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幼教专业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
职业中专幼教专业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
职业中专幼教专业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
陈春
(南平职业中专学校,福建南平353000)
摘要:音乐欣赏课重要教学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高雅的审美观念。幼儿教育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一个技能性很强的专业,音乐教育又是幼师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相应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幼教专业的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它是胜任未来幼教工作的基本技能。而加强和促进幼教专业的音乐欣赏教学,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具备除先天素质之外,更需要后天受教育的培养。本文通过阐述职业中专幼教专业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过程,总结一些教学经验,以期待更好地为中职幼教专业学生服务,促使他们更快成长和进步。
关键词:职业中专;幼教专业;音乐欣赏教学
作者简介:陈春(1967-),女(汉族),福建南平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音乐。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倾听音乐、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这种能力,更缺失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因此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急需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使音乐欣赏教学更加适合幼教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那么如何上好幼师专业的音乐欣赏课呢?
一、音乐欣赏课应该由浅入深
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经过一个由表到里、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过程。我们的音乐界前辈黄自先生提出在欣赏音乐时,欣赏者必须经过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受外部的音响→展开想象和联想→引起情感共鸣→理解其中的认识。因而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守这一心理反映的过程,指引学生逐渐由低层次阶段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阶段的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方面去发展。教师可以将曲目音响、画面和言语进行组合并设计,创设出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引起必要的兴趣。比如在教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时,首先让学生们观看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中描绘的战争场面录像,并提出:该段描绘战争场面的音乐是使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请想象一下,如只用一件乐器演奏,是否能表现出战争中的悲壮场面?思维定式会使学生认为不太可能,但又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可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接下来播放《十面埋伏》中的“九里山大战”一节,让学生积极思考:该段音乐勾勒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是由什么乐器演进行奏的?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并适时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十面埋伏》音乐所表现出的场景,从而激发他们研究我国民族乐器琵琶和我国琵琶古曲的强烈动机。这样由表到里和由浅入深进行教学既符合了学生心理反映的过程,也有利于教学活动。其次,在相关曲目安排上,可以从小到大,由易入难,由有歌词再到无歌词,这样既贴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一切的实践活动都必须依靠听觉,所以听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支撑。教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聆听音乐作品中去,在听中感知、鉴赏和参悟音乐作品的深刻含义呢?用提问的方式去听和对比的方法去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有效手段。
1.提问方式去听。就是在听之前,教师有意识和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和略带启发的问题。比如鉴赏唢呐曲《百鸟朝凤》时,听之前教师先提出几个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比如曲子的主奏乐器是哪种乐器?全曲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模拟出了哪些动物的叫声?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们都举手抢答:主奏乐器应该是唢呐;全曲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模拟出了布谷鸟的叫声、公鸡的叫声和蝉鸣。通过这种提问的方法,即便问题相当简单,但是能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思维想象也变得积极和主动,积极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得到了初步的一些感性认知,效果非常不错。
2.用对比的方式去听。这是听的积极深入,也是在音乐欣赏中最重要的方式,有比较才有区别,对学生们来说,只有对比才能获得对音乐特点、风格和形式的感性认知。在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力度和形式这些方面的比较,既能在同一作品中进行比较,也可对不同的作品进行类比。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状况灵活使用对比。如在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中,在提问方式听的基础上,已经知道全曲分为三个段落,再要求学生分段仔细听,并进行详细对比;第一段与第二段进行对比,第二段与第三段进行对比,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得出:第一段速度比较徐缓,用复调形式写成,旋律此起彼伏和连绵不断,就像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手持竹笛,在田野里忘情对歌,组成了一幅悠然自得的图画。第二段速度比较快速,用主调来写成,旋律比较热烈,突出了舞蹈性,与前段形成明显的对比。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完全再呈现,让学生体验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曲式结构(A,B,A)。对比的方式听,不仅使学生们对《牧童短笛》这一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知,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
三、要积极调动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作品必不可少的手段。音乐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这是它与绘画和雕塑等艺术最显著的区别,但这并不是说音乐是不能感知的,它可通过联想把各类音乐要素联系起来,从而使比较模糊的东西实现具体化。所以在音乐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应当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如可以让学生把体验到的`音乐情感和想象到的音乐意境,用写诗、写听后感和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此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用这种方法一定要谨慎引导,而且还需要有较充足的时间。另在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又不能轻视教师的积极指导作用。由于学生们的年龄、智力和审美能力等的局限,他们的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区别,这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引导,具体的做法:既不能让学生毫无限制地联想,也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个故事,而要有步骤地启迪学生,在不脱离音乐本身的前提下,感知音乐,展开充分联想,最终实现自主性地理解音乐作品。
四、结合各种感官通道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虽然是以听为主的,但是我们只有结合更多的感官通道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才能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具体方法有“唱”、“说”、“想”和“动”。
1“。 唱出来”。主要是唱出主题内容,这是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石。音乐主题才是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要素,指引学生听前唱出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他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辨认出主题的变化,让他们的音乐细胞积极调动起来,获得更好的音响体验。
2“。 说出来”。让学生说出聆听音乐作品后的内心感受。依据音乐欣赏的分析理论,音乐作品欣赏的理性认知并不表现在欣赏者对于乐曲做出抽象结论的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些理性认知融入对音乐的音响感知、体验和想象之中,让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感知的指导下,到达更加深层次的阶段。因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说的参与,并及时指引学生说出听后感是十分有必要的。
3“。 想起来”。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中,根据音乐作品展开积极的想象。由于音乐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是由情而动和由感而发,具有多解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因而,通过音乐作品欣赏能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空间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欣赏教学的终极目标。
4“。 动起来”。在音乐作品欣赏活动中让学生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舞蹈语言表现出来,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真正发挥创造的功能。当欣赏一段明快的音乐时,引导学生手舞足蹈,这是学生表达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时,先让学生带问题“这首乐曲表现了哪些场面?”进行聆听。听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农民们正在地里割麦子;有的说听到敲锣打鼓的像是在扭秧歌庆丰收,还有的说音乐很轻柔时像是收割累了坐在地里休息;等等。复听乐曲时,我顺势播放多媒体课件,运用声像结合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兴趣昂然,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哼唱主旋律,一边律动或舞蹈,结果好多学生融入到音乐中,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位农民,随着音乐挥舞起镰刀收割麦子,扭起秧歌舞动起来,加入到庆丰收的锣鼓队中,热烈的场面,也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教师要想提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只有跳出传统音乐欣赏教学课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鉴赏活动的主体。我们音乐课教师只有积极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进步的观念,多角度地让学生自由体验和探究,才能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鉴赏热情,提升审美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和领悟音乐的分析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J].中国音乐教育,2004,(03)。
[2]孙小钧。沈心工乐歌教材览释[J].齐鲁艺苑,2011,(06)。
[3]马春莲。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方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
[4]朱静。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音乐大观,2011,(09)。
[5]高振歧。如何发展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J].中国音乐教育,2005,(01)。
[6]韦凌云。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4,(1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