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反思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1

  4月12日,本人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并执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对这节课,虽然听课老师说还不错,而我自己感觉却上得不成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课感。

  结合上课和评课,我有几点想法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精心预设缘何没有精彩生成

  这节课我在04年12月和05年4月分别在县实验小学和诸暨市实验小学执教过,那两堂课应该说“预设与生成”能够“精彩共舞”。为什么同样的精心预设,却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虽然赞同导师周一贯先生的评价,他说我“授予”的太多,放得不开。但是,我却疑惑:如果是预设出了问题,为什么前两堂公开课却能成功?这次上课,虽然事先有些紧张,但并不害怕,而且充满着信心。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周又作了精心准备,对教学预设又作了深入思考,而且在本校试教了三次,其中二次感觉比较好。

  是不是教学内容过于难,学生较难理解和体悟?虽然,前两次公开课我上的都是六年级,这次是五年级,但是我在试教的时候,也都选了五年级,除了一个班感觉不太适应外,其他两个班级还都可以。看来年级也不是问题。学生在我的“主导”下,应该能够理解。当然,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应该对教材、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但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深入理解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必要理解得这么透,这么深。

  其实,同样的情形,并不只有我才遇到过。我见过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是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他来绍兴执教《古诗两首》,同样的精心预设,王老师能够获全国大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但在绍兴却上得很不成功。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分析过原因,这里不再累述。第二个例子是我名师班的同学俞东江,那年我邀请他到南钱清分校上了《夏日绝句》,非常精彩。事后,他对我说在柯小等其他地方也上过,也上得很成功。但就是这样一堂预设非常精心的课,在省阅读教学大赛选拔赛中,在新昌南明小学不慎遭遇“滑铁卢”!

  所以,我又对周老师的观点不赞同了。我们常常以课的成败论英雄,课上得成功了,预设就是好的;课不成功了,预设就是不恰当、不合理的。如果这样,如何看待我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同样的精心预设,却遭遇不一样的结果!难道预设还不够精心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在其他地方就上得非常出色?所以问题不仅仅出在预设上。

  精心的预设能够精彩生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精心的预设都能够精彩生成。有了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视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临场的调控;学生素质的高低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心情、状态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所有这些,哪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原有的精心预设而导致没有精彩生成。

  二、课文课堂为什么要鱼和熊掌兼得

  第二天的评课时,两位老师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即课堂中只是反映战士孤寂、痛苦的生活而没有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位教师甚至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文化也是最光辉灿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埋怨朝廷、埋怨国家,似乎不妥。我对他们的意见并不赞同。首先是对于这首古诗教学,我的目标之一即是“体验人间亲情,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激发学生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思想感情。”王之涣虽然是个非常“乐观的人” (评课的老师如是说),写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的诗句。这首《凉州词》中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的苍茫与雄浑,但我个人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远与开阔,正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有力映衬,更加强烈地衬托了“城孤”和“人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的更多是战士(或者说诗人)对战争的埋怨,哪里有什么对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首诗自然有一首诗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后者自然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但在王之涣的这首诗里,显然没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有的.更多的是战士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对战士的同情,也分明流淌在字里行间!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难道不是当时诗人对战争与战士生活与命运的真实写照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吗?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

  三、关于教学资源的运用

  本节课,正像我在设计特色中提到的:“文本、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相融相生。”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许多音乐和图片。目的很明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前的谈话,我播放的是截取的《渔舟唱晚》,我把节奏快的地方删了;教学“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句时,欣赏黄河奔流的图片,我播放的是比较欢乐的《黄水谣》;观看荒凉的玉门关,茫茫弋壁滩时,播放的是《梅花三弄》;诵读描写战争残酷与无情的古诗时,配的是《红豆曲》;出示描写杨柳送别的古诗时,配的是《阳关三叠》;出示亲人思念战士的场景,放得是悲伤的曲子,而交流妻子、老母和儿子对战士思念的环节,我配的是非常感人的《夜曲》,最后结束,点明“呼唤和平”的内容时,我配得是萨克斯管《回家》。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所以我通过图片和音乐进行渲染,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在两所实小上的时候,效果都是出来的,有些学生当堂就流泪了,特别是在亲人思念战士这一环节,尤其明显。这说明,音乐与图片的烘托还是有效的。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他们显得很自信,也显得很轻松,显然音乐和图片所创设和情境对他们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当然,我自己就以为描写折柳赠别的古诗嫌得似乎多余,应该还是去掉好,但是我觉得,折柳赠别还是需要。毕竟对主题思想有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这节课的思考还要思考。不成功的课也许更有研究价值。

古诗教学反思2

  《悯农》是我第一次给孩子们上的古诗课,因此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次活动首先是视频导入,完整欣赏古诗,接着出示农民的图片学习“锄禾日当午”,我的图片准备的不够详细,选用的是古诗视频里种植禾苗的图片,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最好是将图片换成农民伯伯在锄草,这样有利于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另外我的有一句提问是“太阳很大很热”,但是太阳大不代表热,提问不够严谨。接着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这句的讲解中与孩子的互动太少,没有深入引导幼儿对古诗的理解,例如可以问一问“为什么农民伯伯那么累呢?”需要和图片相结合,引导孩子说一说。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最好是选择班里孩子吃饭的照片,从而更加贴近生活。

  根据总结,本次活动的开展中我存在以下不足:

  1。图片准备不充分,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需要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有利于他们的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小班幼儿应该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所以需要准备好图片帮助幼儿理解。

  2。教师引导不够,由于孩子对古诗的兴趣不浓厚,因此很少有孩子能回答出我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我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候,让孩子产生好奇来增添兴趣,而且提问的时候要和相应的图片结合,要顾及到所有的孩子,不能总是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字眼。整个活动进行时我太过于着急,很多问题都有存在于自问自答,还有的问题存在着缺少启发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只是像是强加于幼儿,有的问题重复提问。

  古诗的学习对小班幼儿而言是比较难的,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从孩子感兴趣的的地方入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逐句的引导他们学习,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加入动作,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进一步帮助其学习古诗。

古诗教学反思3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秋天》是诗人王宜振书写的一首对秋天的赞歌。本课语言优美,很有童趣。秋天离我们很近,孩子们很喜欢秋天,在他们眼里是各种各样的秋天。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歌前,我让孩子们留心一下上下学上,找找秋天的影踪。学习《秋天》,我由秋天的太阳为什么会“更红更娇”?空气会“更甜更好”?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下文的兴趣.学习诗歌,主要采用反复诵读,体会文字所描述的'场面两个步骤去学习。这个是我听了俞教导的课后的收获。我觉得教学应从扶到放,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去学习。

  样的语文训练非常扎实。于是在我的课上现学现卖,尝试着把课堂回归学生,踏踏实实的让学生通过诵读,去体会诗歌的文字。特别是三、四、五小节。这一部分文字浅显易懂,可以完全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只在一些难句上稍加指点。只是我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说,总怕他们不会说。

  然而我明白,只有让学生大胆的说,鼓励他们说,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

古诗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为古诗教学,主要任务为朗读、识字和背诵。识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单元新学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与换偏旁法。然后提出学习要求,让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相互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强调合作与互助。汇报时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齐读、男女生赛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及读词语的方法反馈学习情况。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描红,初步体会生字的.间架结构。老师再进行范写,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结构。阅读与背诵环节中,教师以第一行诗句的学习为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向学生讲授:古诗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把词语的理解,用通顺的话说出来,就可以理解诗意了。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尝试背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有实效,且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古诗教学反思5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古诗教学得好,那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文化的体味与快感,但是处理起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古诗教学“五步法”——:①课前查询知诗人。②介绍背景解诗题。③质疑讨论明诗意。④想像诵读悟诗情。⑤迁移应用背诗文。许多老师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很轻松,特别是第四步悟诗情入诗境,总觉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步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因此,最后落得个读古诗认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的内容说一说,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许多问题的:

  一是没有关注到学情。

  现在的孩子,在小学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唐诗,唐诗中的名篇总有部分是耳熟能详的,加上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背诵《小学生经典诵读》这一套书,所以入选我们课文的诗歌90%学生已经提前背诵过的。那么朗读、背诵这一关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需要我们老师去思考。

  二是没有关注到诗的文化内蕴。

  学古诗与学现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古诗为何历经千余年仍然令人传诵难忘呢?这与古诗的语言精练、画面丰富,用词准确、内涵博大、意境深远,读时朗朗上口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能通过一首首古诗让学生逐渐步入古诗的大门,窥取个中的奥秘,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情。

  细到什么程度,学生有多少人多读会背这首诗,有多少人已经能认读诗中的.每一个生字。这样,课前的检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的知识内容方法。像我这个星期教的《望庐山瀑布》与《绝句》这两首古诗,班级里除了新来的陈浩及个别去年经典诵读不过关的同学不会背之外,其余的学生都会背诵。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重点放在“庐与炉”两个生字上,这两个生字如果不能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来历与不同,学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看“草庐”的图片,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庐”就是古代简易的房子,可能是贫困人或隐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过路人休憩的。“广”就是为大家遮风挡雨。这样学生从图从来历从字形上对“庐”字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再教“炉”字就相对简单许多,诗歌中有“香炉”一词,问他“香炉”是怎样的?再问“炉”为什么是“火字旁”,尔后进行扩词,这样学生能从字形字义上较好地区分这两个音近字。

  二是带领学生评析诗歌。

  IEA阅读测试时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

  第二层,直接推论;

  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

  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更多是关注学生一、二层面的能力,很少关注三、四层面的,导致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较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评析文章内容、写法、人物特征等等,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比如,我在教《古诗二首》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诗意,会背诵的情况下,我问:“再请细细读这两首诗,你觉得哪里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学生的发言是能给你意外的收获的。他们谈到许多——

  《望庐山瀑布》:有的说“挂”字用得好,让人觉得庐山瀑布像画一样美;有的说“飞流”用得好,让人感觉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说“直下”用得好,让人觉得山势陡;有的说“银河落九天”比得好,让人了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顶;也有人说“疑”字用得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绝句》:有的说颜色很美,因为诗歌里写到了四种颜色,黄、翠、白、青,觉得很淡雅;有的说声音很动听,一个“鸣”字让人觉得鸟在唱歌;有的说“飞”字给人动态美,“泊”字给人静态美。当然这一切都在我的预设中,因此,在学生理解诗歌时,我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为“群”鹭是乱的,而“行”是整齐的,这点我备课时确实没有想到,当时真的很激动,可见我们的学生,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时间,设置足够的自由度,他们是能够学好的。

  这让我想到了《好妈妈一定要懂的几个心理效应》中的“鱼缸效应”。也就是,当鱼放在小鱼缸太久了,他的身体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长了,哪怕后来你再将他放回大海,他的体形也不再长。即过度的框架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无论是家长与老师都应给孩子一个宽松、轻松、和谐的环境,多引导,多让孩子去选择去发展,这样孩子将来的路会更宽更广。

古诗教学反思6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三首古诗词所要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体现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效果不错。

古诗教学反思7

  我的日记(把拼音写成相应的汉字)

  一年夏天 ,天气突变,下起 piáo 泼大雨 ,兰兰家住的小房子被

  洪水 冲倒duàn了,小桥被冲 了,家里人也被水冲走了,兰兰

  成了gū 儿,她伤心极了,一个人看着远去的船fān 发呆。

  看到这个消息后,我的心里也很痛ch?,我希望能尽快解救那些受灾的人们。

  摘星星 天上星,亮晶晶,读对了你就摘下了那颗星。

  回 huán孤 guā

  huí gū

  亦 yì 妆 zuāng

  yìn zhuāng

  有趣的'加法 照样子写字并组词。

  辶+力 =(边) (旁边)

  工 =( )( ) 末 =( )( )

  氵+ 每 =( )( ) 扌+ ( )=( )( )

  ( )=( )( ) ( )=( )( )

  积累台 我能默写《望天门山》。

  ————————————————————

  ———————————————————— ————————————————————————

  ——————————————————— ————————————————————————

  金话筒 和同桌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又最准确。

  读读: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说说: 大家一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想想: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卷?用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

  宽带网

  你了解李白和苏轼吗?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资料,把你了解的说给小朋

  友们听。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可以试着抄写一首。

古诗教学反思8

  《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包括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前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为我们展现了反差非常大的天气下的美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有以下几点与大家一起交流:

  1、《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依照常规步骤:(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3)指名读,正音;

  (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基础砸实。

  2、在基础良好的掌握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与诗人共鸣。

  3、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再通过听泛读和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本课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更多的名作,让他们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一首古诗,必须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诗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理解古诗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学习了《宿建德江》后,接下来放手孩子们学习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将《宿建德江》改编为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学习了古诗词后对作者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过程相当顺利。孩子们在理解了诗意后,能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且在当堂就背诵会了诗词。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本课中的诗词,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不同,以及作者不一样的心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课堂容量很大,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权受到牵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课堂上多次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整个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顺利进行,缺乏精彩生动的课堂生成效应。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当中,我应该注意,遵循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目标,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做一个课堂的掌控人,做到对课堂收放自如,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学生走。

古诗教学反思9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处学生在感受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诗人的性格品质时,还不能准确地感受。同时,个别学生交流的时候用词不精确,暴露了孩子们词汇的贫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古诗教学反思10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诗意和作者。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们接触过“文包诗”的格式,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又重新接触这种文本格式,一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这篇课文和《咏华山》还是有区别的。《咏华山》是通过记叙的方式向我们出示了“文包诗”的格式,而本课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英英学了古诗之后主动与人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教育我们每个学生要养成主动与人交流的学习方法。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让学生读后说想法,而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分角色表演。

  在上课伊始,我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学生们在视频中初步地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每篇课文朗读至少5遍以上,这样才能令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学生自己去寻找想要合作的小伙伴,一人演英英,一人演奶奶。我看到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都不想听老师干巴巴地讲课文。

  在表演之前,说明要求:在5分钟之内,争取把对话的内容了解,并能轻松自如地表演出来,特别强调了第二部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话的内容也比较多,所以这部分可以看着书读,但最好还是要能够背诵下来。接下来的5分中,除了马某某,其他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开始表演了。我看到她自己在那里闷闷不乐的,不能让她自己坐在座位上,因此,我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我配合着。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尽情地表演。有的同学为了能够被老师肯定,在不断地练习,并把第二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了。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都几乎准备好,就等着“一决高下”。学生们跃跃欲试地争相举手,都想第一个表演。为了起一个不错的开头,让一组优等生来表演,并让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说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在表演的时候自己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学生们表演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更加轻松地展现,和他们开几句玩笑,“这位奶奶好可爱呦”“这位奶奶好瘦小呦”“这位奶奶长得真漂亮”……这样既让学生们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还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可谓“一石二鸟”。

  学生们在表演中尽情地表现出了英英和奶奶对话的表情和语气,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个个都彰显本性,甚至有的同学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你都能把第二部分背诵下来,我会比你背得更好,学生们在这种你争我赶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要勇于突破自己,具有永攀高峰的决心。

  在表演结束后,让学生们说说在表演中自己都有哪些收获。“我的收获是百分之百”“我了解了《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我明白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我并没有过多地讲解对话的内容,学生们在表演中自己感悟到,领会到的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是比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的效果要好,还提高了学生们概括总结的能力。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李白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心情,结合第二部分的对话内容对《静夜思》中每句诗进行了分析,并让学生在书中标注出每句诗的含义,把“疑”“地上霜”“举头”“低头”等词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进而了解了作者在月圆之时,见到的皎洁月光映在自己的窗前,仿佛是地上的“白霜”,暗含了天气的寒冷,更多的是表达了作者只身在外的孤寂之情,借以月光,想起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古诗教学反思11

  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如:我让学生想象“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以后,村里的.儿童见到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我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进行“贺知章”与见到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学生也能更加体会到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后的喜悦与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教学反思12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古诗教学反思13

  出于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我总喜欢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这样的尝试使我在教学的路上,慢慢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次在市评优课上之所以选择古诗词复习这种课型,是因为古诗词复习领域的公开课尚为空白,同时也想大胆的进行一番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和尝试。

  总体来说,两次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基本实现了课前对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解和预想。学生通过写景诗、送别诗、思想诗、咏物诗、爱国诗,这一系列的以内容为专题的古诗词复习课,有机会尝试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鉴赏诗词的精妙之处所在。通过这一稍微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设计,以课堂为途径,让学生了解了更多与古诗词有关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如:通过《芙蓉楼送辛渐》的鉴赏认识了多位郁郁不得志的文学名家;通过《鸟鸣涧》了解了诗人王维的禅意境界,体会到盛唐时期的政通人和。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远远多过传统的诗词课堂教学。纵观两节古诗词复习课,我认为自己的课堂呈现出一下几个亮点:

  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两节课均按照大连市标准课堂的四十分钟教学 设计,在整堂课上,孩子们经历了诵读、理解、体会、鉴赏、仿用等几个学习环节,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多方面感官。40分钟的教学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研讨,并不觉得冗长。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教学效率较高。

  2. 课堂随机引导到位:在两节课实施之前,分别对于学生可能作答做 出了预设。但学生毕竟是活着的、思考着的群体,他们的回答,往往与预设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将预设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融为一体,课堂上的几处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送别诗中关于水的拓展,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古诗名句;写景诗中关于“禅”字的解读,让学生对王维的诗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及时更改不合适的教学设计:在进行第一次教学的过程中,课前首先进 行了古诗词的分类汇报,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堂可用时间减少很多,知识后边的教学环节如赶集一般匆匆忙忙。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果断的`删除此环节,代以直接交流复习主题的诗句,目的性强,教学效果良好。

  两课的教学过程总体来说让人比较满意,但是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在第二次写景诗的复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面对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既荣幸又紧张,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略显拘谨,没有完全将平日的积累,与学生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作为授课老师,只注重对于知识的引导和点评,却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走出紧张的状态。

  课堂教学容量还是有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本来就已经超过孩子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取舍还不够灵活。教学设计中有多处提升学生的引导,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应当点到为止,或是利用平时的教学时间慢慢渗透给孩子,避免样样通而样样松。

  除此之外,语文的课堂,还是应当换语文以颜色,读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课堂上还应当有大量的诵读过程,此项在课堂上表现的不够突出。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通过这两次的尝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教师自己讲古诗词、读通、读懂、读透,才能引导学生从短短的诗句当中,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见解。我会将此次尝试所得到的经验,运用于以后的古诗词教学当中,这样在六年级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得到更多的收获。

古诗教学反思14

  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说它难,是因为做老师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诗大意、重点词语、诗的意境都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又想把诗的背诵、默写同时完成。

  说它易,是指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即可,应付考试、作业绝对没有问题。

  就我班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背诵都能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完成,即使后进生也能在一天之内追上其他同学。但是以往的测试中,古诗的默写是个难点,总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书写,究其原因是以为对易错字的意义掌握不牢。

  结合这种实际,我在教学时把两首古诗用大字板书在黑板上,讲到重点诗句、字词时我就在黑板上相应字词的旁边写上意思等知识点,同样要求学生和我一样在书上记笔记,这样我才可以觉得踏实。记完之后,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强化提问他们,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书写,我先教他们按照诗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写,等背会之后,再教他们默写。

  我想这种方法,能够使他们对古诗的学习有新的理解。

古诗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黄鹤楼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我希望幼儿能够:

  1、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义。

  2、学会正确朗读古诗。

  3、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我选择了一些互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会和幼儿一起朗读古诗,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我会反复朗读,逐句解读,引导幼儿理解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通过亲身体验,幼儿可以更好地记住和理解古诗。

  其次,我会设计一些与古诗相关的游戏和活动,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我会组织幼儿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如黄鹤楼,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此外,我还会和家长积极合作,鼓励他们在家里与孩子一起朗读古诗。这样,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多次接触古诗,巩固和扩展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有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困难。我应该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逐渐掌握正确的朗读和理解技巧。

  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长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与他们分享教学进展,并向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设计更多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我应该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和学习。

  教学成果与总结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我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幼儿们对于黄鹤楼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朗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使每个幼儿都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