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习作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习作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习作

  林芳

  (福建省龙岩市溪南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个性化习作是指一种宽泛意义上的个性化,即能正视自我、珍视自己独特感受和体验且能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话和喜欢的表达方式展示内心的真心话、真感情、真体验和真感受的习作。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处处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原始表达,让学生的习作真正体现其个性。

  关键词:生活体验;个性化语言;练笔;个性化习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明确指出:作文要“写自己想写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二学段);“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第三学段)。这些都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即对“人本”价值的提升和对作文人文精神的弘扬。因此,个性化习作应该是指一种宽泛意义上的个性化,即能正视自我、珍视自己独特感受和体验且能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话和喜欢的表达方式展示内心的真心话、真感情、真体验和真感受的习作。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切实使学生的习作表达、体现出个性呢?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动笔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并且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或从事某项活动,那么就得激起他们对这门学科或这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写作的欲求,感觉到写作是快乐的。因此,每次作文课,教师或可结合社会的热点,或结合近段发生的新闻,或讲述自身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写作氛围,使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有话要写,有理要说,有情要抒。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个题目时,教师可以故布疑阵:“20年前的我,曾经想20年后的我会成为什么样?……转眼间20年过去了,今年是2015年,请问各位同学,你有多大年龄?”学生开始交头接耳,露出不解之色。接着,再设悬念:“在你的年龄上再加上20岁,你多大了?”学生兴致盎然。最后,摊开底牌:“20年弹指即过,请大家畅想,20年以后,当你们都长成大人,那时,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学校、家乡、中国和世界又会变得怎样?如果20年后,我们再相聚,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如此这般,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从而为写作奠定良好的氛围。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小学生写的作文常常是在编造“美丽的谎言”。其中原因或许与学生每天的生活几乎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有关,但最主要的是孩子们缺乏信息的捕捉和写作素材的积累。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作文是学生经验的再现,是学生积累的展示,是学生生活的描摹,是学生思想的表达。没有语言积累,没有生活经验,没有心灵感悟,是无法写出有个性、有真情的文章来的。为此,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加强阅读,增加积累,夯实功底。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如学校开展“大阅读”活动,让孩子做名言书签、集剪报、写感言等;结合学校开展的日常活动———“拔河比赛”、“端午包粽子”、“消防演练”、“清明扫墓”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各自不同的看法,真正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开创一个新的写作空间。有了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学生学会了观察、感悟、思考,写作时自然就会体现出个性。

  三、巧借文本练笔,让学生彰显习作的个性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特点,不拘一格,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练笔,最大程度地彰显学生的'个性。

  1.借助课文插图练笔。我们现用的语文教材插图精美,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文本中的插图为语文课堂进行随文练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而展现出学生习作表达的个性。

  如《桥》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一位老党员在山洪暴发的紧要关头,果断地指挥全村人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位老支书让党员排到后面制止了混乱,并亲手拖出试图插队的小伙子———自己的儿子。最后时刻,他想把小伙子推上岸,但一个浪头吞没了他。当学生学完文章的最后一段: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老汉吼着:“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情感后,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问:“孩子们,你能想象老汉这时想喊什么?又会喊些什么?”正当学生面面相觑时,教师要引导,说:“咱们再观察课文插图,看看老汉是怎样做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吧!”经过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语言对老汉的描写,从插图上的人物神态、动作再次进行补充,并在练笔中发挥学生的思维个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有条理地理清图画内容,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会降低练笔的难度,又会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

  2.填补文本空白练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往往在结尾(或中间)处的语言会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且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是作者留下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发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这些“空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描写,会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从而更好地理会作者表达的意图。如《桂花雨》[2]第五自然段在描写摇桂花时是这样写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这句话的“帮、抱、摇、落”几个动词写出作者的欢乐心情。然而,当时摇桂花时,母亲和孩子们的神情、动作以及场景并没有写具体。教师可借机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拓写,让他们更深层次地感悟文本的内涵,训练他们的练笔能力。

  巧挖课文的空白点,给学生无限的表现空间,既能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又能训练学生的动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模仿文本写法练笔。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是最好的写作模板。很多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因此,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段进行练笔,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宽,培养学生的随文练笔的能力,也是彰显学生思维表达个性的妙招。

  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我们会发现课文运用奇妙的想象,把读者带入新奇的世界。其中,[3]课文第五自然描写出“我”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的情景:“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这组句子的内容一致,结构相似,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与大自然之间的这份不同寻常的独特情感,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练笔作业:“模仿文中的句子写一写。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你;你好, ! 。”因为有模可仿,学生如笔下生花,尽显个性:“你好,翩翩起舞的蜻蜓,你的舞姿给树林增添活力!”“你好,翠色欲滴的绿叶!你让夏天变得富有生机!”“你好,可爱的青蛙!你一蹦一跳,是想让我跟你体验快乐吗?”……

  四、多种形式展示,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被认同、被肯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习作的做法,达到这一效果。

  1.朗读优秀的习作。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经说过: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师要善于在批改中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然后在习作讲评课时,把这些亮点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既能肯定学生习作的优点,又能在评讲中提出需改进的建议。被肯定的同学内心充满自豪,或许下次他会更努力;旁听的同学内心充满羡慕,或许下次他也力争上游。因此,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既能树立榜样,又能起到指引、促进与鼓励学生积极习作的作用。学生的周末练笔,教师在批改好后,应在习作讲评课上朗读习作中的优美句段,或让学生自己读给同学听。孩子们脸上的笑脸,流露出他们习作的快乐。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征文比赛。每学年,学校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会组织一些征文比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征文比赛。如《闽西日报》的《生活周刊》举行过“‘天翼杯’校园生活”写作大赛,笔者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投稿,班里范同学的习作———《面对困难和灾难》获得一等奖;在新罗区举行的“‘历史的选择’读书教育征文比赛”中,班里赖同学的《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华的儿女》获得高年级组的一等奖。当然,名次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习作的态度更加端正,习作兴趣得以提高,习作的个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3.汇编“优秀作文选”或“班级优秀作文小报”。每个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较为出色的习作打成电子稿发至自己的邮箱,由教师配上插图,编成一份A3纸大小的《小苹果乐园》的班级小报。每个学期末,把小报中的优秀作文编成册———《成长的足迹》。不管是小报还是作文集,教师应要求全班每个同学都必须有习作发表。此举会大大地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感受快乐之时,充分促进其习作的个性化发展。

  对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指导,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在于其写作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的培养。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处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并尊重个性的原始表达,学生的习作才能真正体现出个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2011.

  [2]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M].

  [3]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