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15篇[优秀]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论文15篇[优秀]

语文教学论文1

  一、拓展同类材料,在比较中开阔视野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选取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阅读。或比较,或拓展,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表现手法的理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比如,学习《晏子使楚》一文后,让学生去读《晏子数罪》。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晏子春秋》中的故事,都适合小学生阅读理解,都反映了晏子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又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诗句的积累,逐步形成识记体系,便于学生记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对同类主题或同类内容的诗句进行拓展延伸、归类比较,有利于学生积累古诗词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引导学生拓展写雪景的诗句,写惜别之情的诗句,写思乡之情的诗句。此外,我们可以按照季节将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进行延伸归类,也可以按照自然景物归类延伸写出山、水、日、月的诗句,还可以按照自然生物归类写出花、鸟、草、虫的诗句等,这样使识记的诗句通过拓展后,形成一个识记网络,运用时可以信手拈来。

  二、拓展故事情节,在阅读中激发兴趣

  这类拓展一般适用于一些节选自长篇小说的课文教学,这些长篇著作大多是经过岁月的淘洗后流传下来的经久不衰的'文字,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而节选的课文往往是最精彩的部分,学生除了阅读课文外,还应该接触原著,全面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揣摩语言特色,学习文采精华,吟诵其中的精彩篇段,感受名著魅力,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小学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名著,以《三国演义》节选的课文《草船借箭》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拓展了相关内容。

  一是与诸葛亮有关的其他故事情节:《三顾茅庐》《空城计》,作为语段阅读在课堂上阅读练习,更多地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是其他精彩的故事情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气周瑜》《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指导阅读,了解整部《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梗概,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长篇小说的节选课文时,通过拓展阅读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经历,品味赏析精彩语言后,学生对拓展阅读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他们的语文知识积累、文学基础的积淀有很大帮助。

  三、拓展传说典故,在了解中领会主题

  拓展典故,这主要是针对古诗词的教学而言。拓展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了解典故的来源和意义,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重心,深刻领会诗中的含义,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比如,我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诗时,就拓展了两个典故。在学生回答“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问题前讲第一个典故: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志和就是皇帝给他取的名。后来因得罪高官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着游历生活,常年不回家。后来皇帝多次派人叫他再去朝廷做官,他都拒绝了。他哥哥张松龄想劝他回家,特地也用《渔歌子》词牌写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当哥哥,学生当张志和,对读两首词后交流“不须归”的原因: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作者不想回家,更不想回到朝廷里、官场中,只愿陶醉在山水中。然后再拓展第二个典故: 张志和垂钓时从来不挂鱼饵。有句话叫姜大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大公在钓鱼时钓来了一个周文王,后来他就跟着周文王当宰相报效朝廷去了。猜猜,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会有什么收获呢?

  通过交流,学生领会了诗的主题,张志和垂钓,钓来悠闲,钓来愉悦。也只有这样悠然自得"宁静闲适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再如,林杰的《乞巧》和刘禹锡的《浪淘沙(一)》都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李商隐的《嫦娥》用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拓展这些传说,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深入理解文本。

  四、拓展随文练笔,在表达中培养能力

  随文小练笔,内容紧扣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有效激发阅读和习作的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立足课堂,科学利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手法,体会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合理拓展教学资源,精心设计随文小练笔。让设计独到"安排合理"落实有效的随文小练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一朵艳丽的花朵。

  例如,《穷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渔夫和桑娜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有的学生说,他们的生活仍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非常乐观,大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有的学生说,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非常懂事,长大了对渔夫和桑娜很孝顺。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把所思所想写下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练笔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总之,文本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高效。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教学节奏中,使原本离学生很遥远的故事来到了身边,使原本不甚理解的情感充溢了整个课堂,使一篇篇单薄的文本幻化成一只只美丽的彩蝶,悄无声息地飞舞,拨动文中的情丝,飞进学生的脑海,也激发学生插上语文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所谓情感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情感教育必不可少,而语文学科本身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所以是情感育人的最佳阵地。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职院校;语文教学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高职院校的情感教育是指素质教育背景下,改变传统的压制或说服式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情感,使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感觉到情绪的愉悦和自我价值认同,从而实现个体情感的自我调控,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在国内,对情感教育理论和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仍属起步阶段,“情感教育”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唯理智教育”。“唯理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学习成绩与技能,漠视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健康稳定人格的培养,师生之间也缺乏正常、和谐的情感交流。大家都认为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使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最佳状态,要在教学过程中看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知自我价值,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同时,尽力去挖掘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自己、历练自己,发展个体的兴趣品质;注重因材施教,教育模式多样化,看到每一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价值,不遵循固定的程式,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高职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人文性,其宗旨在于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即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熏陶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和谐统一。比如,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小说的生动形象、诗歌的曼妙意境,也有散文的巧妙构思、议论文的精辟说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饱含情感地引领学生去解读与体悟,干巴巴的说教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所谓“文学即人学”,高职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使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高职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利他精神、同情心等丰富情感的基地,经过情感渗透,使学生与文章的主人公或者是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乐观向上的情感体验,顺利完成语文教学活动,并将在语文课堂上的理解和对语文课文的感悟带入到生活当中去,习惯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去看生活。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美及善的情感教育,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体验过后的情感更加多彩,让他们懂得爱的含义,延伸爱的'范围,用自己的能力去争取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去就业。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基地,我们语文教师要挖掘一切资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教育教学,从而提高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效果。

  三、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盛行,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呈现出新的问题。比如,为了毕业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获得高薪,很多高职院校的课堂把技能掌握、考试过关率放在了首要位置,一切朝分数看齐,学生在压力之下,两耳不闻窗外事,年轻人该有的朝气蓬勃、想象力、创造力都遭到了无情的扼杀,他们专业技能娴熟、考试分数较高,却远离自然,不懂人际交往,没有兴趣爱好,生活却变得枯燥、单调、无味,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好奇心,在课堂上自然也很难静心去品读作品、鉴赏传统文化之美。可以说,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机器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但同时也让高职学生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呈现出重实惠、重利益的思想,这是对高职情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冲击。比如,当前校园里有一句流行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短短十几个字折射出了校园作弊这一现象背后大学生复杂的投机心理。有的学生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做事情只要结果,不择手段,放弃了原则和底线;还有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远大的人生目标,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现象的出现都给情感教育带来了困难。

  四、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探索

  1.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不能照本宣科,从理论上灌输,这样学生会感觉枯燥,产生逆反心理,收效甚微,但是如果教师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列举古今相关的典型事例,引领学生走进情感世界,去体悟和感化,他们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做人做事的道理,树立起该有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可结合学生身边及自身的感人事例,使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到亲情的重要和友情的珍贵。教师要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去关注高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针对高职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观、爱情观、挫折观,培养起学生乐观、豁达、不怕挫折的精神。

  2.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触发情感共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到综合作用,所以高职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情感,必须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音画、视频等元素综合利用,可以起到渲染意境、营造氛围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唤醒学生的美感,学生会不自觉地沉浸于作品中,与人物一起体验喜怒哀乐。如学习《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聆听深情的朗诵,同时欣赏美妙的画面,感受到幽深的意境,完全沉浸在春江花月夜幽美深远的诗情画意中,这种方式对他们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大有裨益。

  3.教师以情育情,以积极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者要拥有教学热情,通过在课堂上展现个人良好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真正对学生有深厚感情的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真挚饱满的情感会使学生回味无穷,久而久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努力成为情感丰富并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大师。

  4.鼓励学生表达自我,用语言标明感受。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情感教育离不开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精练技能,深刻理解作品,在课堂上用生动流畅、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能让学生如坐春风,收到悦耳入心的效果。其次,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还要鼓励、引领学生去积极表达,教会他们阐述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传达内心的声音。在听取学生发言时,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断给学生以鼓励和情感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潜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到最佳。总而言之,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非常值得尝试和探索。希望高职院校教师能切实将情感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有技能、高情商、懂生活的高素质身心健康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与运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2]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

  [3]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语文教学论文3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中华文化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有着丰富沉淀和积累的古老文化。我们当代中国人,不但要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建设四化的重任。语文教学正是担负着这样的使命,有着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 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并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以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用中国历史中动人故事打动学生,激起学习兴趣。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不乏文人学士刻苦用功,终有成就的故事。这是我们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理由让它发扬光大,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中引以为鉴。另外,学生对于这种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很感兴趣,比起枯燥说教来要更有实效。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教材,把学生吸引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上来。这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又使他们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渴求心理,增强他们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二、 正确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培养正确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正飞速发展,信息化正日渐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取代落后的观念;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熏陶使他们有可能更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所达到的目是使学生接受古老文化而无所动,我们应努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学生了解、掌握、运用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参预,使我们有可能与世界先进教学理论接轨。我们可以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运用综合手段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新的教育理念在召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呼声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些学校成功的范例也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去借鉴。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一定有出色的效果。 广大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殊不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教会学生判断是非曲直并帮助他们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适合本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了。对于古人学习方法可取之处,我们还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拿来以为己用。更重要的还是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独立行走,而不要老师步步搀扶。学习语文如此,其它学科亦如此。

  三、 教会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搞好语文教学要有丰富、广泛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本领。这里,我们不妨重温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于外来文化可以如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亦可如此。那些好的,对学生形成美好心灵、美好品格的东西,我们尽可以放心交给学生;对于封建的,腐朽的文化,我们则要求学生寻其不是,以作反面教材。这是我们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运用中华传统美德来规范学生,提高素质的手段和方法。

  四、 在以上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掌握民族文化的意义。

  在学习中让学生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真正目的所在,所以,这画龙点睛之笔绝不可少。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上伟大人物为爱国、救国献身的故事帮助学生来体会这一点。 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担负着重振中华雄风的伟大历史任务。我们只有把一代品格高尚,素质优良的接班人交给党,交给人民,才不辱为人师。

语文教学论文4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首先,教师要通过讲解加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注重提醒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详细的讲解理解教材要表达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是有机统一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情感熏陶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采用相应的语境对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充分的表达,这样不仅能够创造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着更加真实、深刻的掌握。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情感熏陶增添了素材,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营造更加逼真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进一步渗透。最后,榜样学习方法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法,借助于教材中的英雄人物为小学生塑造榜样形象,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充分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有趣的语文课外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进行语文课外活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要看到小学生独立性差、模仿力强的阶段发展特点,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选取正面例子,让小学生直接接触到健康积极向上的形象。

  (三)利用丰富的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健康品格意志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为学生选取,或者是划定课外阅读教材和范围,并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的“解惑”,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不论是从言语谈吐、行动举止,还是在待人接物、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要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榜样力量,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健康道德风貌的形成起到良好的表率。

  二、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过程、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并且注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语文德育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思想观念,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语文教学论文6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看法。要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应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语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背诵古诗、朗读课文以及写字比赛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其次,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色彩丰富的挂图以及表演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充分体会它们的含义,再由教师进行解释,学生就能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在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直接的兴趣,而直接兴趣始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心情宽松愉快,那么他们的视觉,听觉就特别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加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根据小学生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应向学生倾注自己大量的爱。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使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学生会很自然的进入角色,逐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切记仅依据一次听写、一次检测的失败就批评甚至惩罚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好表扬的武器,不断鼓励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学习效果明显。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在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直接的兴趣,而直接兴趣始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心情宽松愉快,那么他们的视觉,听觉就特别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加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根据小学生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应向学生倾注自己大量的爱。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使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学生会很自然的进入角色,逐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切记仅依据一次听写、一次检测的失败就批评甚至惩罚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好表扬的武器,不断鼓励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学习效果明显。

语文教学论文7

  一、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所以说,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名言警句、俗语、寓言故事,通过创设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了解语文阅读的内涵。在这里以我们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来进行举例说明。比如说在七年级语文上册《冰心诗四首》当中“母亲”这一诗当中,某地区进行了公开课的演示。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学当中,李老师就做得非常好。首先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分别说明了自己心里母亲是什么样子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小事是什么?自己想要对母亲说的一句话什么?等学生全部回答之后,李老师说:“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冰心眼里的《母亲》。”这样以后,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地想要知道冰心眼里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在内心澎湃的刹那间感受母亲的爱和包容。教师还可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让同学们互相之间进行阅读、朗读,还有诗歌之间的赏析。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学生和书本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和作者之间对话的一种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点,充分了解语文阅读的内涵和目的,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学好语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应该对和作者背道而驰的观点勇敢地提出来,并且说出自己和其不同想法的原因和感悟。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的感悟是不同的,无论是中心思想还是一字一句,我们都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感悟和领悟,应该本着个性化的`发展和阅读,进行评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和作者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融,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现代的语文教学当中所吸纳的教材都是具有内涵的文章,含金量是非常高的,我们只有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其文章的美感,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审美观念。在新课标的大纲中明确指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是唯一的宗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唯一的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且它可以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水平,包含了各方面的感情色彩,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空白的内心。无论从科学角度来讲,还是从教育方面,语文阅读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审美更是语文阅读中的一大基础。我们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在这个社会。就这个观点我们拿苏教版的语文书举例说明。在吉林省沈阳市的益民中学,在进行公开课《背影》的讲演的时候,对于最后文章中说“父亲跨过月台买橘子的做法是不对的,违背了交通法规”这种错误的审美观点,就遭到了王教师的强烈反应。王教师当即就说明了为什么父亲会跨过月台买橘子,这是一种爱的体现,应该从一角度出发,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进行对通篇文章的赏析。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立足于社会,做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新青年,这也是适应新社会的唯一标准。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只有增强了一个人的自信心,才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成就。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从理论上还有心理上进行一系列的辅导,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真诚、友爱地尊重学生,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更好地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宗旨进行语文教学。只有达到了上述的标准,才算是成功地进行了语文教学,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内涵,懂得语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文学艺术水平的精湛之处。

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发挥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以及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注意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为此,笔者提出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在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方面,总是流于形式,而缺乏深入的研究,不能很好地利用互动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法;教师研究

  互动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学习之一活动中所参与的各种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所碰撞出的新的火花,这种交流碰撞就可以称为互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以后,人们更加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互动,由此取代了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新的互动教学法具体参与的主体有教师、学生、文本等,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生生之间的互动、生本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这几种互动的效果呢?

  一、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

  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所谓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其中首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因为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学生才能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的欲望,教师对学生才会更有爱心和耐心。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总是喜欢和自己的老师作对,对自己的老师总是看不惯,甚至非常反感,又怎么会对这位教师的教学信服呢,怎么会愿意听这位老师的课呢?如果一位老师对某个学生非常反感,甚至和这位学生之间有过节,那么教师又怎么能做到公平对待自己的学生呢?这样也会影响他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公平对待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师生之间的氛围才会非常和谐,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时候,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遇到生活有困难、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要尽量做到有耐心的帮助他们。比如,有的学生可能老师把习题讲解了好几遍他都还不会,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要着急,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而要学会反思,为什么学生还不会?是他没有认真听,还是自己讲的太难,不符合该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要善于安慰学生,给学生信心。这样不断帮助学生改正、进步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生的学业才能步步高升。

  二、在游戏活动中发挥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孩子对于世界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创设符合社会法则的相似的游戏情境,并在不断的情境模拟与活动参与中领略这个世界的法则,学会世界的规则,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长为一名健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此外,很多小学语文知识也是对于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王二小》一课重视对学生爱国情感及牺牲精神的培养,而《我要的是葫芦》则是结合生活场景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进行生活情境再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精神。因此,其实很多小学语文的教学都具有非常强的生活性、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这些课程时,要善于把这些课改编成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除此之外,利用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使不同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并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人格得到完善,能力得到锻炼,也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一个班级通常具有几十名的小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尽不相同,这样教师还可以发挥班集体对于学生个体的教育作用,不仅使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使得学生个体与班级群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个体更加优秀,使班集体的风气更加良好,从而也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对班级产生归属感,班级的凝聚力从而得到增强。

  三、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充分发挥生本之间的互动作用

  所谓生本之间的互动作用,是21世纪以来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以往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只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和反馈,而忽略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即文本的重要作用。专家们经过大量的教育调研发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不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的,在教师进行教学之前,学生往往通过预习、大体浏览等会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一印象一直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理解。所以,学生面对文本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使有着自己的解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又喜欢具有画面感、色彩鲜艳、形象奇特的事物,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文字则缺乏长期的专注能力以及足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对纯文字的语文教材进行再次加工,通过讲故事、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进行文本再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文本的学习与记忆等工作。通过这样,既能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第一感觉,又能在此基础,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适当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总之,无论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应该注重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性,用充满趣味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打下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 、微课在银川市M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张园宁夏大学20xx-05-01

  2、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金旭英华中师范大学20xx-05-01

语文教学论文9

  摘要:语文朗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能够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降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朗读;感悟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不仅要把握好对字词的发音和认识,还要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找到自己的疑问,或者通过大声的朗读解决对文章的疑问,这种学习语文的方式是训练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朗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文章进行思考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

  一、提高学生对拼音的掌握程度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大部分是对字词写法与读音的掌握,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会最标准的普通话,教师应该加强自身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拥有正确的发音。为了发挥好朗读教学的效果,首先学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换句话说,学生先掌握好每个字或者词语的读音才能够较为流利地朗读好整篇文章,所以,加强学生对拼音的学习能够解决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遇到困难,这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语文知识。

  二、遵循先易后难的学习方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所以,为了逐步地增加学生朗读课文的热情,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该先为学生选择较为容易的课文进行练习,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就为以后语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进行朗读教学时还应该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更加地注重对他们朗读能力的培养。

  三、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朗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感,而是要教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课文与阅读的差别就是通过自己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地感受文章中呈现的感情。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而不是单纯地学会字词的读音,要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总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展的,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就必须正确地采取朗读教学的方式,在奠定好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学习,这样才能发挥朗读教学的最大作用,从而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王英.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xx(10).

语文教学论文10

  在高考应试的影响下,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多的教师“不辞劳苦”,因为只有这么拼命,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得高分。为了这个高分,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不该出现的现象:容量过大,提问过密,媒体太多,板书太挤,练习超量等。这些现象让语文课堂变得“肥胖”“繁杂”。作家有精品意识,才能创作出文化精品;语文教师也应有精品意识,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把语文课上得精练又精彩。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优化,则是指在单位时间里,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上语文课的精品意识,就是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意识。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克服课堂内容“肥胖”“繁杂”的毛病呢?

  1紧扣教学目标,严格控制容量

  很多教师每节语文课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把教育者本人掌握的丰富信息,在一节课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以为课堂上教师讲的密度越大,学生获得的知识越多。其实,这样做只能把学生搞得一塌糊涂,成了好心办坏事。那么,每节语文课的容量究竟该多大?这要看教学的目标。事物总有个量与质的关系,这个质就是目标,这个目标就规定了上课的量。语文课本中每单元的课文都有“单元提示”,这是编者综观整套教材的知识结构而确定的,依照这个“质”,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每一课每节课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落实训练点,就会减去多余的量,使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做,教与学才会有理想的收效。

  2立足开发学生的心智,提问注意诱导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提问越多,学生回答问题越多,接受的知识自然越多。这分明是走进了提问的误区。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提问是实施诱导式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应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过于频繁,教学的重点就无法突出。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被排斥了,只能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提问应突出一个“精”字,并注意:(1)把握教材全局,按知识的系统性、新旧知识联系的相关性,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2)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去诱导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攻克难关,牢固地掌握重点知识;(3)要让上中下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

  3明确媒体的辅助作用,慎重进行筛选

  将录音、图片、录像、课件等多种媒体恰当引进语文课堂,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接受能力,这无疑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有些教师在同一节课中,居然为了同一教学目的,几种媒体一齐使用,搞得学生眼花缭乱。语文课堂上媒体的使用,务必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重点,有所侧重选择来用。若同一节课,不经选择,若干媒体齐上阵,仿佛是媒体展览、媒体比赛,这就喧宾夺主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课上媒体的使用,要慎重选择。

  4板书注意概括性与艺术性,摈弃繁杂性

  板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之一。但有些教师却进了板书的误区。上一节语文新课,从课文标题、作者介绍、文章体裁、写作背景到字词拼音、文章结构等,几乎讲到什么就板书什么,以致于黑板上非常繁杂而拥挤,让人看了头大。尽管板书有各种功能,但板书设计必须注意:(1)紧扣教学目标,突出知识重点;(2)根据文章体裁、知识类别,分类设计;(3)应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概括性;(4)应显示布局美,色彩美,让学生赏心悦目。

  5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不搞题海战术

  让学生做课堂练习,是让学生及时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进行检查,便从中得到反馈信息。也只有得到反馈信息,教师才能不断调整课堂教学。但一些教师认为课堂练习布置的越多越好。其实,不考虑学生的承受力,练习布置过量,学生当堂完成不了,拖至课外再做,学生腻烦,教师也没有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教师布置作业,不可搞题海战术,同样应依纲扣本,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样,于学于教皆有裨益。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树立精品意识,在课堂教学上全力去除“肥胖”“繁杂”的毛病,才能事半功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情境教育教学包括的当今教育理念不但有着显著的时代特色,并且对孩童教导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全面的指导作用。该文主要结合情境教学的应用现状和实际,针对该法在小学语文中具体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语文;现状

  如今的教育方法百花齐放,尤其针对小学教学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随着各项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又被重新提起,作为小学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环节,新的教学法都既注重教学过程又强调教学结果,旨在让小学生们真正把握和掌握所学知识。情境教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主要指在教学中创设相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情境并讨论,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应用在情境里,最终达到学有所用。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对老师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

  1情境教学法和具体的应用

  1.1情境教学法

  情境是指通过话语、事物或音乐等方式来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生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们各种情感得以激发并表现出来,从而老师对其性格个性等方面进行陶冶和培养。最终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提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正确地树立。

  1.2作用

  1.2.1通过创立情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能体现个人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它通过特定的情景符号,借助音符生动地反应实际的生活,抒发人的内心。因此音乐能够引起人的共鸣,触动人内心的柔软从而涤荡心灵。所以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选择孩子们熟悉的自然界中纯粹欢愉的音乐,既能将孩子们放在自然界的渲染中又可以使他们感到音乐的美妙。像自然中小河流水的哗哗声,鸟儿在枝头鸣叫的叽叽喳喳,蝉在枝头的鸣叫,青蛙在荷塘的声声呱呱呱,将所有这些声音配上相对应的画面。放出这些音乐片段,然后让孩子说出他们听到了什么?又在脑袋里想到了什么?让他们马上写下来。这样孩子的听力、联想力甚至绘画交流的能力都能同时得到锻炼。这样就化单调无聊的课本授课为生动活泼的情境教学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那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1.2.2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编排不同的`小游戏。设立丰富多彩的游戏场景将孩子带动起来。如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分组,并通过小组协商将本组对这首诗的理解通过肢体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孩子加入自己编排的动作和歌词等,通过将诗歌整个生动化从而带动孩子们对古诗的热情。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调节身体和大脑,使其协作感受自身身体的价值。

  2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在情境教学的具体应用中主要涉及四个步骤。第一步骤是掌握在情境教学中需要应用的语言。第二步骤创建情景,把语言和行动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从而提高学生给写作的能力。第三步骤在语文课上具体的应用,通过扮演语言的方法集中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美,由美入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美感受美。第四步骤在前三步骤的基础上运用情境教学的三原则进一步来促进引导学生发展。情境教学的核心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绪,学生通过表达内心情绪与情境相融合,感受情境带来的美感从而受到其中各方面的熏陶。

  3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3.1创设情境带入课文

  设计一个巧妙的与课文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和情境融合,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心灵沟通,把文章的旨意融入到整个情境中。因为这也要求教师钻研课本想出恰当的情景。

  3.2进入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一般都出自大家之手,内容简单语言平实无华但意义隽永。文章中包含的丰富的感情都为实际教学提供丰厚的感情渲染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诱发学生心中之情。这也要求教师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更深的境界,激起学生情感的遐想。

  3.3在情境中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在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后,教师应顺势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此时学生沉浸在情境中,更能设身处地地思考这些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将感性的情感转化成理智的思考。

  3.4再创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完美的课,下课铃声并不是它的结束。学生们被激发起的兴趣也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因此老师在此时可以在创造个情境并留下问题供学生们进一步思考探索。从而将语文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语文真正地伴着我们的呼吸,无处不在。

  3.5想象作画,让学生体验意境之美

  绘画是开展形象的首选方式,课文是用语言描述在加上绘画的辅助,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既符合儿童的理解认知特点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课本知识和其所传达的信息。教师运用图画时,要把图画内容和情境相关联,既有形又有境,用形来激发学生感官,境使学生进入情境。

  参考文献:

  [1]李霞.小学语文情境型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新课程上旬,20xx,(6).

  [2]章海兵,张丽.巧设情境,激活课堂——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J].考试周刊,20xx,(60).

语文教学论文12

  一、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长期以来,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兴趣也不浓厚,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应试教育不无关系。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不愿意去探究教学方法,不想转变教育观念,也没心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只是讲道理,要求学生记忆学习要点和考试的考点,不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一定要钻研业务,研究学生,提升自己的素质。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小组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所以,教师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教学,真正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并促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实现主动探究,以便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得到提高和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创新活动实现个性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实现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并且能不断探究和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如设计新颖有效的导入语,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教育质量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时,教师要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以使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在教学《老人与海》时,个别学生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观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大海的音乐和图片视频,使学生融入其中来感受情感,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创建学习小组时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要合理安排小组人员。每个小组以6个人比较合适,6个人的小组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能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也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言和理解程度。二要使小组内的优差生得到合理的分配,既要考虑到男女的均衡,又要使小组成员能够互补,便于汲取对方的优势。在小组管理过程中,要体现民主的管理理念,每个小组的组长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每个小组要有一个正组长和一个副组长,小组成员要各负其责,只有这样才会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考虑全面合作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模式与实际相结合,以便于学生不断探究和合作。一般来说,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不能太过单一,设计要多元化,以便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总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不断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及时总结反思,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论文13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第一篇(1)

  题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为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还孩子一个轻松的童年, 自20xx年起, 上海全面推行“零起点”, 要求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无书面回家作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学之后不用学习, 没有一点回家作业。无书面回家作业其实是针对以往简单乏味的抄写、习题训练等类型作业而言的。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习目标, 优化作业设计。

  虽然小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本领充满好奇与向往, 但是好动的天性让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完成那一张张枯燥的纸笔练习。因而,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就显得举足轻重。

  一、充满童趣,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年级学生的作业反应是非常真实的。他们喜欢, 就会认真去做;他们不喜欢, 那么走神、磨蹭、拖拉是常有的事情。一年级拼音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个抽象的字母, 他们很容易把它们和英文字母混淆。一课结束后, 如何能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去巩固所学知识呢?一份充满“童趣”的作业, 学生一定不会拒绝。

  1. 编顺口溜

  一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简短的顺口溜, 可以安排学生编顺口溜记住拼音字母的发音与字形, 并把顺口溜说给爸爸妈妈听, 让他们来评价。比如《a o e》这一课, 课上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要分享自己创编的顺口溜,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 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巩固课堂所学, 让学生把自己编的顺口溜说给同学、家人听。他们回家后, 就会编出各种各样的顺口溜:张大嘴巴a a a, 检查牙齿a a a, 扎个小辫a a a……

  2. 讲故事

  部编版教材在插图设计上非常用心, 每一课的拼音都配上了精美的插画。作业布置时就可以从这些图画入手。在《ai ei ui》这一课, 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学生看着情境图, 发挥你的想象, 给爸爸妈妈讲个故事。还可以这样提醒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看看ai ei ui分别藏在了哪里?这样, 每一句话里都会涉及到本课学的拼音。比如奶奶带着红色围巾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奶”“围”“给”里分别藏着“ai”“ei”“ui”。学生带着兴趣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又很自然地复习了刚学的拼音。这样既能达到完成作业的目的, 又能收获快乐, 一举两得。

  3. 做游戏

  儿童时代, 印象最深的大约就是曾经做过的游戏。能够在游戏中完成作业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那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只要巧妙设计, 拼音卡片也能成为有趣的玩具。学完声母后, 布置做声母卡片的作业, 在做卡片的过程中, 学生加深了对声母的认识。之后教学生课后玩拼音牌的游戏, 比如按正确顺序排放拼音牌, 在固定的时间找出固定的几个字母, 听音找字母等。

  二、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识字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大量的生字集中涌现, 让学生一下子全都记住, 真的很不现实。而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汉字, 所以学生学习、识记生字并不用局限于课堂, 作业的布置也不该拘于书本。

  在识字单元《小书包》一课, 由于文本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课后作业布置应与生活紧密相连。要求小朋友查查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字音的印象, 同时提醒学生, 看到这件文具, 要在脑海里想一想, 这个字长什么样?

  在《大小多少》一课, 除了课文中出现的事物, 让学生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这样的事物。可以学着课文的样子继续往下编。另外, 这里不仅提到反义词还有量词, 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布置观察作业:找找教室里的东西,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可以用量词表示;找找校园里的'事物,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也可以用量词表示;再找找家里,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仍然可以用量词表示……

  在《日月明》这一课, 主要学习会意字。为了让学生积累会意字, 主动学习新字, 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及家长甚至同学姓名中的会意字。

  三、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学习除了拼音、识字, 还不可忽略语言表达。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引导学生去学习。比如《四季》这一课, 笔者会先让小朋友在父母的帮助下, 查一查每个季节都有哪些景物、哪些动物。想一想, 这些事物能不能代表每个季节。课后, 让学生模仿《四季》的写法, 自己创作一首关于四季的小诗。然后把这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读给同伴听, 还可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

  在学习《青蛙写诗》这一课前, 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动物的叫声, 青蛙是呱呱叫, 小猫是喵喵叫, 小狗是汪汪叫等, 这样为课上说话练习作准备。课后, 可以让学生仿照青蛙写诗的样子, 用上逗号、句号、省略号, 以及学生知道的符号来写写诗。这对学生来说, 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除了写诗, 我们还可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部编版教材专门有“日积月累”和“和大人一起读”板块,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简单地布置回家阅读作业, 学生也许读也许不读, 老师无法检测, 学生也无甚热情。本学期, 笔者的每周阅读作业是发读书视频。书目不限, 只要自己喜欢, 但必须认真读。然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录下来, 可以是站着朗读, 可以是坐着朗读, 可以是诵读, 可以是表演读, 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其实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书, 就是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不同。能够用表演的方式读, 说明他已经理解了, 能够端坐朗读, 说明他对阅读的认真态度。

  四、整合学科,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教学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更侧重于教学生学会。作为教学五环节之一的作业也应该体现教学生学会的作用。让作业的功能最大化, 除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 整合学科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毕竟学科是相通的, 而不是割裂的。

  部编版《语文》第一册《秋天》这一课, 主要对秋天的树叶、天空、大雁进行描写。而一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也对秋天进行了描述, 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于是设计了这样几份作业:

  1. 找找语文和科学课本中对秋天的介绍, 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和家人说说:在秋天, 你喜欢做什么?

  3. 采访身边的人:秋天到了, 他们喜欢干什么?

  4. 做树叶画。

  其中, 一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三题主要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题主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除了与自然科学结合, 语文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把美术学科《美丽的鱼》和《江南》这一课结合,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画一画:把鱼儿游到东、西、南、北的情景画出来。

  2.小小售货员:想想如何把你的作品推销给家人。包括这幅画的介绍、这幅画的价钱、这幅画的作用等等。

  有了这样的作业, 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有趣多了。这种实践性强、易操作的作业就是利用学科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整合了各学科资源, 让学生处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 不断增强他们的语用能力。另外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积累语料的过程, 这对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黄耘.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xx, 30 (03) .

  [2]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xx (01) .

  [3]高青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xx (04) .

  [4]卢梅芳.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xx, 17 (08)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第一篇(2)

  题目: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拓展其视野, 提高其综合素质, 文章就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探究, 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 包括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 提升阅读质量。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

  兴趣是人前进的动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识字量不多, 让其独立阅读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时, 其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良好的阅读氛围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有帮助。

  一、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是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作品, 更好地理解文字描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例如, 教师在讲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小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一年级学生营造具有真实画面感的文章内容, 强化其语文阅读体验的同时, 还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平台, 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去想象课文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图片进行文章的表达和想象, 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语文教师的职能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 还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这时就需要让学生知道怎么阅读, 如何阅读, 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 阅读兴趣才能一直保持下去, 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一年级的小学生语文阅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初读, 要求学生可以认识并且在汉语拼音的帮助下能够独自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第二部分就是品读, 要求能够在无障碍朗读下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在阅读中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中心内涵, 并仔细揣摩。培养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教师在拼音及生字的教学上, 要夯实学生的基础, 教会学生汉语字典的使用方式, 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品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品读方式, 品读方式大致分为朗读和默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安排, 帮助学生克服品读的障碍。例如,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清晨早起的时候, 选择朗读, 通过大声地朗读提升自己的发音能力及理解能力, 在新接触一篇感兴趣的语文读物时, 可以选择默读,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

  三、提升阅读质量

  提升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质量, 可以从阅读方法及阅读量两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 并且阅读量要适当,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来提升其阅读的质量[3]。

  一方面, 教师要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前, 提出相关问题, 这个问题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方向,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独自寻找答案,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让学生自由提问, 由教师进行解答,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另一方面, 为学生合理安排阅读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阅读量,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由于汉字的积累量及理解能力有限, 阅读内容以短小精悍为宜, 内容最好简单易懂, 可以插入大量图画来保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为其制定相关的阅读计划, 定时向学生推荐符合学生的课外读物, 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 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 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完善, 人们对阅读也越来越重视起来,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起步期,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阅读这件事情, 此时, 需要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论文14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其本意是对本国语言的一种教育,因而语文不仅仅存在于我国,还包括其他国家,像美国的语文,教授的主要是英语。教材选文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够给予学生最为直接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也可以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中外小学教育语文教材选文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部分见解。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材;中外

  引言

  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基础科目之一,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仅教会了学生基础的识字读文,还使学生幼小无知的心灵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且给予了学生成长的希望,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形成规范和约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小学语文还是教会学生基础技能的主导者,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懂得怎样与人交流,交流的时候应当使用哪些礼貌用语,并且可以规范自身的各种行为,对不同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认知判断。而这些内容的实现,无一例外地需要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因而在进行中外小学教育语文教材的选文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本文主要综合了一些中外语文教材选文的不同状况,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以提供相应的选文借鉴,使我国小学语文选材更加科学合理。

  1中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外在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首先,中外所选择的小学教材,在编写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以美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并不像国内的小学语文教学那样,对课程有着深层次的重视,而是十分注重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其语文教材选材上,所选择的课文内容往往是一些最新的学术文章段落,而且还在文章的后面配置了相应的教学思路。可以看出,美国的选文第一原则便是创新,鼓励学生去进行创新。其次,中外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分类的综合型语文教材,但是国外的更多是一些分编语文教材,这类教材将阅读和语言实现了完全的分离,即分为两本教材,但是我国的语文教材却是完全的一体化。最后,中外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很多时候会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但是侧重点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的小学语文选文原则,更多地是一些有关道德思想和趣味故事一类的文章,而美国的则是涉及一些创新的科技事物,其中掺杂了一部分教育文章。这样的选文原则使我国的语文教育与国外的语文教育呈现出了两种不一样的形态,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完全不同。我国的小学生呈现出了中规中矩、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而国外的小学生是一种积极创新、顽强拼搏的学习状态,这也影响了学生以后的人格走向。

  2中外小学语文教材选材的基础原则差异

  2.1主体方向

  中外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差异性相当大,而且这样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将主导的方向放在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培育上,因而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各种塑造人格的文章,所关乎的主题也是诚信、自强、自信等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同时,为了迎合当前世界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我国也适时引入了一些国外的课文,这些课文与中国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相似,并且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集中在思想层面上,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国外的小学语文教材则不然,以日本的语文教材为例,其更多的是在宣扬自身的民俗文化色彩。而且,在很多的课文当中极力地推崇民族信仰,将一些日本古代的诗词歌赋及将臣的传奇故事融入其中,鼓励学生从小培养自身的民族信仰,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美国的小学语文选材则将主导的方向放在了创新上,其中的很多课文都与现代科技有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2教育内涵

  中外小学语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教育内涵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点在基础的课文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我国的小学语文选材,必然会选择一些和谐美好的事物,如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以及各种童话故事,这样的教材选择使小学生经历了美好的教学熏陶,能够正确地看待自身的生活,并逐步培养出积极健康的人格。外国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将主要的方向放在了学生的成长观念上,美国的教材强调英雄主义和创新思想,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向往,督促他们付出同样的努力,换取更大的成功。中外小学语文在选材的过程中,许多时候会根据教育内涵的不同,选择不一样的文章。如我国十分推崇五千年文化历史,因而诗词歌赋穿插于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文中。但是国外则完全不同,其仅仅有一部分涉及到了历史文化,他们在极力地宣扬自身的民族发展精神,将更多现代化的内容实时地融入到语文教材当中,使学生的学习富于现代化气息。笔者认为,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3中外小学语文教材选材的主体差异

  3.1文化差异的选择

  在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很多人认为将这部分课文添加到实际的语文教材中不合理,容易诱导学生产生虚幻的想法。对于这部分课文的选择,主要有两方面的目的:第一,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引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并产生相应的追随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教学中需要一些美好的神话故事给予他们相应的引导,使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充满好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优化其对社会的主体认知。国外的小学语文选材更加渴望迅速地教会学生一些实用性的生存技能和实践方法,因而大部分内容都与现实社会有关。这与当地的生活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3.2思想教育的差异性

  中外小学语文在选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的小学语文课文,更多的是通过正能量的故事直接感染学生。国外将现实社会的各种事物引入教材当中,给学生最为直接的心灵冲击,使学生自己尝试改变自身的各种想法和思路。同时,我国的小学语文思想教育,习惯于采用一些美好的故事性课文,去积极引导学生深化自身的思想意识,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出合理的分析,并逐步改变整体的教学效率。但是国外的语文思想教育,却选择了一些现实生活当中的琐事教材,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应的理解,因而国外的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并不多,更多地接受着技能教育。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小学教育语文教材在选文的过程中,所坚持的方向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基础的教育方向,还是深层次的教育思考,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实质的教学效果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罗燕.基于国际化视角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

  [2]赵佩珊.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

  [3]穆飞.我国人教版和美国中文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4]张明非.中美小学语文教材对比分析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语文教学论文15

  一、唤醒读者意识,激发写作潜能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就可以在班级里面来组织一场写作文大赛,主要是以“喜欢的卡通形象”为写作内容,小学学生对于各种卡通人物都比较熟悉,因此面对题目的时候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厌倦情绪,而且有着“六一儿童节”的节日的气氛烘托,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写作,当教师告诉学生写的好的文章将会达到学校里面进行评比的时候,学生的写作势头就更足,这样学生在参与写作过程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负担,而是感觉到一种快乐,学生在这样的情绪调动下,写出来的文章也是高质量的。

  二、留心观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学生的写作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话题,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时候,就需要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要抓住学生喜欢的事物,找到学生的敏感兴奋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写作,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之前,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进行观察,然后在观察之后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具体生动的。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在平时的时候中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哪怕只写了一句话、一个词语,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使得学生情感得到了宣泄,而且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又会增加一些新的体会。实际上,记录和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素材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安排写作题目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进行安排,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表达的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写作很不敢兴趣,每次交上来的作文都是各种范文拼凑后的结果,但是无意中发现该同学在和别的同学进行聊天的时候对“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就让学生以“喜欢的食物”为话题进行写作,然后很吃惊的发现,学生在交上来的作文《汤圆》中,对于煮汤圆中的各种细节以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过程描写的十分传神,细节描写和到位,然后就鼓励学生接着进行写作,然后学生又在接下来写了自己喜欢的粽子、火锅、鸭脖子等各种各样的有关吃的内容,文章里面都体现了学生对于这些食物的感受,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多次的表扬以后,学生的写作热情就激发了出来,在进行别的题材的文章的写作的时候,学生也能够很快静下心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写作,很快写作水平就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

  三、培养发散思维,激励学生思考

  教师在给学生安排写作题目的时候,不需要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过多的限制,小学学生的思维正是最为发散的时期,因此对于事物也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来保护学生的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要进行鼓励,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那里得到认可,然后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能够保持这样的一种写作势头,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带学生去参观一次动物园以后,然后让学生写自己去动物园的经历,然后就发现,学生在写作的过程,有的学生写的时候就将自己和动物的对话写了进去,而且在描写动物说话的时候十分生动,学生看到的那些动物都是能够和自己进行交流的,教师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多的惊讶,学生将整个游动物园的过程写成了童话故事也无可厚非,这都是学生对于世界的感知,并不需要教师过早地告诉学生外界事物的真实样子,学生终究有一天会自己明白,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保护学生这样一种看待事物的态度。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看待事物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使得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中也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写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