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精华15篇]
小学语文论文[精华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论文1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但是在国内农村教育相对懈怠的情况下,个别贫困地区还面临这资源困乏的窘境。为此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完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语文教学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承,是对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认识,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学生可以正确的学习国语及中国深厚的语言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还要打好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教育基础,小学除了是学生达成初步的语言思维以外,还要进行德育、学习习惯等素质的培养。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国教育相对懈怠的农村教育环境下,尤其在个别落后的农村,其语文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教学观念、教学目标等方面凸显不足。有的地区还与现行的《教学大纲》背道而驰,脱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工作。
1.1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小
小学语文是一个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它也是一个涵盖量较强的学科,教师不能一一尽善尽美的为学生教授所有,唯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把学习的被动性化为主动,吸收更多语文知识。农村地方较为局限,学生的认知事物很有限,所以在认知广度与深度上都与大城市环境有着相对的距离,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农村小学认知更多事物的有效方法。但是,受到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个别农村小学生家庭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量;校方教育经费有限,所以阅览室构建简单,藏书有限,不能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是的学生无法通过更广阔的阅读,来增加自身的知识视野。
1.2语文教学理念落后
农村信息更新慢,这样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带来很大的阻碍,个别地区还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新教学案例启发,导致教学创新意识匮乏。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都是“我讲你听,我写你记”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扼杀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天真活泼的学习特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3师资匮乏
在农村小学,能够真正掌握娴熟的综合语文教学的老师少之又少,受到农村条件的影响,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不会在农村小学常驻,都是向往进城市发展,进而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缺乏,得不到新的师资换新。这样现状证明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技能有待提高,很多教师未必能熟悉的操作电脑,利用电脑来给学生进行多元化教学。
2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善对策
语文作为语言工具、科学的学习的窗口,也是表达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掌握语文知识是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发展。针对以上提及农村小学语文现状问题,笔者谈谈一己之见,为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得到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2.1注重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它小学生学习语言、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的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外衍生,拓宽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是语文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发展措施。所以,农村小学不能忽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构建学校阅览室,增加其藏书量,及时更新其刊物。同时,建设班级间的图书角,鼓励学生自主阅览课外书籍,并对其内容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图书资源最大化的建设效果。教师方面,应该准确把握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投其所好,引导学生适度的进行刊物的阅读,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日积月累自己的词汇储备量,以便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质量。
2.2转变教学理念
在给小学生教授新知时候,如果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会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对语文的兴趣度也会随之降低。新课改背景下,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重要的改革措施,要把现金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小学语文中,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而且让他们养成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习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时俱进,争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增加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增进学生趣味性的有效手段。
2.3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已经日渐增高,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集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小学可以通过帮扶、手拉手、捐资集资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建设,普及乡镇小学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图书资料。个别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建设计算机机房,逐步完善小学多媒体教学设施。这种种的改进措施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热情。
2.4提高农村小学师资建设
强化小学语文教师团队,是提升小学语文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型课程改革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专业的语文综合素质,尤其是农村小学较为年轻的教师队伍,更要有坚定的教学信息,力求让农村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提升教师团队质量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中占据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主动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重视新课改理论的重要性,学习与升级自己对课标的认知度与教材教法的熟悉度,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3总结
综合上述,在新时代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校方资源调配、教师资源的改良和教学设备完善程度等方面,都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的主要考虑出要素。而且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职业素养;小学构建图书室或图书角,是提升学生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文德保.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118.
[2]尹新喜.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品牌(下半月),2014,(12):288.
小学语文论文2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而语文素养是作为一个人全面发展根基,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本文将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概述,探究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以及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概述
1.1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称之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更加注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等,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1.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教学目的来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语文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语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素质教育帮助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2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教育观念方面:
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以及更新教育观念,是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2.2教学目标方面: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教学方向,以及对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制定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盲目性。
2.3教学规律方面: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还体现在教学规律方面。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规律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特点,通过掌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整体性。
3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通过时间挑选出的经典文章,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的将文章的文化内涵传递下去。
3.2强化学生语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对于文章的理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其强化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3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则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增强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复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质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3.4加强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十分丰富,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7):79-84.
[2]刘洪凤;胡长德.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79-84.
小学语文论文3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能更好地展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画面,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课堂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恐龙》一课,如果在导入课文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向我们展现了恐龙家族的生活情景,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这段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美的语文课
书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如《庐山的云雾》、《拉萨的天空》、《西湖》等展现自然的美文。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此时,如果单凭讲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领会到“美”之所在。因此,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美丽的西湖,再加上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教材中涉及内容比较多,知识也比较广泛,可以说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课文中的许多人物故事、科学知识、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课文中出现的“伸着大鼻子的货轮”、“斜拉桥”、“葛洲坝水力发电站”、“拦河大坝”这些事物都是学生从没见过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事物的特点、作用,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呈现出一幅幅图片以及它们的特点、用途,这样学生先前遇到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阅读起来也比较顺利,而且在阅读的同时,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了一段课文视频,在视频中,配合着音乐,将王二小壮烈牺牲的一幕、敌人的凶残都刻画得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也跃然于学生的眼前,每个学生都静静地看着,脸上露出心痛、愤怒的表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为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供帮助
语文涉及方方面面,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因此,要想更好地学好语文,必须做好预习作业。例如,在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东方之珠”的资料,有个客观的印象,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经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学生会了解到“东方之珠”就是香港,然后从网络上可以浏览香港的各种资料。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时,经常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这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突破重难点起到关键作用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抓住教材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航天飞机》一文,对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的描述: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有的学生想象不出,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出示一架“航天飞机”,让学生观察其外形,便一目了然。还有让学生理解航天飞机的“飞得快”这个特点时,我们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看“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的距离,再比较“普通飞机要飞行4个多小时,而航天飞机只要7分钟”来说明航天飞机速度快。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之所以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兴趣,缺少写作素材。现在,有信息技术的视频、图片辅助,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如《为动物设计名片》,以乌龟为例,首先出示乌龟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乌龟的外形特点,并相机板书,再指导学生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接下来播放一段“乌龟的生活习性”方面的录像,让学生对乌龟有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录像组织语言,说一说对乌龟的了解。有了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写起乌龟来也得心应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又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能够精心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更精彩。
小学语文论文4
一、努力开发学生自身隐性资源
1. 学生的亲身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觉得所学与自身的生活是那么远,无法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如何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融进作者所设的意境呢?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这句话的内涵是要求人们注重实践,但它又间接地告诉人们:实践得来的收获是那么深刻,甚至刻骨铭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找到生活与学习对象的相似处,以生活经验诠释文本、走进文本,用积淀的情感与作者对话,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力。
在感悟《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时,学生只停留于浅显的认识——法布尔对昆虫多么喜欢呀!此时,教者充分利用农村孩子捉过昆虫的经验设疑:为了一只昆虫,你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以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法布尔的行为比较。在比较中,法布尔对科学的痴迷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由此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2. 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后,学生对金字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趁势让学生课后研究金字塔;春天,学生都举着风筝在校内放,引得没有的学生手痒痒的,于是请自然老师教他们做风筝,与他们一起上网查阅资料,了解风筝的起源……这些兴趣,无疑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使他们带着这种兴趣投入到更广更深的天空。
3. 学生的差异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并在智力、情感、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会单纯地把差异看做消极因素,一味地消除,最后也无济于事。但是如果把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开发出来,使之转化为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智慧的积极效果,那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可以得到发展。
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办法。分层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因人而异等措施都能达到目的。
二、努力开发学生在课堂中显性的学情
1. 已有经验与新的体验之间产生的矛盾
学生用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所认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造成认识不清,显得不知所措,而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当《船长》一课上至结尾处,船长高大的形象已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可一个学生却提出自己的观点:哈尔威船长可以得救。原因有二,一是作为船长,定会游泳;二是周围有许多船只在抢救,不会被冻死。这一结论竟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同,都认为船长有些傻。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得救,你们认为船长的生活会是怎样的?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都认为:作为船长,船在人在,船亡人亡。
2. 探究中产生的歧义
在开放的课堂,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通过感悟得出的理解,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而这种分歧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习的推进。
《牛郎织女》一文中,当学生讨论到织女该不该嫁给牛郎时,班内形成了两种观点:
(1)织女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应该嫁给牛郎。
(2)天上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嫁给牛郎受苦,还说幸福?不值!全班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我因势利导,展开辩论会——你认为织女嫁给牛郎,会幸福吗?
“织女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她认为这种苦生活也是快乐的,她就是幸福的。”
“嫁给牛郎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没有,还怎么去谈生活的.幸福?”
“织女在天上虽然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可她能得到亲人的关爱吗?为了自己的私利,亲人心狠手辣,拆散母子,这样的天上生活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还不如过苦日子。”
“对,在人间,织女在精神上是快乐的,一快乐,苦日子也就过得开心了。”
在互辩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的思想向第一种观点倾斜,抽象的人生哲理就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使他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
3. 错误的见解
学生由于生活世界、认知的不同,在解读文本时就会有个性化的认识,虽有创新,但也不可避免产生错误。面对错误,简单地评价“你讲(说)得不对!”,既伤了学生的自尊,又使他找不到错的根源。如果把它当做资源探究——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对吗?能让当事者明白错因,又能激发其他学生从别的角度去探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这样做,所以教师要学会取舍。 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时空里,不同个体的学生基于生命需要而产生的欲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情感欲、表现欲、求知欲、成就欲等。这些植根于生命个体的各种需求,在极其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发生着质变,这些质变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并使语文课堂成为了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
小学语文论文5
摘要: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认可和推广应用,不仅使小学生的身体成长个体性学习诉求得到尊重,而且使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以多元化和灵活化。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学习迁移理论并挖掘这一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审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不足以迁移理论对其进行纠正和完善,从而促使迁移理论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富有成效性的动力因子。
关键词:迁移理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深入对迁移理论的内涵进行剖析,从其本质上可以看出来,在教育领域内应用迁移理论意在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着重强调教师要锐意进取而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以多元化和多视域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以革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和诟病,促使教学活动以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而富有现实性和导向性,最终一扫以往课堂教学活动中沉闷而单调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便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得以激活。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深入领会并贯彻这一教学理论,使这一个理论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断获得推进的教学先导和主流方向。
一、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缺失成效性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会发现明显的原因就在于小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性地接受而不是自觉自愿地学习,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只囿于课本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多元化途径展开,显然,这势必导致小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处于抗拒状态,也势必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水平处于低下状态。而迁移理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结晶,它一方面强调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要求尊重和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强调转变教学的僵化无趣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从学生个体诉求角度拓展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途径。由此可见,迁移理论是一种科学的创新性教学理论,把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迁移理论相结合,它弥补和深化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在其理论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必然会获得推陈出新和革故鼎新的发展。
二、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1.注重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小学生从本身来看就具有强大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小学语文教师只要顺从小学生的这一成长天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引导,而不是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教授和学生的接受学习,那么,小学生就不在纠结于自我成长天性追求的困境中,小学生就会基于自我的喜好以及满足去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而不断地使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再专注于对学生强化语文知识传授而是注重学习引导,让学生自己来做主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并自行挖掘语文知识内在的关联性和客观规律以不断精进自我语文素养。例如:在进行《乌鸦喝水》这一语文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不再引领学生全面展开这一课语文学习,而是先让学生根据以往汉字拼音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生字借助于汉语字典进行解读和识记,而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把课文中识记知识、重疑难点、课文线索以及写作目的等内容在多媒体视频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来一一进行文章知识结构梳理以及内容解析。这样的教学模式一下子就给予了小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发挥度,促使小学生根据自我的认知以及学习习惯去积极展开这一课文的学习研究,最后,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有效地回答了教师所指引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化的激活和彰显。2.注重教学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小学生思维认知正处于不断开发阶段,他们对于一切新颖和有趣的事物和活动充满了不竭的追求和认知欲望,特别是他们比较乐于参与知识和想象力空间都比较宽阔的探究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总是从新知识的获取中不断获得满足,那么他们就由被动学习自动地转化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多以教学探究方式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探讨小蝌蚪可以通过哪些有效方法找妈妈,小蝌蚪与青蛙的关联性在哪里?这样有趣的探究话题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进入热烈话题探究之中,而后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无限性理解和想象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而这些回答凸显了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入迁移理论,是对小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个体性学习需求的尊重和满足,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教法的高标准要求,更是响应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培育目标的现实性需要。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入迁移理论,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性才能得以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也才充满鲜活动力,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才更有效力,这也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徐晓平.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下),20xx,(4):77-77.
[2]尤爱萍.试谈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天地(小教版),20xx,(9):13.
小学语文论文6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文"和"道"。所谓的"文"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知识教育,把语文基础知识灌输给小学生。所谓的"道"是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所谓育人之"道",就是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把握"文"与"道"的尺寸,有时候把语文教学当成思想道德教育课,有时候把语文教学当成纯粹的文字课,忽视思想道德教育,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把握好"文"与"道"的尺度,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育人之"道"存在的问题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育人之道的理解过于广泛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学生学习识字、看书、说话、作文等多方面的责任,鉴于小学语文这种基础性和综合性,让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盲目地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包含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这种现象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育人之"道"一种过于宽泛的`理解,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要包含学生的各个方面,不意味着语文需要包含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样一味给语文做"加法",会逐渐失去语文教学的真实目的。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育人之"道"的理解过于狭隘
上文主要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育人之"道"的理解过于宽泛的问题,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对育人之"道"理解过于狭隘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小学语文有关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等的不断出台,这些文件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承担了更多的道德教育责任,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正确理解育人之"道"中"道"的真正含义和范围,以至于狭隘的认为,育人之"道"就是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实这是一种对育人之"道"的误解,育人之道并不仅仅意味着对思想道德进行教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观念等。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育人之"道"与语文教学相分离
育人之"道"与语文教学相分离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道"的理解不深刻,把道德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附属品,具体来说,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临结束时抽出一点时间用口号的形式进行道德宣传,这种表面的、口号式的宣传并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育人之"道"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鉴于育人之"道"的重要作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育人之"道"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由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育人之"道"中"道"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育人之"道"的真正含义以及育人之"道"所包含的范围,属于育人之"道"范围的必须对学生加以教育,不属于育人之"道"范围的要慎重考虑是否会给学生增加负担。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育人之"道",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各方面的不断提高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注重知识教育而轻视德育,过分注重学生考试分数而忽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要把握教育知识与教育德育的平衡点,在促进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最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利用教学策略。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还要学生能够把语文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仅仅依靠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样即使学生理解并接受了育人之"道"中的"道",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实例与学生一起体验各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等,把这种道德、品质等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屠锦红,徐林祥。六十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之回顾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xx(0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论文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论文7
小学语文层递式作文教学的应用
【摘要】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层递式教学模式的支持。应用层递式教学模式,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发展,最符合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规律。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层递式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小学语文学科地位明显提高。层递式教学模式的提出,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写作正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培养小学生写作学习兴趣
培养小学生写作学习兴趣,是应用层递式教学模式实施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小学生的心智不尽成熟,对语文学习没有全面的认知,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写作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小学生愿意去写。很多小学生对作文有恐惧感,当他们爱上写作,写作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开发多种激发写作学习兴趣的方式。其一,教师可以从学生所写的作文中选择出一些优秀的范文,通过范文的朗读树立写作学习榜样,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与进步的动力,鼓励学生吸收他人的优势,明确写作学习目标。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作文都能成为范文,但对他人的表扬能够鞭策其他学生努力进步。其二,教师可以利用名人写作趣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文字的魅力,提高写作学习兴趣。其三,教师要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写作话题,让学生看到写作话题就想表达。比如“我与妈妈的争吵”能够引起许多小学生的共鸣,感觉有很多事情可以分享,这样一来,小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表达,积极地写作。
二、积累写作所用字词句段篇
语言知识的`积累,对于小学生的写作学习十分重要。在真正开始写作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做好语言积累。写作,是厚积薄发式的学习活动,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在很短时间内提升也正缘于此。写作所用字词句段篇的积极,需要在日常与学习中持续积累,长期有效的积累,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语文作文层递式教学的第二步,写作资料积极中,也有明确的层次,那就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等顺序积累写作素材。低年级小学生处于识字认字阶段,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将积累的重点放在好字与好词上。在讲解课本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意引入一些教学大纲内没有好字、好词,鼓励学生积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新闻热点及其相关话题讨论,将与热点话题相关的好字、好词作为课外积累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四年级,学生会学习一些古诗词,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背诵古诗词积累句段,更要在课文学习时将好的句子、段落标出来。像在学习《江雪》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写作用处,积累下来以描述空旷雪景。像在学习《第一朵杏花》时,引导学生积累“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样的段落,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见识。而篇章的积累,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感知获取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奠定好写作学习基础。
三、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积极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具备了写作文的基础能力。但很多学生生硬地使用自己所积累的素材堆砌写作,使作文没有情感,没有内涵。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个人情感的载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个人情感与文字结合在一起,实现写作学习升华。首先,在学生有效积累了字词句段篇之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感悟能力的培养。在课本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写作背景与作者个人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进行互动,理解课本文章中作者传达个人情感的方式。像在讲解《三顾茅庐》时,教师要给学生讲一讲三国故事,让学生了解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社会背景,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文章中字字句句与作者个人生活、想法的关系。其次,教师要组织生活感悟实践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情感的综合体。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将课前三分钟作为小学生感悟生活与感恩生活的演讲模块,让小学生在演讲分享过程中深入体会与感悟自己的生活,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小学生能够在写作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四、形成语文写作技巧
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文字与情感,他们需求写作技巧的支持,以便于写作优美的文章,不只表述事实与表达情感,还要给阅读者以美的享受。首先,教师要关注题目设计技巧的传授。文章的题目对文章的整体审美性有很大作用,一个好的题目能够快速吸引读者的眼球,给人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尽可能选择创新性的题目,标新立异,重视创新。像在写“亲情”话题时,有的小学生写“我的虎妈”,这一题目引人注目,质量较高。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自己积累的字词句段篇。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语言有机组织起来,不能为了应用好词好句生搬硬套。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整体形象度。像在写“我的虎妈”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用比喻、对比、夸张与排比等手法,突出文章的创新性,让“虎”字在文章中大放异彩。综上所述,应用层递式教学模式改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小学生个人成长所需。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学习兴趣入手,关注学生写作学习技术与思维的形成,步步深入,步步简化,能够改变小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观念,促进小学生写作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枫.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开展及分析【J】.考试周刊,20xx(68)
【2】黄惠.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xx(07)
【3】欧学荣.“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作文教学研究,20xx(03)
小学语文论文8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基础教学课程中重要的科目之一,其在内容上和运用的形式上都有着语言文化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是今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因此,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和方案,为今后的语言艺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提供了相关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语言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含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是指语文教师一整节课下来都是通过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是语文教师给予学生知识并且让学生也懂得如何透过老师的语言艺术来吸收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些创造性的知识都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语言艺术表达出来的。由于语文这个科目本来就与众不同,语文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所以,语言艺术可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不仅能够令乏味无聊的课堂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又能够令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且易懂。语言艺术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科学性是语言艺术最为主要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语言都不能与科学性分开,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语言艺术,它是经过日积月累和大量的事实依据理论所获得的,能够反映最本质的东西;语言艺术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所获得的语言能力都是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不大相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运用语言艺术,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言艺术还具有艺术性,语言本来就是一门艺术。语言艺术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上,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且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提高教师语言艺术的方式
1.教师应提高教学语言意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意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切记一定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并且要做到标准、规范,避免在授课过程中出现错误。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意识跟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去研究语言艺术的形象性,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同时,教师要时刻记住在课堂授予学生的语言并不只是传递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带着情感教学,这样的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调查,不难发现的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总是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点抓住好的语言,上课节奏的控制也是井井有条的,这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语言意识的结果。
2.教师应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授予学生应学知识,就应该具备丰富的语言素材,这是每一位教师所具备的。如果老师积累的知识越多,就说明老师的知识面非常广,如果教师经历越丰富,那就说明这位教师的语言艺术表达越丰富和精彩。平时积累的越多,在授课时,运用就越能得心应手。例如,《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古诗可以通过“松下”这个地点来引出“岁寒三友”的典故,讲解其中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和积累大量的知识,这也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便利的信息交流渠道。
四、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上语言艺术时刻保持悬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前要学会选用巧妙的语言艺术和富有悬念的感觉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10分钟的课间活动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接下来所要上的新课程做铺垫。同时,教师在概括语言时要通俗易懂,通过运用一些轻松话题过渡到语文教学课堂中,这样能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更加亲近。这就使得语文老师应该具备语言艺术。例如:《春》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描述春天可能存在过的各种现象,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想,与书中作者对春天的诗词进行对比,然后将《春》这篇文章概括出来,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以便学生进入学习语文的状态。
2.课堂上语言艺术过渡语的运用要自然
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有节奏,有条理,有计划,要运用自如,随便更改话题可能会让学生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也就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过渡语的作用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一个富有悬念且精彩的瞬间便可以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领到课堂上。例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你们可知道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会被困在这吗?被困多久了?开头就设置悬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动动脑筋,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课外书的兴趣。总之,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运用语言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素质,所以需要教师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周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科教导刊,20xx(4):152.
[2]党志波.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20xx(1):51.
小学语文论文9
经济进步的同时小学教育出现一种趋势,就是小学生正在丧失游戏精神,但小学阶段的儿童需要游戏的参与,这样才能有利于身心成长。对于小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需要与游戏结合,这样学习自主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心理需求也能得到充分满足。在小学语文课上需要积极引入游戏精神,让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各方面素质。
一、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首先是一种具有自由性和创新性的精神,其次就是在游戏的状态下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对于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游戏中身体上各个感官可以得到充分刺激,精神上会更加欢乐,学习积极性更高。游戏精神比较强调自由,自由的游戏中学生才能得到全方位的解放,这显然更符合儿童心理需求,也能体现以学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得到锻炼,自身潜能得到充分激发,这是理论讲解中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游戏精神的缺失
(一)教学内容方面
小学语文课上很多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在教学中缺少创新思维,最大的表现就是内容单一,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讲解,这种方式下教学方式逐渐僵化,对于小学生这种一成不变的内容会产生审美疲劳,感觉十分枯燥。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在个性上有所缺失,陷入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中,自主性也会全面丧失。
(二)教学目标方面
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很多难点和重要知识点都因此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并未达到理想中的状态。如今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制定的目标比较具有功利性,忽视了教学中需要坚守的以学为本原则,新课改要求中很多理念并未落实,这让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游戏化教学突显的是生本理念,但是教师并未在教学目标上产生明确认知,这并不是方法上的问题,而是观念上的缺陷,教师往往只会运用一些形式简单的游戏。
(三)教学方式方面
小学语文课上教师依旧沿用着以往的模式,以自身为中心,这是因为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进度,可以牢牢掌握教学节奏,但是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间的互动并不充分,教师也在教学中遭遇了一些困难,学生更是产生了疲劳感,对于语文知识兴趣全失。教学方法的单一让教师无法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而游戏化教学并未改变教师掌控全局的.模式,让学生还是感受到深深的压抑感。
(四)教学环境方面
如今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学环境中并没有体现游戏精神,导致小学生本身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未能得到良好激发,目前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成绩,忽视了心理成长的需求,导致学生长期处于压抑和枯燥的环境中,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方面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更是影响了人格的健全。
三、游戏精神视野下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目标
游戏精神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要明白游戏化教学是为了充分体现自由性,让小学生在三观和人格方面得到培养,让其未来在社会中适应力更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逐渐成为自由个人,内心世界得到丰富,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现愉悦和欢乐,在学习中自主性更强。游戏规则也要相对自由,教师要将游戏与学习完美结合,让学生了解合作和团队的意义。例如在“狐假虎威”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想象力得到发挥,自己设计形象并挑选角色,在游戏中可以认识到其中的道理。
(二)扩展教学内容
在游戏精神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内容可以根据游戏需求设计,形式要丰富,内容也要不断扩展。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可以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充分选择,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主体作用也能得到发挥。教师在其中仅仅需要稍加指导,不需要全面操控。例如“牧童和狼”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别以牧童和狼的形象来进行游戏,在游戏形式上可以丰富,如让一组同学来扮演牧童对抗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团结协作。
(三)革新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与学生积极沟通,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游戏的效果也会更好。方式上教师需要采集学生的意见,学生对游戏的想象力要更加丰富,同时学生更能了解在游戏中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需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对话,在游戏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让教学形式更加具有吸引力。
(四)改善教学环境
整体来说就是教室可以成为一个游戏场,学生需要释放出所有的压力和不良感受,在课堂上做到天性的释放,教师可以在内容、方式、目标上进行创新,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例如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布置好游戏的设施。比如《姥姥的剪纸》教学前可以先布置一些剪纸和工具,让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跃,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总之,素质教育正在不断深入,教师需要在语文课上充分了解游戏精神,在方法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促进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同时教师需要了解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游戏的自由性。
小学语文论文1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语文学科,对于尚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注重其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有助于他们表达能力的培养,还能够有助于他们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将其专业能力充分发挥在教学当中,还要积极获取家庭的配合,由此制定出符合小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文;小学;家庭;课堂开放日;交流;家庭资源;观念
通过家庭与学校有机结合的形式开展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对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能够在教学中切实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能够有效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导向对其教学进行优化,科学地运用教育方法,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切实落实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既要遵循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又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而最大化利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教育资源。
一、采用开放式的语文课堂使家长能够更加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
很多错误的观念会出现在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比如说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有义务和责任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孩子的衣食住行则是自己的责任义务内容,至于孩子该接受何种教育、学习成绩如何才能够得到提升等问题都应该是教师所要面对的。除此之外,很多家长还会运用传统教育眼光看待孩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程度,进而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培养与发展。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孩子的良好教育需要以其工作作为根本保障,所以相对而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工作当中,与孩子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由此逐步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极易导致不理解现象的发生。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以课堂开放日的形式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语文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家长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孩子,还能够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比如说在开展《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对该文章进行学习,家长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使其对分享的含义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该文章主要是教育大家懂得“劳动是幸福的根本,为了能够做出有益人们的事情,有必要做好自己的义务”。该课文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所带给自己的“幸福”,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幸福的真谛。
二、对家庭资源进行充分了解,获取家长的认同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资源,并以此为导向开发家校合作课程,对其家庭资源库进行系统构建,由此促进家校共育有效性的提高,这对于服务语文家校合作共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利于教师与家长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对其语文教育宗旨进行明确。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家长愿意主动支持基于教育课程改革,除了课程观和教学观可以作为主要的宣传内容之外,还要注重人才观、教材观以及评价观等方面核心思想的宣传,既可以通过开放语文课堂邀请家长观摩教学,使其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语文学科,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者是家长委员会的形式与家长保持稳定且长期的联系,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其建议和意见进行有效收集。比如说,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了解家长的意愿,便会运用调查表的方式让家长进行填写,但是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主动性,为了能够改善这种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寻找并解决家长所困惑的语文教育问题。诸如,家长通常会监督子女背诵语文课文,倘若学生不能够顺利记忆课文,那么极易对家庭休息时间造成影响。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对其遗忘曲线规律进行摸索,并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有助于学生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注意力等方面能力培养的训练等等。由此可见,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协助态度。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家校共育的成效,教师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其家校共育操作的实际性和可行性,避免家长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从而获取家长对其教育观念的认同,使家长的合作意识得以唤起。很多方法都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为了能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教师需要注重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彼此合作科学地对其教育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实践教学进行摸索和探究,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共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使其所制定的教育策略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栾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2]王建青.论家庭教育对语文素养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
小学语文论文11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开拓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它以声、像、色、光等多种立体、直观、动态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不仅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语文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得具体生动,而且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 高效
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是一种趋势和潮流,并逐渐成为全体语文教师达成的共识。因此,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势在必行。当今语文教育,各种教学手段精彩纷呈,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特殊的功能和优越性正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是语文教学史上一次重大革命。它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体系,促进了语文教学从形式乃至本质的变革。但是变革从来都是合理地“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轻易的取代。从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出发,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的规律和途径,是一项迫切而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的必然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搭建了两个平台,一是多媒体运作平台,另一个是网络信息平台。它之所以能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是因其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1、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不少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追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夸大了其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固然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的辅助教学手段(如简笔画、教学挂圖等)的特色和功能也不容忽视,所以,片面的夸大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无疑是错误的。
2、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包治教育百病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因此,不少语文教师产生了依赖性,他们甚至认为,目前语文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只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便会迎刃而解,这些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学习为基础,是一个反复阅读,不断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仅仅是一种手段,它代替不了学生“内化”的过程。
2.操作层面的问题
1、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意识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体,各个环节应该环环相扣,不能脱节,教学过程也应该像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谐,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系统,并且应该有教学高潮的出现”。然而,有些教师为了使课堂热闹起来,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声、光、色、影的多维刺激优势,刻意挑起一个教学高潮,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是目的,一个系统要取得活动效果的优化,有待于该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优化。因此,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把其优化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之与其他环节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2、教学流程过于程序化
当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大都采用演示课件,网络大平台上有很多资源共享的课件,而这些课件都是课前预设好了的,很多教师直接下载这些课件用于课堂教学,这样生搬硬套必然造成师生围绕课件来进行教和学,教学流程太过于程序化,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都被课件捆住,课堂活力也丧失了。
3.教学效果上的问题
1、运用不当将不利于情感的交流
不少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把课件做为“书本和黑板”简单的搬家,教师成为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只关注屏幕、键盘、鼠标,师生间在特定情境中富有情趣的交流,变为人和冰冷的机器之间毫无情感的交流,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阻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运用不当将不利于思维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形象清晰、直观、生动,能让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形象,并感到亲切自然。然而,使用不当这些诉诸感官的视觉和声音符号,又容易造成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时停留于感官化,使学生感情浮泛、思维浅层化。同时,学生面对文学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深度也在日益萎缩,西方社会人士呼吁“关上电视多看书”,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原则
1.要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首先要弄清二者是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结合,也就是二者结合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依据《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原则首先应是,要保证小学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2.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艺术价值。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起到展示或演示“具象”的作用,这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又不能用来完全替代学生的想象。所以,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3.要以生为本,能与多种教学形式完美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必然结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三条原则,就是要能够适应并与多种教学形式自然结合,而且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要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突显教材的内容或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四条原则,就是要建立在语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水平、接受的程度及其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突显教材的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教学观念的更新,既推动语文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又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人才;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语文课堂实现高层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方向与做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肯学、乐学,有利于身心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对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将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因此,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探索和实践,恰当、合理、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论文12
摘要: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自觉习作的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快乐作文教学必将大有可为。可以肯定,快乐作文对培养小学同学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和思想品德课并行不悖的、影响小学同学一生的思想基础工程,对培养新世纪开拓创新型人才大有裨益。
关键词:情境 ; 多类型 ; 快乐;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要求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内心思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这就要求学生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基本形成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许多学校当前作文教学主流,有利于学生掌握命题作文的一些技巧,有利于学生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这种模式已经暴露出其偏面性和局限性,给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即习作时,不会下笔,无从说起;不会表达,语言空乏;不会创新,缺少个性。
二、课题的界定
快乐作文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快乐作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快乐的心境,把自己的快乐体验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倾注于笔端,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快乐作文。广义的快乐作文是通过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使习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发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主动诉诸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有血有肉、有感而发、生动耐读的文章,达到阅其文知其心,体现“文如其人”的精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叶老)。这才是快乐作文的真实目的和深层意义所在。
三、研究过程
(一)把握儿童爱玩与好奇的心理特点,适时创设各种情境,增强习作兴趣。
小学同学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写作的兴趣。“创设情境”实质上指的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习作的一切外部条件。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于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1。观察情境,提炼重点,写出真情
观察情境的内涵就是去观察世界,即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或具体的实物。它是根据儿童的`思维、心理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提出来的。
2。游戏情境,体验乐趣,抒发感受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设定的游戏有感而作,也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3。实践情境,体验成功,得到发展
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创设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的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语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
4。想象情境,拓宽思路,激发美感
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真正的创造是想象活动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情境对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十分有效。
(二)把握儿童不拘一格、跳跃性强的思维特征,鼓励多类型作文,充分体现习作个性
多类型,指写作类型不拘泥于某种格式,作文格式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开放作文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1。作文“日记化”,降低行文难度。作文“日记化”就是把依次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借此逐步降低作文的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取得好成绩,提高写作兴趣。
2。作文“书信化”,拉近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也是快乐作文的一种有益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
3。作文“诗歌化”,激发创造性想象空间。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琅琅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作文“课文化”,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桂林山水》教学中, 我创设的四次情境,充分调动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所表现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和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的理解,并通过综合介绍桂林神奇的自然风光这一语言训练,引导孩子表达对客观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其中我凭借“结合课文语言,向老师、爸妈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的两次情境创设,巧妙地从阅读教材中引出表达的话题,前两次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充分朗读了课文,仔细欣赏了课件图片,积极地感知、积累了语言,这为表达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后的写作环节中学生都能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把作文“演讲化”、“稿件化”,把说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写稿的基础上,开展演讲活动。把作文“表演化”,发动学生将有意义的见闻编成相声、话剧、小品等。总之,不拘一格的多类型作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真正达到新课程提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的要求。
小学语文论文13
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动能力能够完全通过作文表现出来。小学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挂钩,同时也综合体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组织能力。所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个过程中的整体性进展,关系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纲领中也明确提出,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一项主要渠道就是展开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一、差异中观察作文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特性是不一样的,不管是性格还是外貌都是有差异性的,因此其适应的教学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作为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对学生开展相应的作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参照自身不同的学习经历使用各种书面语言表述其内心最深刻的想法。在日常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教学观念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活动。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开展语文作文的教学评价,遵循激励性的教学原则对每一位学生做积极评价[1]。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有自信与勇气。另外,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作文精神教学方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需要贯彻坚持诚信原则,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讲真话,在写作过程中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的习惯,锻炼学生用文字的形式对日常事物进行描述,并培养学生记录的良好学习习惯。而学生作文书面表达的能力,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课外丰富的阅读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与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开展课外阅读对写作的作用
(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为小学生年纪不大,心智还不成熟,因此缺乏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所以针对小学生以上的种种特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一旦树立起了学习兴趣,才可能真正集中注意力,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语文作文的学习过程。这样也才不会让小学生再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而在教学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这是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小学生对高大榜样的敬佩情绪,鼓励其多多阅读名人书籍,再从这些阅读的书籍当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就小学生而言,教师是其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并且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尽其最大的努力,利用课余时间陪学生一起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同时需要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其对课外读物的热爱,这样教师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这种情绪感染给学生,并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2]。正所谓快乐的情绪更能够造就成功,成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活动的生动开展。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的形象,同时在学生在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或者写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而当学生说出一些其他学生不知道的知识的时候,教师也要大力表扬。这样荣誉感的教导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表达的自信心。
(二)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能力有所帮助
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作文能力与想象能力。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只有提升人们作为能力与考试成绩的书籍才是可以阅读的,除此以外,其他的全部都是闲书杂书。家长为孩子选择购买的书籍也多是作文大全、试题库和好词佳句等类型,而其他的课外读物可读可不读,只要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取得好分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考试只是对课内知识体系测试的一种工具。大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孩子在考试过程中发挥不好,是不能够看课外书的。针对此,学生没有看课外书,作文写作水平也无法提高。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这些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可是大部分的家长没有看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其实,坚持课外阅读对学生长期发展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生活与身边点滴事迹的感悟能力,进而有效积累各种学习素材,提升其课堂作文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识,便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思维能力更加敏捷,遣词造句等作文能力也更强。而对于涉猎书籍广泛的`学生而言,课堂上学习到的任何一个理念都能够被看成是从各种书籍当中汲取学生的养分,这些知识成为了帮助其将自己脑中的已存在的学习概念联系起来的纽带。所以,阅读课外书籍的数量越多,越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相反的,越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学生的课外时间也就越少,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工作做好了,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理解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更加愿意投身学习,效果也就更好[3]。
(三)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需要积累的大量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一个是从生活中获取,另一个是从阅读中得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小学生每天20分钟的午间读报和自由组合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的氛围环境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勤做阅读卡片,同时对读书笔记做评议。评议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数量的积累,也要重视质量的积累。另外,教师要把最后的评定结构和学生的语文成绩联系在一起,把其看成是期末阅读成绩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能够有效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巩固阅读的成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课外阅读工作的不断推进。而且,写作并不是单纯的读书笔记写作,还包括和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体裁,如儿童诗歌、童话故事、随笔等等。而要想写出有模有样的作品,是不能够离开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阅读写作172的。人脑的学习内存大小,决定了其是否有丰富的思维。如果一个人毫无知识储备,自然无法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学生认真进行课外阅读,将自己喜欢的文字、内容摘抄并且收集起来,久而久之,就能够深化对阅读材料的印象与理解,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面,而且也培养了阅读能力的提升。材料积累的一项良好方式就是阅读,可以使学生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其实,作文写作过程也就是丰富的素材进行组成的过程。阅读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尤其是当下大肆宣扬减负的情况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自习时间,丰富其课外生活就显得特别重要[4]。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课外阅读上,那么学生的课下就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了。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多了,写作过程中的底气也就更足了。
三、结语
小学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语文素养的提升。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摒弃作文知识积累与作文能力的锻炼,需要将作文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阅读是一种输入性方式,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表述方式;作文是输出形式,需要使用学生课堂学习到的各种方式进行语言表达,看清语言的共同点,并丰富学生的作文组成知识,就能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14
一、自主性作业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实际出发,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作业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性作业:
1.学习了《颐和园》你能按游览的顺序画出路线图吗?请试着做一做。
2.当一回导游,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听。
3.小组合作出一期以“颐和园”为主题的手抄报。通过这些自主作业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同时又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完成,他们非常乐意,学习兴趣浓厚。
二、储备性作业
教师在课前要让学生收集学习内容的相关资料,可通过查阅图书、网络下载等途径进行搜集,借机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如在学习《跨越千年的美丽》一文时,课前有的学生翻阅了《居里夫人传》,有的在网上查找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上课时学生踊跃发言,交流展示了文本中没有的知识:“在镭提炼成功以后,居里夫妇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等。显然,有了这些内容铺垫和润色,使这篇科普性文章不再显得那么枯燥了,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也提高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三、情趣性作业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生活的语文作业。学习课文时,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在课堂上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唱一唱等形式各异的实践性较强的作业,把学生引向一个有趣的文本世界,给他们实践锻炼的机会,启发其思考,激发其想象。情趣性作业可以设计成表演式的,比如把课文《晏子使楚》《将相和》改编成课本剧。在改编课文、表演课本剧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让学生深入理解的'目的。在学习《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分角色进行创新表演。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嘎子的机灵、争强好胜,还在角色表演中加入了动作,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体验。在课文快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拓展性作业:嘎子第二次比赛,他会赢吗?学生略作思考之后,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接着,我又大屏幕出示原著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比对,当学生发现文章的结局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之时,课堂马上变得热闹起来——居然引发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大讨论,让课堂再次掀起新高潮。勇于实践,乐于实践,实践中获真知,这是我们设计作业的目的。这一小小的片段,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品质的认识,也真正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探究性作业
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比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有什么用意?”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很好地起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延伸、深化提高,使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参与实践,对知识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体验性作业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这是一种“大语文”学习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观察、体验等活动,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生活体验中掌握知识。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的小学生活”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体验性作业:整理自己的旧照片,办一个“我的成长”记录册,把自己童年最美好的时光记录下来,并配上插图文字作以说明。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不仅了解到了许多生活中必备的常识,而且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样的设计,使作业由枯燥变得有趣,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掌握了知识,让家庭作业更具有实效性。总而言之,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设计时,教师要对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进行顶层设计,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作业这一载体激起求知的欲望,充分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充分感悟语文的魅力。
作者:周秋霞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15
一位体育老师曾说过,要想让学生学会游泳,首先得推他们入水。让他们通过在水中的沉浮翻腾,逐渐掌握水性,并试着站立起来以自救。至于老师,所要做的是在岸上教会他们基本的动作要领,看着他们在水中扑腾,必要时拉一把而已。作文亦是同理,学生才是作文的主角。作为老师,教的是写作的方法。但就目前学生写作的情况来看:学生为了应付总会东拼西凑,乱抄一气,往往词不达意,或者想说“心里话”却又苦于词语贫乏,有口难言;有的作文像是“流水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分不清主次,夯不到点子上去。写作不是随意的涂写,而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不但要懂得遣词造句,而且要懂得分段、布局、谋篇、确定中心思想,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所以,作文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不“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又不“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却又能行文流畅、中心明确。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认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中有的可作学生的范文,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好教材,抓住点,做好“下水”的示范,从而辐射到面。
一、在关键点处下水
1. 标点处的下水
标点符号是一种虽微小却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它的价值并不亚于一个文字。有了标点符号,文字才能眉目清爽,易于理解。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在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 年级)写作标点的要求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经常出现不重视标点,不加标点,或不懂得正确运用标点的现象,特别是对引号的用法上错误多,造成语句不通,读来费力。所以要使学生明确标点的.意义,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①从课例中寻找
人物对话引号的使用、提示语位置的变化是学生习作中的一个难点。仔细翻阅,课文中不乏学习的范例。如:
●提示语在前的句式:《学会查“无字词典”》
爸爸突然问聪聪:“你知道‘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吗?”
●提示语在后的句式:《小露珠》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式:《小稻秧脱险记》
“我是喷雾器大夫。”喷雾器一边喷洒着除草剂,一边大声地说,“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从“找”中让学生明白,其实方法就在自己的身边。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也降低了学习的心理抵触度。
② 在发现中总结
发现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学生体会成功的第一步。学生在比对中发现,人物所说的话语都应用上引号。但是,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后面的标点也相应改变。提示语在前用冒号,提示语在中用逗号,提示语在后用句号。发现使学生捕捉到了学习的乐趣,总结又促使对于标点的内容进行深化。
③在练习中提升
行,才是知的最终形式。进行句子标点的练习,从而让学生在练习实践中得到巩固提升。
郭沫若老先生说:“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无足轻重。”一篇作文是由一句句通顺的话语和一个个恰当的标点符号组成的。因此,我们应注重对标点的“下水”指导,在循序渐进地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标点使用正确率。
2. 重点句式处的下水
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看我们学生的句子,语句总是简单、干瘪,缺少形象生动地描述,缺乏精彩的词汇,缺失完整的结构搭配。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应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从课文中学习个例是句子训练的“点”,点要推广到面上去,才能最终掌握某种句式,形成语文能力。
如在教学《军神》时,请学生仔细留意课文这段文字: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引导学生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出了伯承的疼。再深入研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伯承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痛。学生从“汗如雨下”、“紧紧”等词语体会。再往深处延伸,文中没写“疼”这个字,但是却能让我们感受到疼。出示练习:“夏天天气真热!”写一句话,但句中不能出现“热”这个字。形象的描绘来写具体。先指导学生回忆一下天气热与哪些自然现象相关联。学生会依次说出“太阳、天空、云、大气、地面、动物、植物、人、建筑物……”然后再让他们按顺序一一说出太阳、大地、动植物以及人的不同表现,最后连句成段就有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
引导学生从个例的学习中发现某种规律,是由点到面的中介,是句子训练的核心,也是学生真正掌握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在关键段处下水
张志公先生曾说:“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够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夹缠不清了。”有此可见,抓住重点段落进行“下水”,理清段落结构,从而明确段落的写作方法。
如《海底世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总分结构的段落结构的特点。先让学生读懂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又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领会总分构段的方法)再看后两句话都在写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意思有什么不同?(初步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叙述的方法)接着改变第二句话的排列形式,边读边体会,哪里写得好?(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
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
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
还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最后请学生以“傍晚的云霞真是让人陶醉。”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由扶到放的方式,从三个环节逐层深入、从而突破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总分结构,行之有效巩固方法。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由词句转向篇章的重要环节。一篇文章就是根据思想表达的大小层次连句成段,缀段成篇,最终完成 全篇的中心思想的表达任务的。
三、在篇章结构处下水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文章还是要写得合格合调为好,杂乱无章、语无伦次总不行。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写文章前对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写作顺序进行构思,列作文提纲是件难事。不少学生初写的文章一段到底,全无层次、结构、顺序可言。最初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开始,利用教材,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写作顺序、开头结尾、段落大意等等,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所认识,并在习作练习时参照并列写提纲。
《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三篇课文里都有对景色的传神描写,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仔细观察一处景色,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学习按总----分的结构写,学习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石榴》课文里有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描写,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里人物对话写得很好,可以指导学生写人物对话的片断。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叶圣陶老先生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捕捉和挖掘文中读写结合之点,抓准、抓巧、抓实、抓妙,老师“下水”做示范、学生“戏水”来尝试,在作文教学的“汪洋”中尽情享受习作的无穷乐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