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
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属于人文通识课程,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大纲要凸显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应相契合。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彰显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关键词:大学语文;校园文化;教学改革
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文化的内涵丰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有多种形式,文学和文化经典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文学和文化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积淀和凝聚在优秀的文学文化经典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最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民族文化精神渗透在民族血液之中,代代流传。当代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要加强对学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传承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内容编选,教学理念的更新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将中华民族优秀的经典作品纳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文学教学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理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一、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凸显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
2013年5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莅临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考察职业教育,提出学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情商和智商都很重要。学院在2014届高职新生中,扩大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范围。这些都是说明了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承担的教育目标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和课程存在着目标一致、但路径不同的问题,两者都是为地方培养技能性、应用性人才,但是专业课程主要承担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大学语文则承担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任务。因此如果说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更多的是从职业化,应用性的目的出发的话,那么,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多地采用文化学的视角,探索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专家张健教授2012年在其《文化育人:让高职教育更有底蕴和张力》一文中就指出高职教育要避免工具性的兴盛与人文性的式微[1]。我们认为,当前,应该将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更多地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角度考虑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建构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大的张力,使大学语文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之一。当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正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也处在探索之中,已经出版的数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风格相差较大,说明了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建构与教学改革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改革思路,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有待商榷的做法。比如,有些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过分地,生硬地追求体现应用性、职业化、技能性,寻求与企业文化的所谓“无缝对接”。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减少,表现为课程内容设置过分偏重应用和技能性要求,舍弃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过分设置诸如“社交礼仪”和“沟通”职场应用内容,一定程度上偏离大学语文课程特质,弱化学生的情商培养,教学手段也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学,降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要求。语文课堂特有的艺术感染和情感渗透特质淡化;大学语文教学本当承担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被削弱;大学语文教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语文教研组教师们积极探索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思路,目前,存在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强调工具性,应用性的教学设计思路;一种是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改革实验,在一定时间范围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在一个校园,长期施行两种教学理念,运用两种教学模式,从长远看,显然是不合适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来观照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改革[3]。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研组近年来严格遵守学院教材选用的规定,一直选用具有高职特色《大学语文》教材,但是语文教研组认为教材建设应该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和高职生学实际出发,因此从2015年起大学语文教研组自编了校本教材大学语文,并正式出版,新教材大胆尝试、突破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设置的一贯思路,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编选的近60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文化、文化和哲学伦理著作,并且根据文化精神的内涵大致分为“人间真情”“智慧之光”“建功立业”“即景抒怀”“人生感悟”和具有高职地方办学特色的'“滁州文化”等一共六个单元。并且分设置精读精讲篇目和泛读篇目,以精讲篇目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用泛读篇目扩展学生的学习容量、开拓学生视野。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可寻求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契合
鉴于以上论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在目标设置上存在一致性,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可与校园文化建设寻求目标的一致性[4]。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以“和乐”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和乐,语出《诗经·小雅·鹿鸣》:“鼓瑟鼓琴,和乐且湛[5]。”意思是和睦安乐、和谐快乐。此外,亦指内心的平和安乐,如《朱子语类》所言:“但得身心收敛,则自然和乐[6]。”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和乐”主题文化,具体而言,包涵着以下几层含义。“乐”是我国先贤圣哲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至高的理想人生境界。儒家讲“智者乐,仁者寿。”《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这里“说”通“悦”,是快乐的意思。《论语·述而》有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7]76。”《论语·雍也》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即是著名的典故——孔颜乐处。此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故事,亦传达着古代圣贤强调精神追求与人格修养而轻物质欲求,并以此为乐的高尚境界。以“乐”为核心理念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乐”符合办学育人之要求,亦是为教求学之规律。教育,历来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所有潜能都得到尽可能的发掘,在学习中快乐成长的使命。教育学上,学校教育的定义落脚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由此可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以“和乐”核心理念,主要是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结合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这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追求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提升的目标是契合一致的。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看,“和乐”是一种整体的效果呈现,但是从具体的某一位学生,“和乐”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这种修养的习得,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应该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8]。
三、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彰显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语文基本知识传统当然是应有的教学内容,但是文化精神的彰显和人文情怀的熏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本身具备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有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的文学和历史学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难度较大,这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要有热度、热情,甚至激情,要善于勾连古今,穿越历史,营造情境,不能置身文章之外讲文章。大学语文老师还必须是文史哲兼备的“通才”,不能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传授的层次。有些古代文学经典篇目本身就是文史哲相融合的。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手段是因人而异、不拘一格的,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的出现和发展,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利用PPT演示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和便捷性的特点,适合于大多数专业课程的使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情感的投入和情绪的感染力,能够将文学经典中的精神、气韵用自己的语言、表情传达出来,将经典作品中的理、事、情最大限度地演绎出来。另外,经典文学文化名著的思想博大精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极有可能对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产生灵光闪现的新感悟、新发现。PPT课件往往只能设定一种教学思路,对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形成障碍,不利于教师对作品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深入全面的探求[5]。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求教师能够有融通文史哲的专业素素养之外,还需要教师能够投入激情去上课。高职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主要追求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有很强的感染力。大学语文教师要能都深度挖掘作品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说的“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9]。”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被经典文学文化名著的魅力吸引,被教师的精确阐释所折服,被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浸染,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较好的推进作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