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推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论文(推荐)

语文论文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语文论文2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它能使课堂变得丰富,能创造多种情景,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但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又不能完全取代板书,也不能过于依赖。本文主要从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多媒体技术的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媒体

  1 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角色转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提供者和传授者逐步过渡为知识的导航者。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和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内容的交流,获取对学习的有益指导;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训练出良好的信息素质。总而言之,在网络媒体提供的条件下,有效的客观资源更为丰富,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对教师的依赖陛相对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改变,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

  2 情境再现、培养思维

  有专家曾经说过,语文是思维的体操。尤其是高中生,其思维品质的开发应从形象思维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音、形、图、文、画等综合信息,可以将语言文字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使学生耳听言美,眼见形美,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中,引起他们积极思维,从而起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同时,针对高中生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其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投影画面所呈现的丰富教学信息,一定会引起高中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目的。

  3 善用文字和配乐,调动学生内心学习情感

  从本质上看,多媒体就是文字、声音和图像的组合,从“视觉、听觉”上来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彻底摆脱“古板沉闷”的学习环境。试想下,若教师在语文课上播放一段清脆优雅的笛声,或一首动听感人的乐曲,学生的思维神经将得到莫大的放松。拿高中第三册教材中《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两诗来说,两首现代诗反映的是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的创作思想。前者描述的是慷慨激昂的斗争岁月,后者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依依不舍的人文情怀,从文字内容上看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享受。教师若仅凭自己的阅读,是很难把诗句中的韵味体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而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字配乐”,在阅读诗句的同时配上一段与之相呼应的音乐,其营造出来的效果必会让人为之一叹,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会立刻被波澜起伏的诗意带动起来。

  4 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本源是生活,语文课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有生命力,学生才会感兴趣。在当今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语文教材不再是由以往枯燥文字构成的固定材料,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教材也呈现多样化的形式。通过网络,教师能查询和搜集到全国高中语文教学最前沿的资料,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外知识素材(图片、图表、视频、高考试卷等),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整合,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大量崭新的知识材料,扩大了学科的知识总量,展拓了学生知识的空间,也提升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5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语文知识不同于学习数理化知识,数理知识是一步一步进行判断推理论证,逻辑思维占着优势。语文知识的学习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为联想翩翩、灵感涌动、想象丰富。按部就班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失败。从这一点上说,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恰恰真正有利于开发想象力、创造力。如:在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中,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趋势,确实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改观。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多媒体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不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我们既不能盲目夸大多媒体的优势,无视其劣势,亦不能只看到它的劣势而无视其优势。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大放异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愿有更多的同仁参与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研究中来,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语文论文3

  关于自信的:因为自信,在呀呀学语时,我靠着纤嫩的'双腿,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因为自信,我一次次将第一名的奖状高高举起;因为自信,我毫不吝惜地剪掉飘逸的长发,在运动场上展现风采……感谢自信,它给了我一双翅膀,让我在电闪雷鸣中去飞翔,在风雨中去搏击人生!

语文论文4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变严肃枯燥的教学方式,缓解学生的课堂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采取积极性评价的方法,对正确的、有发展空间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称赞,对可行性低、逻辑性低的见解,指导学生改进,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导入课堂,在课堂讲解中恰当地插入一些创新型见解,通过了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教师应该做好课堂导入。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觉得最漂亮的房子,丰富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画出不一样的房子,使学生在动手作画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成功导入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其次,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雪孩子”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发挥想象,自己动手做出一个“雪孩子”,使学生在兴致盎然的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学习和探索,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春雨的色彩”时,可以先问学生:“春雨是什么色彩?”引发学生思考,再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进行小组间交流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充分参与课堂学习,还使学生通过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学习他人良好的思考方式。

  四、有效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的年龄特征,合理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符合学生好奇心、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四个太阳”时,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我们平时能看到几个太阳?”再问学生:“四个太阳分别是什么样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勇于质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导学生将创新理论合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改进理论,实现理论的二次升华,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开展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当学生的创新想法实施失败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创新教学法,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开发学生潜力。同时,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勇于创新,肯定并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应当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并吸收新的教学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创新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发展。

语文论文5

  [摘要]语言运用艺术最好的体现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有效促进。

  [关键词]小学 语文口语交际 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可以将语文口语教学的教育位置摆正,能够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学生的口语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最为关键时期,所以要对小学语文口语能力高度重视,把小学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学校里,学习任务比较重,考试压力也比较大,所以用来给学生进行口语实际训练的机会比较少。小学生的业余时间被大量作业所占据,几乎没有时间参加课外实践,而社会语言的污染也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实家庭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好的场所,但是现在的家长大多忙于工作,也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所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家庭教育方面得不到有效提升。小学是学生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学生这个时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家长和学校对于学生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不为学生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那么就不会发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帮助。

  (二)学生的心理障碍阻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许多小学生存在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障碍,造成这样的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小学生生来腼腆,具有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自尊心很强,回答问题怕出错,怕引起同学的嘲笑。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长期缺乏交流的语言环境,甚至还会出现社交退缩症现象。就长期调查可知,越是年级高的学生越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使学生克服信息障碍,使口语交际教学顺利进行。

  (三)学生缺乏口语交际情境

  语言表达的训练最需要的就是有运用词语的机会,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增加他们的拓展训练,如果将训练的机会挤压掉,或对学生只做片面的指导,就会导致学生对很多词语都不知道怎样具体应用。口语交际主要是现想现说,要求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自己要说的话考虑好,选择好最为恰当的语句。如果在课堂上不能为学生提供交际的具体情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关于课前准备的具体措施

  教师要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能有足够的材料用作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课前的资料准备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内容亲自进行准备。上课时教师要在一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清楚表达自己想要表述的内容。

  (二)创设情境

  人在对于事物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情感是触发人去表达语言的动力,这样就会促进人对词语的选择。想让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就要为他们设置一定的情境。对于设计场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课堂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参与进去,自由进行交际,学生的交际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还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口语交际话题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进来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表现欲。

  (三)进行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双方都进行互动,才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是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根本原则就是能让学生多说,把发言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来说,给学生提供开阔的课堂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不能把课堂当成是几个学生的精彩演讲,而其他大部分的学生只做观众,并没有达到交际目的。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协作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细心钻研。可以进行角度转换,灵活处理,让每个小组都可以活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小组的互动平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面对教材,最重要的是要面对学生本身,教师要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对课堂内容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训练题目要进行精心设计,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谈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xx.

  [2]练怡.现阶段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误区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1).

  [3]颉景荣.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7).

语文论文6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

  2、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5、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6、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分析

  7、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8、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

  9、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及解决策略

  11、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1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策略

  13、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

  14、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15、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16、高中语文教师文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17、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1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9、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20、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21、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分析

  22、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2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探究

  25、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

  26、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7、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28、美国高中的“选课指导”及语文选修课实施的对策

  29、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3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实验区的调查研究

  31、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32、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3、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4、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重视四个策略

  35、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研究

  36、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37、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39、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

  40、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

  41、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42、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4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

  44、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45、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46、新中国成立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变化的历史研究(1949-20xx年)

  47、谈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

  48、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49、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

  50、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5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52、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5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评价方案构想

  54、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55、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56、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57、探析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5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59、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之我见

  60、微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6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63、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

  64、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65、关于高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的一种构想

  6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67、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

  68、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9、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70、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71、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

  72、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73、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评价

  75、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76、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概述(上)

  77、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78、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

  79、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

  80、浅析当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和设计改革策略

  81、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82、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83、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84、从教材讲授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与高考脱节现象

  85、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措施探讨

  86、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7、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估工具与使用策略

  88、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89、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90、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

  91、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讨

  92、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93、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94、阅读之钥:关注文本细读——也谈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

  95、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96、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97、高中语文课堂构建中彰显语文魅力的思路探索

  98、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

  99、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及思考

  100、浅议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语文论文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惨痛的损失。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惨痛过后我们再来反思,虽然天灾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预防,安全工作做得好,可以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就学校而言,常抓安全防范教育,树立安全自救意识,珍爱生命,警钟长鸣,就能大大减少安全事故的伤亡率和损失程度。所以,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就要从小学抓起,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课程的基础性和特殊性,更加应该渗透安全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一、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安全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即“三生教育),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让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结合“三生教育”,我们更应该教给学生相关的安全知识。学习一篇课文,除了学习课文相关内容、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外,教师应当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涉及人身安全的课文不能避而不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怎样才安全,如何会不安全,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二、让学生知道不能意气用事,遇事要冷静,要顾及后果

  小学生常常只会凭兴趣做事,很少顾及后果,对事情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毫无察觉,教师要以相关课文为教育内容,趁热打铁,教育学生。在教学《跳水》一课时,在理解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及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以后,还要让学生知道故事情节曲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船长儿子在众人面前被猴子戏弄后,不顾及生命危险爬上桅杆追猴子夺回帽子的做法,就是意气用事,武断做事,不顾及后果的莽撞行为。

  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乐于助人的品质

  当不幸事故发生后,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关心、照顾伤者,要学习《她是我的朋友》里阮恒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战争时期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同伴的生命,虽然在献血的时候他误认为自己会死,但为了她能活下来,他仍然坚持献血。尽管在献血的过程中,由于思想斗争的激烈而感到很痛苦。这种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一种可贵的精神。

语文论文8

  一、采取分层教育教学方法,兼顾学生语文学习差异

  为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应该采取分层教育教学的方法,兼顾学生学习语文的差异,充分发挥分层教育教学方法在整个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应该认真分析班上所有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全面了解班上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异性,为更好地开展分层教育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分层教育教学方法,应该贯穿于语文作业布置、语文检测等各个教学环节,将其更好地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内容分层,体现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必须生动有趣,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这篇文章时,老师根据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首先,对于语文成绩一般的学生,要求学生了解司马迁的基本情况,同时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意,读出情感;其次,对于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则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翻译句子,疏通文意,深入理解文章。同时能够准确揣摩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在教学内容上分层进行,更有利于所有学生吸收知识,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

  (二)方法分层,发挥灵活性

  目前,各个初中学生在性格、思想、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始终采用一种方法是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调整,让所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最大限度的突破,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点拨相结合

  在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应该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启发式引导相结合的互动教学课堂,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例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老师便可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启发式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相关的课堂教学任务。首先,老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以六人一个小组进行分配;其次是向每一个小组提出一个思考题,如:文章围绕母亲叙述了哪些故事?充分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课堂题名为“我的母亲”,为何在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表现方法?文章的主要表达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目前采取何种教育方法之外,还使用大篇的笔墨来阐述作者与自己家人的相处情况?等问题,让学生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谈一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体会;最后老师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点拨,对学生得出的答案一一进行讲评。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更加全面的了解文章教材中母亲的性格、母亲的形象以及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影响,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从而真正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打造问题语文课堂,让学生“悟”中学语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问题提示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道出了质疑是初中语文学习的源头。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便可以采取问题式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方法就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将问题提示贯穿于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较强的学习欲望,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有利于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论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是一项艰巨而困难的任务,需要采取系统而复杂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具备创新改革意识,严格遵循新课程理念、采取分层教育教学方法,兼顾学生语文学习差异,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点拨相结合、打造问题语文课堂,让学生“悟”中学语文,以此打造出高效语文课堂。

语文论文9

  一、端正认识,明确什么是语文实践活动

  留心一些基层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存在着这样一些认识:有人认为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课外活动;有人认为不减少现行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总量,没有时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人认为有些学生课本内容的掌握还存在问题,还谈何语文实践活动……凡此种种,归根到底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学习者有目的学习、应用语言的全部活动,它不仅包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习者开展的一切听说读写活动,同时也包括学校组织的校内外的一切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以及学习者在课余活动中自主开展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人际交往、思想交流的活动。它贯穿于学习者学习、应用语言的全过程中。由此来看,我们并非缺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空间,而是缺乏发现身边时时处处都存在语文实践活动机会的眼睛。那么,怎样以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为主阵地,以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为必要补充,实现课内外有效结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课内外结合,扎扎实实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课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我国的教育千百年来一直以经书为主要教材,以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者和学者都习惯通过训练和掌握“记诵之术”来获取知识。在推行教育改革几十年后的今天,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单一的、直线式授受方式的弊端依然顽固存在。学生始终处于受者的被动地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都十分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想方设法打破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单一的授受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

  首先是要引入反馈的机制。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输出、评价与调控的循环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习新知、巩固旧知还是总结归纳,都要有计划有目的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教师以学生反馈的信息为唯一依据,进行学习评价和后续学习活动的调控,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拓宽课堂上信息交流的源,扩大信息交流的量,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不要轻易交给学生答案,要一丝不苟地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肯定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每一点合理因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再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书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服务。比如,学习第十二册语文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可以指导学生翻阅工具书,了解此画的创作背景,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同册美术课本上对该画的欣赏知识和同册音乐课本中该画的乐曲欣赏,在创作背景、图、文、乐的综合作用下使学生对该文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高美术和音乐欣赏能力。

  2.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文实践活动

  a.开展课外读写活动课外阅读和写作的内容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智能训练都是息息相通的,有千万个接触点。学生课外读写形成的“智力背景”越丰富,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学校和教师可以因班制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创造条件。比如:建立图书角,开辟读写园地,办节日专刊、假日小报,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评书、读报、评报活动等。

  b.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书痴文必工,艺痴技必良”,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取得成就往往源于他们对某一事物和现象最初产生的兴趣。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语文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学校和教师可以因人制宜成立一些兴趣小组,为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学生找到用武之地。如:为擅长朗读的学生成立“小喇叭广播站”;为擅长表达的学生成立“小记者站”;为爱好文学,有较强写作能力的“语文尖子”成立“文学创作小组”等。

  c.开展其他课外活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仅仅利用学校设施和学校教师这些有限的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如:班队活动时间可以有计划地聘请部分专家、学者、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举行专题讲座,讲英雄故事,讲科学、卫生、法律常识,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假日定期与群艺馆、电视台、广播站联系,指导学生演课本剧、开朗诵会、举行演讲比赛;与园艺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参观,写观察日记;与图书馆、博物馆联系,指导学生做资料卡片,丰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期和学年总结表彰,举行各种作品展示会,各种语文知识竞答活动,如:猜谜语、对对子、成语接龙、巧对成语等展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可以相信,像这样课内外结合,扎扎实实、生动活泼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一定能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实践中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语文论文10

  一、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新课改下,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学习现代散文产生一定的兴趣,语文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散文的线索,并以饱满的热情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情感变化,对文章中比较有艺术感染力的段落进行重点感悟,以便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情感变化,促使学生也能够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只有如此,教师的传递情感、教授知识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另外,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散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深情的语调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背景知识,以及这篇散文作者朱自清的重要事迹,以便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伟大人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会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文章的`情感中去,同时也会以最真挚的情感来阅读文章。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浓浓父子情,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这篇散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会使学生更加喜欢散文题材的文章。

  二、重视情感体验

  现代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学体裁,这种题材的文章往往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是家庭灾祸后一位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主要描写了父亲送儿子远行的场面,并着重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这件小事,重点刻画了父亲让“我”流泪的画面。这几个场面的细致描写,假如读者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进行阅读,则很难使读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讲解这篇散文时,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景,并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去感悟一位父亲送儿子远行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并体会那种充满希望却前途渺茫的复杂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篇散文的情感。当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后,学生会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散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了忆花,在这一部分,作者回忆起了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并让学生能够由此体会到作者的深沉情感。而后半部分所描写的是紫藤萝瀑布,当作者发现紫藤萝后,其心灵被紫藤萝的勃勃生机所触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由深沉变得愉快,从而促使学生真生地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现代散文是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文,所以,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对文章进行细致揣摩,以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下对散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细致推敲,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并确保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促使学生的自身情感能够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散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阅读能力,也要重视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散文的教学方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在散文学习中才能使其情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目标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语文论文11

  某位厨师有个"怪癖",当看到客人将他所做的的菜吃光时,异常高兴,再做的菜一道比一道可口;当他看到桌上的剩菜很多时,再做的菜却一道比一道糟。客人批评时,他还会发脾气。此故事听来可笑,细一想,这不正如作文教学时小学生的写作心理吗?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根据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赏识的核心是:"你不会写,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让你喜欢写。"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实现:

  1、 赏识学生习作,满足其自尊的心理需要

  作文起步,小学生由说、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过渡到说、写几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一次飞跃。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小学生思维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得到加速发展。此进程中,思维的发展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教学中,学生最珍重教师对习作(或者说是自身)的评价。教师赏识性的评价有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批阅小学生习作,坚信"习作没有失败"的赏识教育理念,就能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写作练习。赏识的前提,教师必须明确两点要求:

  一是要明确学生作文训练的层次性要求,不擅自提高作文训练要求。小学作文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由词到句、由段落到篇章,循序渐进的层次训练原则。作文教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训练措施。如人教版六年制第五册作文训练要求是:"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细致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得完整通顺。"从摄影的角度看,片段练习是教会学生取景、定格、拍摄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到大自然中捕捉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顺序不同,内心的体验不同,对景物的理解也就不同。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世界,描摹景物,"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才会展现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和多彩多姿的风情画卷。

  二是"沙里淘金",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习作,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作业,最利学生表现自我,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不应挫伤他们(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语),更不能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所以,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让学生赏识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的做法是:

  1、评语里充分肯定。在评语中充分肯定文章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然后再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方法,同时实行优等次制。

  2、课堂中朗读欣赏。安排学生高声诵读自己作文佳篇和好词语,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同学。差生作文面批,并划出"闪光点",借其他同学交流。

  3、定期张贴公布,结集打印或推荐发表。利用班级墙报或学校橱窗、广播电台,定期展示优秀习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的同学的好文章,会有亲切感。

  二、教会赏识办法,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小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赖于老师或家长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是与荣誉感相通的表现自我、炫耀自我的心理需要。教师抓住时机,采取表扬、激励、竞争等措施,提示简明扼要的写作方法,并结合阅读教学加以训练,必能潜移默化,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第七册《海滨小城》,其中"庭院"描写很有特色。教学中,学生能自发地、自觉地联想到学校的花园,形成潜意识中的对比。课余,我有意识地到花园边观赏,吸引学生到身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饶有兴致地解答,并详细介绍某种花草的生长特点,启发他们比较所观察景物与文中描写景物之异同,学生收获很大。一位学生在《校园一角》中写道:

  "教室门前的花园里长了许多树木花草。有桂花树、冬青树、黄杨树、美人蕉、月季花……桂花树是园中之王,长得非常茂盛,它的枝条向四面伸展着,叶子碧绿的,远望去,好像一顶撑开的绿绒大伞。农历八月,桂花开了,金灿灿的,学校沉浸在桂花香气中。上课时,闻着那香气,使人神清气爽。美人蕉叶子大大的,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清晨,露珠沾在叶面上,太阳一照,那露珠就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花园真美啊!"

  学生掌握概括化的写作方法很有必要。如让学生知道,观察植物的顺序,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植物的主要特点有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味道等。人物的特点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懂得了这些写作的概括化方法,就能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观察习惯,用赏识的眼光精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生活真实,才能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语)。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农村的学生,不仅"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少年闰土》),而且有丰富多采的劳作实践。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学生"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客观现实更为丰富、真切,头脑中积攒的表象具有真实性、鲜明性,这就为学生描述事物的真实性状提供了保证;农村学生操作机会较多,动手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理解、记忆就显得尤为深刻。熟练于手,再加了然于心,这又为学生的表述带来便利。充分利用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看周围的一切,农村作文教学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学会赏识别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如其人",写作文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赞美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颂扬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习作或日记是他们心灵的窗户,友爱、憎恶是其真情流露。教师应善于从中发现苗头,引导教育,防微杜渐。如一位学生写《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她尊敬妈妈,是因为每天放学后,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操劳,什么事也不要她做。她很开心。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与教育方针的偏离,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及时纠正了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关心和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果然,近阶段该生进步很快,尤其是作文内容更充实了。既要赏识别人的优点,也要善于辨别是非曲直,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人说,赏识是一个人无形生命的阳光。那么就让这缕温馨的阳光去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美化人生吧!

语文论文12

  一、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方法

  1.注重游戏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其学习自主意识较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教师、家长的鼓励以及自身的学习兴趣。为此,如果在小学识字教学中仅仅进行简单的汉字讲授,无疑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教学质量。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依照小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注重将游戏教学法渗透在识字教学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火车的游戏方式,让小学生依次读出课本中的生字词,缓解紧张的课堂教学范围,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儿歌、表演等方式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汉字学习中去,潜移默化的加深小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比如,通过识字竞赛游戏,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汉字学习得到巩固,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也督促小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学习生字。

  2.结合现实生活情境,注重识字巩固教学

  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更好的运用汉字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日常生活情境开展识字教学。比如,在每次学完新字词之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组词、扩句,使其加深对所学汉字的理解,并能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生字。此外,针对小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的学习特点,单单依靠课堂教学往往无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汉字掌握能力,就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加深小学生对所学汉字的记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借助拼音去读儿歌和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在超市、商场等生活场所中有意识的去认识各类商品上的汉字,在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注意向身边的人求教;由此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汉字掌握能力。

  3.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对小学识字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小学生对所学汉字的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与课本教材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更好的学习生字词。

  4.识字教学与写字结合,注重写字训练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写字可以加深生字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比如,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生字的结构、笔顺等,并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书写,将识字与写字教学有效结合再起,进而起到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成效的教学目标。

  二、结语

  小学识字教学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小学生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认识到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热爱汉字,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意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识字教学的成效。

语文论文13

  自1993年以后,实行3+2的高考题与传统的高考题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变化,但就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考查的内容、测试目标和命题的形式、难度几方面看,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首先,从测试的内容看,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从《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五点具体要求(1.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5.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看,也与《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再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情况看,测试的目标着重考查的是能否读懂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现手法。从命题的形式看,文言文阅读采用的均是选择题形式。从测试的知识点看,有字的读音,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全文内容的理解。从阅读材料的体裁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以记叙文为主,内容相对完整,语言规范,文笔上乘。从材料来源看,均选自课外。从难易程度看,都有一定难度,但仍属“浅易”范围,学生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一般都能读懂。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

  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郑善果看见母亲“恒自纺绩,夜分而寐”时,对母亲辛勤劳作表示关心的问话,这个“勤”在句中“勤劳”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然后两个“勤”字再作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尽力地做或不断地做”这一相同意义就不难推断出来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各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都提到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则把它作为文言考试的第一个考点,因而高考每年必考,且近年实行的3+2考试则更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最主要的障碍是大量的实词,或者陌生,或者只能读其音而不能识其义。据统计,现行中学课本中文言实词达三千多个,其中常用词也有一千多。这些常用词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如“逃未及远”“诗言志”中的“逃”、“诗”,便可用现代汉语去解释它们的古义;第二类词义简明,变化不大,一般容易掌握,比如“首”的几个义项“头”、“头领”、“首先”、“首端”、“自首”等都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第三类属于使用频率高、词义引申复杂、用法多,古今意义反差度大的实词,约有五百多个。比如“间”的义项便有十多种,有的还较为生疏。而这一类便是考生须着重掌握的。针对这个问题,在文言实词的复习与应考过程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1.把常见多义实词的若干义项,按本义——引申义关系排列成序,并收录课本例句,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这样可以简驭繁,减轻记忆负担。比如对“负”字归类:

  ①本义:背、驮。例:“悉使羸兵~草填之。”(《赤壁之战》)

  以下为引申义:

  ②担负、承担。“宁许以~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蒙受。“~屈衔冤。”(《窦娥冤》)

  ④背靠着,依仗。“秦贪,~其强”。(同上②)

  ⑤违背,背弃。“誓天不相~。”(《孔雀东南飞》)

  ⑥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同上②)

  ⑦失败。“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六国论》)

  在搜录积累过程中,首先应把高中语文课本所列的《文言常用实词表》中的340个实词先行归类,在课文中找出该词不同义项的例句。目前几年高考的文言阅读实词考试,每年均有直接从此表中选取的,如1991年考的“意”、“面”,1992年考查的“相”、“见”,1993年的“勤”、“胜”,1994年考查的“辟”、“市”、“亲”,1995年的“致”、“勤”、“分”、“奉”、“先”、“君”等。除了这340个词外,其他常见实词也不能放过,从少到多,逐步积累,掌握得多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举一反三、应付自如。

  2.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灵活的解题应试技巧。考试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考生因不会灵活运用已学的实词来答题而失误。比如:1995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考的一个词“夜分”,其中主要涉及到实词“分”的理解。这个词的本义为分开,如《出师表》:“今天下三分”,而“夜分”则应考虑是把夜晚的时间分

语文论文14

  一、研究的背景

  朝师附小作为北京市小学语文教育传统优秀校、语文教学研究基地校,一直有着自己的语文特色。在“悦”文化的引领下,阅读成了朝师附小语文教学的新特色。聚焦当前的阅读,每一个精彩的作品都是离不开汉字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因为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致使人们动手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时候越来越多。更别说静下心来了解汉字的含义及演变的过程了。如何让中国的汉字文化得以传承?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品味中国的德与行?因此“说文讲坛”这一特色语文活动随之应运而生。

  二、方案的设计

  (一)阅读特色缺少“新”,寻求创新之路

  朝师附小是一所具有五十年发展历史的老校,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步具有了自己的语文特色。自从我区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以来,这也唤醒了我校语文的又一新的春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老师们能把课内外的阅读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读书会等各种阅读活动也在开展。但是几年时间下来,课外阅读还是停留在阅读这个层面,缺少新意和创意。如何使语文阅读教学更上一个层次?这成了引发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阅读活动缺少“度”,开展深度研究

  在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们只是在广度上下功夫。激励学生多读书。但是通过阅读活动,学生只是在阅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而对书后所承载的理念、所折射的`文化却没有更多的涉及,这样就显得所开展的活动层次浅显。如何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真正了解更多的文化?特别是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这成了引发我们深思,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横向连接纵向贯通,确立研究方案

  “说文讲坛”——说汉字之演变,讲文化之精髓,展能力与品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一。它从原始人用以记事的简单图画,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兼具音、形、意、韵的独特文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字之中,它以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通过认识了解汉字的演变从而走进中国的汉字文化,在感悟汉字的同时又亲近、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在感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受到中国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品行。

  三、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老师讲解团进驻“说文讲坛”

  要想学生动起来首先老师先要静下来,老师静下心来学习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搜集相关的资料,先行了解中国的汉字,真正的走进汉字。老师们通过自己的讲解,拉开了“说文讲坛”这一活动的序幕,把学生带入了中国汉字发展的源头。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小篆到楷书,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了汉字的文化,老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透露着中国的礼仪之美,老师示范的一笔一画中都显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第二阶段:名家指导团提升“说文讲坛”

  “说文讲坛”第二季,我们又结合学校的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了一些书画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讲学。汉字和中国画之间的关系,汉字与书法之间的联系,汉字与中国古代作品的秘密,每个名人名家都能把汉字背后的故事、汉字所传承的文化,学生更在同名人学者的交流中提升着自己的礼仪、文化修养。更走进了名家推荐的中国古代文化读本,《诗经》《论语》《孟子》……这些闪烁着中国文化精髓的一本本书籍成了我校班级图书角中的一员,更成了同学们课余时间谈论的话题,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丰厚了自己的学识。

  第三阶段:学生展示团激活“说文讲坛”

  汉字进我“家”,每个班认领一个字,这个字能体现本班的班级文化特色,这个字能彰显本班的精神风貌,这个字能代表本班的文化内涵。高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展示了才华,德与行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收益。低年级的学生小,老师出谋划策的同时,更少不了高年级学生的帮助。这就是“说文讲坛”第三季汉字的演变给老师、学生、学校带来的收获。

  四、研究成效

  “说文讲坛”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领略了汉字的文化,走进了高雅殿堂,

  直面了名人名家,品味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说文讲坛”活动,师生的能力、修养不断提升,教育与教学有机的融为了一体,育人与育德相得益彰。

  (一)积淀了老师的文化素养

  老师的阅读意识提升、阅读历程丰富。自活动开展以来,老师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含量大幅度增长,量的增长的同时质的飞跃也显而易见。从《说文解字》到《汉字与文化丛书》,从《论语》到《吕氏春秋》,从阅读书籍到指导教育教学。老师把自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带到课堂中,把自己阅读的感受同学生进行分享。从而在丰富自身阅读历程的同时更积淀了自己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素养。

  (二)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力量

  主动阅读,亲自创编。主动转变,丰厚德行。在活动的过程中,由读—思—悟—行,学生的学习和品行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在深刻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同时,也在把中国古老而又富有哲理的精神品质在自身身上进行折射。孩子们以学校的“悦”文化为引领,在“人”字的教导下,时刻铭记自己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综上综述,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在实践中,活动虽然有了创新和一定的深度广度。但是想做成系列活动并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我们还需要深入的思考。从师生阅读的系统性、到班级文化的纵深性、传承性、再到展演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我们还需精益求精。乃至在小学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化的宣扬、继承和开发。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深思。总之在“说文讲坛”实践活动中,我们还要持之以恒,在活动中求深、求精、求新、求真,使得师生真的能在活动中收益,同时能更好的展现学校的办学品质。

语文论文15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事实上唯有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始终能对人们起到激励和提倡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而且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案头、枕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的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三、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必须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在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敢追求光明之旅。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