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的“雪”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祝福》中的“雪”,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祝福》中的“雪”

  安徽 鲍亚民

  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雪”的描写共出现过四次,细细分析这四处对“雪”的描写,可以加深我们理解小说的悲剧主题,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悲剧形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小说写道:“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里通过对雪的描写,着力写其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气氛。

  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这里描写“雪”意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同样写雪,传达给读者的感受却不同,这是由作者特定的感情差异引起。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这是第三次写“雪”。 “微雪点点下来了”一句其实是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着力突出雪的大而猛,表达了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而祥林嫂的死正如这些漫天飞舞不知相落何方的雪花,纷纷洒洒,飘飘扬扬,却丝毫不能引起沉浸在幸福中的人们的注意,可见当时社会的冷漠。

  《祝福》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祝福》中的“雪”赏析

  《祝福》是鲁迅的经典短篇小说,其中多次出现的“雪”意象,不仅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审美价值,还深刻地反映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情感。以下是对小说中“雪”的赏析。

  首先,“雪”在小说中起到了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的作用。在描述祥林嫂悲惨死亡的场景时,天色阴暗,雪花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样的描写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创造了肃杀的气氛,使得悲剧效果更为强烈。同时,也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冷酷与人物的悲剧命运相互呼应,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雪”还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在祥林嫂死后,“我”看到雪花落在厚厚的雪褥上,似乎能听到雪花瑟瑟的声音,这种沉寂的氛围使“我”感到更加哀伤和愤懑。这里的“雪”成为了“我”内心情感的外化,体现了“我”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无奈和同情。

  再者,“雪”在小说中还具有象征意义。在柳妈与祥林嫂的谈话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暗示着祥林嫂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而柳妈的话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使得“雪”成为了冷酷现实的象征。此外,在小说结尾处,雪花与爆竹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在讽刺封建势力的暂时得意,同时也展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从叙事技巧的角度来看,“雪”在《祝福》中的运用也颇具匠心。鲁迅通过“闪回”的叙事手法,在叙述者“我”的回忆中穿插了对“雪”的描写,使得作品在结构上更为紧凑,情节上更为引人入胜。同时,“雪”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小说中的各个场景和人物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综上所述,《祝福》中的“雪”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悲剧美的色彩,还反映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以及社会的残酷现实。通过对“雪”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