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通用10篇)
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通用10篇)
难忘的大学生活将要结束,大学毕业前大家都要写毕业设计,而我们做毕业设计前指导老师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来参考自己需要的开题报告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2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新的高效的聚类算法;一是把已有的聚类算法或论文提出的新算法和入侵检测技术相结合,从而提出一个好的入侵检测模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点:
第一、针对聚类算法的研究问题:
1、如何提高算法的可扩展性
许多聚类算法在小于200个数据对象的小数据集上是高效率的,但是无法处理一个大规模数据库里的海量对象。现有的聚类算法只有极少数适合处理大数据集,而且只能处理数值型数据对象,无法分析具有类属性的数据对象。
2、如何处理离群点
在实际应用中,估计数据集中的离群点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很多算法通常丢弃增长缓慢的簇,这样的簇趋向于代表离群点。然而在某些应用中,用户可能对相对较小的簇比较感兴趣,比如入侵检测中,这些小的簇可能代表特别行为,那么我们需要考虑在对算法影响更小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些离群点。
3、研究适合具有类属性数据的聚类算法的有效性
对聚类分析而言,有效性问题通常可以转换为最佳类别数K的决策。而目前有关聚类算法的有效性分析,大都集中在对数值数据的聚类方式分析上。对于具有类属性的数据聚类,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第二、针对聚类算法在IDS应用中的研究问题:
1、如何结合聚类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很多的聚类算法都已经和IDS应用环境结合起来了,很多研究者对前人提出的算法作出改进后,应用到IDS系统中去,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算法来适应IDS的要求。随着聚类技术的不断发展,聚类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工作。我们需要把更好的聚类技术成果应用到入侵检测中。
2、利用聚类技术处理入侵检测中的频繁误警
虽然入侵检测是重要的安全措施,然而它常常触发大量的误警,使得安全管理员不堪重负,事实上,大量的误警是重复发生并且频繁发生的,可以利用聚类技术来寻找导致IDS产生大量误警的本质原因。
二、学位论文研究依据
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聚类分析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其重要性及其与其他研究方向的交叉特性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充分肯定。对聚类算法的研究必将推动相关学科向前发展。另外,聚类技术已经活跃在广泛的应用领域。作为与信息安全专业的交叉学科,近年来,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方面也得到大量的应用。然而,聚类算法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聚类算法在某些应用领域还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聚类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结合得还不够完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论文的选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聚类算法的研究以及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前人已经提出很多聚类算法,然而没有任何一种聚类算法可以普遍适用于揭示各种多维数据集所呈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结构,根据数据在聚类中的积聚规则以及应用这些规则的方法,可以将聚类算法分为以下几种:
1.划分聚类算法
划分聚类算法需要预先指定聚类数目或聚类中心,通过反复迭代运算,逐步降低目标函数的误差值,当目标函数收敛时,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划分聚类算法典型代表是k-means算法[1]和k-modoids算法。这些算法处理过程简单,运行效率好,但是存在对聚类数目的依赖性和退化性。迄今为止,许多聚类任务都选择这两个经典算法,针对k-means及k-modoids的固有弱点,也出现了的不少改进版本。
2.层次聚类算法
又称树聚类算法,它使用数据的联接规则,通过一种层次的架构方式,反复将数据进行分裂和聚合,以形成一个层次序列的聚类问题解。由于层次聚类算法的计算复杂性比较高,所以适合于小型数据集的聚类。20xx年,Gelbard等人有提出一种新的层次聚合算法,称为正二进制方法。该方法把待分类数据以正的二进制形式存储在二维矩阵中,他们认为,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正二进制会改善聚类结果的正确率和聚类的鲁棒性,对于层次聚类算法尤其如此。Kumar等人[9]面向连续数据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不可分辨粗聚合的层次聚类算法,既考虑了项的出现次序又考虑了集合内容,该算法能有效挖掘连续数据,并刻画类簇的主要特性。
3.基于密度-网格的聚类算法
与传统的聚类方法不同: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通过数据密度来发现任意形状的类簇;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使用一个网格结构,围绕模式组织由矩形块划分的值空间,基于块的分布信息实现模式聚类,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常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特别是与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相结合。基于网格和密度的聚类方法在以空间信息处理为代表的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伴随着近来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可伸缩的聚类方法的开发,它在空间数据挖掘研究子域日趋活跃。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3
一、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4
电梯的国内外研究动向及意义
从1887年美国奥的斯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梯,到中国最早的一部电梯在上海出现,电梯行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由此电梯变成了高层宾馆、商店、住宅、多层厂房和仓库等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垂直方向的交通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物规模越来越大,楼层越来越多,对电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梯也更加安全、舒适。然而,人们的追求并没有就此停止下来,仍在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21世纪开始国际开始强调“绿色”,绿色和平,绿色天然,绿色和谐。电梯是载人的机电设备,要实现绿色,也就是强调电梯更舒适、更安全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强调电梯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目前意义上的“绿色”,一般是强调“天然”的一面,强调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电梯属于纯粹的工业产品,其天然性应表现为对环境影响的尽可能小,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以及电梯本身的人性化。这也应是绿色电梯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我们这所说的智能化电梯是传统的人工智能是无法胜任的。传统的智能控制是一种技术的事先安排,说到底是一种程序控制,是一种周期性的系统自动控制,实际上还算不上智能。而真正的智能电梯应更具人性化特点,不仅具有传统的人工智能的所有优点,而且还有传统的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东西,具有动念和随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诸如能根据轿厢内的情况和各层的候梯信息,自动地制定每次最优的运动速度和停车政策;自动选择运动方面;双向语音交流;到达目的层的语音提示等,让乘客有更多的主动性,使大楼交通运输实现真正的人机对话。智能化要求电梯有自动安全检测功能,让电梯自己能够检测到电梯的故障所在,并及时报警予以排除。
(2)安全。运行安全是电梯的根本和关键。可以说,电梯的全部其他工作都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使电梯安全运行更有保障。运行安全不仅要消除电梯启动时较强的电磁辐射,使用安全材料和运行稳定,而且要有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让每一位乘客在宽敞、明亮轿厢内有安全、舒适的好心情。同时,电梯运行安全也要求电梯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时,不但要使乘客容易与外界沟通联系,而且电梯本身应当能自动播放让乘客感到放松的音乐,彻底消除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当小孩和老人乘坐时,电梯对他们应给予一种如同家人般的照顾,不但让老人和孩子感到方便和舒适,而且更让其家人感到放心。电梯运行安全还要求电梯有自动休眠功能,使电梯在保证运行效率最高的同时,使电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休眠。
(3)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视觉协调。有人曾经做过环境色彩是否对人有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发展:视觉不协调的环境色彩对人的情绪、精神影响非常大。色彩宜人,格调高雅,制作精良的电梯,乘客自然会有一种安全的感觉,有一种视觉上的舒适。用料低廉,款式陈旧,色彩沉闷,甚至破破烂烂的电梯,乘客视觉协调无从谈起,乘坐电梯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安全。国内的许多电梯公司对此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不少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国产化的电梯也显露出一副土生土长的容貌。
②消除电磁辐射。如前所述,由于电梯是大楼里频繁起制动的大容量电器是电磁干扰的元凶,所以绿色电梯必须是一个达到自身对大楼电磁干扰最小,而又不被其他电磁干扰影响的建筑机电设备。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乘客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可以保证大楼、大厦中的大楼的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讯自动化的正常运转。
③舒适感。通过采用高载频波矢量静音变频器,可降低噪声变换频率及电压。以CPU控制电压及频率的连续变换方式,按人体生理适应要求,利用计算机优化设计而成的理想运行曲线,实现更稳定、更舒适的运行。
对现代化电梯性能的衡量,主要着重于可靠性、安全性和乘坐的舒适性。此外,对经济性、能耗、噪声等级和电磁干扰程度等方面也有相应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电梯行业会越来越贴近生活。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电梯的控制方式上,主要有继电器控制、PLC控制和微型计算机控制三种。而PlC实际上是一种专用计算机,它采用巡回扫描的方式分时处理各项任务,而且依靠程序运行,这就保证只有正确的程序才能运行,否则电梯不会工作;又由于PLC中的内部辅助继电器及保持继电器等实际上是PLC系统内存工作单元,即无线圈又无触点,使用次数不受限制,属无触点运行,因此,它比继电器控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运行寿命更长,工作更加可靠安全,自动化水平更高。PLC控制是三种控制方式中最具有可靠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控制方式,它更适合于用在电梯的技术改造和控制系统的更新换代,是电梯控制系统中理想的控制新技术。
电梯的控制是比较复杂的,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为电梯的控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PLC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得它的体积大大减小,功能不断完善,过程的控制更平稳、可靠,抗干扰性能增强、机械与电气部件有机地结合在一个设备内,把仪表、电子和计算机的功能综合在一起。它已经成为电梯运行中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plc技术更具有了战略性的意义。
Plc的研究内容及措施
对于电梯的控制,可选用继电-接触系统或可编程控制器来完成,但是二者有各自的特点:
a、继电-接触系统:它的优点是线路直观,大部分电器均为常用电器,更换方便,价格较便宜。但是他触点繁多,线路复杂,电器的电磁机构及触点动作较慢,能耗高,机械动作噪音大,而且可靠性差。
b、PLC在设计和制造上采取了许多抗干扰措施,使用方便,扩展容易。它使用了梯形图和可编程指令,易于掌握。总之,PLC取代继电-接触系统已经成为大的趋势。
基于上述原因,我选择用可编程控制器来完成对电梯的控制。
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PLC行业已经在工业市场上占有一大片领地。在此次设计中,我将利用PLC来实现对电梯的控制。其中包括对PLC硬件的设计,软件设计,驻点路的设计,控制柜的设计,以及电梯惦记和其他设备的选择,还有原理分析等。相信此次设计后,我对电梯的实际运行能有初步的了解。
控制要求:
1.电梯轿箱的控制要求:
a、选向:根据电梯各层内选外呼信号的先后和停止时轿箱所在的楼曾位置决定电梯的运行方向。
b、选层换速:指电梯能够根据轿内所选层而决定运行方向,而且遵守或一直向上,或一直向下的原则。并且在每次平层的时候都能够换速。
c、楼层位置的指示:选用了数码管显示的方法。由于FX2N系列已有内部计数-译码驱动模块,所以只要外部加上LED七段显示管和电源就可以显示楼层了。
2.电梯门的控制要求:
要求当电梯平层的时候,电梯门自动打开,经过10秒钟后电梯门自动关上。如果遇到有人在门中间的情况,电梯会因为光电开关的作用而自动开门。
3.补充要求:
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以外,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备用电梯电机的使用,一但曳引电机出现故障,备用电机将手动控制转入运行状态,避免因曳引电机出故障而引发的不必要的麻烦。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5
一、论文开题的基本要求
1、开题者应先修完规定的最低学分后,在文法学院网站上下载《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书》,经导师同意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至少提前一周提交开题审议小组成员。
2、各个学科点应严格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开题,保证研究生学业进度。
3、开题报告审议小组成员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其中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导师人数不应少于3人,开题秘书应进行记录。
4、开题者着装应端庄大方,陈述时间为15分钟,由审议小组进行评价,做出开题是否通过的书面意见,经审议小组负责人签字后,于一周内将《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书》报学院教学办备案;通过开题者即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二、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文献综述:
应把握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应有述有评,归纳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3、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要求列至三级标题。
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研究方法应说明论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或主要技术路线;论文的创新点是指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准确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且按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书籍在前、文章在后的规范格式排列。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6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生。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汇报学位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目的是请专家帮助判断:自己选择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选用的研究方法可不可行、自己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然后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的目的,同时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进行深入论述,一带而过,评审专家将无法判断你的研究前景,也就无法对你的研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水平的定位
国家对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所具有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硕士学位人员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因此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应适当确定自己的研究水准,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科学研究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对试验结果或调查数据的分析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7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
第一步,选题。
即选择研究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选题必须符合选题原则。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选题有导师命题分配和学生自拟自定两种方法。题目选择恰当,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搜集与阅读整理。
论文题目选好以后,接着就要搜集资料,知识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搜集资料要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二是科学实验,调查。
先谈谈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是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总结。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要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动向、吸取经验教训、开扩思路、进行比较、做出判断等等,都需要参考资料,从中得到借鉴、印证、补充和依据。这些都是写作论文的必要素材。
再谈谈搜集科学实验、观察、调查材料的问题。科学实验是人们为暴露内部矛盾,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发现其内部的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研究对象的一种操作和活动。由于实验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将尽量排除外界的影响,因此,人们有可能对研究对象做细致、周密的观察,从而找出事物内部的联系。我们要取得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就要进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保密性。客观性,是指不要先入为主,戴有色眼镜看待事物,而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系统性,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连续、完整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而不至于漏掉重要的细节。严密性,是指观察要一丝不拘,注意任何微小的变化。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意外的情况,这种偶然的发现叫机遇,这种机遇我们不要轻易放过,在其中可能蕴藏着重大的科学发现。观察要及时、准确地把观察到的现象、数据、结果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们写论文的素材,科学实验必须借助实验原料、仪器、设备等才能进行,不同的材料、设备,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这些科学实验使用的器材,同样属于写论文需要体现的素材。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8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研究生开题报告记录。
制作,这便进入我该次的主题了具体制作流程如下。
1.构建站点框架。
在我打开Dremweaver后第一步便是新建站点,我把我的站点建立在F仪下面。并将我搜集的全部资料都保存在其文件夹中,以便网页制作时可以方便的使用。
2.设计主页及二级。
在主页我设首页制作时,时刻考虑着网页的基本原则:统一,连贯,分割,对比及和谐的原则,内容统一,都是为了主题服务,美容美体,网站强调的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围绕一个统一的目标所做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连贯,页面之间关系连贯,统成一体;每版内容都自成一体,颜色各异,便于浏览;整个网页有动有静,色彩呼应,搭配协调,不呆板,富有生气;颜色各异,但又不同之中又相同,浑然一体。而且制作过程中,不忘以下原则:
简洁实用: 这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特殊环境下,尽量以最高效率的方式将用户所要想得到的信息传送给他就是最好的,所以要去掉所有的冗余的东西。使用方便:同第一个是相一致的,满足使用者的要求,网页做得越适合使用,就越显示出其功能美;页面用色协调,布局符合形式美的要求: 布局有条理,充分利用美的形式,是网页富有可欣赏性,提高档次。当然雅俗共赏是人人都追求的。交互式强: 发挥网络的优势,是每个使用者都参与到其中来,这样的设计才能算成功的设计。这样的网页才算真正的美的设计。每个子页都设有上导航栏,便于浏览和跳转。3个二级网页制作时,使用的是表格,每一个页面都用表格为它布局好,然后在插入图片文字及其他,这样有一定的规划性,体现了连贯统一性,不同的内容根据各自的特色建立了不同的表格,突出各自的主题,增强了对比性。在做这些网页的时候我就进行了如上所述的方法。但我所以网页的背景颜色及主题颜色都是相同的以便突出我每一个网页都是为凸显我主题而服务。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9
(一)选题依据
1、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与生活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其本质的联系就体现在: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即教育具有生活意义,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生活教育与教育生活便从不同角度蕴涵着双重意义。因而,发挥生活的地理教育意义和地理一样的生活意义,对深化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活地理教育”其基本的两个内涵是:一方面,为了学生的生活而进行地理教育,发挥地理教育的生活意义;另一方面,地理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好生活对地理教育的意义。
2、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处在社会环境之中,也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而受教育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想意识、行为能力逐步由感性变为理性的重要阶段,由幼稚变为成熟关键阶段。基础地理教育应回到其本原的目的上去,即为了生活而进行地理教育。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地理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地理教育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渠道,使人变得更睿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能更好地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甚至改造自然。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3、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教学必须体现“生活化”,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为其成人、生活、就业做准备。
(二)选题意义及前景
1、凸显学科价值,丰富地理教学理论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的、文化的、生活的诸多价值。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由是出现了,高考科目中有地理,中学就开设地理,高考取消地理后,中学也就停开地理,或者是地理学科在中学里很受歧视。为了争夺地理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一席之地,数百名专家集体象教育部呼吁,要求恢复地理为高考科目。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同时在生活化地理教学探讨和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归为本位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助于形成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有用处的地理教学体系。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地理生活化教学,将地理教学指向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这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上半年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由于是生活的问题,身边的问题,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
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起点。取之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乡土的“有用”地理,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地理生活化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找到了深厚的生活和实践基础。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地理生活化教学扎根于现实生活,以事实为根据,以实践的需要进行思维。这必将培养学生根据事物各自特性选择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做到实践和思维的统一。思维里面最可贵的是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地理生活化教学蕴涵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进行挖掘便于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3、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
有些学生缺乏生活技能,地理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4、促进教师更加注重积累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两教”,教材和教参,认为课本上涉及到的理论和知识点,就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记住,过分看重学生记住哪些知识点,记住多少知识点,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忽视了教育的本源。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于生活,地理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联系生活现象学习地理,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参考课本、高于课本教学理念,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积累地理教学素材,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愿意学、能进步。教师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才能将此灵活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中学生活化地理教学现状
19xx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列举了地理教育在发展个人知识与理解力面的作用与贡献:
(1)认识位置和地方,以便在地理架构下审视国内外的事件,理解空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对各种事件的独特认识与看法。
(2)认识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系统,以便理解各生态系统内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按自然系统的整体性规律利用自然。
(3)认识地球上的主要社会经济系统,以便对地方有所认识,包括:认识自然条件对人文活动的影响,理解按照不同的文化观念;宗教信仰;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创建环境不同途径。
(4)认识地球上不同的人种和社会,以鉴赏人类丰富的文化。
(5)认识作为日常活动空间的本区和国家结构及运动及运行方式,以便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管理。
(6)认识全球相互依存的挑战和机会,以便参与广泛的国际会作和国际交流。
从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认识地球的重要性,而地理科入为一个综合科学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里面强调先从自身的环境开始,扩展到到世界。
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诸如野外考察技能、地理观察调查技能、阅读和分析地理信息技能以及读图用图技能,这些技能不仅对人们日常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有用,而且对日后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大有帮助。由此可知地理能和生活的关系其实是十份密切的,我们从学会这些技能的同时,对发展我们个人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助正确审视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进入21世纪,教育改革已是世界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设计出良好的课程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地理教育,由于受传统观点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常被认为是地名、物产、数字的结合,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亟待纠正和改进。放眼世界一些国家的地理课程设计理念及实施情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10
一、 研究背景
中医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它在其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养病护人的经验,还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所强调的重要一点便是三份治、七分养。医护不分家,所以,我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便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现代医院中的整体护理模 式与中医护理极为相似,所以,现代医院应该充分重视中医护理的重要价值,使其在医院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潜力和作用。
二、 研究目的
1、了解中医护理的发展现状。
2、分析影响中医护理发展的因素。
3、中医护理在未来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总体:全国的中医医院的护士
(2)样本:廊坊中医医院的病护士
2、研究工具
3、收集资料 问卷
(1)编制调查问卷:查阅文献-自行设计问卷,请5位专家审阅修改问卷,对15-20名样本测试调查问卷的信度(2周重测)。
(2)收集资料:样本约100例
4、问卷:在护士集中时间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当场收回
5、统计方法 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X2检验,如果条件允许采用回归路径分析。
6、进度安排
8月:设计问卷请专家评议,随机抽取15-20例样本填写问卷,1-2周后进行重测(信度检测)
9-10月:发放问卷调查,并在2-3周内收回整理资料
11-12月份:统计学处理
四、 预期结果出
1、通过统计分析出中医护理在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
2、撰写1-2篇学术论文
3、完成科研论文
五、 创新点及可行性分析
创新点 :样本涉及范围较广,文献检索提示近5-10年无人研究 可行性分析:全国各省市都有中医院分布,可以通过各医院护士进行调查
六、 参考文献
[1] 江伟珣,临床实用营养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
[2] 段功香,李恩华.护理学基础—基本知识和技能.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吴锡信.复方大黄灌肠液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临床研究新中中医,1994(6):24
[4] 顾美仪.试论高护毕业生在护理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7): 401—403.
[5] 丁富平,何燕萍,陈佩仪,等.中医护理科研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6):626-28
[6] 霍玉华.中医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3):298
[7] 李璐彤,毋琪渝,王艳杰,么金红.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1,32(28):6020-6023
[8] 张幕珍,刘燕玲.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617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