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关怀生命

  关怀生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关怀生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雅礼实验中学 文艳

  摘要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本文拟从关怀生命的角度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关怀生命

  我国著名的生命教育专家、北师大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曾说:"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是上苍馈赠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因而我们对生命需要有一种敬畏感,而教育则是人类自身馈赠给生命的最珍贵的礼物。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存在是为了不断完善个体生命,引领个体的完美与幸福。"[1]

  然而,当今的教育过分地追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和学业的成功,缺少对人的生活和生命的关注,缺乏对个体心灵的关注。这种不当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教育忘却了引领人之幸福的使命,导致人们学到了知识而不懂生活,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失去了生命的华美。如果一种教育,让学生学会很多,却没学会如何幸福生活,那么这种教育至少是残缺的,甚至可能是反生命、反教育的。

  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去追求幸福生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育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文本所具有的人文特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生命关怀。"[2]

  生命关怀是什么?生命关怀就是一种以尊重人、关怀人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在读、说、问、演等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培育语文素养,弘扬创新精神,满足发展需要。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的探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培养能力之余,不能忽视对学生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要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学生求真、从善、爱美,使他们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但是,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生命关怀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才能事半功倍。

  1

  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特点与人性光辉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承担责任、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幸福感、成功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也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再塑生命的人》作者用饱蘸感情之笔来写莎莉文老师,写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对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再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贫富的变化描写了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同时也写出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使学生了解认识西方社会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

  2

  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那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等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无不让学生心胸旷达、坦然处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敬业与乐业》教育学生"有业"是做人之本,凡职业都是神圣的,没有高下之别,乐业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生命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生命进步的强大动力。总之,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的存在发展,对未来充满神往和想象,对人类怀抱一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这是语文文学教育的魅力,更是语文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等著。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6.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文艳

  长沙市蒋雁鸣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评比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