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联觉”带我们走“进”音乐世界
让“联觉”带我们走“进”音乐世界
让“联觉”带我们走“进”音乐世界
马晶晶
(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
摘 要:如果将听觉与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的活动联系起来形成“联觉”心理,让声音这门艺术能够表现形象、场景、情感、情绪、思想等,并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关键词:联觉;情感体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不如绘画、雕塑那样直接描摹表现对象的形体,也不像文字能直接表达所见所思,这一特征决定了音乐的音响效果只能给听者提供完全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正是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和非指意符号性在学生与音乐之间形成一道很高的门槛,学生很难走进音乐的大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音乐鉴赏课旨在教会学生“聆听”音乐,重在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笔者认为,如果将听觉与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的活动联系起来形成“联觉”心理,让声音这门艺术能够表现形象、场景、情感、情绪、思想等,并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让学生不只是走“近”了音乐,而是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
一、运用“联觉”心理欣赏音乐的缘由
每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作曲家丰富、复杂、细腻的情绪与情感。喜、怒、哀、惧是人的四大情绪,在个体发展中,情绪反应出现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试想一下:“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人,他会产生这些情绪吗?”显然不会!那为什么我们会有?是生活!生活让我们体会到人间温情与社会疾苦,正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各种社会热点等等都会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情绪及情感体验。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即源于生活”,这一理论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与思索——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那些经典伟大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甚至感动全世界,正是因为作曲家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那些普遍被人们认同的事物与情感,他们运用全部感官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将之通过音响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大众的共鸣。
生活中我们常使用和听到这样的语言:“字(听觉)正腔圆(视觉)”“歌声(听觉)甜(味觉)美”,“声音(听觉)尖(触觉)锐”……心理学上将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称为“联觉”。“联觉”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感觉反应,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当欣赏者对音乐音响的心理体验与贮存在大脑中的某一对象的刺激曾经引起的心理体验形成契合关系时,在欣赏者的体验中,音乐便与某一对象发生了联觉。因此,我们为什么不从生活出发,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和经历运用“联觉”心理来对音乐进行情感体验呢?
二、如何调动学生的“联觉”心理欣赏音乐
1.设计“联觉”活动,调动学生的“联觉”心理
以教材第一课《学会聆听》为例,通过聆听音乐片段,认知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高、音值、音强、音色,学会用音乐的要素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1)通过对问题一:“高音和低音让你体会到什么样的视觉感受?”的讨论,说明声音的高低能够引发视觉和情绪的感受与体验。
(2)通过聆听,完成几张表格。(黑体字为学生补充的内容)
问题二:“你觉得以下哪段音长?哪段音乐视野开阔哪段充满动感?
音乐片断1:《草原小姐妹》第一主题(小快板)
音乐片断2:《草原小姐妹》第二主题(行板)
学生齐答:前者音短,后者长。前者动感十足,后者宽广。
问题三:“如果让你表达很大的力量,你用强音还是弱音?”
学生:“强音。”
问题四:下面哪段音乐离你远?
音乐片断3:冼星海《保卫黄河》前奏
音乐片断4:冼星海《黄水谣》尾声
学生答:“后者”
问题五:如果你是一位音乐编辑,现在请你给丝绸围巾广告配乐,你会用哪段音乐?为什么?
音乐片断5:长笛演奏片断
音乐片断6:大提琴演奏片断
学生:“前者”。因为前一段音乐音比较高,听起来有种飘逸的感觉,而后者音比较低沉,给人沉重的感觉。
由此可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很轻松地完成了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的认知与理解,而且还能将表现视觉的形象、空间大小等非听觉性的内容与听觉感受相联系,在自我聆听的“实践”过程中运用“联觉”知识感受到世界各国经典音乐作品片断中作曲家如何表达抽象的空间形象和情绪变化。
2.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联觉”心理,试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与认知
以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
(1)提问:“要表达“悲”的思想情绪,你会选择快速还是慢速?旋律线条上行还是下行?
学生答:“慢速,下行。”
(2)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主题旋律,参照乐谱对比一下自己的感受与演奏的`意图与音效是否一致。
通过对照,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虽然没有乐谱上标记的那么细腻到位,但出发点与作者是相同的:这段音乐曲作家运用了慢速及下行旋律塑造出悲观的情绪。学生特别有成就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他们都很主动积极地调动起自己“联觉”心理,耐心专注地继续聆听,有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走“进”音乐之中去探索音乐发展变化的兴趣。
三、聆听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试着启动“联觉”心理,感受、理解音乐
以苏格兰风笛曲《优雅》为例:
1.聆听乐曲,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完成以下表格(黑体字是学生补充的内容)
2.聆听同名歌曲版本
3.作品介绍
Amazing Grace(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也是一首福音歌曲。词作者英国牧师约翰·牛顿本是一名黑奴船长,无恶不作,后来反而沦落非洲。在一次暴风雨的海上,他蒙上帝的拯救,于是决心痛改前非,奉献一生,宣扬上帝的福音。歌中充满了他对自己过去贩卖奴隶的悔恨和对不计较这些仍赐福于他的上帝的感激之情。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它流行得越来越广,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人们祈求和平的经典歌曲。歌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忏悔、感恩、赎罪、重生,在任何庄严隆重的场合、在仪式上、在很多流行音乐唱片里、在国家级的典礼甚至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上,你都能听到这首圣洁、祥和、庄重、优美的歌曲。
学生看到这些文字后像吃了一剂定心丸,自己听辨后的感受被肯定,同时他们觉得音乐真的很神奇,1、2、3、4、5、6、7居然可以编织出让人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心灵碰撞在一起,走“进”音乐其实也并没那么难,音乐可以传达出用文字无法表达透彻的内容,它丰富、饱满、细腻、微妙、动态,那么即时地能够表现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学生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按照作曲家铺设好的音调展开各自情感和情绪的联想,直射心灵深处。
这一系列听辨告诉我们,作曲家正是以联觉的心理反应机制为依据,充分把握了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才成功地实现了音乐表现的目的。听者,也正是因联觉对应关系的作用,在听觉的感受中,实现了对作曲家表现意图的理解。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运用联觉的心理,不但能提高音乐鉴赏课堂教师教的效率,还能够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很大程度的调动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逐步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探索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周海宏。音乐何需“懂”[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