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15篇(精选)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论文15篇(精选)

小学语文论文1

  摘要: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被教育部门列为重中之重,改革成效亦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浅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素质教育以其宏远的社会意义得到广泛重视,它不局限于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同时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实践标准。素质教育是许多学科教育的综合,而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则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分别从以下几点概述。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或改革在推行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关键条件,即前提。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时候的小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基础知识薄弱,好动贪玩。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学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稳固学生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较为熟悉,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只有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挖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教育界、教学教研工作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相关策略依然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不断创新。教师自身应该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学校的公告栏、班级的黑板报以及班会等集体活动中宣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意识。

  (一)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关于“人文素养”这一概念的外延是相当广泛的。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栽培可以简单理解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17章节《世界多美呀》中,在指导学生识字读音之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作品无疑是作者的所见所想。该文的作者一定有一双热爱大自然的眼睛,鼓励学生发现美,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在二年级下册第10课《沉香救母》,为学生挖掘沉香救母神话故事的起源,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沉香”这个孩子对母亲的爱,也侧面印证母爱的伟大。为学生树立“孝”的标杆,也为学生点明“爱”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讲,人文素养的栽培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避免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

  (二)小学语文道德素质的栽培

  道德区别于法律,没有明确的规范与界定。道德是一个人为自己树立的准则。针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给予充分重视,为学生树立严格的标准,明确区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中,文中的二小放牛郎为了村庄的乡亲,其引申意义是为了中国同胞,欺骗了敌人而丢掉了性命,这是对爱国主义情怀的歌颂。语文教师在以爱国主义精神为起点的道德上的情感教育,将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正面人物的道德素质,对于反面人物的低劣道德行为应该明确表达不满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三)小学语文心理素质的栽培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该有的水平得不到发挥,就像破了一个角的水桶,留不住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许并不高,但是就目前中高考现况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现况而言,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以及学会正确的减压方法都是有意义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的《卧薪尝胆》为例,文中的勾践在会稽一战中一败涂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忍辱负重,默默积蓄力量。终于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战胜了吴国。看似一篇很简单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正是当代人需要继承的。以各种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学生为例,告诫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失败是成功之母。关于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并不能操之过急,心理本身是以不外露的形式影响一个人,有意识地点明课文中积极地处理问题应该有的心理,对于学生的影响就已经很长远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很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精神内涵的。

  参考文献:

  [1]王申有.小学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春岁月,20xx(19).

  [2]唐敏.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xx(2).

小学语文论文2

  一、激情语言,加速课堂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要营造交流、融合的激情语言氛围,使教师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运用激情的语言,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氛围亲和融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铺垫课堂激情。搭建和谐的语言交流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调动小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及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与学生一同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学生有了兴趣,智慧大门顿开,创新火花不断迸射,课堂教学呈现一派生机,学生就会个性张扬。如,在教学《春风吹》一课时,教师运用激情语言引导学生学文“:春天来了,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大地,有哪些变化呢?”学生积极回答“:柳枝绿了。”(教师板画绿柳)学生接着回答“:桃树上开满了桃花。”(画粉红色的桃花)“吹来了燕子”是什么意思?(简笔画燕子)学生说小燕子冬天去南方过冬了,春天又回来了。春风一吹,睡大觉的田鸡也醒了,从洞里爬出来唱歌了。课文学习结束了,黑板上就出现了一幅春景图:绿柳红桃,燕子翻飞,田鸡讴歌,真是美不胜收。在这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学生经历文本语言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究者的愿望。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最佳时间,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真正从课堂讨论中受益,体验文本的语言美。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

  二、平等对话,实现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灵魂,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在和谐的情境中,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在争论中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课堂才能生成新的成果,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认真地去研读文本,看看文本讲了什么,是怎么讲的。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以“你认为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教学难点统领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

  (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怎样理解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学生基础有好有差,认识事物有深有浅,但在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发言特别踊跃,且步步深入。平等的对话,缓和了紧张的学习气氛,调节了学生疲倦的心理状态,创造了一个使师生双方都感到舒畅的课堂。把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沟通起来,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锤炼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与学生和谐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教学相长”,让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捕捉最佳的课堂教学时机,运用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平等、宽松的课堂里与教师对话,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追寻语文本色,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论文3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习的热情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时,其中蕴含的情感非常炽烈,意义也非常深远,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入课堂,并配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基础上朗读文章,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通过表演课本剧,促进知识的内化

  小学生喜欢模仿,并具有很强的模仿天赋和表演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通过表演课本剧,不但可以强化语言创作,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进行思考、沟通与交流,便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和创编,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意义和创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当学生进行创编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文本限制,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心理束缚,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加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境,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等课文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情景剧的创编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引入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都喜欢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包含很多神奇的事情,有着大量神秘的人物,每一个童话故事都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童话故事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掩耳盗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从童话故事入手,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他们主动阅读。然后,再适时渗透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文宗旨,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小学语文论文4

  一、要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其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学习所产生的兴趣是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与吸收的主要前提。小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其主动性就越高,一旦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没有一定的兴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新课改的基础下,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依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有一定针对性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而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交流与教学情境中自主学习,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在教师为他们所营造的这种温馨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进而就能够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要使语文教师重视高质量的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还一定要积极地做好课前的备课。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做好备课的工作,在通常的情况下,教师的备课都要依照着课程标准与备课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前的备课,小学语文教师所遵照的备课标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师对于小学语文的教材有一个更广、更深地了解,同时对于语文教材的体系和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结构都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小学的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材所进行的备课,一定要理清小学的语文教材和其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知识点、语文的总结构体系以及对语文教材进行编写的意义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多对一些时事的内容进行储备,同时还要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进行充分的吸引。

  三、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与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身有其特定的规律,可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却没有特定的规律,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当前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能够与不断发展的、变化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适应,就一定要不断地对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水平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往传统的教师单纯地讲,学生机械地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与我国当前的新课改的标准相适应,同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都无法进行一定的满足。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进,一定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小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从根本上使我国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可以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等形式来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进行创新与改革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所有的学生都要经历的过程,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中所积累到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语文的写作与语文的阅读,都涉及非常丰富的语文知识,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仅仅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因为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够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当面授课的时候那把一些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这样就会使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堂容量有所增加,同时还能够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在实行新课改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教学的手段进行创新与改革,这样就能够在一定基础上使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被彻底地破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知识被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能够使小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提升,进而使我国的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五、要使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其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其整体的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现今有一部分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都不够高,这样就会导致其教学观念很陈旧,从而就无法与当前所实行的新课改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一旦没有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就不能够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进而就无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还要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并且还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我们还要对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责任感进行一定的培养,因为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对学生负责,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这样才能够使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从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综上所述,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一定要遵照着新课改的标准来为其最主要的指导依据,我们一定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其中,在这一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从而在一定基础上使我国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进而还能够把我国的小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小学语文论文5

  在小学语文授课进程中,运用互动教学法可以将教学活动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桥梁,经过师生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并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是笔者在人教版的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做的几点尝试,力求改善教学。

  一、课堂讨论中的教学互动

  所谓课堂讨论中的教学互动就是在师生平等的氛围里,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语文知识互动交流的过程,从而实现每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目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要选取一些有意义、有趣味性的话题,才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进行公平、开放的讨论。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这一文时,老师可以提前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整理出来,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描写。如老师可以结合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风景特色等进行师生讨论“:有哪位同学知道南沙群岛在哪里吗?“”大家说一说南沙群岛的风景是怎样的'?”这样互动教学,让学生在不受课本限制的状况下,对南沙群岛的风景进行想象及理解且表述出来,在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思考能力。

  二、课堂体验中的教学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实现互动,其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实际体验教学,唯有在实际体验中才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的事物,从而学到新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老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加入课外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体验秋天的景色。然后将课文中的问题抛出,让师生形成互动交流的氛围。老师可以这样对学生提问“:秋天的景色美吗?你们看了秋天的景象有什么感想?”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观察,各自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体验的途径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对这些问题产生质疑,这时,老师需要给予学生帮助,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的描写。

  总之,在小学语文授课中,应用互动教学法的好处很多,其可以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经过师生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并且从中也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让小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论文6

  一、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儿童文学的意义

  小学生所学习的儿童文学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后编入教材的,它们都是积极向上,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身素养,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自身素质的改善,努力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和语言交流习惯。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1.丰富语文课堂,培养整本书阅读习惯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在上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思维模式,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倾注到阅读内容中去,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整本书的阅读学习中,教师不像以前一样站在讲台上,而是走下讲台,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可以就一些讨论话题做一些适当的扩展,不再像传统的教学一样让学生按照事先设置好的思维模式去阅读,而是跟着学生的思维和观点去阅读,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机会,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过去的语文课堂相比较,为了让小学生更加热爱儿童文学,班级可定期组织一些“班级读书会”等活动。比如在笔者所带的语文课堂中,在每个月初笔者都会给全班同学推荐三本儿童文学读本,每个月末笔者都会组织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会”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每组成员互相交流在这一个月自己读了什么样的书,书的主要内容和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第二个环节就是同学们互相讨论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和不懂的地方,然后互相探讨,各抒己见,第三个环节就是每组成员选出一个代表将自己组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由笔者解答。这样一学期结束,学生们的阅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不断提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性阅读能力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同,儿童文学的首要价值是蕴含在语句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而且审美性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都共同认为审美性教学就要从小学抓起,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打开心灵中审美的窗户。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一个宁静的夜晚、伴着皎洁的月光,月光下的.池塘被茂盛的荷叶覆盖着的恬静景象,教师常常会忽略对学生这些审美意境的培养,而更多的是关注文学作品的理解性阅读,但是对小学生来讲,缺少任何一种阅读能力都是不健全的,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多关注学生审美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3.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儿童文学阅读的推广中,儿童文学的读物也日益丰富,这些因素对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机会,多鼓励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儿童文学,扩大阅读量。

  4.关注儿童接受心理,尊重学生阅读爱好

  儿童文学的阅读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就必须要关注小学生的儿童文学接受心理特征,只有较好的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我们才会更好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才会不断满足学生对阅读的心理需求,小学生虽然思想不够成熟,但他们仍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以及思想感情,所以教师要尊重小学生思想的自由性以及学生自身独特的价值性。

  三、总结

  儿童文学的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耐心指导,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学阅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带来的乐趣,不断提高各项阅读能力,使综合成绩和自身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小学语文论文7

  现如今倡导学生“自主乐学”,而“自主乐学”的前提则是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下足功夫,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如此。采用方式多样的激趣导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由此可见,激趣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激趣导入”是一堂优质课的首要环节,作为教师授课的开场白,将影响着随后的教学。好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求知若渴”的学习状态。如何运用方式多样的激趣导入,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巧设悬疑,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好奇心强的人学习动力自然就强。教授新课前,教师给学生巧设悬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往往可以激起他们寻根究底的强烈欲望。如教学《葡萄沟》这一课,一上课我就拿出了一大串五光十色的葡萄和一个地球仪,这两样东西一出示便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咦,怎么回事?老师今天为什么要带这两样东西来给大家上课呢?当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时,我热情洋溢地向孩子们介绍起新疆吐鲁番有一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葡萄,并趁机在地球仪上指出吐鲁番在我国的地理位置,葡萄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让我们快速到课文中去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吧!就这样教师带领学生踏上了快乐的探究和学习之旅。

  二、轻松谈话,激趣导入

  课前谈话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缓和气氛,也能为教学切入主题做好铺垫。导入环节的轻松谈话,既能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尽快顺水推舟进入正题,学习课文内容。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导入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我们外出游玩或旅行时一般会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呢?你知道的有哪些呢?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趁机出示交通工具的图片:汽车、动车、飞机、轮船等。教师激趣过渡:是啊,我们人类可以步行,还可以乘坐交通工具到别的地方去旅行。那么植物呢?它们要旅行靠的是什么办法呢?想要知道植物旅行的秘密吗?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通过联系学生外出或旅行的生活实际,自然过渡到植物旅行靠什么,这样的导入既简单又具实效。

  三、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作者之所想,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也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拍手歌》一课,新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听说最近森林里的动物们要举办一场联欢会,消息一传播,好多动物都争着要报名参加活动呢!瞧,它们都有谁呀?这时教师播放相关动物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接着教师激趣:为了庆祝这次森林联欢会,我们班也要准备一个节目到时要表演给森林里的动物们看哦,这个节目的名字就叫做《拍手歌》。教师通过创设森林里召开联欢会的有趣情境自然引出相关动物,通过准备节目参加联欢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自然进入到本课的学习状态之中去。

  四、猜谜游戏,激趣导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是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众多教学方法中,游戏教学法时常活跃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用猜谜游戏导入新课,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如教学《风娃娃》一课,教师用一则谜语进行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趣的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让学生猜猜谜底,师生共同交流,揭晓谜底是“风”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风的了解。随后教师过渡激趣:这节课,可爱的风娃娃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出示可爱的风娃娃图片,他究竟想做些什么呢?让我们赶紧一同走进课文当中去看看吧!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文,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对风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教学中,图片的出示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共鸣,让教学更直观更形象,远远要比教师空洞的说教见效要快要好。如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教师首先与学生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神秘的朋友要来和大家见面,它还会变魔术呢!瞧,它能变成汽、云、雨、雪、冰雹。这位神秘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中去把它找出来吧!通过创设“带来神秘朋友”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自然调动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图片的适时出示给了学生初步直观的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贴近生活,激趣导入

  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学生己知的生活背景导入新课,往往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一封信》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当家人出远门的时候,怎么和他们取得联系。然后教师进行介绍:在几十年前,没有电话和网络,人们要想和远方的亲人联系,就只有靠写信。有一位名叫露西的`小朋友,她的爸爸出国了,要半年之后才能回来,露西十分想念他的爸爸,于是就打算给爸爸写一封信。大家想知道露西信中都对爸爸说了些什么吗?如果你是她,你会如何来写这封信呢?让我们去看看课文中是如何讲述的吧!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引出写信的话题,通过出示实物和教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信的作用,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七、巧借媒体,激趣导入

  现代教学手段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使教学由抽象变为具体,更加直观的教学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敕勒川》这首古诗,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我国草原辽阔的自然风光,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配乐播放草原的美景,在学生叹为观止之余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接着教师过渡:天蓝草绿,牛羊成群,多么美丽的草原风光呀!北朝民歌用简单的二十七个字概括了这美丽的画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敕勒川》这首古诗吧!运用多媒体播放草原辽阔无垠的美景,唤起了学生对草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首先得开好一个头,课堂导入的好与坏,往往能决定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应想方设法运用方式多样的激趣导入法抓取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自我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生动和精彩!

小学语文论文8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转换教学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论文发表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转换教学的思维。本文论述的多媒体教学导入就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利用设备中影音、图片、文字、动画来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从而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成绩。

  一、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导入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了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而对于课堂的导入来说,其导入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才能最大程度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中来。然而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引出教学内容之后,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却和开始的情境创设脱离开来,这样学生很难通过情景了解到教学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来完成自己的导入任务。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来创设导入的情景是十分有效的。而且现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而且音乐产生的代入感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文字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歌曲的热爱,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我一般会选择课前的休息时间来播放音乐,在课前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一点的学习氛围,如我在讲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时,就选取了一些古典的配乐放在课堂上来播放,让学生进入一种古典的氛围中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建立了“教学的导入”,却缺乏与实际教学内容的结合,导致教学环节在进行过程中“前头不搭后尾”。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模式导入,没有真正地发挥导入教学的优势。因此,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导入时,要注意将课程内容和导入的情景进行有效的结合。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的课文《秋天的回忆》这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了一个问题的情境导入。我在课件上设计了一个启发式的提问:阅读过课文的同学,想必已经十分熟悉课程的'内容,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回忆和我们共享?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发言的欲望,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在进行导入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在应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前提下,教师科学地融入教学的手段和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教学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互联网上有许多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让学生去主动地进行课后的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后学习效率。这个我们可以具体应用到学生的课前预习中去,让学生通过这些多媒体的资源来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例如,我在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时,就会给学生提前布置一个观看黄山纪录片的课前学习任务。这部纪录片中包括了对黄山的一些历史背景和其中出现过的比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能对黄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能更加顺利地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更高。而且,在课堂开始的前面笎分钟,我会给学生一个对视频观看进行自我总结汇报的时间,从而能确定学生观看完视频以后的大致情况。又如,我在教学《古诗词两首》时,利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来辅助自身的教学。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多媒体的教学课件上,插入了一些诗歌的朗诵音频和诗歌的场景画面。当我教完一首诗词以后,就给学生播放该诗词的朗诵音频,让他们能通过这些音频,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同时,我还给学生播放一两分钟的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视频,让他们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感染,对诗歌产生深刻的认知。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其他教学策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注意将技术和教学方法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除了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对这些教学法的有效利用。

  现代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灵活地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还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营造出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话题讨论中,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我相信将这些多媒体的教学策略运用于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能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让语文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更为完善。

小学语文论文9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出色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个体差异;策略

  一、明确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而个性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安排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具有最大范围的针对性,同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特质的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最终师生的教学水平共同提高。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个性化教学模式,无论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其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创造宽松教学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很难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个性,就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9课《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个自己小时候与小动物相处的故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小学生在听完故事后,感觉老师也是可以亲近的人,也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学生们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思维会分外活跃,会积极主动地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进而引出课题。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一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孩子有可能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教师就要充分挖掘这些孩子的.潜力,使其对语文课堂充满兴趣,进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个性飞扬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性格还是爱好,抑或是特长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要针对不同性格和爱好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增强其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落叶》这篇课文,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声色、图画、视频的统一融合,把一幅深秋落叶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对于一些具有阅读天赋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在课堂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带领大家去领略秋天的生机。此外,教师也可以把学生们带到深秋的郊外,让学生们置身于秋色中,用心体会秋的风韵。学生们在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同伴的感染,无形中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展个性化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离不开“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四种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而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也可以浸润学生的性格,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带来很多的益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单单地把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教学参考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积极采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质进行区别评价,对其能力进行纵向的考核。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春雨的色彩》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见解,首先了解一下在学生眼中的春雨的颜色,学生的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但是,只要是经春雨浸润的景色所具备的色彩,都算是春雨的色彩。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见解时就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解读教材。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使个性化教学成为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模式。教师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有利于其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程翔.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xx,(5).

  [2]叶培祥.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9(1):92—99.

小学语文论文10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 提升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阅读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7

  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喘息精神》 庞红艳 《学科教学中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杨映华《甘肃教育》 20xx (08)

小学语文论文11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朗诵”、“表演”、“调查”、“写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小学生平时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身体素质、性格、爱好等众多因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悬殊较大。如,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却是羞羞答答;有的伶牙俐齿,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做事仔仔细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在活动中要以人为本,承认、尊重差异,把学生的个性差异看作一种教学资源。 一、实践活动不足的几种表现

  “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不足。我们承认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同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异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特别是小学生的差异几乎每天在变化着。如,在小组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家里有台打印机就专门负责打印,其他类型的活动任务均与他无关。有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他这次活动主要负责为小组搜集资料,下次就变成汇报交流时的主持人。由此可见,我们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同时应当肯定后一类同学的做法,当他们的排版水平有所提高后,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抛头露面”的任务,喜欢表现的学生,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搜集、整理”之类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素养。“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进步。

  “以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的意识不足。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应有选择权。小组之间也会表现出差异,我们不能干涉。因为只有选择了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才有动力和信心出色完成活动中的各项任务。然而,我们在活动中往往置学生的自主选择于不顾,总是不放心学生,生怕学生选择不好影响活动的开展。我们往往让这小组完成那个活动项目,那小组完成这个活动项目。这样做法的理由是:活动的内容可丰富一些,活动效率可高一些。殊不知,这样的选择活动项目,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特别是那些“小机灵”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如围绕《半截蜡烛》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曾经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让学生选择活动项目:“同学们,我们现在归纳的五个活动项目,已经剩下课本剧表演和搜集背景资料这两个活动项目了,请剩下的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表面上看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但事实上最后两个小组只好翘起嘴巴无奈地进行了选择,只好期待下次活动时早些举手争取选一个较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以学生自由分组”的意识不足。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选择权还体现在自由分组中。学生个人之间的差异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我们应尊重。在分组活动中,有些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几个成绩差的在一起活动效果肯定

  不理想;他们是‘捣蛋鬼’,怎么能在一起呢;这一组怎么都是女生。”由此大声说:“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开展活动,某某到这组,某某到那组……”可我们有没有想一想学生的感受,问一问学生这样组合的理由。也许,成绩差的那一小组为大家提供了生动、直观的现场图片;调皮、捣蛋的那一组写出了一份出色的调查报告;全是女生的那组能把文章朗读得声情并茂。

  “以评价促进活动”的意识不足。评价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评价。然而,我们在实施评价时,评价的尺寸没有很好的把握,不同的学生没有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过于简单化、程式化。简单化就是以“优、良、及格、须努力”或用“A、B、C、D”等形式进行评价。程式化就是评价没有体现动态的过程,缺少体现人性化的言语评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活动主题却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这种无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导致评价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对实践活动不足的有效对策

  指导学生的及时性。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差异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不断发展他们的能力。应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知识的差异、能力的差异,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比如,确定语文活动的主题后,每一个小组都面临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活动项目的.问题。这时我们可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及时与他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协商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不同小组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活动内容。在与学生的协商之前,我总是要三问自己:我对学生兴趣、能力了解多少,每一小组各有什么特点?今天各个参考活动主题训练重点是什么,分别适合哪类学生?我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活动主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避免“协商”的盲目性,才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起来,关键是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确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人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不能随便或过早得出结论。在活动中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我们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要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老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保持亢奋。

  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一主题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样的活动进度不同的活动要求”。我们要及时地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即依据活动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和组织,重新排列组合,使活动的内容、形式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以便不同的学生更好地选择、接受。调整时,要遵循系统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围绕活动的数量、覆盖范围、难易程度,以及安排的顺序和进度进行,删去那些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难以实施的环节,补充一些相关的拓展性的活动,使活动得到延伸。同时,老师应该把自己的学识、见解当做活动的一部分,在活动中给学生补充、引导。 评价学生的科学性。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成功的一面,也会有失败的一面。自然包括“碰钉子”,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他们必然获取了或多或少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可以说他们都有了收获。因此,如果我们追求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的评价,那么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地强调了竞争和淘汰,忽视了合作与共生,从而造成了不和谐的现象。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多方面考查学生。既要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态度的转变、重视活动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总之,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将学生间的差异扯平,使他们齐头并进,而是提供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促进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真所谓“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小学语文论文12

  【摘要】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过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并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养成,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本文就从“读-写-读”模式出发,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的能力培养,并分析了教学模式的应用要点,希望能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 要点

  所谓“读-写-读”教学模式,是指代的教师教授学习方法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读”即要求全体学生进行初次或者浅层的阅读;“写”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理解并用书面形式进行表达,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过程;最后的“读”就是注重读写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1.“读-写-读”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应试教育和“以考为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采取了精简知识点并将之灌输给学生的教学策略,辅之以日常数之不尽的习题和试卷,为的就是要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鲜明的记忆。但是,这样的教学手段已经被证实了其非科学性,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会对学生思维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解题形式单一、思维发展受限,进而出现厌学的情况。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教师的教学要求都是不利的。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由于语文才除了基础的字词理解之外,对文章的阅读和赏析都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若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自学阅读能力和技巧的提升,就会出现学生理解教材文章而不理解试卷材料的问题。教师对教材文章的分析往往过于重视文章本身,而缺少学习方法和能力训练的换将,也因此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达到触类旁通和能力的真正提升,这些也是导致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2.“读-写-读”教学模式的应用要点及步骤

  “读-写-读”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整篇教材文章的学习,而应该针对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段落内容进行,“读-写-读”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步骤:

  2.1读。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段落中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可在设问中加入一定的提示,这样也能帮助学生对文章段落的理解。

  2.2写。学生在阅读过相关章节之后,就会对文章内容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标记,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进行记录;也可以将前述的问题和阅读的思路和结论进行书面化的记录;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美文佳句进行摘抄和模仿练笔。总之,在这一环节,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写”过程,而这一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

  2.3读。最后的“读”与第一部分的“读”是有所区别的。

  这里的读是指学生经过前面两个步骤之后的读。最后的“读”步骤,要求学生在完成前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情和理解融入到文章段落中,再次进行的阅读。

  3.应用“读-写-读”教学模式的注意问题

  为了保证“读-写-读”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些相关问题,以促进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

  3.1要注意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教学方法的优势,能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这要求教师不能完全照搬书本和教案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在提升自身阅读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包容学生在阅读上的发散理解,并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做出积极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分清主次,强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3.2要注重课堂时间和段落选择的把握。

  “读-写-读”教学模式只适合于针对文章的部分段落,而并不适合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要把握整体的课堂时间,在对课文整体进行讲解之后,再进行“读-写-读”模式的教学,并在课文段落的选择上,教师要把握好段落的范围,及在保证时间的基础上确定好段落的难度,以保证全体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不仅关系到语文的阅读理解,对今后的语文写作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积极将“读-写-读”的教学模式及其他先进教学手段运用到日常的阅读教学工作中来,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强大助力,促进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安可.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相结合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xx,05:30.

  作者:翁秀清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桂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13

  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探讨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意识到小学语文是语文整体教学中夯实基础的部分,对学生以后初中和高中语文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如何增加教学互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为了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如果整体课堂环境是压抑低沉的,那么学生身处其中,很难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如果整体课堂氛围是活跃的、积极的,那么学生们也一定会受到良好氛围的影响,变得积极主动。所以,如何打造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是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比如说,在课前,老师要提前走进教室,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打开学生的思维,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密度,这样有利于帮助小学生从上一节课的思维拉到语文课堂中来,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老师要多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当学生乐于回答问题,当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时,老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也有利于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回答错误以及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不要用过于严厉的语言去批评学生,可以换一种方式,用积极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好好表现,或者是给学生一个眼神示意,一句话进行提醒,走到学生面前敲敲桌子,也可以是让学生站起来朗读一段课文作为提醒,这样的方式,都能够在达到提醒学生改正的基础上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在下课之后,老师不要立刻离开教室,要看看学生们有什么疑惑和不懂的地方,帮助学生解决,多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密度,有利于为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的展开,以及高效课堂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忽略了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总是以老师为主,讲完所有的课堂内容,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忽略了给学生们自我展现的机会,因此也就形成了很多学生语文课前不预习,过分依赖课堂、依赖老师的坏习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试着学会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们自我展示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利于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比如说,上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的设置问题,并且不要自己讲解答案,要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机会。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创造当小老师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提前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上台展示做好准备工作,有利于激发和鼓励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当前很多老师乐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这对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吸引性,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把一些多媒体的操作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有利于更好地激励他们进步。这些方法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喜欢一起放学,一起写作业,在一起玩游戏等。这说明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喜欢集体活动学习。因此,根据小学生这样的特点,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竞争学习。在分组时,老师作为组织者和裁判,一定要均衡每个小组的实力,通过给每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安排学习任务,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裁判。比如说,老师为了考察学生的默写情况,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记忆生词,然后时间结束后进行统一考察,综合成绩较高的小组获胜。这样,在同一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承担小组的一份任务,都会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有责任心的学生还会组织小组内部的互相提问默写。对于一些平时生活中积极性比较差的学生,处于小组之中,集体荣誉感会督促他们积极学习,其他组员也会互相帮助和监督,共同提高小组的综合实力。另外,不同小组之间,每个小组都希望自己获得胜利,因此就存在一定的竞争力,竞争意识能够更好地督促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全力以赴,为自己所在的小组贡献力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用于语文学习问题的讨论等,在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学习时,老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出现讨论瓶颈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老师还要给予一定的评价,以便下次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总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不仅要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教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加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永跃.对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科学咨询,20xx(15).

  [2]廖启群,刘朝群.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上旬,20xx(12).

小学语文论文14

  小学阶段是学生兴趣爱好、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期。语文学习能为小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在小学阶段就应特别重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在语文语言素养的推进和全面发展。

  一、语文简述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学好语文,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教育应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要求重视小学语文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社会飞速发展且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对人才的需求日趋“苛刻”,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学与合作能力和能够自觉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同时也要求具备较强创造能力的人才。对综合性和多样性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从小就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语文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数学解题审题需要语文知识,物理的证明归纳也需要语文知识,如不掌握一定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你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学好。语文作为我们的“国语”,它是各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培养一个人修养的基础。适应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好的语文知识,而语文的学习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从幼儿园做起,从小学做起。要想在学业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学好语文,因为学习、工作、生活中时时处处需要语文。

  三、学生成长要求从小学就开始重视语文教学

  学生成长是指在学生阶段身心上持续的规律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向变化的过程。小学生处于天真无邪、好奇上进、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奇特、性格可塑性强的童年时代,小学生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小学阶段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为今后形成积极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还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创新能力、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未来的学生综合发展。而语文课作为全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就更显得重要了。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对青年学生谈学语文和数学关系的文章《语文和数学》中曾谈到:“为什么要重视语文学习呢?语文是学习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地基一样。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学生要成长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鉴于语、文课的“基础”课地位,必须从小学开始就重视语文的学习。语文学习能促进小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语文学习,能使小学生在积极有兴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未来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也要提倡学习上合作,一起分享成功,一起努力,一起进步。

小学语文论文15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四、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