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重庆市石柱县白江小学 谭万琼
【摘要】 小学数学是初级的逻辑推理与抽象化学科,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应用
科学实践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而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也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素与合作交流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解决问题和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列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谁能算出围成教室的四面墙一共有多长?同学们的注意一下子被这新颖的问题吸引住了,思维活跃起来。有的说用尺子把墙一面一面地量,然后再加起来。有的说只要量一面长一面短的,加起来再乘以二,也有的说用一条绳子沿墙围一圈,然后再量绳子的长。学生个个情绪激动,纷纷举手发言并要求亲自动手量一量。这时,我适时地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比较快地算出了结果,从而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学生们也舒心地笑了。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以后,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了解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学校操场长70米,宽40米,要改建成长增加12米,宽增加5米的塑胶操场,改建后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们先让学生独立探究,根据题意画一画,再列式,但学生们却不知怎样画出增加的长与宽,更难算出增加的面积,所以很多学生列式为12×5=60(平方米)。根据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间断性和跳跃性,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因素致错的情况,我们适时运用媒体给出题意演示图,并把所增加的面积部分进行闪烁,促使学生悟出了12×5=60只求了阴影面积的一部分,这一结果不符实际的情况。而后,学生们根据媒体演示的点拨,拓展了思维,经过自我发现、自我纠正,得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方法一:(70+12)×(40+5)-70×40=890(平方米)方法二:12×(40+5)+70×5=890(平方米)方法三:5×(70+12)+40×12=890(平方米)方法四:12×40+70×5+12×5=890(平方米)上述案例,由于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适时运用媒体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疏通思路,激发了学生思维,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成了获得问题的解决,从中得到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创新、成功的经验。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好的老师也是教不好学生的,因而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探究意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问”。要“会问”,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质疑。我在教学中,注意强化相关训练,让学生质疑,善于质疑。
一是从课题质疑发问:课题往往就是每节课学习的关键。如我在教学“10的组成”时,板出课题后问:看到这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经过我启发,学生就会提出了:“哪些数可以组成10?”“能组成10的数有什么特征?”“怎样发现能组成10的数?”“学习10的组成有什么作用?”这样从质疑入手,就明确了学习的方向。这样的发问就有质量。
二是抓住重难点发问:要懂“问”还要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总结完法则后引导学生抓住“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质疑。学生会问:“把减法中的被减数和减数交换位置,结果会如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重点学生提出来了,说明理解还是模糊,我又引导学生区分被加数与加数的'关系和被减数和减数的关系有何不同,从而使学生对概念有明确的认识,也使他们逐渐意识到对不理解的定理、公式、概念、法则都可以质疑发问。
三是在求异中质疑发问。同一概念、题目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法,因而我在教学中常引到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如教学正比例应用题;一台拖拉机3小时耕地24公亩,照这样计算,11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亩?师生共同探索总结出解法:24:3=X:11。然后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得出以下解法:①(正归一)24÷3×11;②(反归一)11÷(3÷24);③(假定法)24×11÷3;④(倍比法)24×(11÷3);⑤(分数乘法)24×11/3;⑥(分数除法)24÷3/11。
三、拓宽学生的探究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实施探究教学时,老师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部分优秀的探究者往往控制和把持着局面,他们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的收获是比较大的。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可能只是陪衬,在探究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很低,思维并未被激活。有的甚至杂乱的做一些与课题无关的事,对探究的问题认识不够,或者根本不明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给予弱势群体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外。有必要用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须的基础知识,即使学生用接受的方法也要把基础知识掌握下来,这也是有效整合的一部分。我在教学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拓宽数学探究内容。如在教学“元、角、分”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地在小卖部买4样东西,上课时指名说出自己所买东西的单价,让学生动手算总价,算好与买东西的同学对照答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元、角、分”的加法。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够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