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赏析

  《爱丽丝梦游奇境》由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于1865年,诞生近150年来,翻译为120余种语言,至今仍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直至今天仍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这本小说及跨媒介改编作品的艺术价值。笔者怀着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在漫游了原作、改编动画、真人电影、游戏后,获得一些浅要的感受收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赏析

  内容简介: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所讲述的是一个梦境。有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和姐姐在河边看书,不久感到疲倦就睡着了,她在梦中追逐一只穿着背心的兔子,不慎掉进了兔子洞,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她时而变大时而变小,变小的时候竟掉进了由自己的眼泪汇成的池塘里。后来她又遇到了爱说教的公爵夫人、神秘莫测的柴郡猫、神话中的格里芬和假海龟,她还参加了疯狂茶会、古怪的槌球赛和一场审判。有几片树叶落在了她的脸上,她以为是几张扑克牌,竟然和扑克王后等人顶撞,扑克牌王后和扑克士兵叫喊着要砍她的头,急得她大叫起来,才从梦境中惊醒,发现自己依然躺在河边,姐姐正轻轻地拂去落在她脸上的几片树叶呢!

  作者介绍: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者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的真名叫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是一位数学家,长期在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学任基督堂学院数学讲师,发表了好几本数学著作。他因有严重的口吃,故而不善与人交往。但他兴趣广泛,对小说、诗歌、逻辑都颇有造诣,还是一个优秀的儿童像摄影师。

  写作起因: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卡罗尔给友人罗宾逊的三个女儿讲的故事。其中活泼的二女儿、十岁的爱丽丝很喜欢这个故事,要卡罗尔写下来给她看。卡罗尔写下后加上自己的插图送给了她。故事中的主人公就用了爱丽丝的名字。当时书名叫“爱丽丝地下奇遇记”。后来在朋友乔治·麦克唐那鼓励下,卡罗尔将手稿加以修订润色后,于1865年正式出版了。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不仅孩子们喜欢读,很多大人也喜欢,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和维多利亚女王的。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在全世界风行不衰。卡罗尔后来又写了一部姐妹篇,叫《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并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起风行于世。

  作品评析:

  这部童话以神奇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昂然的诗情,突破了西欧传统儿童文学道德说教的刻板公式,这个故事看起来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但却有现实的支撑点。如故事的结尾:爱丽丝醒来,把梦中的经历说给了姐姐听,姐姐发现,原来“茶杯的碰击声实际是羊颈上的铃铛声。王后的尖叫起源于牧童的吆喝。猪孩子的喷嚏声、狮身鹰面兽的尖叫声和各种奇声怪音,不过是农村中繁忙季节的各种喧闹声。而远处耕牛的低吟,在梦中变成假海龟的哀泣了”。于是,原本看似漂渺的一个梦,好比一架空中的飞机,在放下隐藏的轮子之后,终于安稳地着陆了。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赏析

  1.显现梦境的魅影

  梦是人类脑科学发展至今仍然无法彻底解释的现象,它要多荒诞有多荒诞,要多奇幻有多奇幻。梦在尼采看来是一种“日神精神”,将生活蒙上美丽的面纱;在弗洛伊德看来是潜藏在意识之下的被压抑、未显露的部分。不可否认的是,梦作为人们对生活、对自身认识的斑驳陆离的映像,自古以来就是浪漫性艺术的一种题材,例如《牡丹亭》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情生于梦中奇遇;《红楼梦》中宝玉梦游行至太虚幻境,被警幻仙姑示以金陵女子命运预言,铺下全书的悲凉基调。另外,幻境门口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暗示出梦中所示是虚幻,亦是真情,是无逻辑的假象,亦是合逻辑的真相。

  《爱丽丝梦游奇境》将梦的特质表达得恰如其分:

  梦中意象光怪陆离:生活中我们的梦难以用逻辑说清楚,经常有似是而非的模糊性,梦中环境转瞬即变,梦中人物如带着千层面具,这会儿是现实中的朋友,下一秒就是醒来再也想不起来的陌生人。

  《爱丽丝梦游奇境》中,爱丽丝不断地变大变小,变大后哭泣流下的泪水淹没了整个厅堂,蔓延成花园里的大洪水,被浇湿的渡渡鸟、老鼠、龙虾为了干燥身体讲起无聊的故事,费力地绕圈跑步,还有可以隐形的柴郡猫、抽起烟来吞云吐雾的蓝色毛毛虫、下午茶会上疯疯癫癫的帽匠和永远睡不醒的睡鼠等等,这些拥有特质的意象增加了梦的奇诡特征。

  用光怪陆离的意象表达梦境的还有金敏导演的《红辣椒》,影片中通过高科技产品DCmini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梦境中多次出现了电器、青蛙、佛像等物体成群游行的场景,嘴里还齐唱着含有讽喻意味的词句,场面奇怪而震撼。

  再如《攻壳机动队2:无罪》中当巴托去寻找金之前街道上诡异的宗教形象游行大会,进入金的住所后,循环不止的音乐,缓慢的推拉镜头,五彩玻璃透出的斑斓的光影,静止的傀儡像暗示了主人公进入梦一般的电子迷宫。

  梦中仍有思考和自由意志:现实的体验告诉我们,梦中我们仍在思考,甚至在必要时候,可以由意志力左右梦境,优秀的表现梦境的动画形象地展示出了这一点。《爱丽丝梦游奇境》中爱丽丝在对自己感到迷惑焦虑时急忙算起算数来,“四五十二,四六十三,四七十四……天哪,这样下去我永远也算不到20了”(选自《爱丽丝梦游仙境》)很明显,爱丽丝仍在思考,甚至有一些逻辑,只是同我们醒来后的逻辑完全不同。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在这部作品中比比皆是,先不讨论作者用这些歪曲的逻辑想讽刺的社会意义,但就其本身而言也非常符合“梦”的特征。

  梦中也存在反抗梦境甚至改造梦境的自由意志,红皇后怀疑红桃杰克偷吃了她的水果派,于是在法庭召开荒谬的审判会,坚持要先裁决后审判,使爱丽丝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你们不过是扑克牌罢了!”。《红辣椒》粉川警官一直被困于背叛志同道合的友人的自责中,直到后来他逐渐面对现实,面对自我后坚定的意志让他突破梦境的束缚。在红辣椒被困时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志突破梦中的墙壁,就走红辣椒,最后走出噩梦,开始新的生活

  2.儿童的思维与幻想

  《爱丽丝梦游奇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作者将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将幻想融于生活的习惯表现得恰到好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在意家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在某些方面学习家长。比如爱丽丝掉下树洞时的心理活动:“摔过这么一次后,以后再从梯子上滚下去可算不得什么事啦,家里人都会说我胆子大”,以及爱丽丝在教训自己的小猫凯蒂时总是假装出成熟生气的样子无疑是在模仿平时教训自己的大人们。

  儿童天然的好奇心使其开始用有限的理论知识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如“晓不得现在掉了有几英里啦,不知道经度纬度事多少”“等我穿过地心,去到地球另一端会就会看到倒着走的人”。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更趋向拟人化。爱丽丝因为身体太大无法钻进小门时希望自己可以像望远镜一样合上。当身体变大过于大时,不无悲伤得对自己的脚丫说“可怜的小脚丫,以后谁给你们穿袜子穿鞋呀?我没法再替你们操心了。”

  爱丽丝喜欢扮演某个事物,她的口头禅是“让我们来假装……”,她会对保姆说“让我们来假装我是一只饿坏的鬣狗,你是一个肉骨头吧!”然后将保姆吓跑。

  的确,在没有智能电器的时代,一个“假装”就可以让孩童度过一个漫长的夏日午后。假装在村庄巷子里探险,假装拿着野菜做饭,在地上画几个格子加以简单解说就可以在小伙伴的脑海里三维建模成客厅、厨房、卧室,只是每人所想必定不同,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留白”和“审美再创造”吧。

  儿童用幻想构筑自己的世界,填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所以爱丽丝幻想了一个镜中的世界,它和现实世界一模一样,但都是反着来的。而在镜子照不到的地方,则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时钟的背面其实长了小老头的脸,棋子在两个两个并排行走,有会说话的花儿和昆虫、戴着眼镜织毛衣的绵羊。

  弗洛伊德说:“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去幻想,只有不如意者才去幻想,幻想的原动力是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爱丽丝是个成长中的有些叛逆的孩子,和大人之间有一层无形的隔膜,难以互相理解,所以她总是自言自语或者和猫咪说话,在奇境中,可以进一步得看到爱丽丝在好奇得探索这个世界,她渴望沟通,渴望所有东西都能说话,同时也有对自身的怀疑,“我已经不是那个爱丽丝了,我现在变成谁了”“我总是给自己提好建议,却从不遵守。”幻想之旅对爱丽丝来说是一种补偿,与自身的对话,在幻境中爱丽丝放飞天性,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3.荒诞的美学和哲理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奇境记》中充满荒诞的意象和幽默讽喻的语言,被《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认为是“把荒诞文学的艺术推到了最高水平”。其卓越之处在于将荒诞的美学蔓延到儿童和成人两个领域,成为一部让儿童回归童心、让成人窥见哲理的“模糊童话”,启发着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读者,经久不衰、常读常新。

  荒诞的童心美

  18、19世纪,英国占主导的清教主义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儿童的灵魂需要改造拯救,因此出现了各种“严肃文学”和“劝善文学”,压制儿童天性,刻板得进行道德教育。刘易斯的《爱丽丝梦游奇境》打破了沉闷的说教文学,对凡事都要有教育意义的成人世界进行辛辣的讽刺。书中将当时许多“正统”的说教文学一一解构,如爱丽丝背的一首荒诞诗《威廉爸爸,你老了》是卡罗尔对罗伯特·骚塞的宗教隐喻诗《老人的快慰,以及他如何得以安享晚年》的戏仿,原诗旨在告诫儿童心向上帝,虔心做人。在爱丽丝的故事中却被爱丽丝一本正经得背走了样:

  年轻人开口问话了:

  “威廉老爸,你老了,

  须眉头发全白了!

  还要时时练倒立,

  这把年纪合适吗?”

  “在我青春年少时,”

  威廉老爸回儿子,

  “就怕倒立伤脑袋;

  如今铁定没头脑,

  随时倒立真痛快!”

  “你已年高岁数大,”年轻人说,

  “刚才已经说过了,

  而且胖得不成样;

  为何还能后滚翻 ,

  一下翻进屋里来?”

  “在我青春年少时,”

  老贤人说话时直把白发来摇晃,

  “我四肢柔韧关节灵,

  靠的就是这油膏,

  一盒才花一先令,

  卖你两盒要不要?”

  (节选自小说《爱丽丝梦游奇境》)

  卡罗尔的荒诞诗通俗易懂,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妙趣横生,将骚塞诗中崇敬上帝的老者形象改成了一个荒唐滑稽,充满生活情趣的老顽童形象,将儿童天性的娱乐精神和狂欢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荒诞的哲理美

  不仅如此,《爱丽丝梦游奇境》的魅力还在于视野中的荒诞之美。其掩藏在荒诞外衣下的深刻哲理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如罗伯特·波尔赫默斯所说:“从卡罗尔的兔子洞和镜中世界跑出来的不仅有乔伊斯、弗洛伊德、奥斯卡·王尔德、亨利·詹姆斯、卡夫卡、普鲁斯特、贝克特、拉康、巴赫金、加西亚·马尔克斯,而且还有20世纪流行文化的许多人物和氛围。”

  故事中荒诞的审判,红皇后要求“先处决,后裁决”,国王在爱丽丝变大后随便加一条法规(“第四十二条法规”)却煞有介事地说是“最古老的法典”(“身高高于一英里的人应该离开法庭”),正是对当时英国司法现状的绝妙讽刺。

  还有很多动画作品用荒诞的表现手法讽喻着现实社会,透着面纱映射成人世界。

  动画《天体战士》是一部讲正义伙伴和恶人战斗的日常喜剧,有趣的是,片中正义和邪恶势力性格完全颠倒,代表正义的桑雷德没有工作,靠女友养家,而邪恶势力(怪人)却小心谨慎地努力工作,甚至乐于助人,温柔善良。在荒诞的设定下仔细体味剧情,会发现这些“怪人”其实是每个生活中的小人物,永远躺在地板上渴望买一只狗的“贾马的野望”;从中国跑去日本留学,雄心壮志却混得很差的螳螂怪人;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他们身上瞥见自己的影子。

  金敏执导的《妄想代理人》是由多个小故事衔接起来的动画剧集,以一个少女设计师被棒球少年打晕为开始,城市里不断有人被这位传说中的棒球少年打晕,人们逐渐认为棒球少年专挑生活压力巨大的人下手,而故事逐渐发展,所谓的棒球少年被发现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心中为逃避现实而妄想的对象,内心愈弱小,恐惧愈强大。故事非常真实地再现了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压力,或许,每个人都在某一瞬间想过“被打晕就好了”,但是,作者用这种荒诞的表达方式坚定地告诉我们: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怎样的人生,都要笑容灿烂地直面它。

  另外,一些实验性动画也以夸张的绘画风格和故事情节讽喻社会现实,如爱沙尼亚著名的动画导演皮特·帕恩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讽喻极权社会下被压迫的人们)、《卡尔和玛丽莲》(讽喻盲目的偶像崇拜),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先锋动画《超级肥皂》(讽喻盲从)《三个和尚》(讽喻人性的自私和懒惰)。

  4.跨媒介的故事世界建构

  在全球化语境和故事的全产业链开发的大势下,《爱丽丝梦游奇境》在多个媒介平台展开跨媒介叙事。(“跨媒介叙事”的概念由亨利·詹金斯提出,即围绕同一个故事世界观,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展开的既相互独立又在故事主线上高度相关的文本形式,不同文本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各有特色,互相补充。)

  1951年,迪士尼将《爱丽丝梦游奇境》改编为同名动画电影;2010年,蒂姆伯顿将其改编为3D电影;2016年,迪士尼又拍了续作《爱丽丝梦游奇境2:镜中奇遇记》;2011年,麻辣马工作室以爱丽丝的世界观为基础开发了极具魅力的动作冒险游戏《爱丽丝疯狂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在创造的动画、真人电影、游戏在性质上有着很大区别,除了1951年的动画是秉持着“忠实性”的原则,将两部原小说有机融合,进行了成功的“改编”外,无论是真人电影还是游戏都不能简单称作是“改编”,因为真人电影的主人公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主题已经与原作截然不同,而在游戏《疯狂回归》中,世界观和故事情节产生了更大的变化。他们已经不再遵循“忠实原则”进行改编,而是遵循“不冲突原则”和“最小误差原则”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丰富扩充,也就是构建更宽泛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世界。

  下面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主题、用户体验几方面分别阐述。

  人物形象

  1951年的动画中,爱丽丝基本还原了原作形象,7岁的女孩子、看不进去没有图画的书、好奇心旺盛,天真烂漫,流连于幻想世界,有一点爱哭怯懦,但更可贵的是她能独立思考,坚持己见,敢于斗争。动画将这一形象塑造地非常成功。

  2010年、2016年的两部真人电影是系列片,影片中爱丽丝是维多利亚时代的20岁的贵族小姐,当时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社会认为女性的价值在于年轻和美丽,女性的幸福需要依附于婚姻。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爱丽丝有些迷失自我,不知如何选择,后来在奇境之旅找到自我。爱丽丝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以及对男性话语权力的挑战代表了女性主义崛起的火光。

  2011年由麻辣美工作室创作的动作游戏中,爱丽丝的角色被设定为从镜中回到现实世界后,在一场火灾中失去了家人,受到邪恶医生的蒙骗认为是自己的过失酿成了大祸,在现实世界和幻想仙境中不断遭受精神折磨。游戏中玩家可以升级爱丽丝的装备,在人物残血状态还可以爆发“暴走模式”,身穿雪白的病号服,漆黑的双目淌着血,战斗气势以一敌百,有一种令人惊艳的暴力美感。有趣的是,因为游戏是一个需要玩家参与才能完成的作品,玩家的操作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爱丽丝的形象,在一位追求短时间通关的玩家操作下,爱丽丝几乎不走寻常路,她疯狂跳跃,很少打怪,不得不打时甚至会主动被打至残血以切换到“暴走状态”大开杀戒,这位爱丽丝果敢、冷酷,非常契合“疯狂回归”,让不少观看游戏视频的观众大呼“爱上这个爱丽丝了”;另外,在一位追求无伤通关的玩家手下,爱丽丝不断升级装备,一直处于满血状态,像一位飒爽英姿、身经百战的女战士。

  情节和主题:

  动画版将刘易斯的两部作品有机结合起来,以爱丽丝读书时睡着后的一场梦境为基础,串联起掉进树洞,进入花园,遇到蓝色毛毛虫智者、双胞胎兄弟、柴郡猫、帽匠、三月兔、睡鼠,和红皇后的棒球比赛,爱丽丝被审判等一系列情节,以一条主线贯穿。作为迪士尼合家欢的动画电影,弱化了原作中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含义,更加轻松活泼,赞扬孩子天真诚实、坚强独立的品质。

  真人电影版背景和角色延续原作 ,但故事情节讲述的是13年后,爱丽丝到了婚嫁年纪,面临被指婚给不喜欢的庄园主儿子的处境,再次回归童年游历过的奇境,让她找到突破自我的勇气,在奇境中,爱丽丝身负杀恶龙的使命,帮助白皇后战胜红皇后的专制统治。在第二部《镜中奇遇记》中,爱丽丝再次回到奇境,扭转时间,帮助疯帽子找回家人,化解了红白皇后间的隔阂。

  电影的主题是找回自我,敢于坚持自我,“战胜不可能的方法就是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爱丽丝父亲语),背景设定在19世纪后半期,彼时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上开始出现女性主义的萌芽,影片结合故事时代背景和当代女性话语权力的不断提高,表达了女性有不输于男性的智慧、意志力和领导能力的女性主义思想。

  游戏《爱丽丝疯狂回归》和原作相比世界观和剧情都完全改变,失去记忆的爱丽丝住在疯人院里,受到坏心医生的七篇,认为是自己的错误酿成家人过世的悲剧,在幻想“仙境”中,一切都变得黑暗神经质,爱丽丝在与各种敌人对战的过程中逐渐找回失去的记忆,最后杀掉罪魁祸首。这款游戏完全颠覆传统,将美丽可爱的爱丽丝塑造成拿着厨刀挥舞的精神病患者,在黑暗血腥又不失美丽的哥特式世界中,受众陪同爱丽丝经历一次冒险,揭开故事背后的腐烂的社会阴谋。

  用户体验:

  诚然,不同的文本会带给受众截然不同的体验。在文字文本中,受众需要调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空白”和“召唤结构”(伊瑟尔语)更大,留给受众再创造的空间也更大,每个人都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柴郡猫、疯帽子和梦中奇境。

  动画和真人电影以生动形象的音像再现出创作者笔下的梦中奇境,无论是可以任意变换形态、极富表现力的动画媒介,还是真人和CG技术完美结合的真人电影,都给受众带来美不胜收的视听盛宴。

  罗兰巴特提出了“可读文本”(读者倾向于被动接受)和“可写文本”(读者倾向于主动接受)的概念。从文字文本到音像文本,是从“可写文本”到“可读文本”的变化,如果说在电影和动画中,观众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那么游戏以及当今刚刚起步的互动剧媒介无疑是一定程度对可写文本的回归。游戏版中,玩家可以进入故事发生的世界中,参与并构成叙事,与游戏内元素进行交互,扩大起参与文本构成的话语权力。

  结语:《爱丽丝梦游奇境》被誉为是“想象的第一次大胜利”,启示了包括荒诞派和意识流在内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其反教条、反权威的属性和蕴含其中的生活哲理对儿童和成人均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在时代的发展中,不同的创作者通过不同的媒介对其进行再叙事,不断在读者心中完善出“爱丽丝的故事世界”,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随势而生的叙事文本再充盈这个故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