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必备(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论文必备(15篇)

小学语文论文1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今后长期学习阅读的开端,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利于孩子们今后理解各科的知识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围绕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密切关注小学生的认知动态,积极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先明确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接着分析了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尚存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出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新课标理念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为其他语文教师作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反馈,我们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并不理想。小学生总觉得做阅读理解、看课本课文是一件无趣的事,一方面是因为语文阅读课的课堂教学过于生硬,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没掌握合适的语文阅读方法,这严重降低了他们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因此,如何理解与消化新课程理念,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成为了急需探究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一些素质教育的新思想,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要革新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课堂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阅读课堂学习资源[1]。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诸多实际意义,首先,小学语文阅读新课程教学能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强化了语文阅读教师对新课标教育的认识,促进他们更好地落实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使他们感受到新时代教学方式的真实魅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师主动去优化自己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阅读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有利于提升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新理念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能动性,让他们被阅读教学所吸引,带动他们参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新课程理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灌输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越学越觉得阅读语文文章是一件没意思的事,从而降低了他们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不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2]。这种现状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形成科学的阅读教学理念,他们往往肤浅地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而没有掌握新课标教学的核心方法,从而无法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文阅读学习环境。

  2.2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程思想:

  小学语文教师认识、理解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理念。分析现今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教师没有在课堂上积极落实新课程思想,他们仅仅是口头要求小学生围绕新课标理念进行阅读,而没有带领学生一起在语文阅读实践中运用这种新思想。小学生认知观、学习方法都尚未成熟,因而迫切需要语文教师指引他们阅读文章,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3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新课程理念教学的策略

  3.1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新课程理念教学的认识:

  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新思想这一现状,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也应多借鉴其他教师的新课标教学方法,多阅读新课程教学的相关报刊、杂志,多思考小学语文阅读新课程教学的真谛,树立一套独特的素质教育价值观[3]。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参加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培训课程,听取教育专家对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剖析。还可以围绕新课标思想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书籍,广泛吸收多方的教学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课程教学效率。

  3.2在新课程理念实践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为了避免将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变成一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教师应在新课程语文实践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图书交流会”一课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课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然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班级同学划分成若干个阅读交流小组,鼓励孩子们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这种阅读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小学生阅读文章的热情,让他们主动去提炼自己的阅读心得,在实际阅读中提升了自身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另外,这样的实践教学很好地发挥了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的价值,深化了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对这一理念的认识,能激发他们在今后的阅读学习、阅读教学实践中主动落实新课标的核心思想,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教师的阅读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的共同进步。

  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是一个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过程。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阅读教学素质,多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多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语文阅读教学培训活动,在培训中吸收其他教师先进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教案,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践行语文新课标教学的核心思想,提升小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各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做良好的铺垫,促使他们成长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苗立,李静宇,史国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以安徽省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2013(44):112-113.

  [2]马英,林德义,卿步武.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小学现代教育.2015(04):77-78-79.

  [3]刘英达,魏新怡,杨新宇.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探究[J].山西技术教育.2011(28):59-60.

  作者:吕淑梅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2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深化学科改革的紧迫任务,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语文课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就是素质水平的体现。

  1.提高认识,转变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小学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理应坚持联系教学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我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贯穿始终,位置最重要,课时最多。同时语文又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和利用语文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语文课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为了适应以及有利地跟上他们的发展节奏,首先素质教育最为重要,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其次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最后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的需求,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2.夯实基础,全面发展

  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基础的语文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因此,必须扎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就是强调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因此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课,使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切实掌握好基本的字、词、句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拓宽视野,获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的好基础。所以,现阶段的课文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需要重新组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有直接的关系,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因此,坚持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是教学的关键。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语文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以教师愉快情感影响学生;②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③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④以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动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关键,小学阶段是儿童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严格要求外还要科学引导,正确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主要培养以下习惯:①上课认真,注意力集中;②认真阅读;③主动参与动口、动手、动脑的训练;④敢于大胆发言,勇于质疑问难;⑤互相合作,知识互补。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4.教育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条件。从语文课的特点来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第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有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查资料、看书、讨论、观察和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思想,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从而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第三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教师应该做到:①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②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③上语文课,要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时间,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和表现的机会。

  从教育和教学的实践,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单靠课堂教学一种渠道,难以完成教育、教学和培养的任务。随着我县课改工程的“再启航”,“大课间”和“3+N”活动的开展,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因此,根据各学科教材特点,各年级学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必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论文3

  【摘要】“情感”是课文的主旨,是教师的工作热情的体现,是学生健康成长,感知语文魅力的灵魂,是教师同文本对话,学生同文本对话,培养语感、理解文本、拓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我们在新课标下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是领悟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心理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而新课标给语文定性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态度的体验,是精神价值的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人生观的树立等都是通过自身的情感而实现的。但情感的触发不是主观需要,而是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把学生的“内驱力”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借以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入新课:创造良好的心理态势

  良好的心理态势,就是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做出最佳的心理准备,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情感,让学生以“好的情绪”进入学习。

  1、发掘教材新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情感性和艺术性的学科,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精美,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故事、寓言、童话,都是以情理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我在教《画杨桃》一课时,用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由事到理的质的飞跃,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理解难点。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突破难点铺好阶梯,我从画一幅简笔画入手,让学生猜测画的像什么?学生的思绪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像五角星,有的说像杨桃,有的说像树叶,有的说像海星……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活跃,我开始切入正题:一个同学画杨桃却画成了五角星,他不仅没有挨批评,反而受到表扬,这是为什么?孩子们的思路进一步被激活,深藏在心底的求知火种被点燃,认知和情感的旋律被拨动,自主读书,寻求答案成为需要,突破难点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我常常借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内心感情的冲动、渴望与激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思接文本,浮想联翩。如《小珊迪》一课,我首先放录音:“卖火柴、卖火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接着提问:“咦,这是谁?你们想知道吗?”随机引出课题,继续放录音,口中并描绘:“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小珊迪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一边走一边叫卖火柴,他走着走着,走到我们身边来了,你们想知道他说些什么?”学生们听了,显得异常兴奋。通过了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唤起儿童对故事片主人公珊迪的关注,有的问:“珊迪为什么要卖火柴?”有的问:“珊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等,这样一来情境创设激活,学生情绪跌岩,感情起伏强化了儿童的学习动机。

  3、从教材出发,用语文史上活生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大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入编的文章不管在可读性、欣赏性,还是在贴近生活、渗透心灵、贯穿古今,与时俱进方面都比原教材强多了,尤其是积累、运用中“阅读”部分的短文,披文入情篇篇精彩,读起来琅琅上口,还能了解到古今语文史上的有趣故事,只要老师能巧妙点拨,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久久未忘终身受益。在学习《画龙点睛》这故事时,我除了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地读书,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成语的意思外,还扩展到语文上堪称有“画龙点睛”之称的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一诗时,反复琢磨,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选定“绿”字,在诗歌的银河中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千古名句的故事,贾岛关于“推”、“敲”二字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在为画家张僧繇的高超画技赞叹不已的同时,也为诗人的妙字,学识所倾倒,更领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情深。通过活生生的事例,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使学生听后产生了自豪感,唤起了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深入学好语文的愿望。

  二、学习新知识、保持稳定的心理优势

  学生在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趣、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而变化,它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教学的曲径通幽兴趣越来越浓;二是随着教学的艰难险阻信心由强到弱。学生有时聚集会神,有时心猿意马,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加以调控,使之始终处在一个稳定、适度的状态。

  1、注意心理沟通,建立师生情意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的。我认为实现沟通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教师用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三是组织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教师心理健康,传授技法娴熟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一个好的老师会以一个手势,一个停顿,或者一个淡淡的微笑,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启迪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自身精神萎靡不振,这种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不管自己有多大的烦恼,心情有多坏,都尽量不表现出来,以情激情,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同样地学生也尊敬我、爱戴我。师生之间营造了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利于教与学的投入。

  3、教师移情理解,掌握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移情理解,让自己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使教为学服务,能够形成师生间心理上的相互信任,移情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绪和情感的外在原因,予以理解,如上一节体育课活动量大,学生下节课往往精神不振,天气干燥闷热,会使课堂气氛沉闷,都需要教师理解调节,不批评、不大动干戈发脾气;二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知识基础予以理解,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循循诱导,耐心辅导,而不是用一句“这么容易还不会”敷衍了事,当学生发表了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时,虚心听取,作出公平的评价,而不是呵斥了事,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主动接近他们,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组织人际合作,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置身于众多的同学与教师这一集体环境中,而课堂则是主要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然会在此发生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会集中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某一个问题,并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习惯。因为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是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课堂气氛最和谐的时刻。这时不仅发言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不发言的同学也能从同学的发言中有所受益。如我在教学《新型玻璃》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买了一套新房,可她碰到了难题,装修房子只差玻璃了,你能帮帮张老师吗?学生的情绪空前地高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甚至自由找合作伙伴讨论,一个个装修方案拿出来了,不仅把课本中提到的新型玻璃用上了,而且还把自己知道的,想发明的新型玻璃帮老师装上了……这样的学习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平等的,可以互相补充,甚至是争论。学生的情绪高涨,对所学的知识记得牢,学得好。

  四、课堂总结:强化积极的心理定势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发挥学生的情感,对反馈矫正之后的结束有着重大的作用。

  1、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动

  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产生浓厚的运用兴趣,促进“尾声中掀起高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节课学习新知识后,学生的思维和非智力因素正处在最佳状态。结合学生心理,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方式结束一节课。如教学《军神》后,我问:哪位同学能以“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开头,帮助老师小结这节课的内容。帮老师小结,这句话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我懂得了…”开头,学生易想易说,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我明白了劉伯承是神军,是真正的男子汉;有的说,我领悟到手术刀割在在劉伯承时,他坚强地承受住了痛苦,真了不起……这样,既达到了课堂总结的目的,又保证了课尾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持久与稳定。

  3、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在课堂总结之后,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新情趣,另一方面作为联系课堂内外,课与课之间的纽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例如在教完《宇宙生命之谜》后,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地球是微小、美丽而脆弱的,例如有一天它破碎了,我们将向何处去?

  (2)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脚步从未停止,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你将如何去探索呢?

  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再现,有利于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课已终而意未尽”,带着疑问下课,带着新问题上路,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探求不止。

  “情感”是课文的主旨,是教师的工作热情的体现,是学生健康成长,感知语文魅力的灵魂,是教师同文本对话,学生同文本对话,培养语感、理解文本、拓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我们在新课标下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是领悟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

小学语文论文4

  1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

  由于小学生对外界知识的储量较少,所以不会因为外界知识造成思想禁锢,因此,大多数小学生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是一项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十分丰富的视频与图片资料,提高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想象力与实物图片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会快速的学习这些知识,结合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快速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整合信息技术的作用

  2.1训练创新思维

  在新课改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丰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将大量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教材添加到语文课本中,但是这些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状态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这一差距,通过网络上的资料,搭配多媒体技术,可以跨越课堂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将自然界千万年演变的过程浓缩到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石、煤炭的形成原因,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打破课本带来的约束,促使学生可以变化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月光曲》的课程时,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可以在班级中播放优美的钢琴曲,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想,之后学生在接触钢琴曲时,就可以更加快速的了解学习内容。而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将《地震中的父与子》与《蝙蝠与雷达》两篇课文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分析如何通过蝙蝠的能力来营救这对父子,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语文教材中复杂的句子与资料,转变为更加简单易懂的图片,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2.2提高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与方法是新课改的首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核心,课堂的气氛较为沉闷,无法实现自主学习,而学生也无法表现出自己的学习方法。采取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死板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并且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小组安排学习任务,小组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不仅可以快速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搭配优美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保持轻松的学习状态。轻松的环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重点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5

  一、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为学生开辟一个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来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抽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阅读体会和同学分享。例如,一个学生要推荐某本书给大家,他将他的阅读感受讲给大家,大家通过对他的阅读感受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让其他的学生愿意去读被推荐的书目。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继续保持长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读书重在悟读

  教师的领读与范读是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走进课文所呈现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动情地读课文,用自己真实的感情品味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课文所创设的魅力情境,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在领读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领悟,不要多考虑技巧,重点是情感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我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体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通过该考评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找出成功和不足,对于不足之处就要积极思考,做出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或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步,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阅读和运用能力。

  四、增加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要求,不少于145万字。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为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感受生活。但多读还不行,还应多写,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智力以及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事物尚未形成整体与完整的感知能力,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下功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理解,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的阅读材料,比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同时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材料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逐渐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水平。简单说来,阅读材料选择所应该依据的要求就是思想健康、内容与学科结合、适合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同时我们要与家长联合起来,一起为学生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阅读计划,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总结

  新课标下,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尤其是语文阅读应与时俱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阅读方法训练,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以新课标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阅读、主体阅读,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有效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小学语文论文6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加强学生们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阅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们增加学生们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引导学生们了解儿童文学中的内涵,掌握现实生活为人处事的道理,整体性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正处于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学生们之后的现实生活,所以,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增大儿童文学的讲解,向学生们提供相应儿童文学文章,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运用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高效完成课外阅读的教学任务。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语文认知能力,筛选出合理的儿童文学篇目,将儿童文学完美地融入到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们对儿童文学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提高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对经典儿童文学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充分调动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引导学生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教师们可以向学生们讲解《狼来了》的儿童文学篇目,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一个良好的讲故事环境,或者教师们以视频的形式,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们融入到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们亲身经历故事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丰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们领会到为人不可讲谎话的道理。通过儿童文学的讲解,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导儿童文学阅读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教师们引导学生们课下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不断提高学生们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了解儿童文学中的内涵和道理,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学生们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教师们向学生们传授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向学生们推荐相应难度的儿童文学,让学生们在课下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同时,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在儿童文学内涵分析的过程中,将具体的人物作为自身分析的方向,逐渐将自身融入到儿童文学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们清晰的掌握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们鼓励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充分结合自身的语文思维和想象力,总结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们形成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们以相应的儿童文学作为进行重点的分析,拓展学生们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质量。

  三、开展儿童文学的课堂活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并不进行检查,而是靠学生们进行自觉的学习。但是,学生们因为自身年龄的原因,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力,逐渐呈现出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量少的现象。所以,教师们可以在阅读课堂上,组织学生们开展相应的儿童文学活动,引导学生们对自身印象深刻的儿童文学进行分析,进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们竞争意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当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相应的儿童文学阅读任务之后,组织学生们开展儿童文学交流的课堂活动,将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身的读后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对儿童文学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确认。同时,为学生们提供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方法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一个高效的儿童文学阅读体系,整体性提高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最后,教师们根据学生们儿童文学内涵探讨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相应的内涵或者人生道理进行补充,同时向学生们讲解自身分析的思路,不断拓展学生们的儿童文学分析的思维,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们从本质上对儿童文学进行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们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活动,拓展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面,进而整体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论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就说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的效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那么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就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对学习方面也就会更加兴致勃勃,这样也就会更加提高学习效率,对课外的知识也会主动去探索,增加自己的见识。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更加坚韧不拔,有一股顽强的冲劲。相反,如果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学习也就是表面的学习知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全面,只是从形式上去掌握知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也就不会坚持学习。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督促学生的主动学习,也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现代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老师的作用则体现在组织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们要运用现有的情景和设备,并融情于景,导入现学的课程,形成问题,问题可以是老师在情景中设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学生因为受到情节的启发,也就激发了学习热情,也就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学习也就加大了力度。

  三、总结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论文8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享受着新的教育理念带给我们的快乐。课堂上,我们变得开放了,教改不再羞羞答答。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处在应试教育的层面:课堂教学不敢超越教学参考书,把问题与答案局限在所谓的"规范"与"标准"之内,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从成年人开始,不再相信童话了,更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孩子的童话和那一份无可追回的真诚。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感受着教育美好的童话,让我们看到了教师那颗未被泯灭的童心和爱心,也让我们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语文教学的真谛。下面是我对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心得:

  一、自主朗读,让灵性在课堂中飞扬

  朗读是什么?朗读就是把书面文字变成声音文字。但这一点还不够全面。书面文字是作者用自己的情感写出来的,所以朗读也要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书面文字一旦固定下来,就没有了可以更改的余地,于是教参把这些情感也定格为似乎就是作者文字的全部;而声音文字的主宰者——人(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情感来。因为,生态的人是充满灵性的。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下面是《桥》一课的精彩片断,其中的朗读指导,终于跳出了原有朗读教学的怪圈,让我们有一种纯真的享受。同样是朗读,却让我们感受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参与欲与自主感。

  师:自由读。(第一次朗读)

  (生纷纷亮开了喉咙,读得十分热烈。片顷,声音小了,热烈的场面渐渐淡了下来。)

  师:读完了之后,大家的心情怎样?

  {生纷纷举手}

  生1:我的心情很沉重。

  {师没有给予评价}

  生2:我觉得老汉太伟大了!

  {师也没有给予评价,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回答的结果也五花八门。教师此时及时小结。

  师:大家读了第一遍以后,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读,怎样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必须尊重学生朗读的第一印象,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情感放飞的过程。试想一下,假如学生的第一次朗读就让教师规定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教师就给了学生一个固定不变的、看似问题实是"框框"的假问题,那么学生的读就成了一种机械式的"重复",无论往后再读多少遍,他仍然不会有自我情感表白的机会。

  在这个教学片断后,老师接下去提出了几个朗读的要求:再读,你看到了什么?哪一句最令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们充分体验着个体生命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品味,去理解。难怪后来在学生的课堂参与中,学生的回答是那么精彩,那么充满人文气息。让《桥》成为学生体验生命,珍爱生命的"生命桥"。

  二、 体验幻想,让童话在课堂中演绎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全体学生在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后,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迸发出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向往的奇妙与幻想,都是师生人生中的美好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

  语文课堂需要幻想。幻想是什么?幻想是人的生命得以延升,让人的生命更加美好。幻想是什么?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是个体生命对现实世界能动的反映,更是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幻想是少年儿童的天性。生活中许多无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拘束。《鸟的天堂》是一篇语言流畅易懂的美文,但是离学生(包括教师)的生活太遥远了,因为教育不可能为教育的实施者们提供全部的实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展开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体验一下童话式的幻想带来的学习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享受着"美好的童话"。

  师:假如你来到鸟岛,你想做些什么呢?(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

  生1:我想坐在鸟身上飞上天空!(众笑)

  师:你的想象真好!

  生2:我想让鸟教我跳舞!

  生3:我想和鸟拍一张照片!

  生4:我想跟小鸟赛跑!

  生5:我想陪小鸟玩!

  生6:我想给小鸟孵蛋!

  ……

  多么奇特的想象,学生们一下子将课堂变成了一个神奇的童话宫。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幻想中,体验着童话带给自己的快乐。学生的这些回答,就是我们教育的资源。这些课堂生成的教育资源,将会给全体学生带来非常难忘的印象,更会让学生在童话般的设想中,享受学习语言文字的快乐。

  三。体验角色,让激情在课堂中涤荡

  课堂应成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课堂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则应该都成为课堂中的角色。尤其是我们的教师,不能用预设好的学生节目来充实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的表演,应该成为学生体验角色,激情自然流露的灵空。

  在许多的语文公开教学中,课堂表演成为我们某些教师体现自我教学特色的手段。过去,我们许多的课堂表演,都是教师们在课前花了大量的精力"排练"而成的。这样的优课,只能权且当作一次"演员"的再次亮相。上课似乎就是教者为了彰显这一预设的教学成果,甚至让学生们在一知半解,或者是在强迫中接收着知识的再现。于是,每一次听课后,总会有听课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的课不实在,难以借鉴。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我们有许多种途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语言进行描述,生活式"的理解方式:画画、表演、描绘。的确,教育本源于生活,用生活实境来理解语言文字,不失为一种好途径。赞诃夫说过一句话:"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文本仅是一个例子,精彩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生命体验的过程。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走出传统课堂表演华丽的误区,本着对文本多元理解的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体验学习的过程,感悟语言文字的快乐,体验着成功的角色,让课堂走向开放。

  如《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教师应在让学生充分感悟了语言文字后,将运用文字的权利交给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环境,让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表演。这时的课堂教学应该达到一个高潮:一个个小导游"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地向他(她)的游客们介绍着鸟岛的景色。学生们把刚刚习得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产力"。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天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四。弹性作业,让智慧在课堂后延伸

  过去,我们的语文作业,无外乎用抄写词语,完成练习册,布置些习作,以期来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它的优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很扎实;也有它的缺点,学生缺少了创新的锻炼。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是不是来一次扬长避短,革新除弊。第一,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作业。教育发展论告诉我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没有终结。每一人阅读,每一次阅读,都是文本内涵的再次挖掘。每次新课后,我总是对学生说:"想做点什么作业吗?"学生们一下子兴奋了:"老师,我准备写一段话告诉猎人……""老师,我准备给那只受人敬仰的老羚羊画个像……""老师,我想把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话抄下来……"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作业内容,远比老师用权威性的命令发布的作业有创新精神。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学习能动性的体现。第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作业。教育是大众的教育,作业的完成原本就应该是对学习资源的整合过程。书本是资源,同学之间的合作更是一种资源。新课程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合作——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作业方式。新课标提出了语文综合学习的要求,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合作作业。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研究性学习信步走进新课程的时候,无论对哪一门学科,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是机会更是要求,相对小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更应根植于合作的基础上。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小课题研究更是适切了新课程的要求。作为语文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小课题研究,更是充满了人文性。学生们在这样的作业中,体验着语文学习的快乐。小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种渠道的沟通,要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积极的相互配合与支持;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积极建立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积极解决研究过程中的人际冲突;积极评价研究的成效;积极提出研究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建议……第三,不能舍弃基础这个重点。在布置自主性、合作性作业的时候,我认为,对基础性的、工具性的知识不能放弃,根据课文的特点,课后的适当巩固与强化也是必要的。我们不能丢掉双基搞教改。基础不牢,何来创新呢?

小学语文论文9

  做人做事,快乐是最重要的。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快乐起来呢?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自主感悟到的一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小学语文论文10

  摘要: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观;趣味评价;激励评价

  如何科学地进行科学地评价,怎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与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要求?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明确评价在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标》指明了评价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的地位。在编定了新教材,实施了新的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之后,评价方式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要培育人才,就要明确评价在教学中的地位。

  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讲究评价方法

  (二)趣味评价,把握好“尺寸”。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逢夏初岁末,是班主任最挂心的事。因为我们要给每一位学生写操行评语。因此,把评语写好至关重要。一则好的操行评语,就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一份珍贵的礼物,学生会永久地埋藏在心里。如:“你天生好动是我们班的孙大圣,停停你的手好吗?倘若你把精明用到学习上,那你就是真正的齐天大圣而不是弼马温了。”再如:“在老师的心中你就是我们班里的小诸葛,老师每天都想谛听你睿智的答题声,但操场上少了你矫健的身躯就少了一份亮丽,希望你加强锻炼,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让我们留心观察,写出妙趣横生的个性评语。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 这种笼统的评价语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同学身上都适用。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稍快一些,把握好情感,就能读出紧张焦急激动的韵味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激励评价,注重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教学之中,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作业本中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朵小小的红花、都足以让学生激动好长时间。所以也就更需要那一句句充满鼓励性语言的评价了。如及时送上“回答真棒!” “再修改一下,就完美了。”“你的见解很独特,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你的声音真甜啊!像林中的百灵鸟!“你写的字太美了,看了就是一种享受。”“大家在用心读书,你们这种求知若渴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我。”……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评价,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创造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课堂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生命的精彩。

小学语文论文11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身。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现今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首先要找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并且加以改进,找出解决办法,找到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1.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第一,过于重视课文教学。许多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的思路,死板教条,迂腐沉闷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的讲授过多,没有剩余的课堂时间进行语文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这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将写作的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而不能让其与教材的教学脱离,否则就会导致学生轻视作文,在考试过程中无法经过思考就开始随意写作或是抄袭,这对于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是十分不利的。第二,写作目标十分随意。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写作教学不够重视,对于这项教学任务的总体目标、总体布局不够清晰和明确,不能认真分段分组进行目标教学,或者是随心教学,造成了极大的盲目性。教师的盲目就导致学生的写作十分随意,忽略了标准的训练量,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无法提升。第三,过于重视写作数量。很多语文教师会布置许多的写作任务,如3天写一篇日记,一周交一篇自定题目的作文,等等,而很多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根本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之中。教师也只是走走过场,浮于表面,不会认真阅读,只是判个“阅”字,显得非常模棱两可,仿佛写作作业只是一种形式。这是现在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病。第四,作文内容与实际脱节。虽然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但是语文老师无法将这些篇章的讲解与语文写作进行实际的联系,作文内容与实际脱节。很多学生已草拟将写作文当做是一种负担,无法提起兴趣和热情,也无法通过教材中选取的名家名篇中一些美丽的语言来进行启迪和借鉴。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十分失败的。这三点就是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作文教学也是需要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要经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写作教学,不可一蹴而就。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只有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写作潜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写作方法进行教授,可以采用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或者说,二者可谓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只有真正学会阅读并将其升华为自身知识储备,才能够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阅读课文时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对课文进行赏析,并加以创造和改进。一篇经典的文章中必定有一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要鼓励学生们多背诵多记忆。可以采用摘抄本的方法,对于一些绝妙的比喻句、拟人句,一些生动精彩的段落,语文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其誊写到摘抄本上,摘抄本最好便于携带,以便随时翻看和背诵。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基本文学素养,等等,只有提升了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东西可写,有思路可循。在语文课上,老师要重点进行写作教学的渗透。要从取材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所进步和提升,取材、构思、观察、思考、起草、成形,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环环相扣的教学和努力。另外,使用课本上的文章对于小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也是不错的选择。那些文章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写作例子,让学生在学习和领略到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写作手法之后加以思考,最终付诸实践,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可以在课堂上摘抄一些比较精彩的句子,比如说排比句,让学生们直接仿写句子,用以练习学生们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使其趋于熟练。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词汇量,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手法和篇章结构,通过借鉴名家名篇,能够引导学生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

  二、总结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在小学的语文测试中,语文写作是绝对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提高的一个方面。写作过程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是一种包括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文学素养、阅读能力、组织语言能力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师要找到适应自己学生的写作教学思路,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12

  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那么,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弄清课前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我在让学生预习课文时,将以上各部分预习内容分解为这几个小标题在每课的预习作业中予以落实:字词课堂、文章主要内容、我的发现、我的困惑。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

小学语文论文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这就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科书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可谓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文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文科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滋养人的心灵。心灵是伴随一个人成长发展进步的,心灵的丰富与完善决定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营养。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的介入,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的语言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只有阅读大量的丰富的语言材料,从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册的选文从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生提供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宽带网、展示台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促使学生课外去广泛阅读,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语言材料。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关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21、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13、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6、万年牢》)提示语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通过文字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语文园地一”由这样的对话:

  小林:我发现作者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小东:用相同的句式描写一个事物,在这组课文里还有一些呢!……

  小林:我觉得这样写……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5、中彩那天》)就是呀,如果是我,能体会到“富有”吗?“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21、乡下人家》)真的到了那个地方,我能注意到这样的风景吗?我能感受到这种风景的独特吗?

  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往往决定着教师的执教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就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

  “让我们阅读本组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第七组“导语”)提示了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提示了学习重点──注意外貌动作描写;提示了学习目标──获得启示。“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七月的天山》“链接语”)从上一篇文章的阅读引向本文的阅读,提示了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每一课后的练习文本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我们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体会带点的词语,再写下来。”“课文中有些句子含着一定的意思,如,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让我们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通过体会词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用词用句的准确,领会表达方法,进而学习表达。

  “根据我的经验,平时多动笔对提高习作水平很有好处。”是“我的发现”中的内容,其中还有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更多的学习方式。教材编者把学习的重点导向对语言形式的揣摩,学生学习语文就不会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

  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包含的两条线,或者说一种学习的两个方面,教科书都已经考虑到了。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论文14

  一、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缺少联系,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例如,在《朱德的扁担》这一课,学生对革命、扁担、草鞋、斗笠等词语接触较少,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词语通过实物展现给学生,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配上声音教学,采用跟读、默读、齐读、自由阅读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场景当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加强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帮助学生理解的过程中,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下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景象、图片,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同时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教学时,指导学生随着图像的播放,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题材,使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提高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手段,当前在教师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多媒体教学比较抵制,其中一些年纪大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着比较抵触的情绪,认为传统教学才是重要的,多媒体教学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只是表面好看,对教学没有实质的帮助。另一种是唯多媒体教学论,以年轻的教师为主,这些老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万能的,不管教材是否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要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使教师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的益弊,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科学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本着科学的原则,不能只追求多媒体制作效果,也不能盲目地追求艺术美感而过分采用声音、图片、动漫等特效,教师要遵循教育原则,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地对课件进行制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优化,才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3.多媒体课件要有启发性

  多媒体教学要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思维逻辑、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上都可以快速提高。多媒体课件要有启发性,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可以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小结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有益补充,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敢于创新,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合理地制作课件,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15

  “简简单单教语文!”虽然许多语文教学专家呼吁多年,但成效不大。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手段、环节繁杂,教学的重点指向不明。怎样才能让小学阅读教学变得简单、清爽起来呢?一言以蔽之,去掉非语文的,减少不必要的,大道至“拣”,突出重点。

  一、低年段重点指向“朗读、写字”

  低年段是儿童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应“读”字当头。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该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低年段课文短小精美,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最适宜儿童朗读。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与字词多次“见面”,既掌握了字音,理解了词语,又留下了形象、情感,还留存了语言。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写字也应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每堂课都应拿出十分钟认真指导学生写字,认真描红、仿影、临写,切实写好人生的第一笔,为中高年级的写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年段重点指向“词语、句子与段落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集中体现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和谋段的匠心上。发于锦心、出于秀口、粲于齿牙的语言,往往是作者“得之于心”的东西,需要学生认真品咂。这里要提及的是并不是一篇课文中所有的词语、句子与语段都要抓,要突破惯用的运作方式,“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文章”(叶根娟语)。教学设计时,精挑细选,沙里淘金。课堂上把力气下在刀刃上,关注具有种子能量的词汇,引导学生体味用词的贴切;关注具有种子能量的句式,引导学生品味语句表达的鲜活;关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段,引导学生感受表达有序的畅快。

  三、高年段重点指向“写作”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有着深厚的“重读”传统,阅读教学当然也就常常在文章的内容意义上展开。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言:“就文本教文本,教得再卖力、再艺术、再别出心裁,也是死路一条。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少、慢、差、费,就是这么捌饬出来的……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我非常赞同潘教授的观点,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用“写”的.任务来驱动“读”,让学生读一篇文章,不光要知道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发现作者表达的奥秘及规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拿到一篇课文,从标题、立意、结构、技巧等某一方面,品其精妙,得其诀窍,然后动之以情、鼓之以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模其形,仿其神,促进读写迁移。

  大道至“拣”,“拣”是一种确立教学目标的眼光,优选教学内容的胆识,选择教学策略的智慧。“简简单单教语文”要求教师不简单,要学会“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