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对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朗读对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通过在教学中穿插朗读,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课文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书面上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仅靠书面上会受到局限,不读会表达不出来。有位外国语言学家就曾说语言不等于言语,言语要比语言的材料(词汇、语法)丰富得多。因此对课文这种书面语言,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文章。
如《背影》一文,学生在最初拿到文章后,如果不朗读,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了解充其量只能作一般的肤浅的理解,只是写了父亲与儿子的一些事,无法深刻体会朱自清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一种似乎搀杂一些矛盾的感情,读时要用低沉的语调,深沉的感情,读完后可以问学生还感受到他对父爱的怎样的理解,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这样,学生就纷纷地、渐渐地有些深入的体味和领悟了。只有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去复活它,重现当时的情境,用适当的语调,方能真切地体现他们的感情,有效地启发学生去揣摩,玩味,从而引起共振、共鸣,以致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课文。
二、通过朗读与教学相结合,加深记忆,丰富词语,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农村学生在背诵时大多是死记硬背,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但大多与欣赏不管,但真正带有欣赏的朗读时由于调动了多种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记忆,而且是在不知不觉的自然加深记忆。原来,记忆不只是眼睛和大脑所占有的功能,其实我们的耳朵、舌头、口腔、喉咙也能记忆和帮助记忆。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若离开了反复的朗读,那就是强记,不牢固的,而且遗忘的时间会很短;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还从教学的角度讲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段落或篇章,就应安排在课堂上反复朗读,仔细咀嚼。
当然,文言文总是难以背诵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如笔者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这篇文章是张岱作为一个明末清初的人,对故国的思念,将这种思念之情在大自然中进行排解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够加强对文言文意义的理解,而且对于文章还能加强背诵,课文思路层次因朗读而清晰,学生背诵因朗读而轻松。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表现力营养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本里古今中外的名家高手,究竟是以怎样的生花妙笔反映现实,表现世界,阐明事理,抒发感情的这些文字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师生过细分析,深入体味,并且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这绝不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作。于是,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了,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随着语言技巧的提高,学生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越来越少;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学生会逐步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这种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不注重朗读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三、通过教学中不断朗读,促进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朗读不但包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变能力,如识字、组词、造句等语言驾驭能力,更包括着语言的思维感受能力和对语言完美的鉴赏能力。因此,不能把朗读孤立地看成是一种单项的读文章的能力,它毕显着学生的语感素养。学生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感情的体会、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和领略,甚至独特的感受能力,艺术的创新能力,一并可从学生的朗读中窥见。
朗读,在语言活动中具有比文字更加积极的影响,作为有声信息传递,它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都包含着丰富的含义,并且对听者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思维也在朗读的'同时,增强了广阔性、深刻性和批评性,从而为语言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在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忽视或削弱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那么就会如吕叔湘先生所警示的那样: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就是跛脚的、耳聋的、不及格的语文教学。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应重视朗读法教学,教朗读就是教语言,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朗读就是教能力,教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
四、通过教学中的朗读,可以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
教语文者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庞杂的,很难像理科的章节那样内容单一,并有一条内在的逻辑发展线索可依,语文教师教起一篇课文来,往往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而据笔者长期实践的体会来看,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是可以以朗读来贯穿的。教师应将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最简便、最直接、最容易控制的课堂反馈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与学取得动态平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课文所关涉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都可从朗读或辅导朗读中去解决,即围绕朗读,精细地分析这些文字作品。
可能学生在开始朗读文章时,往往用一种感情音调,要么一律用低音调,要么音调一律偏高,没有起伏变化,这就是对文本理解得不够,教师要指导学生知道音调的起伏、高低的变化转换。然后让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忘我地朗读,深刻地体会那种朗读之妙,让朗读这种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那黄河波涛滚滚的气势中带领学生体会,最后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推进朗读,教师对此做指导。
这样的朗读和朗读的指导,不用老师照搬现成的教参说明,无需进行各项要点的罗列或过渡,而它完全兼及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和领略。伴随着情绪的感染,想象的驰骋,学生智力因素怎能不一直高度地参与其中而参考资料里的哪有这么全、这么深、这么切、这么撼动人心!
农村的孩子总兼具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敏感度,我们更应该打开他们的嘴,活跃他们的语言,激发他们的思维,不要让他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总是面带羞涩。而教师更应情化自己,进入情境,再从农村孩子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方能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加强朗读教学吧,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让本该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当用之手段的朗读得到实实在在的施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