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凸显语文本色
语文教学凸显语文本色
语文教学凸显语文本色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庞 余
【摘 要】语文教学改革在取得一系列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同时,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新的不足。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各种教改途径和方法的推广、应用,只有努力克服这些不足,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搞“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凸显;本色
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单向、趋同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滞碍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严重地削减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课本知识学得不错,但动手能力、创造性和灵活性较差。在发展、提升语文教学,秉持、继承先进经验措施的同时,要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加以克制、改进,以使语文教学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语文本色之一:课堂之境不能脱离文本之境
语文课堂教学有先天不足之处:它在对语文知识与能力加以规范化、简洁化、系统化的同时也失去了鲜活的言语情境;而缺少具体情境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是僵硬的、失效的。于是,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时根据文本特征和学生状况而引入、再现、创设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辅助学生学习的外在行为,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因为学生在进行学校语文学习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与经验,而教学中的“造境”也只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课堂造境虽然可以增添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的厚度和深度,让课堂立体化,但不能脱离文本之境。脱离了文本之境的课堂之境不仅起不到辅助作用,反而会破坏原有的文本之境,使语文课失去应有的本色。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文本,课堂造境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出原生态的文本情境:课堂情境的基调往往由文本情境基调决定,什么样的文本情境就应该营造出与之匹配的课堂情境;课堂之境要顺应文本之境,文本之境要与课堂之境打通。实践证明,课堂情境与文本情境越是高度的统一,越能叩击学生的心灵,越能更好地走进文本。
二、语文本色之二: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双重兼顾
扎实过硬的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得以锻炼、提升的基础,也是语文素养的涵盖面之一。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语文知识、对生活中学得的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进行提升、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对语文知识的传授、讲解、积淀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一些偏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语文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语文知识,而把语文能力训练错误地认为是语文教学中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殊不知,语文知识与能力向来是一个统一体,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识形成能力,能力训练促进知识增长。
为了学生能适应未来世界发展变化的需要,语文教学强化能力训练理所当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潜力、竞争与合作技能、多元信息搜捕、筛选并加工、归档能力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训练的,但这只能视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试想,一堂语文课涉及的修辞艺术,颇有意味的'标点符号,表达方式等都不讲或极少地讲,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因失了语文知识这一根基而又从何谈起呢?语文课堂本色又从何凸显呢?因此,在强化语文能力训练、摸索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的同时,应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序列,以使语文教学从零敲碎打似的单项突破走向整合性、全面性,从而真正呈现出科学性。
三、语文本色之三:情感体验与语言品味同步进行
语文学习需要有敏锐的情感体验为基础。语文素材中表现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会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也随之高尚起来,作品中的情境最终也可以生成为学生个体的体验,但是,语文教学只有情感体验是远远不够的。语言是构建语文素材的基石和源泉,任何文本蕴含的美都是通过语言流露出来的,舍弃了语言品味,就不可能真情地体验到作品的美。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显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出现弱化语言品味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语言品味有一定难度,其魅力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学时弱化语言品味的理由,相反,应该突破这一道难关,多一些引导,多一些策略,把意会的变成能言传的,从而实现品读上的点面结合,或许会产后意想不到的生成之美。
以学习运用语言的规律为中心,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品味,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因此,注重情感体验的同时,不弱化语言品味,既是语文本色之需,也是大语文学习之需。
四、语文本色之四:在教材课例基础上拓展语文素材
语文现象随处可见,语文知识随处可学,语文能力随处可练。语文学习的素材的确很宽泛,语文学习的领域也的确很广阔,语文学习要想取得良好效果也必须拓展语文素材,积极地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而忽视了教材课例。教材课例应是学生语文学习之道选,在学习教材课例,深挖其内涵和精髓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拓展语文素材才有价值和意义。
大语文有三个课堂:一是课堂上和课本里的语文学习,二是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中的语文学习,三是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中的语文学习。因此,我们在拓展语文素材之前,一定要器重、看重、珍重教材课例,并让它与来自各个领域的语文素材一道,相互融汇,互相包容,共同借鉴,既还原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又促进学生学习尽可能多的语文素材。
五、语文本色之五:教师好的语文功底提升学生好的语文素养
教师激情四射的教学语言,对文本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一手漂亮的板书艺术,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精深的教学造诣等等,将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产生多大的影响,将会给语文教学注入多大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这样说,教师语文功底越好,越能凸显语文课堂的本色,越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换言之,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厚实的语文功底。
对于一个语文素养比较高的学生,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影响他的诸多因素之首便是“一位好老师的诱导”,而好老师的标准首先就是要有好的语文功底。大语文学习强调多途径、多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无凝是对教师的语文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语文教学凸显语文本色是语文学习的规律与要求,在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的今天,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改策略,也不管怎样进行教改实践,语文本色是不能被忽视的,有了本色,语文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搞“活”,语文学习也才能真正地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文兰森编着。《语文导创学探索》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