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

  由于有实际生活做为知识的支撑点,因此学生较顺利的掌握了新知。但发现还是存在两个计算上的错误:

  一、审题不认真,学习欠灵活

  如“做一做”中545-167-145学生无视题中数字的特点,仍旧把167与145相加,没有意识到把两个减数相加并不简便。

  减法运算性质是用来使计算简便的,并不是所有的连续减这样的计算题就要用减法运算性质,而且在运用减法运算性质时也要注意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选择最佳方案来运算。通过今天的学习,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以后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多猜想,多验证,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

  二、应用意识薄弱

  如果单一地出示计算题,学生会应用各种定律进行简算,但是遇到应用题,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没有就用定律进行简算的意识,照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另外,教学后发现减法运算性质的内容不是很多也不难,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处理不当的地方。我发现一些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时间花的过少。组织教学耗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难免使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探究减法运算性质时过于草率,没有及时有效的练习与巩固。再有请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也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而班上一些理解比较慢的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好,特别是减法运算性质逆用.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

  在本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重点,学生能利用它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成为源于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自己领悟出的,而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在算法交流、比较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和感悟到运用除法运算的规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加强连减和连除的.简便运算的比较

  让学生明白减法的逆运算是加法,而除法的逆运算是乘法。这样简便运算时也便于区分。

  本课是有遗憾的,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比较到位和准确,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但课堂节奏的把握欠佳,至少有这样几个环节可以让时间更加紧凑:

  1、在第一个环节,男女生比赛计算的时候,我本来的预想是女生计算的快一点,然后再观察算式的特点,他们的结果相同、数据相同,运算的顺序和符号不同,男生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女生是除以这两个数的积。在男同学出来20xx÷25÷4=20xx÷(25×4)、1280÷16÷8=1280÷(16×8)简便计算的情况时,没有处理好,在这里,应该有第二套方案,请男生说说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重点要抓住这里,可以把结论先板书出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然后再让学生举例等等进行验证。

  2、巩固练习,举一反三,讲评学生作业1280÷(16×8)=1280÷128=10,不变成连除,按原来的运算顺序算,你认为可以吗?完全可以解决“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这一数学思维,简洁、紧凑、实效。比展示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省时得多?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

  有遗憾就会有收获,“追求课堂实效,重视课堂节奏。”还需要在平时不断历练。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仍然选取体育方面的背景引入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显得十分自然。

  成功之处:学生由于在上节课中对于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再教设计:在新知的教学上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4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共包括了五个定律和两个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连减法的性质:a-b-c=a-(b+c) 连除法的性质:a÷b÷c=a÷(b×c)

  大多数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练习: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项法)

  2. 在教学中,我多次次听到学生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 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4.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针对逆向运用,有以下规律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5

  本节课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在揭示运算律的意义时,也曾提到过,但只是点到为止。在本节课中是作为重点来讲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着重体现出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

  一、加强了对比的力度(运用运算律和不运用运算律在计算上的对比)。

  例如在教学例题:29+46+54时,首先让学生尝试自行解决,大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知道应该从左往右计算,先算29+46=75,75+54=129。少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46+54能凑成100,可以先加起来:29+46+54=29+(46+54)。将两种做法让学生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追问:第二种方法正确吗?为什么可以先计算46+54呢?(生:可以凑成100,整百数再加一个数就简便了。)这样对比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进行简便计算是运用运算律的结果,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运算律的价值所在。

  二、小组活动,巧妙安排,得出规律。

  新课改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强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提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是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的,他们需要动笔计算证实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时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事实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合作不是盲目的,由于合作前的充分酝酿,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小组学习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给学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学生的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紧张的举例验证,然后是有效的总结交流。规律的得出顺理成章,同学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6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有效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我在教学时:

  1、创设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2.通过设计游戏练习: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哪种方法简便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3、在解决过程实际问题中掌握学习方法:例如,举例验证、用顺口溜、口诀或打比方的方法帮助理解记忆等。

  综上所述其成效,但本堂课仍存不足之处:

  1、在简便计算中,学生对减法性质的逆向运用掌握不理想,需加强指导练习。从而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合作学习多停留于表面,虽然整节课学生也活跃,但有些同学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讨论。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7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8

  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引入,通过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二个层次为例题教学。从个体的尝试到小组间的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始终紧扣“简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展开。实践自己探究出的新知,是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独立解题后再交流,使小组合作落到实处,也进一步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渠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新手环节,我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是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声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许多,听完同事们的点评后,我反思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口算材料不妥当。我设置了类似4( )=56这样的题,原本是想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56可以变成4乘以几,为后面拆成乘法作铺垫用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发现这个材料的出示很唐突,与学习内容脱节了。现在想想,当学生做2556这样的题目时,教师给予指引,想4( )=56或564=( )就行了。

  二:缺少最优化的意识。本节课我非常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最优的.办法如何筛选缺少重视。在这个环节上,需多让学生进行评价他们中的一些方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最后需要达成共识,最优的方法是什么?并且组织全班同学多说几次,让每个人都记准确,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最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缺乏有效的方法小结。在学生会解决几道类似这样的题目时,需要回顾解题的过程,得出有效的解题方法。本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在这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些。

  四: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致后面的练习没有时间完成。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0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相对比较难得一部分知识。简便运算定理会一直联系到五年级的小数简便计算和六年级的分数简便计算。所以我们决定分块复习,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掌握。简便计算定律包括加法的运算定律、乘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运算定法律、除法的运算定律。今天先巩固复习连减的简便运算和连除的简便运算。这两个运算定律相对比较好区别,先突破这两个运算定律。

  为了更好的运用运算定律,先复习连减算式和连除算式简便运算的字母表达式和文字表述,以此为依据,变化形式,达到简便的目的。

  好的方面:

  1、题型设置由简单到复杂,及:先直接可以套用公式,然后需要变换形式后才能套用公式。

  2、连减算式的简便方法和连除算式的简便方法,有相似点,教学中通过对比和联系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3、设置了一些运算定律的`逆运算形式,拓展思维的同时,也给好学生一个拔高的机会。

  4、对于学生的易错点:如:符号等,做到了细致的强调。

  不足之处:

  1、学情把握不到位,如:六班学生我教的时间不太长,部分学生还不太适应我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应该给学生适应的时间,放慢一点速度。

  2、课堂上为了完成任务,“大合唱”的次数太多,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展示的机会,同时另一部学生“洪水摸鱼”,整个教学虽然有过程,但没有落实到实处,今后要改正这个不足。

  3、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平时习惯上说方言,以后要努力说好普通话。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1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是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解决生活中小数加减问题及以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并积极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再在进一步的运用中进行拓展、反思,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了使例题的运算“有根有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主要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运用于小数,之后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复习,主要是有加减法运算的算式进行比大小,在这几个算式中隐含着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改变运算顺序的两个算式,连减的算式和连续减两个数的和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且自己举几个相似的例子来验证,整数中的一些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中。这样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出来,一个接一个补充的更加完整。

  接着,先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试做,(不提“简便计算”的要求),试做后再提问,你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利学生体会课本中先说明“同样适用”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时,意外地出现了学生的发言,当时他的发言也未必是严密思考的结果,更多的是为了证实自己“按顺序计算”才是正确的找理由,我即利用此契,抓住“可以这样计算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了归纳小结。

  有了加法运算可以简便计算做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的想到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一尝试发现计算更加简便。

  然后是巩固练习环节,首先是“找找哪两个小数是好朋友”,这个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凑整,接着是“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最后是运用。应该说整个练习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地,使练习达到了目的。

  整节课层次清晰,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验证,完成了学生的“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过程,但是在细节处理上有些欠缺。因为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数、三位数的小数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让他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他们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另外,作为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把握有利的契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探究的资源,呈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2

  这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简便算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设计和处理,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算法多样化。

  传统的计算教学很枯燥、乏味,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之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解法【234-66-34,234-(66+34),234-34-66】,并鼓励学生从这三个算式中自主选择喜欢的一个算式来进行计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算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瞬间被激活,并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不但有效地获得数学思想方法,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即促进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精心设计地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情感。

  以前,我总是习惯自己多讲,对血色很难过不放心,今天我给学生提供了乐于探索的平台,学生们充分展示出了善于交流的才华,真挚地流露出了敢于评判的情感,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我觉得这个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3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习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4

  今天执教了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的过程,大胆猜测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用课件演示有条理的摆图形,摆一排、摆两排、摆三排……学生说算式的过程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总结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乐于自主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成功的体验,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很强,而且都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虽然犯了错,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帮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同时提醒其它学生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在教法上,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与别人合作的优势。但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做的地方:

  1、应该强调乘号的来源;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当表格填完后,应该让学生说一说每排摆的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摆的排数又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最后让观察长和宽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之后再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验证。

  2、题目中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计算;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算理,因为没有关注计算,所以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口算,导致计算用时过长。

  3、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差;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想到即使复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依旧不会列出算式计算围栏的长度,将周长和面积计算分不清。

  4、练习题的难度有些大,学生容易混淆知识点,造成认知错误;习题的设计有拔高的趋势,因此多数学生没有理解题意,造成计算方法错误,如正方形手帕的周长是80厘米,求面积。

  总之,教无定法,各人有各人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法,有收获也有缺失,今后的路还很长。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5

  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会运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让学生自己根据加法结合和交换律来寻找乘法运算定律,通过验证猜想得到并发现了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从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教师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探索权力放给了学生,学生列举算式例子空间很大,发现验证了这两个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基本上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参谋与协助者,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这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