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陈伟
【摘要】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尤其要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作文教学特别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化,学生写作的自觉化,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作文教学更具有实效性。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如下四个方面的良好写作习惯: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②培养学生良好的构思习惯。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
【关键词】写作 独立性 良好习惯
俗话说:“江山易 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就是指习惯,好的习惯不仅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可以使一个人学有所成,相反,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尤其要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写作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堂上学习有限的几篇范文,或凭老师孤立地进行知识传授和写作知识的单项训练是不可能完成它担负的使命的,它必须依靠学生广泛涉猎,长期积累,不断实践。这涉猎、积累、实践,靠的是什么?靠习惯——长期养成的习惯。
许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都曾对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动的领导者。”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文教学时,一再强调:“凡为教者,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里所谓“不教”指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解;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批改。”叶老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规律,这是何等深刻的见解。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依靠为独立,变低效为高效,最后,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作文教学目的。必须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深知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经常感到学生观察能力低下是作文水平均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曾经有一段时期,教师们以为学生写作找不到素材仅仅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历”。于是“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高接触生活”一时成为一个响亮的作文教学主张教师们纷纷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和体验,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写作,时隔不久,教师们痛心地发现,接触生活并重未能使作文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困难并非由于是缺少生活经历,而是对生活视而不见,当我们反思这一状况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学生们对生活视而不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几乎没有启发或提示学生观察生活未必只能全面,其实也可以观察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或从某一角度观察即可。例如,观察春天,未必一定要观察春天的方方面面,而仅观察其中一个方面也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或段落,万紫千红是春天,一片春叶是春天;一池春水蓄满春,一枝红杏也报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根据事物的不同,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同的观察习惯,采用适当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而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2培养学生良好的构思习惯
构思是作者从事思考的过程,它包括确定作文目标、产生作文内容和组织作文内容等因素,而在我们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干预和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作文命题者是教师,作文指导后是教师,作文的批改者也是教师,作文讲评者还是教师。如果说学生必须按照相教师的命题写作文,还体现了作文教学的计划性的话,学生在构思之前必须先接受老师的指导则违反了创造的规律。作文是一项他造性活动,创造想象在作文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想象是一种独创的过程,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立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积累和知识经验及其记忆表象的不同,因此想象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性,一个人的个性倾向对想象有关明显的制约作用,可见学生自由的独立构思在作文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倾向不同,教师在作文前的'指导中变相地要求学生按同一模式写作文,是十分错误的,更糟的是,不等学生构思 ,教师就对文体要求、语言运用、构思立意等进行多方启发、指导。
指导学生本来可能产生的想象都可能消失,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在谈到作文指导时说:“如果把指导变成喋喋不休的帮助,就可能掠走新颖的形象,吓退学生智慧中所产生的那种独创的有趣想法,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前苏联教育家的观点提示我们对作文前指导作更深入的思考,甚至有必要重新认识它的意义,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作文指导时以教材中(或其它资料)的名家名篇为蓝本,对学生提出过高的写作要求和过多的写作规范(包括立意、选材、语言运用、写作技巧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单飞,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独立地完成构思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
人们为了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的目的,必须借助于言语这一交际工具,来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言语表达就是人们利用言语表达思想的心理过程。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思想在用言语表达出来之前,别人是无法感知的,只有借助于言语这个工具,思想才成为真正的现实。言语表达,主要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言语的表达,口语的表达即说话,是将说话者头脑中要传达的意义转换成声音,这些声音由具有一定句法结构的语音序列构成,能让听话者听到。书面言语的表达,是指人们利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写作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语表达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锻炼,为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具有再创造的特性。所以,学生良好的言语表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
其次,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于“能说不能写”的学生,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工作记忆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力争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图式,加强信息记忆和提取能力。对于“能写不能说”的学生,应鼓励其多参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比如课堂演讲、口头作文等等,提高其自我监控能力和短时转换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是自己先批改作文,然后,学生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修改作文。有的的教师则要求学生在教师未批改的前提下自己修改作文。这种差别关键在于,在作文训练中是单一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还是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这种差别意味着作文教学力度和速度的差异,也直接作文教学的质量,因为修改文章的能力本身就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义初中教材对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有专门的要求。然而,九义初中语文教材在近十年的使用过程中,学生修改能力的培养并未受到教师广泛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加之题海无边,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已属不易,反复修改作文几乎不可能。因此,本应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作文修改由教师“代劳”,学生作文的自主性在一次流失,作文能力训练也缺了“半壁江山”,作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从教以来,主要从如下方面指导学生自己批阅作文:⑴格式是否正确;⑵卷面是否整洁;⑶有几个错别字;⑷有几处病句,如何修改?⑸标点有几处明显错误,如何修改?⑹看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集中;⑺看文章的选材;⑻看文章的结构;⑼看表达方式;⑽看语句是否简练、通顺、准确;⑾是否有真情实感。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有如下五点好处:⑴能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要求;⑵能从别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⑶能让学生角色互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⑷节约教师批阅作文的时间,更好的研究教材教法;⑸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改中,不应仅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而应该更新观念,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放在重要的位置,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化,学生写作的自觉化,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作文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2]《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 张承明着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