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再脉络化”痕迹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再脉络化”痕迹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再脉络化”痕迹
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陈小梅
【摘要】文学作品的内涵不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古典诗词也不例外。但进入教材的古典诗词,由于价值引导和思想教育的需要,对它的理解一定得符合国家的意志和社会主流价值,所以必须经过“再脉络化”。文章试图从古典诗词“再脉络化”的途径、“再脉络化”的痕迹以及“再脉络化”的结果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果表明,古典诗词进入教材得经过“选择与舍弃”、“过滤与加工”两个“再脉络化”的途径,留下政治教育性较强的“再脉络化”痕迹,而且“再脉络化”的结果与学生的接受心理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和桥梁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材;社会主流价值;再脉络化
一、古典诗词“再脉络化”的途径
教材是“根据教学要求而编写或选定的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的总称”。而“教学要求”正是国家所规定的,体现国家的价值取向,它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起着引导和制约作用。教材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这与文本选择权的拥有者有极大的关系,从深层次看,教材是根据国家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选择的、能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文本表达。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原始文本都可以进入教材,即使进入教材,也要经过重新解读,也就是“再脉络化”。古典诗词从文本到教材,一般要经历两次“再脉络化”:
1.教材的编定是一个选择与舍弃的过程,选择什么和舍弃什么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被选择的文本所表现的价值“必须”符合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社会主流价值一般是以规范的、合法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从的方式出现,所以教材的编定往往把它作为文本选择的首要标准,并在教材中体现出来。任何国家都会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教材中。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劳顿认为,在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时,要考虑“社会现实”,当然,这里的社会现实一般是国家认可的“主流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国家认可的“主流社会需要”,即符合国家价值取向的需要。
2.教材的编定是一个过滤与加工的过程,过滤什么和加工什么是一个价值重建的过程,这个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知识和思想的“再脉络化”(recontextualizing)过程。所谓“再脉络化”就是指,原始文本必须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进行重新解释或改编,使之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保持一致,能代表国家的意志。
总之,文本的取舍和“再脉络化”问题,其中隐含着深层的政治、经(www.fwsir.com)济、文化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或团体,总是力图依靠学校、借助教材这个媒介,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使青年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趋近社会及其价值体系所认同的规范,使教材中表现的价值迅速地内化为学生一整套的行为准则。这样,有组织、有计划、有意识地把青年一代培养成统治阶层认为的合格的社会公民,确保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古典诗词的“再脉络化”痕迹
1.教材中古典诗词的价值取向。教材中的内容一般都是根据国家认可的价值标准精心选择的,与社会主流价值合拍。我们国家的教材也一定为建立社会统一的主流价值体系做准备。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对教材中所录的古典诗词的价值取向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1)刺政伤时类。此类诗词有《硕鼠》、《孔雀东南飞》、《兵车行》,占所选诗词的27.1%等。大多批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些黑暗腐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
(2)忠君爱国类。此类诗词有《秦风·无衣》、《离骚》、《国殇》、《白马篇》等,占全部所选诗词的14.7%。表现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对国君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国情的忧患。
(3)婚姻爱情类。此类诗词有《卫风·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占全部所选诗词的14.7%。所选的`“婚姻爱情”类诗词,不是表达爱情的美好和婚姻的幸福,而主要是表达羁旅征役中的爱情,精神压迫下的婚姻。
(4)乡情友情类。此类诗词有《苏幕遮》、《梦李白》等,占所选诗词的14.7%。为官从政的、羁旅征役的、从商求学的,从而产生深厚的乡情和友情。教材编审者有意地突出了这类诗词批判意识,即表达思念之情,又批判造成这种情感的社会根源。
(5)人格独立类。此类诗词有《离骚》、《归园田居》、《梅花落》等,占所选诗词的8.5%。中国的文人总是在“用世”与“出世”中矛盾,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然而“达者”能有几人呢?“穷者”却大有人在!有良心的中国文人,在“穷”时,大多能“独善其身”,或归隐、或傲骨,以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保持独立人格与同流合污是相对的,因此,教材的编审者借此表达对不合理制度的批判。
(6)忧民悲己类。此类诗词有《扬州慢》、《秋兴八首》等,占所选诗词的6.2%。民与己的悲苦在相互加重,沉重地压在诗人的身上,编审者在解释这些诗词时,往往按上“社会悲剧”的标签。
2.“再脉络化”痕迹。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从教材的诗词选择及解释来看,明显的有着“再脉络化”的痕迹。
(1)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看,带有明显的政治性。批判落后、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制度为多数,批判的角度多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残酷暴戾着手。统治的劣迹使百姓归家无处,使志士报国无门,使情人求爱不得。
(2)从教材内容的解释看,带有明显的引导性。批判旧的社会制度,并非就批判而批判,而是批判的基础上有所确立。引导学生热爱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热爱国家,保家卫国,献身于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爱情,尊重友情。
这种批判旧制度,热爱新社会、新制度的价值取向,使这些古典诗词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再脉络化”痕迹。所有的这些分析都是站在“诗言志向”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再脉络化了诗人的“写诗之志”,强化了编审者的“编诗之志”,影响了学生的“读诗之志”。
三、古典诗词的“再脉络化”结果
古典诗词的“再脉络化”结果是不是成功的,就看能不能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教材的编定者或者课程设计者在选择原始文本时,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现实”,也要考虑到他们所“规定”的价值取向能否为学生的接受。如果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那么,即使他们认为的最崇高的价值也是枉然。所以,文本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学生现实”,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这种价值的所在,接近教材价值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在学生的心理需要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关注最多的,也就是心理最需要的,是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审美体验),这是学生的第一需要;第二,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所表现出来的仕途抱负和其他价值,基本不会作太多的关注,处于一种被忽视状态;第三,教材所特别强调的爱国主义(包括爱社会主义)和关心民生方面,学生基本上把它排列在三至五位。我们再来看看教材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本价值取向分析是根据教材的分析得出来的,而并非古典诗词本身所具有的。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价值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
所以,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教师不能无视教材所表现的社会主流价值,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价值需要。而应该在这两者之间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对古典诗词的价值取向作重新审视,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的基础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接受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价值、认识价值、思想价值等,做到“以美育德”、“以德促美”。最终让学生在桥的这一头(德)看到“澄明的美”,在桥的那一头(美)看到“严正的德”。
参考文献:
[1]参考丹尼斯·劳顿.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27-128.
[2]欧用生.课程改革[M].台北:师大书苑出版,2000:181.
(编辑:杨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