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究
摘 要: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可是,只有少部分的人专门研究这一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内容。在我国,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所薄弱,教学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有效的资源较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虽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也能看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但那只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应用,没有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
关 键 词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模式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其支持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模式的教育是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将计算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在我国,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所薄弱,教学活动的形式单一,教学方式传统,虽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能看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但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没有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所以,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教育模式的应用,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融合的源泉,为丰富新课程改革理论体系提供感性积累、经验范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当前课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与学的一般模式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特点,探究与总结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建立并完善系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二)实践意义
1.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是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产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会扩展,从而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过程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习的创新,是学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学生个体的知识学习、生活经验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个人、小组、班级、社会以及信息技术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三、研究价值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活动,并力求把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模式相融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不拘一格,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学习创新,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在教育上的创新打下基础。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并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效整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践能力,弄清实现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中有效整合存在哪些措施,从而加快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步伐;探索把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任务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总结出"信息技术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效整合"优化"传统学科课堂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五、研究内容
1.教学内容的创新
上"真实"的品德与社会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
2.教学形式的创新
上"新鲜"的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3.教师形象的创新
上"活灵活现"的品德与社会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4.教学评价的创新
上"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有效的评价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六、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此项课题研究与其它课题研究的共同点都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品德与社会如何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许多研究往往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而此项课题重点考虑和研究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思维发散,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七、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结合了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分析研究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借鉴国内外关于创新学习、开放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并结合新课程和本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现有的理论,积累丰富实证材料,有针对性地制订研究方案,指导整个实践过程。
2.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计划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3.调查分析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加以分析,以利于发现问题,从而找出原因所在,为制定教学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个案研究
通过执教研究课,对特征显著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记录与描述,形成个案。
本研究以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政策为保障;以教育改革的引导、学校组织的支持以及学生成长为动力;主要表现在教学与创新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相结合等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成果体现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对话交流、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等方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