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郑双双
【摘要】当下,由于远离生活,又惰于思考,高中生中存在着“作文速成”大行其道的现象,而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文章显然是在“为文造情”。没有了真挚情感这个基础,任何笔调都是不可能打动人心的。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写出情感真挚、引人共鸣的文章来呢?文章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善于捕捉细节、勤于思考这三个方面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真情实感;生活细节;思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文章能够牵动人心、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往往首先在于“情感真挚”这四个字。所谓“情感真挚”,就是要求大家在作文中能够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发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以我手写我心、写我见、写我闻、写我感,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也不是夸大感情,无病呻吟;更不是编造情节,矫揉造作。
但当前,不管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热衷于走捷径,求速成,粘贴几个“万能”的事例,再辅以隔靴搔痒式的议论或矫揉造作的抒情,而这种没有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又没有自我思想彰显的套路式文章,显然是很难打动读者的。正如狄德罗所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那么,该如何使学生作文回归到表达真情实感的道路上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走向充实的生活
刘勰说:“写作是‘为情而造文’。”而情感不是无缘无故生发的,它需要以客观的人、事、物为载体,这样不仅使情感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而且能够凸显情感的真实性。但当下的很多学生,他们生活在自己狭隘的生活空间里,手机、电脑、电视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闲暇时间,他们远离大自然,远离真实的现实生活,因而真切的感受、灵动的思考也就越来越少。一旦材料枯竭,心中无物、无感,便企图用虚张声势的虚构来填满稿纸,作文就必然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文学即人学,写作即生活,要想杜绝作文虚空、矫情、造作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在写作中强调生活味的在场。作文,是我们写给生活的一首歌,让自己走向充实的生活之路,不再沉迷于电子产品,唯有如此,才能写出彰显蓬勃生命力、传递浓郁生活味、浸染深厚真挚情的文章来。比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
乡下的夜,是一种在沉默中爆发的美,披着外套站在院落中,抬头,风带着流苏穿过头发;月,用温柔把我抚摸。远方传来高高低低的狗吠声,却有一种别样的踏实。我知道,夜并不寂寞,星星各自唱着自己的声部,枝条跳着自己的节奏。忆起夏日中,爷爷拉着吱呀的胡琴和那古老收音机里放着奶奶可以哼一整天的老调。日光被树叶分割零落,飘零满地。稻草旁的孩子们有节奏地在跳房子。田地上是一望无际的绿色。那样的日子,细碎而又短暂。
这段文字选自一篇题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的学生作文,抒写了“我”对夏日乡村宁静而惬意生活浓浓的依恋之情。作者细腻而灵动的描绘使得小乡村处处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风带着柔情,月捎着蜜意;狗吠声高高低低,胡琴声咿咿呀呀;日光是金色的,田野是绿色的;枝条舞动着腰肢,孩子们笑语盈盈……一切都是那样的诗情画意。试问,一个终日将自己深锁于钢筋樊笼之中、一味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学生,又如何能真真切切地感知、抒写这自然之美呢?
二、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
在作文中,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应具体生动、形象可感,最忌空泛造假、贫瘠枯瘦。而要让文章有血有肉、真情动人,就要善于用心捕捉生活细节,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因为细节是文章表情达意的焦点,也是最能打动自己、打动他人的“情感穴位”,一个成功的细节往往能产生“一瞬传情”、“一目传情”的效果。
如题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学生作文片段:
我又想起我小时候,父亲总爱坐在床边让我帮他拔去偶尔长出的白发。我总是迅速地爬上床,站在床边,一边跟父亲讨论着拔一根白发奖励两毛钱还是五毛钱,一边轻轻拨开黑发,仔仔细细地寻找那一根隐藏在黑发中的白发,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将其拔下。那时,我会因为拔下这跟白发得了两毛或是五毛高兴好一会儿,幻想着要是父亲像爷爷一样满头白发我可就发财了。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和父亲玩儿这样的游戏了,但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却真的如我所想的那样,越来越多,多到每当我看到他,便会觉得他又苍老了不少。
这段文字,没有过多地进行渲染,也没使用华丽的辞藻,而仅仅是用最平实、质朴的语言,对与父亲相处的真实的场景作了一处细节描写,但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小场景,会不经意间搅动起读者们的情感潮水。因为这里,不仅道出了如山的父爱,也浸透了“我”深深的愧疚,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三、要做个勤于思考的人
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会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无以计数的画面,这些都是我们无限的创作源泉。但是,总有一些学生总感觉提笔似有千斤之重,慨叹无事可叙,无情可表,最终又是腾挪、又是套用来拼凑字数。那么,为什么如此丰富多姿的生活不出现在他的笔端?为什么有的同学总要“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成功的写作者却能“说尽心中无限事”呢?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就是缺乏对生活的审视与提炼。
日常的平凡生活常常是无序、芜杂的,粗粗看去,往往是波澜不惊、了无诗意,面对这些原生态的感性生活,若不加之以思想的凝聚与提炼,那么,在脑海中的印象就会如浮光掠影一般,要写时记不起来,更勿论传达真情实感了。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观察,勤于思索,时时刻刻以“我”的视角来审视世间万象,这样便会发现“一枝一叶总关情”,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其实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它们就都能成为我们传情达意的对象。
笔者非常喜欢刘亮程《与虫共眠》中的这一段文字:
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卑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
多么有意思的小生命啊!多么和谐而美妙的画面啊!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之间,一切生命,即使卑小如虫儿都活得那样的简单快乐、自在坦荡;在这里,悠悠岁月似乎从未曾老去,反而显得愈加得朴素、温馨、鲜活、灵动、丰厚而隽永。我想,每每读者在静心品读这些文字时,除了陶醉歆羡这种单纯而丰饶的生活之外,也一定会被作者那深深地眷恋着故土的真挚情怀而打动吧。那么,就让我们学着作家刘亮程,用最真诚、平等的眼光来审视这世间所有的生灵,用最谦和、善意的姿态来对待我们的生活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