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从立言走向立人

  习作教学:从立言走向立人

习作教学:从立言走向立人

  金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认为,习作教学也该承担这样的重任。

  习作教学,"立言"是出发点,"立人"是归宿点。从"立言"走向"立人",是习作教学的应然诉求,是当下习作教学的本质彰显与回归。古人说得好:"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第二、第三学段的"作文"改为"习作",虽然是名称的改变,但其背后是教学理念的深度变革。《论语·子路》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习作是一种训练,一种练习,而作文是一种用文字来表达某一主题意义的方式。把"作文"改成"习作",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降低了习作的难度,遵循了儿童的特点,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从"立言"向"立人"的转轨。

  一、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做真实的人

  1. 习作就是"我手写我口"

  古人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回忆我们读过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写人叙事也好,绘景状物也罢,无不蕴含着感人肺腑、引人共鸣的真情。朱自清的《背影》抒发了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真情;魏巍的《我的老师》表达了一个学生对老师那种最真挚的热爱、依恋之情……作文贵在写真话,抒真情,重构以真情表达为基本价值观的理念,引导学生做真实的人,是习作教学变革的必然趋势。

  (1)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教学要贴近儿童,贴近现实生活。习作就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体验的表达。看到母亲为你做了可口的饭菜,自己心中涌起的是感恩之情;因为做错事,伤害了别人,自己懊恼不已、痛心疾首,这是悔恨之情……生活中处处有真情,学生写作压根儿就用不着去为文造情。儿童的现实生活应该说是丰富多彩的。有泪有笑,有愁有喜,有失败也有成功,有平淡也有滋味,有孤独也有情谊……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请看一篇例文: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习作是年仅7岁的郦思哲读一年级时所写的。寥寥100多字的作品,因何夺得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就是源于真实表达。"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不加任何修饰与雕琢,源于内心真切的感受。感动了读者,也打动了评委,获奖是必然的。

  "文必己出"是古今一条写作原则。习作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发展自我言说力,坚守写作的原点。要坚持"我手写我口",没有必要为别人代言,表达的内容要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真情实感。习作教学不要过度强调"模仿",让学生养成"套袭"的依赖心,把习作变成"鹦鹉学舌"的机械活动。仿写仅仅是一种手段,并非是习作的本质。让学生放弃自我的生活,写他人的生活,那是习作教学得不偿失的事。

  基于生活,真情表达,写出从心窝里掏出来的真心话,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让学生在写作中学做真人,这应该是习作教学追求的价值观。

  (2)表达对精神生活的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精神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可以为喷薄的日出欢呼,为出壳的雏鸟欢腾,为枯萎的花朵落泪……儿童的精神生活也是写作素材的宝库,要鼓励学生书写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感受。比如习作教学可以链接儿童的阅读世界。在读书中,儿童与书中的人物同欢喜、共命运,他们有太多的话可说;习作教学还可以涉足于儿童的想象天地,让儿童放飞想象之翼,抒写性灵,描绘想象的世界。这些内容虽然是想象的,但也是儿童的真实感言,同样是精彩的。

  2. 习作就是还原生活面目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叶老的话告诉我们,习作指导的方向是什么?就是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回忆生活,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但由于习作内容的滞后,学生要写的内容和学生已经历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间隔性,学生记忆模糊不清了,给写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或一时难于下笔,或写出来的内容不细致,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习作指导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困难,给学生助力。指导要能帮助学生唤醒记忆,激活积累,打开思路,拓展言路。如果能做到这些,学生能很快从"冷状态"进入"热状态",打开尘封的记忆,打开话匣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创设情境,唤醒记忆。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赞可夫也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看来情绪、情感对习作活动具有明显的诱发和推动作用。那学生的情绪如何调动?习作指导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回忆的场景,让学生触景生情,唤醒沉睡的记忆,调动生活的积累,提取写作的素材。例如指导"礼物"这篇作文,在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伊始,我拿出了一个礼盒,让学生猜猜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然后请一个学生打开礼盒,但是礼盒共有三层,只能一层一层打开,学生在揭晓礼物的过程中,心情起伏不断,最后看到礼物,心情也是各异。这个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个好处: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将目光吸引到主题"礼物"上面;其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在期盼、失望、纳闷、猜测之中,这是一种情感的高峰体验,增加了写作的动力;最后是帮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再现类似的场景,便于学生快速从记忆的仓库中调取所需材料。

  习作一旦成为学生表达内在的需要,就会产生对习作的由衷喜爱,这是习作教学的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内心表达的欲望,激活内存,让学生真情萌动,喷涌而出,写出的作文才能撼人心魄,感动读者。

  (2)有效追问,还原生活。小学生的作文不具体,大多是没有注意细节描写,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去启发,去唤醒他们丢失的记忆,让记忆逐渐清晰起来,让表达的内容逐步丰富起来。例如指导"礼物"这篇作文时,我是这样启发的:你还记得当时收到的礼物是什么样子的?刚看到礼物时是什么心情?人家送礼物给你,说了什么?这样的启发与追问让学生一步步再现收礼物的情景,便于学生真实地描述情景,真切地表达感受。

  指导学生习作时,教师不仅可以自己追问,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话题相互追问,把没有说清楚的地方说清楚,把没有说具体的地方说具体。坚持有效追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自我追问的习惯:我还有什么地方没写明白?哪些地方还可以写得更具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习作并不难,习作就是把生活一步步地还原出来,就是用笔来反映生活、表达生活。

  二、习作讲评:要帮助学生做自信的人

  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上大都缺乏自信。为什么会这样?先看看当下的.习作讲评课堂常常看到的一种场景:教师出示一篇典型习作,组织全班学生开始评头论足,修改一番,从选材到组材,从立意到表达,从语言到标点……结果一篇习作被改得面目全非,小作者被弄得灰头土脸,习作兴趣荡然无存。这样的讲评课且不说目标不明,最心痛的是把学生伤害得体无完肤,信心丧失。讲评仅仅是手段,而培养学生才是目的。至于学生在选材、语言、标点、错别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思维的发展,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写作的兴趣不能扼杀,信心不能丢失,否则无法弥补。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讲评学生的习作重在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信心。

  1. 寻找读者,付之动力

  写作是交流的需要。只有有具体的交流目的、交流对象,写作才有意义。每一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每一个人都必须受到尊重。对待儿童的习作要像尊重生命一样给予尊重,珍视儿童的感受,呵护童心,真心地为学生的每一篇习作寻找读者,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每一篇习作拥有更多的读者,这是教师在习作讲评时最需要做的事。

  当学生完成一篇习作之后,在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得到别人的认可。读者越多,被认可程度越高,信心就越足。作为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学生的习作"发表",让他拥有更多的读者,甚至是"粉丝".同座位欣赏,小组欣赏,全班欣赏,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做到的。告诉学生学会从欣赏的角度去品读他人的习作,要竭力在他人作文的字里行间中,用"放大镜"找优点,从"差"中求优,发现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放过写得好的一句话,一个标题,一个好词。让学生明白你在欣赏他人之时,也是别人在认可自己之际。

  教师还可以开辟新的平台发表学生的作文,比如建立班级博客、注册个人微信,创立班级习作期刊等,发表学生的作文,让家长、学生都来围观。读者群一旦建立起来了,扩大了,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学生增加压力,教育他做个诚实的人。因为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督促他习作不能说"假、大、空"的话,不能无病呻吟。另一方面也给他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因为那么多读者在读他的作文,在欣赏他的作文,在点赞他的作文,这是一件多

  么荣幸的事,内心充盈着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是无穷的习作动力。

  2. 尊重感受,呵护童心

  儿童的生活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公共生活,即儿童生活在成人世界里,在这样的世界里,儿童处在被动的状态,他们几乎按照成人的要求去生活,亦步亦趋,很少有越雷池半步的;二是独特的生活,即生活在自己的儿童世界里,他们童性毕露,可以放肆游戏,尽情傻笑……在学生选取习作的素材时,通常情况下教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公共生活的所见所闻,而对于写儿童独有的生活内容常常很少给予机会,甚至是拒绝的,因为这些素材在教师看来是可笑的,幼稚的,毫无意义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的评价,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习作的评价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倡导个性化写作。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只要是符合人性的真、善、美的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才是真正地尊重儿童,把儿童置于人的地位看待。

  有个学生在描写教师的外貌时是这样写的:"最吸引我的是宋老师像鸟巢似的头发,要是在上面放上小鸟,小鸟肯定会开心地生活。"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描绘了教师的头发,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这样的话语成人是不及儿童的,打上了儿童的烙印,读来充满童趣。所以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有时候他们不是写不出来,他们担心的是用心写出来的习作被老师发觉,就被"枪毙"了,甚至还会被老师和同学奚落一番。

  讲评习作,必须构建写作的安全环境。让学生自然写作,随性表达。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是他们作文的原动力。只有情感的自然裸露和心灵的诚挚呼唤,才会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习作成为学生倾诉心灵,表达快乐与烦忧、期盼与失落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感悟的一种手段,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真实需要。

  小学生悦纳自我不是从自身开始的,往往是从教师、家长的认可开始的。教师、家长认可了,自己才认可自己。因而对待学生的习作,教师要有足够的宽容,要从儿童的视角,呵护童心,珍视儿童的独特感受,让他们体会到"我的世界我可以做主""我写出的作文是有价值的,老师都认可了".唯有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才会逐步积累信心,树立信心,悦纳自我。

  教育不止是为了学生的今天,更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习作教学的起点是"立言",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人生,参与生活,认识生活,表达生活;而教学的终点则应指向"立人",让学生在写作的精神家园里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做一个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