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文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1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小学语文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并且通过写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在语文写作教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使之停滞不前。指出了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关键词:写作教学;兴趣;教学理念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写作兴趣,不善于实践,既不想动手又懒于动脑,甚至有些学生对写作存在排斥心理。如此恶性循环,写作便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教师也没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造成了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由于现阶段学生的写作内容太过于空洞,没有真实情感,没有来源于生活,甚至背离生活,无法将实践中的东西表达出来,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未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学生并不懂得生活中无处不美的道理。而且写作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内容与情感,且缺乏创新。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大部分过于传统,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学方式过于形式化,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方式,不善于通过各种各样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对字、词、句、段的积累。因为写作的前提是积累各种语文基础知识,包括修辞、美文美句的积累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盲目地进行各种项目的训练,致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过少,在写作训练中,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学生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弱。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认为写作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一个陶冶情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写作的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写作便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那么写作教学只是来辅助学生写作的,教学的目的相应的也就很容易实现。那么,教师应当通过何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并成为亦师亦友的好朋友,与学生相处融洽。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选择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告诉他们该写什么、怎么写。教师应当尽可能给学生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教师在选定作文话题时一定要宽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围绕他们所熟悉的人或事进行写作,以激发他们对写作的欲望,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只有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他们才有继续将写作进行下去的想法,并逐步将写作变成一种习惯。

  2。立足生活,学会发现

  作文是生活的写照,一切都来自生活,所以要立足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进而在作文中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近自热、感受自然、认识自然,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将自然作为写作素材。

  3。教师要转变写作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写作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写作风格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摒弃固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变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写出具有自己特色与风格的文章。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适当地设置一些教学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言语表达活动,例如成语接龙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训练其想象力。

  5。加强对小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

  短暂的课程很难使这种复杂而漫长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措施来加强语文知识的教学。激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各种与语文有关的事物。同时,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并将其适时地运用到写作中,从而增加文采与文学修养,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本文就小学语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由于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

  作者:冯文彪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河东小学

  参考文献:

  [1]付召林。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

  [2]问俊民。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间,20xx。

  [3]付青。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俪人:教师,20xx。

  [4]吕秀芳。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旬,20xx。

语文论文2

  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这副对子说出了一个道理:若要事业有成就,必须有恒心。”有恒”,就需要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爱迪生说得好,”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良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中外古今,凡成大业者,无一人离得”恒”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花了四十年的时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巨著《资本论》。李时珍品尝百草,足迹万里,博鉴群书,写出《本草纲目》。百岁老人苏局仙九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练字,成为全国书法征赛中的佼佼者。

  1.这段短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先________,再__________。引用爱迪生的话是论据中的__________论据。

  3.用‖在文中划分层次。

  4.短文中运用比喻说理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引一副对子,由此引出中心论点;然后对论点作一下解释,并引爱迪生的话和成语来讲道理;最后举马克思、李时珍、苏局仙的事例来证明,这样一分析,就知”若要事业有成就,必须有恒心”一句为论点。

  2.从上面对第一题的分析很容易得出本题的答案,主要论证方法是讲道理,摆事实,先讲道理,再摆事实,引用爱迪生的话是道理论据。

  3.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摆出论点引用名言证明论点摆出事实证明论点,所以应划分三层:第1层从开头到”必须有恒心”,第2层到”绳锯木断”,第三层到最后。

  4.”水滴石穿”和”绳锯木断”两个成语均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在文中是作为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

语文论文3

  1.互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互动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教师应做到课上为师、课后为友。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友好地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语文学习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让学生自我反思,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1.2重视学习资料的收集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与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让学生收集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课文出现的成语,提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并谈谈观点。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发言。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增强自信,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3创设互动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很重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师生、生生间都要有一定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互动情境。例如,教学《鸿门宴》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思考,学生从生动的角色表演中,更加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对《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更深刻和具体。互动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2.1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互动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互动性,通过互动教学的`开展,可以加大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力度,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流行现象等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所授的章节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既有利于重新建构语文知识,融入时代特性,进行现代化的重新解读,又能活泼课堂讲学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互动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求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提问、发言,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分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成就感。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成为课堂的建设者,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鼓励学生自我突破,克服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困难,能够勇敢面对和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语文中进入生活,再从生活中回到语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互动教学法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有利于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轻松高效地学习语文。互动教学法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通过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论文4

  一、尊重高中生的实际阅读体验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的是主人的角色,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学实际状况出发,把学生摆在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从而让他们能够成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对于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就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安排及设计要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阅读目标以及阅读效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转变学生的传统阅读方式,从较高的层次对阅读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能够从“技能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不同的层面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各种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只是局限在知识解读层面,对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方法、能力、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很少关注。这种传统的文本阅读习惯很容易导致原本生动丰富的文本变得枯燥和干瘪,还可能导致教师以一种线性思维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与选择。另外,任何知识的生成以及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知识的生成进行认识,才能够对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从而保证学习方式的科学性。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之上对新的因素进行运用,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这些因素逐渐成熟,取得完善和发展,保证教学工作达到新的水平。阅读教学要尽可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密切关注,并且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活动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创造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还要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通过领悟自得、示范点拨以及师生交流等活动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各种多样丰富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和反馈,从而提升自主反思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流程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包括解析文本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定位阅读教学目标、选择阅读起点、预设阅读结果等。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能够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选修课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的开发以及实践存在重合,只有对一些旧的教材或者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或者完善,才能够在节约开支的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有效的阅读教学措施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保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

语文论文5

  一、农村中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学困生直接影响着本班、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考试模式下的语文学科,学困生所占全班的30%到40%,远高于其他学科并且严重地制约着其他学科的质量。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口头表达不清楚,书面表达空话连篇,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满篇,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更是无从下手”,早已是普遍现象;而初中语文“学困生”基础更差,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漠然,长期以往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由此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并且伴随着厌学、逃学等问题的出现。这部分“语文学困生”,虽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究其原因他们具有一些共性:

  1.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他们存在着一种思想:对于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语文成绩相差不大,久而久之,产生了“学习语文无用论”或“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

  2.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

  语文教学莫过于听、说、读、写,可这四项能力成为制约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更是学困生为之头疼的事。3.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学困生们也在埋头苦学,“读死书、死读书”,成绩进步不大,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以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数量相对较多的被视为“包袱”这一群体,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能坐视不理或刻意回避。

  二、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根源

  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不全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其形成因素主要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前所在学校及小学的基础、学生的观念等有关。

  1.家庭因素。

  据统计,多数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都很差。他们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父母本身语言表达能力低,更无从谈起阅读或写作,因此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没有形成阅读或写作的爱好,所以,这部分孩子从入学前就落后于城镇孩子。可见,农村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还远远不够。

  2.社会因素。

  在新的思想的冲击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背一背不如猜一猜”成为流行,因此,不少学生把语文课视为应试尤其是高考高压下的休养课,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与不学都差不多,还不如借此放松一下为数理化的学习作铺垫。再加上提高语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使得家长、教师、学生不愿投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显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最为不利的。

  3.学校因素。

  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影响下,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只重智育,只重视相对易于得高分的数理化、政史地,轻视甚至放弃难以得高分的语文学科。在应试的压力下,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害怕影响本班成绩和学校考核,严禁学生读课外书,强迫学生机械重复地进行各种训练,还占用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并且有些学校将语文定为副科,给学生宣传错误的观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雪上加霜。

  4.个人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习语文无用论”和“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等扭曲的学生观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习或不愿触碰语文。长期以往,有些学优生逐渐滑向学困生边缘,学困生更是越学越差,使得学困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再者,“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左右着他们,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他们拒绝教育,自我封闭,上课睡觉,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或厌倦语文。

  三、农村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也必须对症下药。就社会环境来说,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评价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对于教师和学校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来解决。

  1.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他们自尊心强,渴望被重视,渴望被认可,更渴望成功。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地走进这一群体,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和学法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活乐学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挖掘闪光点,变“我不行”为“我能行”;建立相容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创设情境,关注人文情感,重视语感,强化积累用多读多写提升语文素养,引导学困生获取广博的课外知识。

  四、结语

  相信只要找准原因,因材施教,长期坚持,充分调动农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均衡发展。

语文论文6

  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教师在授课中已经认识到差异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重视对差异教学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差异教学的效果,甚至还会严重阻碍到语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

  很多教师授课模式的基础都是在常年的教育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所以往往会出现教育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尤其表现在差异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上,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新颖,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接触较少,所以很多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得要领,或是盲目地照搬照抄其他“无用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可是效果并不好。

  2.班级人数的'限制

  想要保住差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这要求教师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调查和谈话,可是现在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设置并不合理,教师也无法完成所有学生的分类,最后只能依靠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点并不了解,导致很多具有潜力的学生由于一次成绩不好而被忽视。

  3.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理解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可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忽视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而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过分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上缺乏足够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仅学习氛围枯燥、乏味,教学也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

  二、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策略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许多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理念,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改进带来了困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之处,实施差异教学。但是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往往是无意识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作用甚微。其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专门组织教学。所以学校应组织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差异教学的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2.差异教学的实施

  分组教学是差异教学理念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异,找出学习问题类似的学生,进行分组式教学。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差异教学开展的核心。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要等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是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随时改变的,有效地将差异教学在教学中开展开来。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反思的过程是帮助教师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式的有效方式。在备课过程和课堂教学后,反思会让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发现和改正,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这对于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老师的教学所面对的是整个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都大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怎样回应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差异教学的水平。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中的不足,努力为学生寻找到一种趋于更好的教学方式。目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正处于初始阶段,任重而道远,我们应怀着上下而求索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完善教育,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的方向。

语文论文7

  摘要: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没有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就没有高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必须有科学的对话策略作保证:巧选对话的切口,优化对话的方法,找准对话的着力点,巧妙处理对话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巧选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

  对话思想,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和思想方法之一。就阅读教学而言,语文新课程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高效实施,取决于“多重对话”的成功展开。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像一部交响乐,是需要多声部有机协调的系统工程。从理论上讲,这种多重对话是个蕴含丰富的分层级命题。它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环境的对话等等。这些对话立体的交互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但是这些对话不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轻重主次的。其中,师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在先,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没有成功的阅读对话,教学对话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前提。也就是说,没有师生与文本的成功对话,就不可能有成功的阅读教学。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是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并不等同于文学欣赏,但是它具有文学欣赏的性质;与文本对话也不同于文学批评,但是它有文学批评的成分。“与文本对话”与“对文本解读”也不尽相同。对文本的解读是以把握文本的意义为旨归的,体现的是“文本中心”,读者只能向文本靠拢与挺进。与文本对话不但要发现与建构文本的意义,而且要在这个发现与建构的过程中,还要发现与建构读者自我,是一种双重的发现与实现。对话所体现的是读者与文本的平等互动与生成。

  对话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与文学作品对话就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这是成功对话的保证。

  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文章。实用文章的语言是以“求真”为旨归的,言与意是一致的。而文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虽然也追求准确,但文学语言并不以信息的准确传达为旨归,而是以意义的创造、心灵的发现为目的。它是‘向善“的、“求美”的,文学作品的言与意往往有很大的距离。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学作品的语意丰富性和阅读难度都远远超过实用文章。

  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是以语符化的形式重现在读者面前的,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提供直接而实在的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是靠文学语言间接的提供给读者的,文学形象必须由读者通过语言借助主观想象来获得。文学语言本身所蕴含的审美信息既有作者给定的一面,又有未给定的一面。就阅读者而言,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的解码、编码,主动地加以解释和创造。这样以来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对话也就是根据作者给定的可能性,赋予不存在以存在,即通过客观想象和主观创造,使原来并不存在的形象,在读者头脑里逐渐呈现出来。根据姚斯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而且这种创造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的丰富过程。由于这种原因,文学作品欣赏的思维空间远远大于其他艺术

  文学表现艺术的规律,往往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要窥斑见豹,见微知著,由特殊显观一般。因而文学的语言是隽永的,文学的形象是多义的,文学的文本还要留下许多艺术空白,供读者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创造性的加以补充与丰富。所以读者常常能够从作品中发现和挖掘出作者没有意识到的意义。即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高而基所说的形象大于思维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对世界的形象反映与艺术表现,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特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和文化世界,她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又迥然不同。文学作品的这些个性特点,为阅读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广阔的空间,使阅读活动充满了好奇、变数和挑战,同时也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无穷魅力和难以驾驭的困难。面对作品,不少师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致使阅读对话茫然又盲目,或失之过浅,或失之过深,或失之过偏,甚至出现远离文本的虚假对话、胡乱对话以及无效对话的现象。因此,这就出现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怎样才能保证与文本的阅读对话扎实、深入又高效呢?

  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例举几点,就教于方家。

  与文本对话,如同庖丁解牛,切口的选择十分关键。笔者以为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提高对话效率。

  一、从作者的预设入手。

  预设是指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于文本之中的经验信息。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抓住了预设信息,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

  例如,茅盾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首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是对抒情主题的预设:“赞美”是全文的抒情基调;“不平凡”是对表意载体即象征物特点的概括,也是全文的抒情线索。由此入手全文主题便一目了然。蒲松龄小说《促织》开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是对背景的预设。不仅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而是对读者理解小说主题提供了信息,“尚促织之戏”可见宫廷荒淫,“岁征民间”正是悲剧原因,小说锋芒所指已初见端倪。另外,如《三国演义》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对全书情节发展的预设;鲁迅《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对写作语境的预设实践表明,从预设入手是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捷径之一。

  二、从文体特点入手

  文体是文本解读途径中的一个强制性规范,与文本对话必须按文体规范来展开。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形象类型和表现手段。我们不能用读诗歌的方式来读小说,用把握散文的方式来把握剧本因此,与诗歌的对话应以感受情感意境为主,对小说的把握应从人物入手,而对于剧本的欣赏则需要从矛盾冲突入手。

  例如,阅读余光中诗《乡愁》,可从诗中四个意象(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入手,去触摸诗歌内在的情感意蕴:海外游子对故国的思念。同时抓住意象按照时光流转(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形式美,领悟诗中表达的情深意浓的乡愁,不仅是地域上的更是历史的民族文化的乡愁。

  从文体特点入手,是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基本途径,也是与文本对话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

  三、从文本的关键处入手

  1、从题目入手

  文学作品的题目多数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题目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由此入手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读此文章可先从题目发问:什么样的悲剧?何以称为“伟大的悲剧”呢?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作者就会告诉你:斯科特探险队的悲剧在于失败,而伟大在冒险精神;悲剧在于作为失败者要为胜利者的胜利作证,而伟大在于诚信的绅士风度;悲剧在于生命的毁灭,而伟大在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又如,《世上最美的坟墓》,从题目中“最美”入手与文本展开对话:托尔斯泰的坟墓美在哪里?既然是“最美”,能够超过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吗?由此进入文本的阅读,恍然发现原来这世上最美的坟墓是世上最为朴素的坟墓,从而领悟作者在此文中所要表达的不同凡俗的思想与情感。其他,诸如钱钟书的《围城》,契诃夫的《变色龙》,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均可从题目切入,展开对话。

  题目是文学作品灵魂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往往可以直达作者的心灵。通过对题目的审视可以和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

  2、从观点句入手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一些流露作者观点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就抓住理解文本主旨的关键,例如鲁迅《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愿意他们要一气,都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从理解这几句话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情感就非常容易了。

  3、从抒情句入手

  抒情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抓住文本中关键的抒情句就可走进文本(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在一篇写景为主的散文里,作者急不可奈地把这情绪很强的句子放在篇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好的读者应该善解人意地由此倾听下去,把握作者的情绪脉络: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沿此线索进入文本,有如与朱自清携手漫步于荷塘小经,观荷塘美景,赏月色朦胧,听朱先生娓娓叙谈南朝妖童媛女的风流,以及他本人淡淡哀愁和婉婉的心曲。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其实“缘情以入文”,岂不正是与多情的作者倾心悟谈的最佳途径吗?

  4、从总括句入手

  许多文学作品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引领之语,结穴之语。由此入手,或追根溯源,或拾级而上,即可登堂入室。例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开头即是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便是全文的总纲,由此“纲”入手,纵览全文,即可“纲举目张”。抓住“清`静`悲凉”三语,与文本展开审美对话,则如同庖丁解牛,桀然而解。

  四、从文本的反常处入手

  1、从不合常理处入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常理,“乌云遮不住太阳”、“真理战胜谬误”、“美善取代丑恶”也是常理。如果文中出现了不合于这类常理的反常句,读者就要格外留意,追问这是“为什么”。比如,爱国诗人闻一多《死水》中有这样的句子:“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细心的读者就会发问:追求真善的诗人,嫉恶如仇的诗人,为什么向“丑恶”作出了妥协,还要把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在你真诚地追问之下,隐含幕后的作者就会通过文本告诉你,这是反讽的手法,是愤激之语,其主旨正在它的反面。

  2、从不合常情处入手

  文学作品往往是用“这一个”来表达人类共性之理反映人之常情的。按照人之常情结构文本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故事可以离奇,手法可以创新,人物可以虚构,唯独一切皆应合乎常情,即使表面的反叛,亦应有常情的铺垫。奇幻如《西游记》,表现的也是神怪世界里的“人之常情”。如果文本中出现不合常情之语,则应格外留心,往往是作者有难言之隐或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情外之情。读者就该停下脚步,耐心倾听,耐心思考。

  余秋雨在《道士塔》中痛惜敦煌文物流失,激情不能自已,恨不能手持利刃与强盗于长城脚下决一死战。但是文中在写到文物散失时,却突然冒出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如此“犯傻”的话要表达什么呢?原来是作者对祖国的稀世珍宝惨遭毁坏痛心无比,忍无可忍,爱护文物心切,情急之下就说出了这样不合常情话,是痛之极爱之深的生动表现。

  3、从语言陌生处入手

  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不合常规的令人陌生的语言,这些陌生的语言,不仅仅是作者对艺术创新的努力,而且往往饱含着作者别样情感与意蕴。比如:“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郑愁予《错误》)。“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亮升起的晚上响起”(席慕容《乡愁》)。“咣地一声,黑夜就到了,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面墙上”(王蒙《春之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这些“陌生”的语言是读者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绝佳话题,由此不仅可以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而且可以进入作者创造的崭新的艺术世界。

  五、从创作空白入手

  “空白”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省略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发现创作空白,就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窗口。

  1、从省略处入手

  文本中有形或无形的省略,都是读者介入文本的艺术空间。有形的省略往往用省略号表示。例如鲁迅《祝福》中的“可恶,然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原来发此”,曹禺《雷雨》中的“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句中的断续省略,都是含义丰富的空白。在此空白处作出补充、联想与想象,即可领会作者的不言之言,丰富文本的内涵。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虾皮熬白菜,嘿!”虽然没有省略号,但这“嘿”字也是一种无表达的表达。如果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的方法把“嘿”字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那么,这句话可变得丰富,诸如“虾皮熬白菜,好啊!绝啦!妙极了!人间美味!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品味即可体会出北京人的易于满足,自得其乐的心态。北京市井饮食文化的传统习俗,都在一个“嘿!”字中透露了出来。

  2、从中断处入手

  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隐含着的悬念,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莫泊桑的《项链》在叙述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辛劳偿还三万六千法郎可怕的债务之后,突然中断了叙述,插进了一段感慨:“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副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人生多么奇怪无常啊”这一连串的感叹和诘问,明显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的偶然性造成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人性扭曲而产生焦躁不安。至于小说结尾于“我那一串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处,戛然而止,这种出人意料的突然中断,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令人情不能自已,思不能自止,如余音绕梁,袅袅不绝。由此思想开去,会生出无穷的命运感慨和深刻的人生启迪。

  3、从作品的隐喻入手

  隐喻与象征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法。隐喻提供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新角度和新途径,它把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形象的熟悉面貌。它在建构话语和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建构了人所置身的精神世界,扩大了人的认知范围和认知方式。用隐喻与象征手法创作的文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房龙的《〈宽容〉序言》,文中的山谷、老人、小溪已不是现实中的老人与小溪,而是经过作者眼中的山谷、老人、小溪到作者心中的山谷、老人、小溪再到笔下的山谷、老人、小溪转换和提升的隐喻——“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因怀疑而探索外部世界的村民被杀害;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人皆曰可杀的“异端”,被人们树起了“勇敢先驱”的墓碑,他又成了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的溪谷缓缓地流着”房龙所构建的这样一个隐喻结构,简直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中物象和人类文明的某些理念之间的相似处入手,即可破解隐喻的密码,领悟象征性的主题。否则,学生就会如坠五里云雾。

  4、从语言的冗余处入手

  简洁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但是在一些经典的文本中却常常出现一些冗余的“废话”。阅读时若能从这些“废话”入手,往往可以读出丰富的意义信息和情感信息。例如《社戏》中有这样一段:“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可谓啰嗦至极。一向惜墨如金行文洗练的鲁迅,为何一反常态,在此废话连篇?若引导学生联系叙事语境稍加思索,即可恍然大悟:这啰里啰嗦的描述,正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急急渴盼着心仪的景象出现而未得的心理感受。在孩子们的焦急等待中,时间好象被拉得老长老长,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不厌其烦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孩子们不胜其烦的情绪,一石数鸟又不着痕迹。至于《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重复而冗赘的句子,更是传达出百无聊赖之中无限寂寥的人生况味。引导学生从此处起步即可走进作者笔下“沉沉秋夜”的思想深处和文本独特的艺术境界。

语文论文8

  一、培养学生阅读随写的习惯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学实践调查的习惯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生活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生活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3)合理利用手机和网络,充分发挥手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手机和网络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学生将调查、讨论的内容写成了作文或者调查报告,本学期内手机作弊、网聊、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好转。我们做到了语文的生活化,学生不觉得语文枯燥,学习兴趣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通过语文生活化的转变,扩大了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的积极心和进取心,还养成了关心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使学生最终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语文论文9

  一、创建阅读情境,诱发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x从整体对阅读文本有个初步的认知,总结作者写作的思路,即:阅读文本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什么?是怎么写作的?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做记号。其次,播放阅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构建一定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进行细致的阅读,品位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感悟作者为什么以“前方”为标题,体验文本中作者的理想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这样为学生创造平台来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了解和掌握的深度。

  二、开展阅读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新标准下的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阅读实践活动内容。一般这些阅读时间内容都是和前面教材内容相对应出现的。同时,新课改不断强调阅读的活动体验,即:通过开展一定的阅读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阅读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素养、欣赏、阅读等内容,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形成和提升提供后盾力量。如:在学习《相信未来》阅读内容之后,笔者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阅读讲述、阅读欣赏、诗歌改写、诗歌朗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征和爱好来自由的选择参加内容。大多数学生为了参加好这次活动都翻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欣赏和阅读能力,同时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阅读、朗诵以及写作,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阅读不再是恐惧,而是融入自我的情感,将自我与阅读文本相融合,升华了阅读课堂教学。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拓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范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现今是创新时代的社会,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元素。个性化阅读则是鼓励学生在参与阅读对话时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或者感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催化剂。同时,个性化阅读不同程度的拓宽和延伸了课堂教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性,推动了阅读文本内涵、韵味等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深化了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如:在学习阅读文本的最后一个课时,笔者结合阅读文本的写作形式,适当的延伸阅读,即,让学生尝试探究式的阅读。进而,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而这时候的感悟和体验即是个性化的阅读。此外,笔者还开展一些和阅读相关的阅读表演活动来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最佳途径。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来创新教学手段,以多元化的方式来推动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语文论文10

  【摘要】要想学生乐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生的特点谈起,就激发新时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激发学习兴趣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一、新时代的小学生特点

  新时代的小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各项能力逐渐加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有厌旧情绪。二是小学生喜欢好动,一旦对事物或者其它事物没有了兴趣,注意力就容易分散。三是好胜好学,这也是小学生的共有特点。如受到教师表扬会喜形于色,受到批评则表现灰心丧气。同时,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喜欢读书,要求上进。但遇到学习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四是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是对于想象跟现实之间并不是分得很清楚。所以,有时候小学生的话是不合情理的,但是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小学生就会对感兴趣的问题,一问到底地进行探究。所以,在小学阶段,应该多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多观察多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思考能力。

  二、激发新时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符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情景。

  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构建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氛围。在教授《西湖的“绿”》一文时,笔者先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诵读,随后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西湖美”的风景画面,并配有优美的音乐和解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到底有多美呢,请随我们的摄像机来欣赏苏杭到底有多美吧。紧接着,西湖的美景随着大屏幕的滚动而展现到了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湖的美”,唤起学生对文章求知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了解。这样设置教学情景,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一是教学合作,教师在播放风景片时,要与学生一起观看,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便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心中有学生,从而让学生轻松、愉快、活泼地参与课堂教学;二是在观看风景片时,笔者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采用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由教师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回答问题,以便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三是在观看风景片后,笔者组织学生写观后感,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教师只需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及时给予学生提示和启发,就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发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2.遵循小学生个性特点,引发学习语文激情。

  一是遵循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比试竞争”的个性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内容涵盖单元考试成绩、读书、写字、作业质量等。然后,运用周竞赛、月小结、学期结束进行总结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总结评估。此举,能够让学生的板书水平、语言文字水平、诵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有了大的提升,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利用学生喜欢新生事物、善于参与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语文教学与各种活动相结合的歌咏比赛、演讲、讲故事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能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且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那么就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一是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适当设“疑”,给学生找“绊子”,让学生在“疑问”和“绊子”中深思,并通过探究找到答案,以此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激情和兴趣。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学生要有意识地设置疑问,使学生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以此破解学生“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等个性特点,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分分秒秒拨动着学生求知的心弦,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应用“幽默、滑稽”的口头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上课时不妨用“hello”问候学生,让这种问候语言作为幽默语言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上课时,发现某一学生有打盹的现象,教师不妨对学生幽默一下,然后用滑稽的语言“有个盹神降临到了我们班,有同学已经开始发困了,我们怎么办?”话刚说完,学生会心地笑了。这样的教学开拓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以发展。这样才会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总之,为了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构建新时代优质高效课堂的基础。为此,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想方设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认真探究、认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所得,才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豆红霞.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方法初探.教育科研,2012,(03).

语文论文11

  小学语文教学中,组词练习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无论课内课外作业、复习资料和试卷上都经常出现“组词”一类的命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了解字义,发展语言和思维。

  近日,有机会翻阅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本,发现组词的要求有不妥之处,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凡课本上出现的生字全部组词,甚至每字组词3—5个;有的教师对一些构词能力极差或不能拆开构词的连绵词如“葡萄”、“蝴蝶”等也作同样要求;有的学生组词时竟盲目照抄字典、词典,如作业本上出现了“风尘、风水、风采”一类词语。对此,本人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组词练习的目的无疑是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词义,为运用打基础,而教小学生掌握词义必须根据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教授著《儿童心理学》P344)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抽象逻辑思维还在发展中。他们所认识的事物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他们所认识的概念往往是具体的,可直接感知的,对词概念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风尘、风水、风采”是高一级抽象词语,他们不但难以理解,也许老师讲给他们听也是听不懂的。因此,教小学生组词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他们掌握可能掌握的概念。低年级学生对词概念的理解受词概念本身所包含的直观特征所支配,主要依靠感性表象来理解词的概念。如一年级学生用“水”组词时,组出了“水田、河水、kāi(开)水、rè(热)水”等词,这是切合实际的,但有的教师引导学生组出“水bèng(泵)”一类词。学生没见过“水泵”,就难以建立“水泵”的概念。尽管教师的语言直观(生动的描述)或图片、标本、幻灯等手段能帮助学生理解“水泵”的概念,而学生自己组词就没有这些条件。所以,教师教学生自己组词时,必须全面考虑。儿童认识客观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事物的外表到事物的本质。教小学生掌握词义,也应遵循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对词概念理解的程度如何,既决定词概念本身的难易程度,又决定思维对象与学生生活经验的一致性。因此,在组词练习中,只能由日常生活概念到社会政治生活概念,由物质概念到精神概念,由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教学生掌握词义,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以上说明,把小学生当作成人,要求他们组那么多词,教他们掌握过多过深的概念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规律的。

  二我们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本身不表示念什么声音,语言的音节,要看它作为一个词或同别的音节组成一个词是什么意义,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而,单字与其它字组合可组成很多不同意义的词字义也随着不同。

  而在这“很多不同意义的词”中,有的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相一致的,有的.是学生不可能接触、认识或难于理解的,因此,小学生组词切不可硬组滥组、漫无边际、多多益善。教师要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组词练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究竟如何掌握这个尺度,可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词语以理解书本上的词语为主研究资料表明:小学阶段最初书面言语的词量少于口头言语的词量。初入学儿童已在生活经验中掌握了大量口头词汇和语言,理想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大量内容应该是这些词汇和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果脱离课文,反而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变成新的因素了,学生要重新建立概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既不理解,又费时费力。前面所述“风采、风尘、风水”一类词语既脱离了课本,又脱离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宜成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组词内容。所以,为了让学生把书面形式的词汇和语言与已有的熟悉事物联系起来,小学低年级学生应以学习书本上出现的词语为主。

  2、教师要帮助低年级学生接通所学生字与口头语言中已掌握的词语的联系如教“黄”字时,教师先以具体标本或实物让学生认识“黄花菜”,并掌握“黄”的概念,了解它的种类:“浅黄、深黄、金黄”等。而“黄瓜、黄豆、黄牛、黄土”等词语是学生生活经验中熟悉的事物和口语中已掌握的概念,但与“黄”色的“黄”联系不上来,一经老师指出,学生就豁然明白,啊,原来这么多词语中的“黄”就是“黄花菜”的“黄”,这样不但明白了词义,而且接通了生字与口语中已掌握的词语的联系。

  3、利用所学生字与学过的熟字组词也便于学生理解“往”字,有“去、向、过去的”意思,学生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组成“往东、往西、来往、往日、往事、往常”等词语,这些词语学生口头能说,而且“东、西、来、日、事、常”都是熟字。如果在课堂上由不同学生提出,教师稍加解释,6个新词一下子为全班学生所接受。

  4、选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给以肯定,也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组词的范围,应该大量是属于上述类型的。这样教学生组词,才能克服随意性,使组词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三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组词练习,还需要考虑汉语词汇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语素的构词能力有强有弱。如用“水”构成的词就很多,《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150个合成词开头的语素是“水”的,如“水泵、水汽、水表……”等,还有许多个合成词末尾的语素是“水”的,如“潮水、茶水、洪水……”诸如“风、云、地、大……”等,基本词汇同样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为全民所共同理解。但是,不是任何一个词都具有“水”等词那样强的构词能力,有的强,有的弱,少数的更弱,个别的几乎没有什么构词能力,例如“我、你、他”的构词能力就很弱。有的词既不能拆开来讲,更不能拆开构词,如“萝卜”、“蜘蛛”、“蝌蚪”这类词,教师就要强调这些词的整体意义,既不能拆开来理解,更不能拆开来组词。教师应根据词汇特点进行教学,不断丰富学生词汇,发展学生语言,开拓学生的智力。

语文论文12

  摘 要: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能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极大的丰富教学课堂,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形象地感知课文,实现最优化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语文课堂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它进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就备受师生的欢迎,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启迪,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课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经过几年来笔者的努力,对多媒体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见解。

  1 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动力。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通过充分运用课件,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桂林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河山。当桂林山水风景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去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桂林山水,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课文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及美的享受中学习并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无限喜爱之情。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教学情景。

  2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给课堂增色,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生动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恰当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与作者情感紧密相关的情境,用语言渲染做铺垫,以多彩的画面、悠扬动听的背景音乐,声形并茂的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突出文章重点,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境的沟通,有利于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和意境的体验,深化文章中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景交融。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时,巧妙运用媒体,引导学生悟文生智,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课件出示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多媒体演示既生动又直观,欣赏双龙美景,不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拓展延伸,提升阅读感悟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快捷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不断地训练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拓展延伸。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它打破时空界限,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笔者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笔者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引起学生的情感,每个孩子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又使知识向课外延伸发展,促使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面。这夯实学生阅读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 结 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情感,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变得和谐高效、有声有色。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精彩纷呈,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高效,为语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施春红.多媒体教学在平移一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32).

语文论文13

  一、学生分工明确

  在进行分组以后,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给学生安排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小组必不可少的一员,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责任感,会不由自主地认真地完成自己法任务。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以提高。一般一个小组需要4到6位成员,而学生也是要不同层次都有的,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就做点简单点的工作,例如给文章分层,把握文章整体思路等,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即使地提出来,能力稍微强一点的学生则是担任讲解合作阅读的内容,呈现小组合作的结果,能力好的同学就要根据同学的了解点评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哪里做得比较好,并且即使解决能力稍微差一点的同学所提出的问题。

  二、各个小组间进行交流

  当每个小组的鉴赏阅读取得一定的成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每个小组派个成员上讲台上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结束以后先是本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或者是补充,让偶再由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评价,指出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题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进行探索,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探究的时候,就可以使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为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研究的课题,例如一个小组专门探索鲁迅先生《呐喊》小说集中的人物形象,一个小组可以研究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还有的小组可以思索巴金的《家》中的艺术手法,这样每个小组研究的方向不同,到时候,等每个小组都研究的差不多了,教师可以组织在班级里进行成果展示,详细的讲解每个小组的收获,那么这样,同学们不仅可以掌握自己所研究的名著,还可以对其他的名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短短的时间内有巨大的收获,教学效率明显会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在同一个课题上进行研究,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比如,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给《麦琪的礼物》重新编写一个结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在班级里进行分享,看看其他人的想象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可以给自己怎么样的提示,看别人的想法哪里比较好,哪里是有明显的缺陷的,例如不符合事实的,进行再创作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依据,切不可脱离原来的文本,与前文不符。

  当学生的阅读研究以后,在展现成果的时候教师的态度一定要好,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他们认真的投入研究的精神给予嘉奖,然后在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点评,首先要花大部分的时候寻找学生研究成果的可圈可点之处,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那么成绩不太好,对学习已经不抱什么希望的学生,适时的表扬会激发他们学生的热情的,让他们重新投身到学习中去,然后才是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但是一定要注意口气,一定要委婉一点,不要无意间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高中的学生自尊心是很强的,容不得一点的伤害,最后,教师在进行总结,给出自己的观点建议。而且在研究的过程和展现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身心愉悦,可以畅所欲言,这样的话,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教学效果会有极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而进行小组的探究性阅读则更是锦上添花,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小组合作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了整个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肯定都会普遍提高,而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会不断地加强,同学之间的关心也会更加的亲密,社会交往能力也必然会提高的,班级凝聚力也会提升。这样学生就可以使得各方面都得以均衡的发展,而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语文论文14

  关于信念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关于合作

  希尔顿集团在当今世界旅店业中可称是扬名五洲,200多幢巍峨壮观的高楼大厦遍布世界各都市,希尔顿集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希尔顿集团上下团结一致,唐拉德?希尔顿曾这样说过:“我可能是得克萨斯州最幸运的,是福中之人,这种福来自于友谊,来自于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永远与同僚相处愉快,合作无间,因为我的福来自于他们。”

  关于大爱

  懂得关爱别人的人是受世人尊敬的。以前有个加拿大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使两块铀移动了,并且相互冲了过去。若这两块铀相接触,其威力不亚于一颗小原子弹的爆炸。就在这危急的时刻,科学家用自己的双手,硬是把这两块铀掰开了。一次危机渡过了,可这位科学家也因受到太多辐射,而不幸以身殉职。政府为了表彰其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授予了他“用手分开原子弹的人”的称号。他用他伟大的爱,无私地关爱别人,关爱全人类,他赢得了人们对他永恒的敬佩和赞叹。

  关于心态

  在许多国人眼里,海尔这个成功企业已经很强大、很了不起了。然而,一位跟踪报道海尔多年的记者却说,在他接触到的诸多企业中,海尔的“忧患意识”是最强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1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81.6%、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亿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按照张瑞敏的说法,他们进军中国的战略非常简单:赢家通吃。他们的`目标就是不给你留任何一点市场和地盘。毋庸讳言,我们的许多企业,不要说弱势企业,就是像海尔这样的佼佼者,与世界500强相比也还有一段差距,也不敢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实事求是地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充分估计到竞争对手的力量和困难的一面,向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这样较为有益,而较少有害。

  关于底气

  苗家人房屋的建筑最有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虽然有这么多的障碍,可他们当中有人很少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要知道,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摔跟头的,何况,他们的身后还背着那么重的背篓。当地的居民一语道破天机: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记住一句话: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篓。

语文论文15

  小学众多学科中,语文老师的课业负担是非常重的,我调查了几十位语文老师,每人每天平均最少上三节课,花费三小时,大部分老师还兼代别的课(社会、思品等)而批改作业最少时也得花两小时,再加上语文老师大都带班主任,还有许多繁琐的班级事务要处理,老师们都埋怨有判不完作业,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好多老师都带着作业和教案回家完成。再调查一下语文学科作业的种类,先不说留的量多少,光说种类就让人发怵:田字本、注音本、大横格、读写笔记本、日记本、考试本、练习册、考试本、作文本等,别说学生抱怨作业多,光老师批改就得花费多少时间。这样看来,老师们的时间都花费在批改作业上,哪里还有时间去钻研教育教学,哪里还有时间去钻研语言文字之美,这是语文老师的悲哀呀。我试图去研究更为轻松新颖的作业。以下就是我几年来进行语文作业改革的一些心得。

  一、语文作业要重质减量

  针对语文作业种类繁多的问题,我首先作出归类分析,按他的功能划分,把注音本、田字本、大横格3项作业合成一项,这三项作业基本上都是字词句的认知训练,就都集中在大横格上,字词每个两遍,要求背诵课文抄一遍,很多人问:那么少的量,学生能记住吗?其实,学生能记住与否,跟他写多少遍的关系不大,有的同学记忆力好,或记忆的方法好,或许在上课时就记住了,再抄5遍10遍只会增长厌烦心理,记得我小时候,老师让把字词写10遍,我们就学会了投机取巧的办法,手握3、4根笔,握成一竖行,一次就相当于写了3、4遍了,跟留2、3遍的道理是一样的。而到了考试的时候还得再记,真是重复浪费资源了。与其逼迫学生学会投机取巧,还不如化敌为友,留少些作业呢。至于学生能否掌握我还有对策,我与学生立下条约:当天学完的字词或课文必须当天掌握,第二天早自习考,全会的可以免去这些作业,错个别的可单改错字即可,全军覆没的则甘愿按原来的量完成作业。如此坚持几天,大家都看到会的同学享受的优待及带来的种种好处,便都自觉学习生字词了。再加上同学们看到别的班同学作业多,自己作业少,心里就觉得很美,还能增进向师性。如此,学生可减轻一半的作业量,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老师也省下许多判作业的时间。

  二、重视个性兴趣发展,减少整齐划一的作业

  人和人的个**好,能力是有差异的。之所以360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因为他自身技能得到充分发展了,所以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于传播知识,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但没有义务把每个学生都教成语文家,从而遏制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发展。

  原来我们留的作业都是抄某些词或某篇课文,每次一留作业时,学生总是垂头丧气,把它当成一种负担,何时能让他们把作业当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去做呢?在一次班会即将开始时,我一进班级,发现大部分学生拥在黑板前,抢着给黑板配画,涂色,我一下子想起班里的美术、书法爱好者很多,以至都不够他们施展了。由此我想何不在作业中加上这些提高兴趣的项目呢?恰好当天学了两首古诗,我便留了一项作业,让学生为古诗配主题图。同学们很兴奋。作业交上来之后,我为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技能所惊叹。每判一本都有一本的感觉。我无法用对钩来评判,把我的感想以几句话的形式写给学生,学生的个性得到肯定,既骄傲又高兴,更愿期待在下一次作业中有好的表现了。就这样我时而布置一项为课文配插图的作业,时而布置为课文配乐或找主题曲的作业,时而让大家搜集图片或文字资料举办展览,时而编排课本剧等等。学生觉得每次作业都很新奇,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智,也增加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的意识,我也不再为枯燥的作业所包围了。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让学生走进书的世界

  经过上述改进,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没有了,学生自己的时间多了。但不是就放任自流,而是要引导他们大量阅读,走进书的世界,去那里挖掘语文的魅力,学习文学知识。

  我自己是怎样喜欢上语文的呢?记得五六年级时,和哥哥抢金庸小说看。在这之后,我的作文水平有了飞跃,词汇量猛增,想象丰富,思路开阔,作文还在学校及教育处获奖,这也许就是课外书给我的最初启蒙。第一次知道了语言文字这么神奇,这么有魅力。所以,我一直深信,读有益的图书室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这个思路指引下,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大量书籍,从一、二年级的童话,到三四年级的寓言、儿童故事,到五六年级我就慢慢引导他们读名著,看《读者》。我发现真的是受益匪浅,我班部分学生作文特别有深度、有思想,这都是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动脑生成的,而且根据学生选择书籍的倾向看来,喜欢童话集想象类的,写作文时故事情节特别生动,喜欢文史类的,事例很典型,喜欢美文的,用词很优美,喜欢哲学类的,思想很深刻。这样,学生的个性也很鲜明的显现出来了。

  四、作文题目要能触到学生敏感处

  学生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作文题目时,往往能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可遇到认为没意思的题目时,便无话可说了。我选定作文题目是一般都是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近期的思想动态而定出的。如:班里男孩、女孩搞分裂,对立了,我就定作文题目为《瞧,这帮男(女)孩子》,让他们发表看法,写出对方的优缺点,边写边理性思考,既写出了真情实感,又加深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而当我们齐心协力在拔河比赛中取得第一名时,打破了我们班零的突破时,再写《拔河比赛》,同学们便直抒情感,旁征博引,讲述团结的道理。在学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同学们写完读后感,我觉得感想很真实,真有必要让家长一同感受,又布置了家长写读后感。家长在看完课文后均觉得是一篇很好的家教文章,再看学生的读后感对自己的平常的言行进行自检,不仅让家长学会了教育方法,还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流。这种作业学生们还愿意多留一些。

  五、依学生能力分层次留作业

  老师留作业最头疼的是学生能否完成作业的问题,遇上有不写作业的人是老师最易动怒,是学生最易恨老师的时候了,而不写作业的人归结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认为重复的作业很枯燥的;二是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可能有很多题不会做;三是一些个性懒惰的同学看到作业多就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没有层次性的作业会让部分同学不爱写作业。

  针对这个问题,我每次留作业都分为两种:一种是A作业,为难度较大的,如写些心得感想或编排课本剧等。B作业则是掌握基础知识及加深印象的作业,如多读一遍课文,抄写一段优美段等。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不交作业的人慢慢就少了。

  六、增加语文社会实践性作业

  学是为了用,另外学也不能光从书本课堂中学,还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课改后教科书也很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如:社会实践课《寻找生活中不规范用字》。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亲自调查,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并且把自己的发现拍成照片给大家展示。有的同学还亲自帮人家改错。我班还有个同学看到《必备古诗80首》〉中是吾家洗砚池头树而教科书上是我家洗砚池头树而产生疑问。立即给课本编辑写信并收到答复。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语文,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一直将上述的改革方法贯穿于我的语文教学始终,在这些方法的影响下,我所带班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好多同学的作文和书法、美术作品在处教育报发表,并获得国家级奖项。我自己也有时间钻研教育教学了。

  我真心希望作业不再成为老师、学生的负担而成为老师学生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