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基于成长生成演绎精彩
预设基于成长生成演绎精彩
预设基于成长生成演绎精彩
作者/沈苏华
以往的传统教学过于关注预设,总希望将教学预案设计得天衣无缝,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在一成不变的模式下机械性地进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预设留有余地,通过预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启迪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预设激发求知欲望,生成引发认知冲突
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有趣、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预设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的同时明白“为什么”,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生成课堂精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可通过预设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发展。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教师应在学生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预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课始,教师先提出问题:“将一根长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全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几米?”设计此问题旨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使学生能将除法计算的结果用分数表示出来。通过分析、探究后,学生展示以下几种答案:每段是全长的辜,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每段长÷米……本来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却出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解法,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达成共识,明白第三种答案才是正确的。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即当回答是全长的几分之几时,就是将绳子看作单位“1”,而带单位名称时则是原来的除法算式。这样教学让学生明白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解题的方法,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预设启迪学生思考,生成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需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设计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智慧生长。学生的思维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结果并进行正确的引导,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成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又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
例如,教学“分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还要借助计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次速算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车,那么获得二等奖的学生占总人数的多少?”设计这一类型的题目,既能考查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情况,又能够让学生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正确解决问题。在课堂展示时,有的学生列式为÷+鲁 1,也有的学生列式为÷ (1÷)或号(1号),并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或解题思路。由此可见,教师预设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
三、预设留有意外余地,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思维往往会对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www.fwsir.com)因此课堂预设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面。当学生对问题提出教师没有预想到的`思路与方法时,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给学生留出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同时,预设留出空间与余地,可以展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教师自信的一种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很多学生预习后明白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但为什么是这样的关系,学生如果不进行操作探究可能会只知道结果,而无法从中感受到极限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常会通过课件展示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或引导学生用将一个圆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途径探究出结果。在课堂展示时,还有的学生将一张A4纸以一点为中心进行对折,剪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展开后得到一个近似的圆,从中发现折的次数越多图形就越圆,进而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圆的面积。这是一个意外生成,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所以教师只要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学生就可能会出现无限的精彩。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有精彩的生成。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预设,设计学生感兴趣、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