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在美术教研中的运用
课堂观察在美术教研中的运用
课堂观察在美术教研中的运用
学校、区域和区级三级教研网络的推行,旨在为全区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一大批教师快速成长起来。然而,传统听评课形式让教师渐有疲态,热情逐减。适时地把课堂观察引入到美术教研中,则让我们的美术教研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5年底,在初次接触"课堂观察"后,笔者以美术教师成长联盟各小组为课堂观察的合作体,开始制作了第一份课堂观察量表,并将之运用在美术教研活动当中,但结果很不理想。教师们拿到观察量表后,大多似懂非懂,所记录的内容比较零乱,教师收获甚微,离预设目标相距甚远。经过分析,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量表制作不科学。因条件限制,美术教师在学校都是个体存在,只有少数学校有两个或以上的美术教师。成长联盟成员分布在不同的学校,难以集中共同研发量表,我们使用的量表给出的观察点较多,所有参与听课教师都使用一张量表,观察点分散,思考也不够集中,效果自然会打折扣。二是使用方法需改进。在使用量表前,没有对教师进行详细的方法培训,听课教师甚至都没有能完整地读完量表内容,得出的结论就会存在太多的主观和片面的理解。
2016年,笔者再次研读华东师大版崔允漷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实验,认识到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活动,运用课堂观察进行教研要由简至繁,逐步完善工具、方法、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虽然在许多的相关研究中都有大量的成果案例,形成了完整的程序,但我们不能机械照搬。下面笔者从课堂观察最基本的"三步曲"出发,来探讨在美术教研中如何用好课堂观察。
第一步,做好课前准备,制作好观察量表。主持者根据教研活动目的提出本次观察的任务,各成员结合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商议观察点,并制作个人观察量表。初期的观察量表制作宜简单,可以仿照和套用别人的,待教师们逐步熟练后,再进行改编和自主开发。例如,某次教研活动中提出要帮助授课教师发现本课教学中的问题、给出建议、加以改进。我们可以确定10个观察点,制作10份不同的观察量表供老师选用,教师甲选择了"板书和媒体是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有效?"、教师乙选择了"有多少学生在听老师讲课?能听多长时间?同学发言时,有多少学生在听?"、教师丙选择了"师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参与的人数、时间,质量如何?"……每一位听课教师的观察点相对单一,数据和文字记录兼有。然后,听课教师对相应量表进行研读和交流,作好课前准备工作。在通过几次的研讨让教师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进行多观察点关注、改进观察量表和自主研发观察量表等进一步的研究活动,让教师们在研讨活动中忙碌而充实,真正得到锻炼和成长。
第二步,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好观察资料。做好了课前准备,特别是对量表的深入研读和改编之后,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听或顾此失彼了,带着自己的观察点,观察和记录自己表中的"量".在最初的几次观察时,笔者提醒教师:1. 根据需要选择好观察位置,合适的位置有利于观察者获得有效的数据。例如,针对教师教学的,可以选择后排观察;需要正面观察学生学习的,可以选择前排或学生中间区域观察。2. 在记录中,相关数据的观察和收集、记录要与量表的设计一致才能在推论时有理有据。根据观察点进行数据记录或文字描述性记录,尽量记录与观察点相对应的数据或行为表征,从量表开发的目的出发,把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观察和记录好相关证据。在开始一段时间,教师的记录可能会显得零散、碎片化,数据和文字描述空洞没有说服力。在经过几次的观察之后,这些情况会得到改善。但无论是零散的,还是系统的记录,都让教师们有了观察和思考,让教研活动更加充实。
第三步,分析观察数据,撰写好评议结论。我们用课堂观察来开展教研的目的就要引导教师们主动地听课,带着问题去收集相关资料证据,思考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听课结束后,必须要教师们用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推论、提出问题建议。此时,需要提醒教师亮出的观点要鲜明,提供可靠的证据,做到不拨高不贬低。推论程度要适当,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推论。不用一个观察点简单推断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即以点代面,或是突出放大某一点。要注意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抓大放小,突出重点。根据研究目的,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面(如课堂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特点等),从数据的信度和效度上进行反思和推论,提出结论与建议。
通过课堂观察量表的开发和使用,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不再盲目,研讨发言中大家针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建议,很好地克服了听评课活动中千人一面的"客套话"和无话可说的现象,能够各抒己见,言之有据,人尽其言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