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论文(精选7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数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数学论文(精选7篇)

  数学论文 篇1

  学前班教育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也是幼儿接受数学知识(“数”和“形”)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老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寓教于乐,使他们在玩中认识最简单的“数”和“形”的概念,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现结合我在学前班数学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1.要善于运用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由于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问、好说、模仿性强等心理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简单采用“填鸭式”方法组织幼儿进行单调枯燥的学习,而要利于他们好奇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他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素材融入教学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动力。如在教学中讲“6”的时候,首先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让孩子们说出我们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像“6”。孩子们会很快说出像口哨,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2.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现实生活的生动情景,有助于幼儿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到使用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幼儿在玩中轻松学习。特别是现在的教材,有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了这些教师们还不能简单的使用图片来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让幼儿学会看图、用图、讲图。我在教学中组织幼儿进行动手、动口设立一个个生动的情景,让他们看到,摸到,更快进入学习角色,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还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作的动物头饰编制儿童故事领着幼儿创设情境,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如:在学习1O以内的组成时,我创设了猪八戒给小猪分西瓜的表演,让孩子扮演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两份,在游戏中使孩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

  3.要善于引用辅导手段组织教学

  喜欢画画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喜欢动手画画的特点,把美术中的画画作为辅导手段,组织进行教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认知性。如在学习“时钟”中,让幼儿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钟”、“手表”,把“钟”、“手表”画出来.经过他们画画来认识时间所具有的特点,从而认识时间,了解堂握时间,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时钟”的认识。

  4.要善于采取游戏方式组织教学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这说明了游戏对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巧妙地将教学寓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游戏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中采取“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等游戏都是借助儿童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做游戏,不仅让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5.要善于运用手工活动组织教学

  幼儿在学习数学时,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来支持。并且他们对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较快地进入角色,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让他们利用手工活动组织进行教学,让他们学会动手动脑。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圆”时,给儿童5个圆、5个三角形(各3红2绿、4大1小)纸板,让其进行分类的操作活动。结果:①按形状分得:5+5=1O;②按颜色分得:4+6=10;③按大小分得:2+8=10。开展这个活动让他们记住了三角形和圆,学会了分类。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到了新知识10的加法运算。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代替了枯燥的写、算、读,排除了幼儿的厌学情绪,减轻了学习负担,真正达到玩中学、学中乐的效果。使幼儿从不自觉的死记硬背,转变为自觉的理解记忆。

  总之,无论采取任何一种数学教学方法,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重点是要调动起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厌学。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不会辜负家长的殷切期盼,一定能够培养起幼儿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起幼儿们喜欢学习的信心,一定可以开创出学前班的数学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数学论文 篇2

  摘要: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倾听与阅读思考与合作发现与应用整理与构建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老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老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您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您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老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您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您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您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您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老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数学论文 篇3

  【摘要】

  基于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阐述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必要性,提出中职数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分层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进行分层测试与分层评价。

  【关键词】

  中职数学 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通过中职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是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数学基础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数学又是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因此,中职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水平、个体差异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一、中职学生学情分析

  社会对人才需求增加,使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使得中职学校面临生源紧缺的现状。为保证学校的正常办学,中职学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降低对生源质量的要求,导致现在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

  (一)学生的基础知识差,特别是数学基础更差。有调查显示,现在的职业学校新生中,能比较正负数大小的不足30%,因生源问题,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固,对数学没有系统的认识,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小学数学都没学习好,在中职学校中要接受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无疑十分困难。

  (二)学生学习态度差,对数学的兴趣不高。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有90%以上的中职学生反映数学难学,认为数学怎么学都学不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另一方面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数学缺乏足够的兴趣。

  二、中职数学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必要性

  面对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中职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才能因材施教。

  (一)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差异,表现为不同学生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上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学生还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中职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需要,区别对待,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其学习成绩。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维,当他们走上社会时,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可能早已忘记,但这些思维方式却会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帮助。

  (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符合中职教育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为高等职业学校输送了优质学生。中职教育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并且中职教育专业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数学教学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中职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所学专业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基于学生个性差异的中职数学教学之开展

  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中职数学教学中应遵循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心理学上“最近发展区”原理,以及科学分层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从以下几个步骤展开教学。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中职新生入学后,数学教师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全面了解新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习惯个性等,然后结合各专业课对数学相关知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在分类过程要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自主意愿”的原则,通过走班分类或班内分类的模式,按学生的个性需求,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例如,按数学学习能力可以把学生们分为A,B,C三个类,A类学生学有余力,对数学有兴趣,学习积极,接受能力强。B类学生学能自力,对数学兴趣一般,能力一般。C类学生学有困难,对数学没兴趣,甚至讨厌,学习能力差,数学基础差。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性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分类。中职教学目标的分类制定既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总目标,又要符合中职学校的培养方向。例如对A,B,C三类学生就要根据其个性差异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对A类学生因其能力较强,培养目标定为升学,进入上一级的院校继续深造。数学教学目标为着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其求知欲与自学能力。B类学生因其数学能力一般,培养目标定为升学和就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中提高明显的学生升为A类,对其他学生则以就业为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学会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为就业后的能力提升打下基础。C类因缺乏数学基础,培养目标为就业,成为技能型人才,教学目标为所学数学知识能满足学习专业课的需要,努力培养其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三)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性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分类。在明确了学生的分类、制定了合理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后,就要确定教学内容的分类,教学内容的起点要切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内容的递进速度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满足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水平的要求。还是以A,B,C三类学生为例,三类学生均教授数学基础知识,A类学生要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B类以训练基本技能侧重点,C类则主要是教授数学基础知识。

  (四)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性需求进行分层测试与分层评价。测试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方法若使用不当,有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测试失去有效性,所以要在测试内容上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定不同的测试内容。例如,对C类学生只测试基础知识,对B类学生适应增加一些稍难的题目,对A类学生则增加一些拔高的题目。测试结束后,要对成绩进行分层评价,不同类的学生适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并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分类,使每类学生都有一个可能以达高度,使他们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增长知识与技能。

  总之,为了贯彻“一切为了学生”教育观念,应对新形式对中职教育的挑战,满足中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数学论文 篇4

  一、创设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认识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在学习当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在经过课程改革后,教师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入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下学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在小学阶段就培养起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助于以后的学习。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时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把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事例跟所教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符合的教学情境,不能为了教学需要营造虚假的生活情境。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逐渐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把学生们的自主探索欲望激发出来,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摸索发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生活情境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在熟悉的氛围下学习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二)语言的生活化,作业的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拉近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教师将教学语言生活化进行表述,避免枯燥乏味的名词。把数学语言生活化,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尤为的重要,将数学作业进行生活化,也能够有效的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们要想学会思考,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学生的生活体验放到首要位置,针对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做到最好。例如,对于“150-98”这类题目,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对“减去100后再加上2”的算法产生困惑,这时教师应联系实际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爸爸在商城买衣服时带了150元,买了一件价值98元的衣服,去收银台结账的时候,将一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用150减去100)给了收银员,收银员收取100元后找给爸爸2元(再加上2),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理解减去100后再加上2的算法,因此最后爸爸剩下了52元。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将题目解答出来,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引用合理的生活实例对学生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数学的魅力,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论文 篇5

  摘要:

  如今的新课程教育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试点并发扬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来说,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现象力和思维能力,是为了适应与时俱进的今天所迫切需要的。如今的中国正在大力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而作为全国众多一线初中教师的一员,我们更应该充分的体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充分了解到学生们的主观学习方式,并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培养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意志,进而加强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曾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分支,也是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条件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就要去必须加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主动、自控性的提升。自主学习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强调学习自己主动去学习,这是最浅显的看法,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在过程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和实现。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创新自主学习。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现目前教育背景下,新课标与传统教学观念不同的点是它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新课标更加强调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这便要求教师也要对自己和学生在新课标课改过程中重新定位,充分地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教学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转变,课堂教学重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虽然看似只是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其实更深入的理解应该是教师应该制定与新课改想符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学海泛舟,那教师应该充当领航者和灯塔。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自身教学经验,并积极探究所谓“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意图,才能更好地观测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不同学习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才是贯彻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数学即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可以来源于生活又是服务于我们生活的,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开始,创设案例情景,提出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将数学思维运用到生活的数学问题中,使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用数学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和解释,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话对于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这样来设计一个问题: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在刚刚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函数知识后,让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还可能想到老师可能都没有想到的问题,例如:树高的话可以考虑勾股定理;树不高可以采用竹竿;天气好可以用影子和树高的关系;没有太阳没有影子;或者影子被房顶挡了。当然过程中也可能会跑题,需要教师来协调氛围和引导思维。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尽方法也就达到了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勾股定理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实践,在其中体验、经历、感受,逐渐形成并喜爱上积极的、自主的、生动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有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客服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办法来设计方案,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更加熟练,还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便得到提高了。

  三、充分运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

  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是从实际经验总结的。因此,在教学工程中,我们一定要去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想尽办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学习,感悟学习,发现学习。不管“1+3=3+1”这种简单的问题,还是测量树高这种生活上的问题,只有让学生自主自发地有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禁锢,各种创新思维和奇思妙想才能突破牢笼。在我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每人做一张半透明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把纸片对折,于是两腰就重合在一起了,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的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3.∠B=∠C。

  4.∠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5.∠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四、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要使学生生成自主学习的理念和自主探索的动力,主要源于对新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提出发现的问题是基础,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问题都有各自的见解,一旦学生提出的问题值得深究,教师对学神的鼓励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是学生有勇气去提出问题,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学生;当然如果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教学主线大径相庭,更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引回正题,使学生有更加深刻映像。鼓励式教学对于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只要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我们就不能轻易地否定。在这基础上教师还应多多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后的作业研究以及多生活的观察,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结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发现寻找来反向论证课堂中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同时在整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前后呼应,在课堂中解决问题之后课下再进行反思总结,使学生在反复的总结和回顾当中加深印象,以便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而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数学论文 篇6

  一、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用好教材,强调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

  不少数学学困生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味的,是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所以无法喜欢数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不能只会教教材,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比如在探究《矩形的判定》这课的时候,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出示一块矩形小铁片,并提出问题———某公司的林老板想招聘一名质检员,他拿出老师手中的这个四边形零件,问正在参加应聘面试的陈华:假如现在你只有一把刻度尺作为工具,你能检测出这个四边形零件是否为矩形零件吗?若能,该如何检测呢?让学生猜测、讨论片刻后,教师告诉学生,陈华利用他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快就回答出了这个问题,面试顺利过关。再问学生是否想学习陈华解决这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马上会感觉到学习矩形的判定有趣又有用,可以大大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习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若只讲解教材提供的内容,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学这些内容没意思,也没啥用。教师可先出示一道题:口算1532-1522,问学生能否口算出结果,学生感到疑惑时,教师立刻说出答案并请学生检验是否正确。甚至还可以选一些更复杂的题进行快速口算,让学生感到吃惊和好奇,这时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使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倍增。

  2.体现主体,促进学困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事无巨细地“灌”,学生只能一次一次地听、一条一条地背,那么学生一定会无比厌烦,当学生面对新知识时,他们依旧很“受伤”。因此,教师应避免“满堂灌“”一言堂”,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唤起他们沉睡的学习热情。比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互相纠正、互相补充。学困生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更主动,更能得到锻炼。在学习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助,让学习好的学生多帮助学困生,检查学困生做的基础练习,并帮助他们解决练习中碰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正像某些学困生说的“我在与同学交流时,就觉得更自由、更放松、更容易理解新知识”。有些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获得,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协同大脑主动思考,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时,教师先安排学生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棍(规定木棍的长度),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围三角形,想想怎样的三根小木棍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对于学困生还可以作适当的提示:围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根木棍中,较短的两根木棍长度之和与最长的木棍长度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用三根小木棍无法围成三角形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内容。

  二、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习能力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为学困生补缺补漏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中问题的解决为载体,让学困生逐步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比如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的问题课前解决了,课上就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指导学困生记好课堂笔记,监督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坚持课后复习,及时系统小结;引导学困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利用图形、表格、知识树等形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框架结构,便于理解和掌握……这样,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提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好学,慢慢地喜欢上数学。

  三、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十分艰巨、长久的工作,需要教师给学困生多一份尊重和关爱,多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让数学学困生喜欢数学,进而让数学学困生学好数学。当然,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也会不同,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关注学困生的成长,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教育随笔。

  数学论文 篇7

  一、引导学生学会识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形之美”

  在教学有关“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举例,把“圆”比作太阳、苹果等有形的东西,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有关“圆”的东西,如水面上激起的涟漪,既有静感又有动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有所感触,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用圆规画圆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鲜明得多。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让学生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受数学的“和谐美”

  美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美感不但体现在艺术领域,在数学教学中也有一定的美。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发现和鉴赏数学之美,要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视角来观察数学,深入挖掘数学的结果美、过程美。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在数学中发现和鉴赏数学美的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时,学生一开始会很陌生,不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身体的黄金分割点,并讲解有关黄金分割点的意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找黄金分割点。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其中存在的美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再如,教师在讲授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形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线段的引导下既能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感受到数学深层次的体系美。总之,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使学生树立发现美的观念,就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其中,一种重要的参与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美。实践证明,游戏的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既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又能给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教师可以采用做“跳棋”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学生在跳棋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学到了数学知识,并且会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美。

  四、结语

  总之,数学虽是一门科学,但同样具有美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的美。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更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