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通用8篇)
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通用8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 篇1
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其表现领域更体现出一种技能性特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笔者认为音乐课除了单纯的教唱和欣赏之外,还得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音乐创造。
一、从音乐教育的价值中找问题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教师可能太专注于书上知识性的东西。上课时总是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而且没有注意到与学生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这可能就是在音乐课堂上为什么会变成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且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的原因吧!不能说全部音乐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几首歌,懂一点乐理知识,掌握一些音乐技能。虽然说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包含这些内容,但如果仅仅只是这些的话,那么目的就显得太苍白了,从音乐教育的价值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音乐教育的目的远不止这些。
美国《艺术教育家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了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做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实践活动是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音乐实践活动提供了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音乐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音乐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音乐指导。教师在音乐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要做到以上目的,首先得从音乐实践出发。因为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能重在“师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以至于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听众。音乐课应该是一种气氛活跃的学科,如果教师能够放下架子,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平等,在课堂上与学生多沟通,进行互动,多给他们一些音乐实践的机会,那么就势必增添了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在合作、思考中学,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湘教版高中音乐《演奏》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在乐器家族中寻找你的朋友》中的第二节课“笛子”,本单元的宗旨是由竹笛的欣赏和认识过渡到对中华民族乐队的认识,最后升华到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和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这节课属于演奏模块的内容,演奏模块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亲身参与演奏,直接地体验音乐,使学生能亲自去创作音乐的美,使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得提高。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名家名曲欣赏导入、竹笛学习,学生分组练习三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在课堂中设计了分组练习、模仿练习、音乐片段齐奏练习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学生吹奏比赛活动,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学生分组练习部分,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竹笛的兴趣。可见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课堂上非常之重要,所以作为音乐教育者的我们一定得重视音乐实践这个环节。学生是受教育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音乐知识传授,还是技能技巧的训练及音乐能力的培养,都必需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亲身参与大量练习和实践活动。给学生表现的平台,可以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此我们还得注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得鼓励学生的想象、创新精神。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是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挖掘学生主体活动的潜在功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新的知识,锤炼音乐思维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须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由空间。研究证明,学生受到的限制越少,体验的自由度越大,活动的自主性越强,其创造性发挥得越好。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参与快乐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沈建军在他的《音乐与超常规思维》一书中讲述对某个班的同学做一游戏:书上有三只鸟,一个顽童拿起枪对准其中一只射击,噗的一声之后,请问树上还有几只鸟?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当场愉快地回答说:“虽然他只打一只鸟,树上的鸟一只也没有了,全吓飞了”。但是有一位同学补充说:“在树上也可以有两只,他们很小,躲在窝里吓呆了,飞也飞不动!”全班哄堂大笑,笑得很开心。这就是一种音乐的超常规思维。前者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对于习惯性思维相应的中国俗语应是“想当然”吧!在许多情况下,认定某一事物及规律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用不着怀疑。天天看同一事物,听同一声音,很容易人云亦云,在毫不怀疑的情况下,绝不可能有再创造。
创造的出发点,就是对客观的一切事物持怀疑和研究态度,尔后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旋律的相互烘托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学生应该在聆听这首交响曲时,进行排他性和创造性思维,获得自己独特的音乐感受,这原本就是音乐实践中获得的震撼。但在现实音乐课堂中,学生听到了什么?其实笔者给学生的都是标准答案,根本没有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到底听到了什么。在不知不觉中,教师毫不留情地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扼杀了他们许多美妙的创造性思维,把他们本来可以张扬飞溅的想象力束缚在了教师给予的狭小的一成不变的固定空间了。
教师要通过音乐教学的创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此,要注意创造教学中的创作教学这个环节,要注重创作的“过程”,而不是注重创作的“成果”。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抓住音乐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也有多种处理,有多种理解。我们应当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 篇2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职高学生非常喜欢音乐,也渴望接受音乐教育,但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对音乐艺术的认识还显得幼稚、盲目,对高雅的艺术作品了解得也比较少,或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如何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状况,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作了一些探讨。
一、夯实基础,提高技能
职高生来自不同的中学,有些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开设音乐课,有些中学即使开设音乐课,也常被语、数、外等学科占用,有些中学把音乐课上成了单一的唱歌课,因此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系统性和延续性。在基本乐理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乐理知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越高,对音乐的感受就越充分,也有助于他们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反之,学生掌握的基本乐理知识越全面、越牢固,就越有助于他们在音乐实践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基本乐理的教学内容,边让学生感受音乐,边讲解有关知识,以此加深学生的初步认知和理解。以“速度及其音乐表现特点”一课为例,可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复习其他曾听过的速度变化较明显的歌曲,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音乐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并由浅入深地讲解速度的定义、标记、用法以及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基本乐理教学不能光讲不用、学用脱节,只有随学随用、学用结合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随着学生运用基本乐理知识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对基本乐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深入,运用起来就会更加准确。
二、聆听音乐,强化欣赏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职高的音乐欣赏课上,总有一些学生不认真聆听音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更有甚者偷偷地用耳机听流行歌曲。学生喜欢音乐,却不愿意上音乐欣赏课,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欣赏课在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上缺乏新意。对于很多经典作品,学生不能直接参与演唱或演奏,不能有直接的感官体验。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听经典的民族音乐,多听高水准的世界名曲,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解析,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单纯的鉴赏覆盖还不够全面,教育内容应该是艺术实践、知识、技能三者并重的,要使三者有机结合,达到互相渗透的效果。可以利用学校广播多播放经典民族音乐和世界名曲,也可以举办一些高雅的艺术活动,如音乐会、电影欣赏等,在耳濡目染中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调整内容,激发兴趣
而今,流行音乐盛行,它已成为职高校园的一道另类的风景线,深深触动着学生年轻的心,一些流行音乐的歌手也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偶像。流行音乐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贴近生活,张扬个人的感受,因此深得青少年的喜爱,但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交响乐、合唱曲目、西洋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歌剧音乐等,都是比较经典和严肃的音乐,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几乎是空白。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增添一些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可以先深入到学生的中间,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在学生喜欢的流行乐曲中选择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素材,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如有很多学生比较喜欢周杰伦,教师可以选择周杰伦演唱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与学生一起欣赏、探讨和演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良师益友,育人育心
职高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自身形象和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因此,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于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尤其是教师的师爱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所以,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平时要多关心学生,与学生真诚沟通,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信念。总之,职高音乐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 篇3
一、认清教学误区,避免“专业教学”
(一)小学音乐课不等于音乐专业课
目前,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仍然存在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教学上,给学生进行纯粹的音乐专业知识灌输式教学,要求学生背记来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与负担,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了厌倦和害怕的心理。
(二)简单地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组)
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音乐方面的比赛、汇演,有的学校挑选少数学生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组进行强化训练,排练几个文艺节目参演,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又能出效果。但这种只重视少数学生的训练,会将大部分学生拒之音乐教育的门坎之外,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活动容易走向极端。
二、更新观念意识,承载教育重任
(一)树立大局意识
小学音乐教育是校园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育人功能,形成学校整体美育的教育合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强调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校音乐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确定和调整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与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开辟各种途径,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影响和促进学生的素质形成及个性发展。
(三)注重主体观念
学生是学习、体验音乐的主体,也是音乐活动、创造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方法与途径,变被动接受型为主动创新型,使学生将音乐教育内容与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真正成为音乐生活的主体。
三、改革音乐教学,强化创新能力
(一)提升音乐教学课堂
1用激趣的手段。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恰到好处地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课件、录像等,甚至光洁的教学用琴,配套的音像设备,生动活泼的教学挂图等,使音乐教室充满艺术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2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
3用舞蹈的手段。舞蹈教学可以吸引少儿的注意力,增强少儿记忆力,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少儿舞蹈很符合少儿好奇心强、好玩好动的特点。在少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舞蹈动作,将这些有趣、形象的节拍和动作信息记忆到大脑中,并很快用身体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们的高度注意,而经常反复的训练使学生们养成了高度注意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新潜能
1从创编节奏着手。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赋予音乐以活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创编节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美,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联系生活来创编节奏是学生最擅长的方式之一。通过联系生活来创编节奏这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创编节奏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2从创编歌词着手。创编歌词是学生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之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来创作歌词,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一首歌曲除了能用旋律表达感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就是歌词,从歌词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作为教师,何不让我们的学生也来创作歌词,通过学生的体验、感受来抒发他们的情感呢?
3从创编表演着手。可以说表演是学生最为喜爱的方式之一。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常常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表演才能的舞台。孩子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演,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此外,鼓励孩子大胆当好一名出色的演员,教师也要当好一位热心的观众,并及时地给予评价。
总之,在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材不应再是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的载体,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变换教学方式,使教材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应被看作是没有求知欲望的机械的受教育者,教师应大胆地创新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融会贯通地理解音乐。这样,音乐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喜欢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
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 篇4
一、研究高职院校音乐艺术实践模式的重要性
经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发展都普遍停滞不前,因为各方面教学计划当中的实践教学都存在片面性。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不合理,就导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课程。但,21世纪对音乐艺术生的要求更注重于他们的艺术创作潜能和情感、思维等方面,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更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发展。一个优秀的音乐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艺术素质。艺术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增强其鉴赏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艺术、学术和素质,学校就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这样才能从中查漏补缺,互相学习,才能使学生在学术知识、专业技能和艺术素质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高职学生只有充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竞争的时候多一份自信和筹码。因此,高职院校要更多地开展一些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在课堂的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并针对个人的缺点和不足进行指导。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借助演唱、弹奏等形式逐渐引导学生去理解音乐带来的感觉和鉴赏音乐的美,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继而让学生自己上台表演,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让某同学上去演唱一首曲目,并让其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当成是主角,感受这首歌的旋律为何是这样的,歌词安排的寓意是什么等。从这些方面慢慢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增强教学的效果。
(二)在课外进行艺术实践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利用课外的资源拓展知识面。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存在着选修课课时有限的问题,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资源。但是教师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选修课课时有限,就应该借助课外时间进行专业上的实践和学习。例如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源,学生可以自己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上互联网查找;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到一些培训机构去学习,这样不仅能增强自我的专业技能,还能结识更多共同兴趣的朋友。除此之外,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积极思考、懂得钻研。例如,老师在每一节课快要下课的时候就先提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或者是该节课内容的延伸,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回答,必要时可以给一些提示学生,让他们在课后自主思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成立校内的艺术社团。绝大部分艺术生都会被学校的一些艺术社团活动所吸引,因为这些社团举办的活动是他们展现自己才能的一个最好的舞台。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更多地让学生得到实践训练,就应该要着力发展学校的艺术社团,并请专业教师充当社团负责人,对学生的一些不足和缺点进行专业上的指导,使学生在社团里不仅可以得到艺术上的实践,还能增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对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社团里面除了有歌唱专业的还有各种乐器专业的,专业是歌唱的某同学加入该社团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学到一些乐器相关的知识。学校的艺术社团是校园里面最具吸引力的一个舞台,所以学校要重视对社团的支持,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展现自己。
3.举办校外的联谊活动。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能迫使人更好地进步和成长。因此,举办一些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艺术比赛,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去进行实践学习。学校可以参照目前电视台、网络等领域已经举办成功的各种比赛形式来进行校外之间的比赛,借助这样的互动模式提高学生的热情,同事,通过这样的比赛也能对学生在其音乐上的发展更加有利、更加自信。在音乐教学上,学生除了要学会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去表现自己,而与校外的联谊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音乐专业人士,高职院校应该多举办校外的联谊活动以丰富校园的课外生活。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培养,制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己。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应该举办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参与其中,从中学习到更实际的技能。
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 篇5
内容摘要:课外音乐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我们要充分了解高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意义,明确高校课外音乐活动存在的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关 键 词:高等学校 课外音乐活动 大学生 音乐实践能力 培养
高等学校开设音乐课除必修课外,还有课外活动及选修课等形式。所谓课外音乐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通过各种课外音乐活动,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如何在高校课外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高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意义
课外音乐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它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在高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音乐才能、特长。学生通过在课外音乐活动中不断锻炼,可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技巧、音乐表现、鉴赏、创作、审美、管理、人际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音乐艺术表演能力和鉴赏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
(二)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外音乐活动实际上是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技能付诸于实践的行动。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在高中时只重视文化课学习而忽视对音乐的学习,当他们进入高校以后,单纯依靠高校的音乐课堂教学难以顺利实现大学生音乐美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鼓励和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合唱团、舞蹈队、吉他协会、管乐队等课外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这样,可以巩固、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在教育教学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校都在为建立一个浓厚文化氛围的环境寻找空间,想努力通过艺术成就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吸收有才能、有水平的高级人才。例如,当一所高校的音乐文化取得省级、国家级的奖励时,这所高校的声誉、知名度就自然地扩大了,这标志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许多高中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大学,成为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求之不得的理想单位。
二、高校课外音乐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课外音乐活动组织和参与形式是灵活多样的。目前,各院校一般都针对学生开展很多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外音乐活动,然而,开展这些课外活动仍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有些学校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受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不少高校音乐教师缺乏对高校课外音乐活动的认识,依然不能把音乐课外活动提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他们在课堂教学上尽职尽责,但对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缺乏热忱和关心。
(二)学生参与面窄
当前,有些高校开展的课外音乐活动主要以音乐单项活动为主,对学生的要求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评判的。这类比赛对于发现和培养尖子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大多数在专业上不拔尖的学生甚至是没有系统受过音乐训练的普通大学生很难参加到这样的队伍中来。虽然有其他集体性的课外音乐活动,如民乐队、舞蹈队、合唱团等,但这样的团队招收人员也是有限的,一般是以面试的形式选拔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只有在某一方面拔尖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此类课外音乐活动。这样,课外音乐活动实际上只是成了培养尖子生的摇篮,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还是被拒于音乐学习门槛之外。
三、提高大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措施
音乐实践能力必须在音乐活动中进行。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在高校课外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
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必须提高高校领导者和音乐教师的认知,使他们更懂得高校开展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课外音乐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文艺排练、演出,举行各项音乐技能技巧比赛,教给学生舞台经验、比赛经验,让学生能真正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指导
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必须加强音乐教师对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把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认真制订学生课外音乐活动方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音乐活动内容有机结合,确保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使他们真正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将自身的音乐实践能力提高。
(三)扩大学生参与面
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必须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扩大学生参与面。以“面对全体学生”为宗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课外音乐活动,以适应不同特长、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适合自己的课外音乐活动中去,并把学生课外音乐活动成果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参与课外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四)多开展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
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必须多开展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既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多科知识与技能融合吸收,又利于综合能力的锻炼。
总之,高校课外音乐活动是高校课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老师应在搞好音乐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落实开展学生课外音乐活动,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措施,认真总结,取长补短,不断在音乐活动中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 篇6
乐理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学习的入门课程。学习乐理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乐理中包含了大量中外关于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论论述,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音乐的内涵进行了诠释,是引领音乐从“唱歌”向“艺术”过渡的重要媒介。因此,在师范高专音乐专业乐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音乐论述与音乐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体验相关理论的形成及其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巩固学生的乐理基础,提升学生对音乐内在的客观认识。本文基于师范高专乐理教学对音乐论述的渗透及其与音乐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乐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乐理是师范高专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音乐学习的奠基,知识体系也比较庞大。概括来说,乐理教学以音乐的物质材料——声音为基点,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为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一,声音。声音是乐理教学的切入点,音乐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完全依赖发声和听觉,因此,声音是为音乐体系的主体支柱,一切音乐理论和艺术研究都是围绕声音开展的。声音具有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四大物理属性,对这些属性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从声音到音乐的变化规律,是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二,高音。乐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突出音乐表现的基本方法,因此,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音调的变化都是音乐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器乐中,高音不同于声乐的音调,它代表了乐理的各种形式,主要包括:①音级、乐音体系和唱名,体现的是音高的表示方式;②音程,体现的是两音音高之间的关系;③和弦,体现的是高音与高音的叠加;④调式,体现的是有规律的高音排列;⑤音律,体现的是音高的客观标准及其产生过程。第三,音量。在音乐理论中,音调包含了三个不同的主观属性,即音量、音调和音色,其中,音调又是区分音量的重要标杆。器乐或声乐在不同音调上强弱程度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一种主观感受,而这种感受即是音量的变化。在表现音量时,强拍和弱拍循环重复所形成的时间周期,是为节拍,节拍是乐理的基础,因此,音量也是乐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第四,音长。音长是声波的延续,也是表现节奏的重要媒介。节拍和节奏密不可分,其中,节奏主要由音长来表现,而音长是将不同长短的音组合起来,表现音乐的外在框架;节拍则以节奏为基础,既有实质性的音色和音量表现,又有主观性的个人感受。因此,音长是表现节拍和节奏的重要部分,也是乐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音乐论述在乐理教学中的渗透
在师范高专乐理教学中,音乐论述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中,“承前”是借鉴中外著名乐理文献为教学所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音乐理论的来龙去脉;“启后”是引导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中创新,既传承乐理文化,又发扬乐理精髓。音乐论述是音乐的理论性描述,古今中外音乐名家所提出的乐理观点,是基于音乐理论相对统一的大背景之下对音乐艺术外在表现的论述。这就说明,音乐论述在乐理教学中的渗透应立足于乐理学习与视唱练耳训练的结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研究和总结音乐论述,培养学生对音乐内在属性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器乐或声乐的外在表现力。对于音乐论述的渗透方法,教师可采用音乐论述与乐理教学结合的方法,将教学内容与音乐论述进行对比,通过音乐论述反映教学内容。例如,将维瓦尔第的《四季》分解为几个小段,对应乐理教学不同的环节,在实践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学习声音的四个物理属性,以《四季》为“样板”向学生展示。《四季》共分为四个主体部分,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春》的曲调经历了三次变化,呈快板→广板→快板顺序排列,《夏》部分则由不太快的快板转急板,《秋》由快板转柔和板,再转快板,《冬》由不太快的快板转广板,再转快板结束。第二,乐音体系教学,融合《四季》的曲式结构。《四季》每一乐章都是从开始处呈示音乐的主题,同时将主题贯穿乐章,偶尔有简单的重现。在结尾设计上,采用一组乐器或独奏乐器再现主题,从而形成与副部鲜明对比的一个插部,在乐章中间部分的主题呈现,则采用独奏乐器进行简短的再现。这种结构形式在《四季》的整个乐章中都有所体现。第三,学习音调,以《四季》的调性布局为例进行展示。从调性布局上看,《四季》的开头部分导入音乐结构的主调,既为了概况乐章内容,又是为了巩固转调之后的调性。在每一节乐章的中间部分,至少有一些旋律会短暂停留在新的调性上(属关系调),而其他部分则建立在近关系调上,在插段部分运用新的调性。从整体来看,《四季》已经初步具备了维也纳古典乐派调性功能的雏形,如第一乐章(春)的调性关系布局为:E大调—B大调—c小调—E大调。第四,学习音长、音色、节拍、节奏等基础理论,以《四季》为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准确的说,维瓦尔第对“Ritornello”的运用极为熟练,在每一乐章中,都会将小的音群应用在Ritornello开始的主题部分,长度上一般为2小节或4小节。在《四季》的各个乐章中,这些音群既能够单独应用在后面的音乐中,同时也能够与新的元素相融合并再次应用于Ritornello。双主题表现形式是维瓦尔第在《四季》乐章中的一大创新,他将《四季》乐队的独奏和全奏反复交替演奏乐章中的某一主题,或利用独奏插部部分演奏相同的主题,从而形成全新的主题结构,从而使乐章更紧凑、连贯,富有生机。
三、音乐论述与音乐实践的结合
严格来说,音乐论述也是乐理教学的一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交往的过程、互动的活动,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简言之,就是师生之间“有科学并意义的交流与互动”。那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音乐论述是为其间的媒介,联系了整个互动的过程。互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在师范高专乐理教学中,互动也是音乐论述与音乐实践的互动,是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多元互动,强化音乐基本功训练。学习音乐非常考验学生的演唱技巧和基本功,如关于二声部旋律、音色、音区的教学,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对于主旋律的声部一般学生很快就可以听出来,稍加练习即会唱。但二声部促使另一个旋律突然加入进来,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听觉上的混乱,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二声部旋律音高相对来说要低一些,对于初次接触二声部的学生来说,声音分辨上会有一定困难。对此,教师需要参考音乐论述,教会学生“听”的方法,如在教“草原之歌”时,通过歌曲的反复播放,让学生用耳朵去寻找“象老牛沉闷叫声”的一种低层声音,让学生学会应如何去听二声部。第二,引导学生从难到易练习。学生们在音乐学习中,总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先听到、唱到、学到的旋律印象会更加深刻,因此,可以适当调整练习顺序,将较为难学的二声部放在练习的第一步,让学生做发声练习或者是模唱,学生掌握熟练后再进行一声部的练习,让学生形成“合唱练习越来越容易”的印象,使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如此,则使音乐实践与音乐论述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本功,更提升了学生演绎音乐时的表现力。结语总之,在师范高专乐理教学中,音乐论述既是一个载体,又是一剂“灵药”,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躁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怀着兴趣与期待去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科学组织,精心设计,强化音乐论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运用,才能切实打造高效教学模式,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 篇7
摘要:我国高校舞蹈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得到足够的锻炼。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塑造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形体训练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在音乐课教学中,舞蹈形体的训练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与音乐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融合音乐和舞蹈,因此本文主要开展对高校舞蹈形体的训练技巧和细节进行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舞蹈形体训练;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思考
舞蹈形式训练是指学校在美育中为学生提供的舞蹈活动和舞蹈课程。世界各地的音乐学校都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把舞蹈形式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设置舞蹈形体训练,是必须为音乐教学增添的一个课程,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基本的音乐舞蹈形式的训练。根据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政策,培养具备音乐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
一、音乐课教学中形体训练的特点
(一)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在中国古代,一些文献资料的记载显示音乐与舞蹈的表现形式都是在一起的,方式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观看了许多舞蹈表演,有音乐伴奏、舞蹈表演和音乐表演中,从更深角度分析,最原始的音乐形式是舞蹈。
(二)音乐专业学生缺乏舞蹈基础。总结近几年我国音乐教学的发展形式,教学往往是从初中开始的,这些初中学生往往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舞蹈训。由于我国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中小学生都缺乏专业的舞蹈和音乐教育,他们自己的条件较差,所以对学生初中音乐教学进行舞蹈形式的训练非常重要。根据在学生舞蹈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分析学生心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舞蹈能力,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运动的极限,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挖掘学生能力,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和舞蹈形体。
(三)舞蹈形体训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一些音乐家、舞蹈家都是在小时候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和舞蹈教育。许多学生学习都很努力,成绩不错,基本上具备了各种技能的表现能力,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但在一些节目表演中,大多数学生看到台下坐满了观众,都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瞬间忘记了自己平时所学习的各种登台表演技巧,甚至最紧张的时候连一句台词都说不出来。患有一些学生在登台表演的时候,肢体比较僵硬,显得不自然,有拘束感,舞蹈形体和音乐节奏搭配不上,这便影响到学生的表现力,更严重的甚至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形体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知识,熟记上台表演的形体要领,充分发挥表演的才能,从而登台表演更急流畅,增强自信心。
二、舞蹈形体训练对音乐学专业的作用
(一)舞蹈形体训练促进学生掌握歌唱姿势。舞蹈形体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唱歌的姿态,同时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姿态才是歌曲唱好的关键,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设置舞蹈形体训练,可以用简单的舞蹈动作来配合唱歌,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表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因材施教,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通过适合自己的舞蹈形体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释放激情,将最好的表演呈现出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青藏高原》《青春舞曲》,可以帮助指导学生发声练习。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注意“字正”才能“腔圆”)教师范唱,并讲解与欣赏版中的不同,指导学生轻声跟唱,指导学生再次连唱歌曲。
(二)形体训练丰富了歌唱表演。在舞台上歌唱它不仅是唱,而且还需要使用某些身体动作来显示歌词的情绪。通常,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歌词的正确性,音乐的形式也增添了表现形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形体训练对提高学生歌唱技能的作用。歌唱表演与形体艺术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形体艺术是歌唱表演的催化剂,同时有利于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一般受过形体训练的演唱者不仅身体十分协调,同时也更能掌握现场的节奏和气氛。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展开形体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模仿能力十分有必要,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才能够提高他们对于现场表演的节奏把握,控制舞台气氛,调整自己演唱的呼吸频率。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声乐表演与形体表演相结合,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掌握良好的演唱技巧,同时也要具备形体表现能力,形体训练配合音乐,有助于学生掌握空间感觉、运动知觉、之以礼以及表现力。也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及对音乐、舞蹈的兴趣。让同学们了解,形体训练会对同学们的神经系统发生系列刺激,提高中枢神经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对舞蹈艺术中的情感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键入舞蹈形体训练,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纷纷展开形体训练,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会舞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形体训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人生中发挥出更多的才能。
[参考文献]
[1]赵晓敏.舞蹈形体教学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04:37-38.
[2]张丽娟.探析高校大学生形体舞蹈训练的科学引导和防护[J].音乐时空,2012,05:114.
[3]刘寒冰.浅谈舞蹈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J].艺术品鉴,2011,02:265.
[4]李丽.舞蹈形体课教学研究[J].参花,2012,11:150.
[5]平心.论舞蹈及移情—兼谈舞蹈艺术的表情说、表现说和体现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4.
音乐实践是音乐课堂的灵魂论文 篇8
摘 要:音乐课是构成学生思想、情感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音乐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让音乐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与领悟,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最愉快的学习乐园。
关键词:音乐;主体;多媒体教学;音乐资源
音乐课是构成学生思想、情感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培养“四有”新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让音乐放射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探究与深思。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关于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使他们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挥他们内在的潜能和优势。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增强对音乐艺术的体验,在情感的指导下,去领悟音乐,去细细体会和品味音乐所蕴含的意境。这样的话,不仅能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力跟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独自鉴赏音乐的能力和感悟力。
比如,在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聆听《黄土高坡》《信天游》等著名西北民歌,这些民歌高亢、粗犷,同时节奏比较简单、明了,适合学生现阶段的音乐鉴赏水平。我要求学生在歌声中展开合理想象,细细品味这些歌曲背后体现的意境和文化。最后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漫天的黄沙,还有的学生说似乎穿越了历史,领略了西北的无限魅力跟风情……
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这就促使他们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指导下,自主展开想象,去领略和体会西北独特的文化和风情,不断提高自身在音乐上的感受水平和鉴赏能力。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手段将知识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教学知识,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草原民歌”的时候,我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有关草原的画面: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羊群如白云朵般点缀在草地上,雄俊的骏马奔驰着,星星点点的帐篷散落在其间,形成了一幅壮阔、辽远的草原美景。这个时候再配上雄浑、嘹亮的草原歌声,学生瞬间就会被这浓浓的草原气息所感染,对草原的风土人情、文化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学生在观看画面、聆听歌声时就可以轻松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具体事务,这对展开音乐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领略草原民歌中所蕴含的感情和意境有极大的帮助。
高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利的时候,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的不良影响。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应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音乐的魅力与风情。但是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比如,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经常用视频播放音乐作品取代教师的演唱与伴奏,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跟沟通。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料的时候往往会更多地关注画面效果,而削弱了对音乐作品本身的体验与感受,这样一来,就很难培养学生形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就会严重阻碍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学生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下降。
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等教辅设备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并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合理安排、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使其尽可能发挥最大的良好作用。
三、合理安排音乐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学生在唱流行歌曲的时候,兴致盎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等到演唱一些经典民歌、红歌时,则味同嚼蜡,难以下咽。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又当如何处理呢?
其实,流行歌曲是一个很大的音乐宝库,它的风格多变、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又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群体中自然会受到欢呼和热捧。因此,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引用那些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让教学在优秀的流行歌曲中轻舞飞扬。比如,在学习“乐坛新区”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引用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和《蜗牛》作为补充教材。《听妈妈的话》这首歌曲,前半段鼓励小朋友要听妈妈的话认真努力学习,后段则表达对妈妈最深最浓的爱。歌词简洁明了、浅显易懂,在温馨动人的感觉中表达了对妈妈最真挚的爱和感情;《蜗牛》则教导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颓废,要乐观进取,坚韧不拔,这样才能看到阳光和希望。像这类优秀流行歌曲,我们音乐教师应当大胆引用,合理教学,充分发挥音乐作品在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塑造作用,培养学生在情感、道德上的更好发展和进步。
针对经典民歌、红歌、老歌等,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策略,不应只局限于歌曲原先所有的曲调和演唱唱法,而应该“老歌新唱”,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带给学生更好的听觉感受。
比如,在学习“独特的民族风”时,我会让学生听一些《沂蒙山小调》《南泥湾》等经典民歌、红歌。这些歌曲承载了我们革命先辈的奋斗岁月,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那段峥嵘岁月可能稍微有点陌生,但是经过新创作、重新改编翻唱的新民歌、红歌,不但缩短了年轻人与那段岁月的距离感,更重要的是新唱法里糅合进了更多的时尚和流行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从侧面反映了如今的年轻人也正努力实现与老一辈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欢迎。
总之,音乐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资源,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与领悟。
音乐课是构成学生思想、情感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培养“四有”新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音乐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充分发挥音乐作品在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塑造作用,培养学生在情感、道德上的更好发展和进步,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最愉快的乐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