生1:我会用开水烫死虫子。

  (教室一片哗然,议论纷纷:那不把叶子烧枯萎了吗?葫芦和叶子可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生2:我会亲自用手捉虫子,然后踩死。

  (众多学生反问:你捉得完吗?)

  生3:我会重新种葫芦。

  (一部分学生笑了,说:那叶子上又生了蚜虫怎么办呢?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4:我会找来专门消灭蚜虫的书来帮忙。

  师:你真是一个肯钻研的学生啊!一起夸夸他。

  人们都说,孩子就是天真的幻想家。与成人相比,儿童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时代,而且儿童的想象总能给人以美妙神奇的感觉。我以为,儿童在想象中是自由的,在儿童的字典里是没有“不可能”一词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所以,在上述的片段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说,虽然他们的想象有些是不切和实际的,但我认为,儿童的想象是不能以合理来衡量的,而是在于他们敢不敢想象。语文课堂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敢于想,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王国。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中,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小葫芦会落?我设计了问题导读的方法。

  在出示课题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分别是:这个“我”指的是谁?他要的葫芦得到没有?然后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在交流时,我让他们充分地说,一来检测他们的自学情况,二来可以借此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然后学习课文第1.4节,找出葫芦的前后变化,从开始的“可爱的小葫芦”到后来的“都落了”,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质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落下来呢?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导读第2.3自然段时,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及时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例如:“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的比较,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个人在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在讲到“叶和果之间关系”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所了解的知识,由此轻松地解决“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

  但是上下来,还是感觉教师的“导”过多了些,使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开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强队伍、精管理、优课堂、兴科研、重人文、铸品牌”内涵发展的要求。

  当“精品课程建设”的春风席卷而来时,我校语文低年段根据本年段的实际情况,确立精品课程研究的课题。从科研的专项研究、理论学习、课堂试验几个方面来看,精品课程研究初见成效。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教学课例,对课题研究小结如下:

  一、专家指导,深入学习

  自确立研究课题后,我校领导多次组织科组里的成员深入学习精品课程的有关理论,并分别邀请镇教办肖主任、沅校长莅临指导,使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精品课程”的意义、内涵和研究的方法,让我们加快了推进精品课进程研究的脚步。

  二、扎实推进,初见成果

  ①、有效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它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精品课程的研究更是离不开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因此,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把教学的反思放在研究的首位,希望通过有效反思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

  ②着力打造精品课。为了更好地落实精品课程研究,9月份进行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比赛中,教师们不断创新,想方设法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③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识字量。《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开展了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做读书卡,写读书心得,当读书之星。10月初还进行了《识字竞赛》,从各种活动来看,学生们自主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量也相应得到增加。11月份进行青年教师精品课研讨,并让陈老师的课例作为研究,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④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教研能力有所提高。随着精品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们教学的方式方法日趋新颖,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①识字教学定位偏。从老师的课例来看,还存在着对教材把握教材不透的'情况,所展示的课例既不像阅读课,也不像识字课。

  ②识字课忽视对汉字的运用,片面追求会读、会认、会写;写字环节要从实际出发,应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描红、仿写中落实写字训练,而且写字的时间不够充足,有点像走过墙的感觉。

  ③没有把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放在首位。语文课的教学始终要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个人的感受。

  ④课堂上学生读得比较多,但感悟比较少,很多时候学生是漫无目的地读。有经验的老师会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训练语感,丰富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四、困惑

  1、识字教学该如何定位?

  2、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精”就意味着“少而精”,因而,精品课程研究要走“删繁就简”的路,才能形成“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在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前,定位其基本思想就是多尝试、多思考。这源于假期读书富脑行动,想把从书中学到的教育思想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于是有了这一课的设计,写下收获几点:

  一、打破常规,有选择地预习

  预习的好处多多,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以前为了追求相对完美的教学效果,避免课堂上的意外冷场,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成了教学之前的铺垫。的确,有了预习的读书,课堂上各个环节就会顺畅很多。这对于有深度的、有难度的或者长篇阅读文来讲是有益的。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短,内容浅,唯一的教学难点就是“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略有难度的阅读内容就是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只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整篇课文就会通透。想到平铺直叙的课堂是乏味的,于是决定放弃预习环节,尝试不提前读书,让学生们充满新鲜感、怀着期待上课,当然,我也是。

  在处理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时,由实物葫芦引入,出示在黑板上,不认识的“藤”字标注了拼音,在充足的时间里,让学生反复练读,由于是起点相同的初读,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投入,在读准字,读通句子后,再略加指导,一部分同学就读出味道了。如果把读书比做走步的话,我真实地感受到学生们从蹒跚学步到疾走如飞这一质的转化过程。这种尝试是喜悦的,因为有选择地预习也收到了预约的精彩。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难点是: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实质上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我猜测这个植物知识学生知道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知道,学生能不能表述清楚?怎样化难为易?我想到了打比方。把叶子比作人的嘴巴,把葫芦比作人的身体。人通过嘴巴传输营养供身体生长需要,叶子传输的养分就是供葫芦生长需要,叶子被蛀好比嘴巴不能吃饭,身体会垮掉,葫芦也如此。课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充分考虑验证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打比方把这个难点解决了。对我来讲,课前的多思考让我对文本的处理胸有成竹,对学生而言没有预习的收获也是难忘的。

  二、转变人称,降低表达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强与生活的联系”。于是,书中设计了的'文本扩展以学习小伙伴“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些什么”的提问方式呈现。对学生来讲,种葫芦人是第三人称。蓦然记起有一位名师曾谈到,同一个问题,学生更善于以第一人称表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把学习小伙伴的提问改为“假如,我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果不其然,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有向“我”提出批评的,提出合理建议的。只是转变了人称,学生的表达内容就清楚了,丰腴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节课大家再交流。”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欲编写。无奈,课以下,但学生的喜于表达的愿望丝毫掩饰不了。是啊,难度降低了,又有谁不乐于展示自己呢?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快乐!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聋校语文教学目的是力图通过音、字、词、句、文等内容的学习,培养聋生听(专指有残余听力的聋生)、看(看话)、读、写、理解与表达语言的能力。而聋童由于听力缺陷以及语言能力的未适时开发,导致其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有相当的难度,同时制约了他对周边人、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影响了自身个性的健康、常态发展。在近几年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尝试把普通学校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在参与、活动和体验中,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融合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让聋哑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语言,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在参与中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

  下面,我以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7课《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聋校课改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种了一颗葫芦,只想着葫芦快快长大,却不懂得要勤于管理,最后葫芦都脱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故事内容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聋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此理解和把握故事所折射出的深刻的寓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逐字逐句的讲,学生逐字逐句的啃,字句的意思容易明白,故事的内容也不难掌握。但是,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

  被动,孩子们缺乏主动学习的愿望,文章理解得支离破碎,不能够走进人物内心,更难以理解文章寓意。在这篇课文的处理中,我采用“把教室变成剧场,让大家成为导演和演员,师生共同讲、读、导、演”的教与学的方法来突破。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的生字词语,也自己尝试着阅读了课文,现在谁能够把课文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课的开始,首先给孩子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以一个主动参与的态度投入课堂。)”

  生:轮流开火车读。

  (读完之后,师生共同指正、评价、肯定。把评价的权利也交给孩子,让他在给别人指出错误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知识点的强化。)

  师:同学们读的真不错。在读的时候,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年轻人种葫芦;葫芦很好玩,我喜欢;葫芦最后都落了…… (请孩子们自由表达,各抒己见,老师则同其他同学一起,及时肯定和欣赏每一位同学的见解。)

  师:你们都读得很用心,想的也非常好。那谁能告诉我,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最后都落了?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年轻人的庭院吧!

  (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大致情节。老师再把关键性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进入下一个环节。)

  接下来,老师随手在教室的地板上画了一幅图:一个古代的小庭院,一个葫芦架,挂满了可爱的小葫芦。老师则摇身变成了一个手拿香扇、悠闲懒散的古代书生。

  生:全都哈哈哈地乐了,马上把教室变成了古代的小庭院,把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人物,而且跃跃欲试。

  (这幅图不是画在纸上,也不是画在黑板上的,而是画在教室的地板上,这样营造出的就是一幅立体的场景:一个小院落,一架可爱的小葫芦,一个悠闲的古代年轻人。聋哑孩子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促成了视觉捕捉和感受能力的敏锐,还有手及其他肢体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所以说,他们对于“表演”这种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来表达内心和思想的方式尤为擅长,尤为喜爱。一幅画营造出了一个小剧场,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立刻凸现出来。)

  师:指地上的图,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是谁种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一定都长成大葫芦了吧?噢,没有,那发生了什么事?还是让我们到故事中寻找答案吧!师生共同读黑板上的大字课文。

  生:孩子们都站在“葫芦架”边,和老师一起读课文,有的同学已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摇头晃脑的模仿年轻人的神态和动作。

  (这个环节开始后,课桌、讲桌已经拖到一边,教室已经变成了“庭院”,孩子们则成为了故事中的“年轻人”。)

  师:葫芦开始的时候长得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都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而且不自觉地读起来。

  师:嫩绿的枝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看着真叫人喜欢。怎么来表现这种喜欢的感情呢?

  生:孩子们脸上、眼睛里都做出有些夸张的喜爱的神情,有的同学干脆边说边表演:一天看好多次,喜欢的不得了。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好,让我们大家都带着这种喜爱的感情来“表演读”这一段,好吗?

  (讲读课文的环节开始了,我们的“剧本表演”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是在刻意的学习,他们表现的欲望才刚刚开始。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要能牵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收放自如,要在表演中体会,在“玩”中“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并没有长成大葫芦,为什么?我们继续来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发现虫子了!

  师:发现虫子怎么办?

  生:用手捉掉虫子;是害虫,应该消灭它;妈妈都是撒上药,杀死虫子的;抓一只螳螂放上,捉虫子……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可是为什么要杀灭害虫呢?因为植物要通过根和叶子来吸收水分、阳光和其他营养才能生长,就像同学们要天天吃饭、喝水、呼吸新鲜空气才能健康成长一样。植物上生了虫子,虫子就会慢慢地吃掉植物的叶子,啃坏它的根和茎,它就没法吸收营养了,当然也就结不出果实了,甚至还会干枯掉。

  (因为我班的聋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爸爸妈妈消灭庄稼害虫的事情见得挺多,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明白。老师不限制孩子的思维,先让他们自由发挥,再给他们深入浅出的讲明道理。孩子们通过小伙伴和老师的讲述,对这件事情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反衬出课文中年轻人的无知,从而理解文章的寓意所在。在这个环节里面,老师已经把孩子们的角色定位拉回来,是课堂中一个相对静态的独立思考和接受新知的时段。当然,也为理解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作了厚实的铺垫。)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植物上生了虫子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可是有一个人却不知道,他是谁?

  生:又都乐呵呵的,笑指课文中的年轻人。

  师:好吧,我们看看这个年轻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看课文接下来的两段。

  生:孩子们又都做回了“年轻人”的角色,一边读课文,一边摇头晃脑的表演。

  (“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当邻居劝他赶快治蚜虫时,他感到奇怪,还反问道: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等词句把年轻人既无知懒惰、又不听劝告的满不在乎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老师和同学反复通读这两段,并请每一位同学都来读一读,演一演。然后,互相评价,共同讨论:如何来表现这个年轻人的心态,怎么表演最恰如其分,谁哪里有问题,谁表演得最好。在这里,学习的过程由词句到表演,再由表演

  到词句;每个人的角色从“演”到“导”,再从“导”到“演”,实质上已经完成了共同讨论、主动探究的过程。)

  师:正因为年轻人的无知,最后出现了怎样的后果?同学们从这里想到了什么?

  生:葫芦都落了,年轻人很失望;年轻人懒,不爱劳动;他很笨,不明白道理;他还不听劝告;我们不要这样做……

  (孩子们通过发自内心的“演”和“导”的体验,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体会到了文章所表达出的寓意。)

  一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表演中结束了,孩子们没有中规中矩的坐在硬板凳上,嚼着与他们相隔千里万里的语言文字,而是放松自己的手脚和身体,飞扬着他们想象的翅膀,和老师一同来到古代的庭院,现代的大都市,草原的蒙古包、乡村的田野,还有好玩的动物园,有趣的童话小屋??在我的语文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活泼的 身影,愉快地笑脸,雀跃的精神。我想,这就是我们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的一个起点吧。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须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 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

  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本课的优点是: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本科的不足是: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

  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

  1、理解教材:

  备课前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教材,知道教学的重难点,知道每段、每句、甚至每字的含义和意图,了解训练重点,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回答,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收获知识。我们所有老师一起钻研教材,为了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查资料,请教自然老师有关植物的知识,确保教给学生知识的正确性;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自己一遍一遍的练习朗读,好给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为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到处找葫芦,制作教具。能想到的我们都认真去做。

  2、确定好教学思路。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学生以前都是按顺序分析课文的,就想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是经过研究这篇课文更适合倒叙,孩子们应该也可以接受,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即可。所以就决定还是用倒叙来讲课文,随即制定出介绍葫芦导入——学习生字——分析课文(先说结果,再分析原因)的环节。课上完后,觉得这样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3、逐字逐句推敲。

  框架是基础,而往里添血和肉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要设计好每一句话,想象学生有可能怎样回答,我要如何引导。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难得很,为了缕顺这些话,领导和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挖空心思,一句一句的斟酌。反复修改,试讲完再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尤其是重点段落,为了让学生弄清种葫芦人只想要葫芦,不想要叶子的心里,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设计问题,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应怎样让孩子理解种葫芦人想的、说的话的含义,以及怎样读出。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读法,进行研究,怎样使他们读正确。正因为这些都预想到了,上课时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也就能临危不乱,做出正确的引导了。所以说课上的精彩源于课下的钻研。

  4、环节设计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更好的接受知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改了再改,变了再变的。就拿倒入介绍葫芦这段来说吧,刚开始想画简笔画,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功底,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画简笔画,速度太慢,不能显示出葫芦长得很好很茂盛的样子,也不能变黄,我们就决定去掉画画,这样一上课又觉得不够吸引人;于是改画葫芦为贴葫芦,费心费力的还请别的老师帮忙,终于弄出了三幅长得茂盛又有颜色变化的葫芦。大功告成心里格外高兴,可一实践却弄了一个手忙脚乱,贴上去,换背面难度比较大,还浪费时间,我们犹豫再三,不得以只能忍痛割爱把这个环节去掉,改为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真是费了一番周折又回到了原点。浪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也没用到,看似是无用功,可实际上却是经验的积累,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会随机应,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5、过渡语精心设计。

  这课中的过渡语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很好的起到了课文上下衔接的作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大环节里的每个小环节都定好了的`缘故,根据环节编出过渡语,让每句过渡语中都存在下一步的任务,简洁明了就非常自然了。

  6、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课上表扬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表扬要针对学生的回答,根据教学选择词语。这些词语教师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准备好了,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有的表扬,这比单单一个你真棒要管用得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积极的回答问题,听到老师用很有水平的话表扬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很高兴。

  7、课上教师要真情流露

  课上得好坏,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感染。教师理解课文,爱学生,上课时就能把这些流露出来,自然就会变得语言亲切,表情自然,制造出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被带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意思,读出了非常有感情的课文。所以教师的表现能给学生很大的感染,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1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懂得葫芦的生长规律,一味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标强调,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写的生字比较有规律,因此,我引导学生对本课要写的子进行仔细观察。比如:观察生字的结构。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挂、哇;相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重要笔画。进行练写、评议。

  同时,还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逐步品味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到学生,“真可惜,小葫芦都落了!这是不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所导致的呢?错在哪里呢?”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到(种葫芦的人错了,他错在: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想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

  改进之处,教学评价还要继续到位,有时为了赶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地评价,不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引导学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2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本课的优点是:

  (1)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2)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引出,我是让孩子自己读标题,质疑的基础上得出这一核心主线问题,进而层层探究没得到葫芦的原因。

  种葫芦人得到葫芦了吗?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师再引入“那么你知道之前的小葫芦是怎么样的?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这么可爱的、健康的小葫芦为什么到后来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抓住了课文重点。

  (3)读、画、说结合。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叶”“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加上板画细长的葫芦藤、茂盛的葫芦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直观的板画,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会了强调读、想象读这两种朗读技巧。

  (4)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此外,本课的不足是:

  (1)教师的提问欠精。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人究竟得到葫芦了吗?”“以前的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到后来小葫芦怎么样了”“这么可爱的、健康的小葫芦到后来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杂、过碎。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设计一个核心主线问题,如:“这个人究竟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问题简单明了,课文分析抓住重点,教学设计结构清晰,学生也一目了然。

  (2)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3)写字指导上不够扎实有效

  本课要写的两个字“言”“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观察间架结构占位已经不是难点,关键孩子所说的这些占位是否能落到实处。加设一些同桌相互评评字那块写得好那块写得不好的评价。可以更有效的落实写字的指导!“每”的笔顺是重点,应在学生写之前就重点强调,学生写后再次纠正。

  (4)教师的评价未落到实处

  评价方式单调,只采用了大组之间竞赛的形式。但是大组之间竞赛还因为教师过于紧张而使评价并未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探究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5)学生的日常常规规范不到位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过于想表现自己、乱说话、不尊重他人,不会倾听的问题都在本班存在着,以后要加强对班级常规的管理及训练!

  (6)教师牵引过多,并未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孩子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引领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牵着孩子的思路在走。当孩子的思路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偏离时,总是力图寻找孩子的思路与自己教学设计的切合点。教师牵着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去探究文本。再做学情分析时,我清楚的知晓这样短小的寓言,孩子完全能自读自悟出其中的寓意,但是自己总是舍不得放手。我想我以后的教学思路应该有所改变。“扶中有放”让孩子们按自己独特的感知去理解文本。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我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孩子!

  最后,特别感谢王主任对我一点一滴的指导,这节课,您足足给我一字一句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详详细细指导了三四遍。讲课的前一天晚上,听了一天课,评了一天课的您。六点多,仍然走到班级教室,为我指点困惑,鼓劲加油。真心的向您说一声谢谢!

  也特别感谢教研员王红英老师,喜欢您的优雅,喜欢您对新课标纯熟的把握,喜欢您对孩子心理学习状况清晰的把握,喜欢一语就道破我课的优点及不足……一个问题牵动整篇文章的理念深深存放于心间,识字写字扎实有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有重点的指导朗读更让我豁然开朗!谢谢您的点拨,希望您能多多指点我,让我尽快实现成为一名优秀语文老师的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3

  新学期的工作刚步上正轨,教研课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经过一轮教研课的研讨后,我想,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研讨更具实效,更有价值呢?田才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不如我们来同课异构,或两个人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吧,这样也许我们的研讨会更有意义哦!”于是,和刘婷满老师商量共同完成《我要的是葫芦》的两个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光了。在反复研读教材之后,我和刘老师商定好两个课时分别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她负责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1、4自然段,学习这两段中要认的字,会写“每”、“棵”、“挂”、“哇”四个字,通过朗读体会明白葫芦开始长什么样,结果怎么样,并留下悬念:为什么会这样。而我的第二课时则接着刘老师的悬念展开,引导学生带着“葫芦为什么都落了?”这个问题进入第2、3自然段的学习,认识这两段中会认的字,会写“言”、“治”、“怪”、“慢”,并通过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我始终以尊重孩子,激发孩子个性思维为基准,以读代讲,将识字写字巧妙地融入在学生的读与悟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很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我很鼓励孩子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所想所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人的无知与不听忠告,导致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这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读,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孩子的思维也就得到发展,在此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然后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指导朗读。

  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仍在识字写字、词句中,我在设计如何将要认要写的字融入情境、不脱离文本时是动了一些脑筋的,而对“盯着”、“自言自语”、“奇怪”等词的突破也花了心思,再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感受文本,也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当我拿出葫芦道具,孩子们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动作、表情,甚至略显激动夸张的语气,实质上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关于生字的书写,我本堂课要书写的四个生字中,“言”、“治”都是比较简单的,“怪”也不难,最需要细致指导的是“慢”,然而,因为时间把控得不够好,“慢”的教学没有完成,在即将教“慢”字的书写时,下课铃响了,考虑到“慢”是本课中最难写最易错的字,为了让孩子们第一印象深刻,我果断放弃了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仓促完成的想法,对孩子们说:“慢这个字很重要,老师要留着慢慢教。”此外,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已经像模像样了,但我却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上台展示。我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精炼,问题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但我仍非常高兴,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平日里一贯优秀,发言积极的孩子自然不必说,始终是主力军,最令我欣喜和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听课不怎么认真的孩子,平时从不发言,性格内向,很少出声,缺乏自信的孩子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并有精彩的课堂生成,他们也融进了课堂,融入了文本,这让我兴奋了很久。

  感谢孩子们,也感谢我办公室的同事们,她们给我宝贵的意见,下班后陪伴我做课件,不断地鼓励我,教育路上,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在不断成长,成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正确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会写“哇、挂”两个汉字。

  2、 学习课文的第一,第四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葫芦的可爱及葫芦枯萎的样子。

  3、 初步了解葫芦枯萎的原因。

  教学重点:生字词、感情朗读葫芦可爱的样子和枯萎的样子;

  教学难点:葫芦枯萎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葫芦(hu lu),指名读,注意轻声

  2、 你认识葫芦吗?(出示图片,认识)

  3、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这棵葫芦长得如何呢?咱们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朋友。

  2、 检查反馈

  分组出示:

  (1)葫芦藤(teng) 盯(ding) 邻(lin)居 哇(wa)

  ①自读,指名读,②理解意思

  (2)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长满了绿叶 ,慢慢地变黄

  ①自读,展示读;②感情读

  3、 过渡:这个人种的葫芦到底长得如何呢?文中的那一段写到了?找出来读一读。

  三、学习课文一、四段

  (1)1、 指名读第一段,(正确、流利)

  2、从哪看出长得很好?(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学生说到了就请她上台板画,教师帮助)

  3、出示这段文字,长得多么好的一棵葫芦啊!能用你的朗读体现吗?

  学生练读,展示读,齐读

  4、 过渡:我们大家这么喜欢小葫芦,那种葫芦的人,他喜欢吗?从哪看出?

  5、 出示句子: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①理解“每天”,即天天

  ②天天都去看,而且一天还看好几次呢!

  太喜欢这可爱的小葫芦了!(出示插图)

  ③他每天看着这可爱的小葫芦,你们说,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6、 过渡:可是有一天,他再去看小葫芦时,哎呀!你们看————

  (2)1、(出示枯萎的葫芦)怎么了?

  2、学生说:叶子上有蚜虫,叶子变黄,葫芦也变黄落地

  3、文中的那一段写到了?指名读

  4、出示这段文字,看到这发黄的叶子,落在地上的小葫芦,这种葫芦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感情朗读

  5、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又会在想些什么呢?(引导观察表情)

  过渡:是啊,为什么那可爱的小葫芦会变黄落地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再学习。

  四、指导写字

  五、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可爱的小葫芦 ——————?——————变黄、落

  这篇课文是二上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则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准备第二课时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上下来了,我的收获很多。作为一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

  1、要努力在语境中落实字词的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于本课的几个生字,我做到了词不离句,但是却一味地由老师自己在运用着这些字词,学生呢,会运用了吗?没有。可以说,在字词教学中,我剥夺了学生的语言运用、积累的权利。

  2、要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教学中,我以前后两段为切入口,并以两幅插图为辅助,形成鲜明的对比。应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兴趣的,可是课堂中,学生对这么美的葫芦藤,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却是难以入情,追其原因,是我对第一段的教学浮在了表面,那么美的描述,我没有引导学生好好的结合画面感受,因此,朗读起来的情感也是那样苍白无力,学生根本就没有体会到葫芦的可爱。以致到后面的葫芦变黄、落地也没那么大的惊奇与不解,因此也就难以体会种葫芦人那惊讶的表情,朗读自然也提不起来了。

  3、细节之处要时刻注意。本节课的教学中,有部分细节自己非常疏忽,不该犯的错误还是又出现了,比如说词语的出示,比如说对“邻居”这个词的理解,比如说对课题的引出等,小小的一个环节,却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小小的一个细节,折射着一个老师对一节课的把握与解读,折射着一个老师对每一个环节的驾驭与周密的考虑。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时我精心准备的一堂公开课,在师傅吴老师和我的反复打磨中较成功的完成了,通过这一次的反复修改教案和试教,让我对教学,教好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课文的重难点。

  本篇课文是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寓言故事,从语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引导学生明白了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始终到课结束了我也没有捅破这张纸,所以整体来说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还是不够的。但是,本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对于这个教学目标我认为我还是把我得很好的,通过反复的读、语气的指导以及变换句式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句子。

  2.认真备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说

  为了这篇课文能达到更好的水平,我总共试了三次,每一次吴老师都会告诉我,让我少说话,多倾听学生的,可是我总是怕学生打不上来,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当学生出现危机时,我便赶紧“搭救”,后来我发现确实是我走入了误区,我只是一味的去走过场,完成教学进度,却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学生不用说,不想说,其实都是因为教师引导得不够,通过两次试教,我慢慢地学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领会语气,自己感悟课文内容,我发现他们真的很棒,适当的激励更是让学生融入课堂,做课堂的主角。

  3.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写小葫芦可爱的样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种葫芦的人说“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点,学生要读出种葫芦人的喜爱与急切的感情,那么当再出现那一副葫芦坏了的图片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心痛了。

  总之,只要把握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相信不管那篇课文都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