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文【经典】
大学语文论文【经典】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语文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论文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而在教学中渗透、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内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传统文化的光辉,并体现在行动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日常;行动
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借助大学语文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传统文化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具体的日常行动中,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在知识考试之外,主要还应在行动中验证。
一、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内心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濡染这种文化。
(一)通过热播影视剧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智与美
近年来,众多制作精良的国产电视剧都开始从中华传统经典中借力,这些饱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热播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载体,让学生在接触与亲近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智慧与美感。比如青年演员胡歌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就有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权谋文化,并将中华古典服饰、医药、饮食、武侠等文化细节有效地整合在剧情中。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美感有切实的认知。再如柳云龙主演的谍战剧《风筝》,有效吸收了唐诗元素,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唐诗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笔者认为,通过热播剧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真心喜欢追剧,他们在追剧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会自然接受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学生会以热播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索引,进一步去传统文化宝库中发掘与探索。这样一来,富有兴趣的传统文化探索之旅就开始了。
(二)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逐渐成为全民皆爱的热播文化节目。很多青年大学生都喜欢集体收看这一节目,借此来检验自己的古典诗词储备。尤其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外卖小哥雷海为因击败北大硕士成为本季冠军,迅速成为全国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新的诗词英雄和文化偶像。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仿照诗词大会的形式,把诗词大会搬进课堂,发动学生分组进行比拼,并评选出自己的诗词英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教材中唐宋诗词类文本的学习,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作品的喜爱,使之真心爱上诗词,并借诗词更深地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部,从而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三)通过中国风歌曲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笔者发现,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除了流行音乐之外,很多学生开始喜欢古风作品。比如以新生代歌手双笙的作品为代表的古风歌曲正逐渐被大学生模仿与追捧。这些古风作品以古典诗词、古典乐器和古典乐谱为基干,包容涵括了大量标志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的也是中华古典情绪和古典气派。收听与演唱这些作品,能真正做到与传统文化口耳亲近。大学语文教师应认真收集、分析、整理这些古风音乐作品,并将之引入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亲近古风歌曲的过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
一切文化都重在“化”,但归根结底,文化要“化”在日常中。也就是说,只有把文化落实到言行举止、吃穿住行的日常中,文“化”的过程才得以完成。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日常来进行,即要把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生活,这样才能日浸月润,与时同“化”。
(一)落实节气文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秉持的生活理念。而这一理念,是融合在生活日常中并体现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之中的。比如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国古人生活观的鲜明体现。融日常作息于宇宙天地之间,按照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日常,这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2]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中的相关文本,向学生普及二十四节气文化,并要求学生按节气安排生活作息,像古人一样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从一个大的方面奠定传统文化心态,为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细节打下基础。
(二)落实及时书写与吟诵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两个标志性元素:一是书法,二是吟诵。在中国古人,这二者都是日常行为,能够时时处处付诸行动。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书写与吟诵的习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学生,通过竞赛形式,促使学生养成对书法与吟诵的兴趣,心慕手追、耳听口诵,把传统文化练到手头,吟到口头。
(三)落实家庭亲情文化及尊师重教文化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章,将家庭亲情文化和尊师重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孝”去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尊师重教去体会中国古人对学习、对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视程度,从而坚定学习、继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四)落实游学文化
游学是当今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号召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游学活动。通过游学,回顾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经典篇目或某一具体文化元素,通过实地观览,对中华名胜古迹和其文化内涵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日常,成为其难忘的人生记忆。
三、在日常行动中评价与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样需要检验与考试。但这种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却不能等同于平常的语文考试。这种检验,既要重视文化常识的知识性检测,更要重视通过行动来验证,也即,学生只有把文化“化”在自己的行动中,才能证明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为此,大学语文教师既要结合日常语文考试组织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常识测验,更要在观察与对比中考察学生的文“化”成长,看其是否真的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了中国古典式的心智,是否养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气质,是否逐渐生出了一颗真正的“中国心”。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养成当代大学生的“中国心”,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指日可待。而这,也正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众议.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J].世界文学,20xx(1).
[2]余世存.时间之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xx.
大学语文论文2
一、“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
大学语文的本质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区别,要有“大语文”视野。“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审视,从教材内容的编选到教学计划的安排、执行等都以传承文化传统、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为归宿。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契合了大学语文的这一性质。大学“研究性教学”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美国率先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学”。[2]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获得研究和创新能力;涵括了教学时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的根本性转变,有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文化人类学的课程观认为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进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课程研究范式“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方法论为基础的立足于解释学分析的质性研究”。[3]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通识教育本质非常契合人类学对课程内涵和功能的定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书写、主客位视角和文化相对论等理念均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有重要启示。以上三种理念的共性将教学视为深入的研、学、实践,并融入文化体验的过程,对当前教学方法陈旧、笼统、死气沉沉的大学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普及工作,从20xx年起将大学语文列为本科通识教育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已在所有学院开设该课程,由文学院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笔者在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音乐学院美术学、广告、环艺和音乐教育等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并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了效果评估,初步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特征相结合
大学语文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由于其在知识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学中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艺术与文化相辅相成表现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突出文学与艺术的通融,选取有助于启发艺术思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诗文,贴近艺术专业的实际。在第一堂课中,笔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大学语文”这个问题,阐述了两个理念:一是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补课教育。二是大学语文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大人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应该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进“大语文”。另外,笔者还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如在美术专业学生的第一堂导论课上,就“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式启发讨论。我首先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美术是“美”术而非仅止技术;二是有“艺”有“魂”才有美。学生在讨论后,我接着用苏轼的《琴诗》做引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了三个艺术问题:一支乐曲的产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欣赏和创造美,从文化体验开始。通过这个通俗的例子,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不只是技术”的理念,引用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就是技术家。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个性和人格的。”[4]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文化积淀、慧眼独具比训练巧手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的专题研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关注文本阅读而忽略专业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艺术类专业学生对音、声、画、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感知和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与艺术生专业特色的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关键的方法是将文学与艺术贯通,启发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文学与艺术通感教学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构拟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以第九单元礼赞爱情中的陆游的诗歌《沈园二首》为例。笔者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用绘画表现出来,你将运用什么手法?学生一致认为是传统的国画手法。笔者进一步追问如何构图,有学生认为应突出环境的冷清与孤桥下流水中唐婉若隐若现的身影,以此来表现苏轼的孤寂和悲伤,重在故人已逝的感伤氛围营造;一些学生认为应与江南园林结合起来,园林中秀美的桥亭最能体现这一意境。最后学生们还推荐了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做了简略的绘画,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种文学与艺术贯通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其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人物角色体验与扮演。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多才多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表演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了文学人物体验与扮演法。如在讲授第二单元庄子《秋水》一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人物体验任务,学生们分组准备了几个简短而精彩的话剧,通过对话、吟唱等形式的改编,将河伯与海神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谨小慎微,海神仙风道骨,极大加深了对《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与学生进行谱曲、影视作品赏析、多媒体flash展示等多种方法的研学,让师生在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中完成生动而深刻的课堂实践。
(三)课外实践性教学和创新化考核
在西方国家,人类学倡导的田野作业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课程和课堂就是一个田野调查点,民族志即课堂实践的书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践性或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课内和课外实践两种。我们尝试了课外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小型民俗采风与艺术设计成果奖展示活动,并将成果展示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考核。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后,学生们对小说中描绘的湘西宁静的乡村氛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壮族村落进行民俗采风,重在感受壮寨的建筑、景观、生活民俗等。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关注村落景观、服饰民俗和饮食民俗,在为期两天的采风过程中,学生对少数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观的认识。返校后,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交了形式多样的作品:美术专业学生以国画或素描等方式表现了壮寨的梯田、杆栏建筑景观和民族服饰;环艺设计学生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壮族建筑和服饰中;广告专业学生制作了生动的壮族饮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这些作品的展览和作为平时考核作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大学语文融会贯通的兴趣,充分展现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这种创新化的考核超越了传统考核的呆板,契合了艺术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因此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针对现代性危机下的大学生价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学”和人类学课程观理念的支撑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切实达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刻不容缓。
大学语文论文3
题目:大学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发展前景
当前,由于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仅是技能教育,导致高职院校过于注重英语以及计算机等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与培养,使得大学语文越来越不受关注。实际上,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影响着大学语文教育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认知误区,以求探讨二者相结合所形成的发展前景。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认知误区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觉得它仅是对于中学语文知识量的补充,未曾关注到大学语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所有文明瑰宝,而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懂得文明的延续历程与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倒不如将学习大学语文的时间去多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多学门技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备一技之长,就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关系认知误区的分析,尽管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着人文属性,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或是应用科学,对于职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结合不仅具备着重要性而且还具备着必要性。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又具备着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大学语文论文4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维训练为基础,从独立思维习惯养成、集体讨论法、对比和联系法、想象和联想、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等5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大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实效。
关键词:大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训练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20xx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颁布,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相关的有效措施。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立足思维训练,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力求使大学语文教学跨越新高度,取得更好实效。
(一)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何为思维?思是想,维是序,思维就是有秩序地思索。思维能力则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应该从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入手。大学语文承担着传承人类精神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等基本任务,所编选的文章纵横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授课这一环节尤为关键,教师的组织、讲解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大学语文的教学,决不能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必然取代传统的接受式教学。
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普遍采取大班教学形式,数量通常超过百人,客观上教师的课堂授课和秩序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重视思维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的教学理念值得提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质疑、课堂发言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理解、辨析甚至反驳,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事实上,学生通常很有兴趣在大学语文课上通过话筒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点评,特别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此同时,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启发与心得,也有利于教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在点评中引导学生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很重要。诚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所说,“教育有责任让受教育者养成牢固而又有效的习惯……并在个人工作习惯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分析……培养这些习惯,就是思维训练。”[1]24学习离不开思维,学会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的训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是一项持久而长效性的工作,虽短时间内很难见出成果,但只要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就是在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二)组织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集体讨论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可借鉴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原则和程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是指精神病患者的一种胡思乱想的思维状态,在创造学中转化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造性设想。[2]101头脑风暴法在我国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即通过集体进行自由联想和讨论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方法,一般通过召开会议的办法来产生创新方案。其实施原则包括自由畅谈、延迟评判、禁止批评、追求数量、鼓励利用和改善他人设想、强调集体协作等。头脑风暴法极易于操作执行,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专题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动脑筋,畅所欲言,使每一个人思维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有效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例如在《论语·为政篇》(节选)教学中围绕“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一话题组织一次有准备的课堂集体讨论,就会出现不少有独创性的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围绕“君子”涉及极广,有古代传统观念角度下的君子内涵,也有现代社会对君子素质的理解;有对道德、人格、人品、修养方面的阐述,也有对学识、才干、才华方面的探讨;有对社会的热爱和奉献、对事业的执著敬业,也有对家庭的责任和孝道及个人的诚信、处世原则等,不一而足。
这一讨论过程具体地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智慧和集思广益,有效地锻炼了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
对学生而言,这次讨论课值得一提的收获便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会了全面考虑,初步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意识;此外增强了自信心,即思维上的创意一样可以出现在自己的头脑中。
(三)采用对比和联系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期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些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2]69创造性思维亦称为创新思维,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是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形式,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探索事物本质、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德国物理学家普克朗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他这里所说的思考,特指的是创造性思维。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较多地使用对比和联系方法,即对立思考策略和类比思考策略。对立思考策略指从已有的事物或经验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类比思考策略指的是根据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例如课上组织学生对李密的《陈情表》和李斯的《谏逐客书》两篇古代散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有畏难情绪,对比和联系法给学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经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学生积极大胆的思考,最终得出可喜的思维结果。总结归纳为:相同的方面是二者都是臣子写给君王的奏章,有的同学补充,结果相同,最终国君都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不同方面:(1)思想内容不同,前者君王征召,臣子不赴任;后者臣子反对君王逐客,希望被任用。(2)主题不同,前者紧扣“孝”,表现孝顺、孝情;后者紧扣“过”,评论逐客之过。(3)语言风格不同,前者语言质朴,以情感人;后者语言整齐铿锵,词藻众多,说服力强。还有的同学从其他方面展开深入地对比和联系分析,思维积极踊跃,两篇古代散文的'教学结合思维训练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没有想象就无法创新。“想象思维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也是对过去已经形成的那些事物的联系方式灵活进行新的综合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对事物形象或概念的选择或重组,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的思维方法。”[3]315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勇于思考和探索,允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作品,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语言含蓄凝炼,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想象艺术空间,也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节,围绕着宝玉挨打的原因和经过,及贾府上下众人的不同反应,众多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刻画。其中宝钗送药、黛玉探望两处细节使用了文本空白,恰到好处地印证了人物性格。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咽住的后半句是什么话?黛玉则只有抽抽噎噎的一句“你可都改了罢!”作为学生文学鉴赏活动的引路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宝钗、黛玉在宝玉挨打后的各自的内心活动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学生进行即兴阐述,在大胆的陈述中,两个贵族少女的不同性格进一步丰富和鲜明起来,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也积极调动起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在大学语文的思维训练教学中得到了有力体现。
(五)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是创造性思维中一个基本的主导因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通过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进行有意识的提升。
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指从同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对的是集中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上,例如《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在主题立意的把握上,先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不要单方向探索,而要多角度、多渠道、多因素地展开扩散思维,学生们的多向思维展示如下:角度一、关心残疾人;角度二、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角度三、自强不息的人生;角度四、感受母爱,懂得回报母爱;角度五……然后对上述开放性、跳跃性的思维结果进行筛选,选择最切实可行的主旨。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显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4]157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语言为载体,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结合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法,不仅培养了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升。
总之,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担当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培养更多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
大学语文论文5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尤为重要。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艺术类专业;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一门基础语言综合课。正如徐中玉先生的《大学语文出版前言》所说,“大学语文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学习大学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以及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等。此课程的开设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来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在给艺术类专业班级讲授大学语文课时,不仅要结合该专业学生特殊的知识背景,而且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背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侧重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专业特性及教育背景
“艺”在《说文解字》指“埶,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其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树苗栽种的样子,因此,“艺”字本义是“种植”。如《诗经唐风鸨羽》中“不能艺黍稷”,这句诗的大意指的是:不能种植庄稼。凡是种植得好,就是一种技能,所以“艺”字又可以引申为才能、技能。“术”在《说文解字》指“秫,稷之黏者。从禾,术。象形。术,秫或省禾。”其甲骨文表示抓住而剥离。古人称利用竹木支撑搭屋为“技”,称剥离植物青皮绞绳编篮为“术”。现在我们所说的“艺术”也是从“艺”字的“才能”“技能”之义引申出来的。《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代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二者分别阐述了提高阅读欣赏理解表达的能力和升华文人的修养。因此,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他们具备夯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需要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艺术生是为了考大学而从事绘画、音乐、书法等专业基础,就是为了能凭借这一特长进入较好的大学学习。艺术生的`特点显著,首先,他们具有特殊的知识背景。从我校学生为例,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对死记硬背的文学常识和枯燥的理论缺乏兴趣。其次,由于艺术生的专业特性,他们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不足,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且他们个性化突出,追求自由洒脱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这样才能调动艺术类学生在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艺术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所以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合艺术类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将文学与艺术有机结合,借助多媒体设备,结合相应教学内容的配乐朗诵以及视频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例如对《诗经小雅采薇》中比兴手法运用的讲解,高适的《燕歌行》、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它们中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欣赏。其次,针对作品中一些字词的理解,笔者从汉字的演变着手,体会它们的本义,进而理解其在句中的含义。还有一些作品,笔者通过补充史书的资料进行讲解。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讲授这两篇文学作品时,笔者结合司马迁《史记》中相关的史料记载进行讲解。即通过文学作品,挖掘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授课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即图片、音乐、朗诵、视频以及人文演绎等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感官享受。比如讲解《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的代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个性及思想。又如讲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排演15分钟的短剧,让学生深入剧本揣摩人物心理,然后再让学生观看《长亭送别》的视频,进行比较研究。再有就是讲解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时,结合苏轼坎坷一生,体会本词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绪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要注意艺术与文学相结合。如讲解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特别是讲到下片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时,可以请美术学院的学生以他们的理解创作这个画面。正如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所评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生也可以对诗作进行绘画创作。又如《诗经小雅采薇》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音乐学院的学生听《采薇》的歌曲,并把听到的歌声从声乐或器乐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所听到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上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载体,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在表述教材内容、师生互动交流时,需要用词准确,语言要规范合乎逻辑。教师的课堂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就要在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入“为什么”的世界,让学生去深入探究,积极主动去学习,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探索的快感。在讲授的时候,教师经常会提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把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对作品分析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创作本作品的背景。可以通过穿插笑话、典故以及时事新闻等,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理念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探究、合作,从而达到领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索逐渐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语文进行考核的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大学语文期末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构成的。平时成绩占30%,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各占10%。这个学期又加了期中测评,期中、期末卷面成绩占70%。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比如通过对学生上课发言、人文演绎、背诵诗词、小组讨论等表现进行考核的方式,特别是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考核,可考核其在学习诗词时根据诗词进行创作的情况;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让学生听配乐朗读,通过音乐让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也陶冶了他们的艺术情怀。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最美的语言和文字,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创作的平台。
三、总结
大学语文是人文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所教授课程的特色与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对应不同的专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学习和研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为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凌云.大学语文[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
[2]徐玉中,齐森华.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左民安.细说汉字[M].九州出版社,20xx.
[4]冀肖力.大学语文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20xx(35).
[5]华静,王福椋.艺术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xx(32).
[6]汪明天.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语言研究,20xx(13).
[7]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
大学语文论文6
1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必要性
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者角色,学校应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渗透对医学生职业修养、职业品格和职业行为的教育。例如用孔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教导学生要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医学工作者。同时通过学习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内心深刻地关注生命,铸造医者的大爱之心。
大学语文论文7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本篇论文是研究大学语文论文的,是关于教学模式论文的讨论分析。
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大学语文论文8
大学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它以语言表达为重点,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利用语言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流。语言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水平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和特色加以探究,希望能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交流过程,通过语言实践开展,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及其特色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思想概括和内容讲解都应体现其言语特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呈现出来。因此,言语特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艺术表达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感染力、动听程度以及学生对语言的接受程度。教师如果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语言生动、特色鲜明,就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更愿意听课。语言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循循善诱、步步设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周围的事物,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语言艺术的具体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语言,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教材的意境中,让教材内容呈现出一种“说风闻声,言雨见形,谈花花现,指人人在”的真实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涵。例如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情感、色彩等方面认真体会,将该诗当作一幅田园风光图来鉴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充分领悟诗中“心远地自偏”“欲辨已忘言”等哲理性诗句,既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充分理解课文大意。不同文章特点各异,教师须采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和适当的教学形式,在讲课时尽量声情并茂,积极转变语言风格,以更好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对于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为了将学生更好地引入情节中,讲授时可用或高昂或低沉的语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论述类文章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可借用名言警句进行综合表达,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至于意义深远、辞藻优美的散文,为了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在表述时可加入绘声绘色的描述。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教师可用朴实深情的语言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珍惜父母亲情。语言具有很大的魅力,激昂深沉的语言令人振奋,动听优美的语言使人愉悦。大学语文教学对语言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无论讲述课文还是范读,教师都应注重情感表达的轻重缓急以及语音的抑扬顿挫。在讲授一些情感细腻的诗歌和散文,如《声声慢寻寻觅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教师可配合乐曲,运用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学生范读,使学生在富有特色和感染力的语音中对文字产生切实感受,加深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对于教材中扣人心弦的戏剧及曲折生动的小说,教师为实现情景再现,可事先进行语言设计。如在讲授杂剧《窦娥冤》时,教师可用激昂悲怆的语调表现窦娥的无奈愤怒之情,用急切的语调凸显窦娥的不甘,使学生对作品做到感同身受。
三、提升语言艺术的措施
1.化枯燥为有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现代大学生思维开阔、兴趣广泛,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极具吸引力的语言,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使枯燥的知识向生动有趣的内容转变,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增强教学的“可听性”。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色。教师在教学时,为了配合语言练习,可播放一些优秀影片,为学生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中外名著时,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的审美活动,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化陈旧为新颖,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通常包括几大版块,即修辞、语法、文字和语音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全面系统地介绍每一版块的内容,或详细讲解本学期课本中安排的'二三十篇文章,反复研讨、细致拆解课文。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之一,就是“炒冷饭”。教学方法陈旧,且大量重复中学语文知识;教师语言枯燥,既没有趣味性,又毫无启发性。这样即使遵循量化的标准、科学的教学程序、合理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与时俱进,化陈旧为新颖,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应增大信息量,补充新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教师在讲课时,不应平均用力,而应立足重点。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新的方式,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3.引入语言艺术新形式,确保课堂生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进步促进了语言文化的发展,大量新鲜的句法和词语不断问世。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除了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还应尽量掌握“热词”,涉猎新词,对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加以关注,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库。教师只有吸收各种新的语言艺术,并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才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在讲解词语时使用一些新鲜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亲近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语言讲授从陈旧、枯燥向新鲜、有趣转化,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向主动学习转变。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确保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进而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语言魅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和语言特色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教育,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多地感悟语言的魅力,对文学之美有更透彻的感知。
大学语文论文9
1采取问题情境式教学,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学阅读、语文正文欣赏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于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课件,创设出丰富的问题情境,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鲜活性。比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我的母亲》(胡适)的课文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设计问题如“自己对母亲的认识是什么?”让学生们首先对自己母亲进行自述,从而引导他们进入到母爱和爱母的情境中,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创造母爱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母爱的诗词或者故事短片,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之前就感受到母爱,在情境创设之后,教师便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们阅读《我的母亲》(胡适),在阅读中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进行思考、分析。这样以来,将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极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参与式合作教学,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和合作协作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参与式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其主体地位,加强其合作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计划中应该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他们为了达到小组的共同目标,在小组内会进行充分的合作,实现团队利益的最大化。在合作互动过程中,学生们以主体身份主动参与了活动,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哈姆雷特》的学习为例,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对戏剧的.特点以及相关写作技巧介绍给学生们,然而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并加以讨论和剧情的设置,并且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合作,创作符合现代青年发展的富有个性的表演剧本,最后在表演完了便组织所有的小组在一起讨论,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组织、评价和总结。指出剧本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提升了学生们合作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采取“实践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和出发,精心策划一些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们手、脑、心、目、口、耳等功能,积极挖掘他们的听说读写、动手操作、思考、观察等潜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们行为、情感、认知的协调发展,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实践,在实践中联想语文课本知识。从而突破过去传统的接受式、记忆型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创办各种文学沙龙和社团,组织各种文学演讲比赛、专题研讨会和读书报告会,举办各种文学报刊,等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必须创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下,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合作协作能力,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情境教学法;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合作学习;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新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建,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文学欣赏教学等)之中。在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应将每堂语文课看成学生探索、创造的历程,让学生自己做主、敞开心扉、启发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语文论文10
一、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作为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1.大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在人格品质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支配、调控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取向,对实现一个人的人生目标起着动力和激励作用。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命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执著追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留下的那些彪炳千古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壮怀激烈”的岳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杜甫“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的忧国忧民意识,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豪气,文天祥“臣子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贞誓言,无不洋溢着崇高壮烈、震人心魄的情怀,这对于青年学生汲取精神营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2.丰富大学生的心灵体验
大学语文课程以经典文学文本为载体。文学以最自然的生命存在感悟世界,以诗意的方式呈现现实。通过文学世界认识自然、自我、社会,并在精神上实现超越,是文学的功能之一。可以说,最丰厚的人文情怀、最闪耀的人类智慧、最精深的普世价值,都在那些伟大的著作当中。这些都是最鲜活也是最感人至深的力量,能带给大学生丰富且自由的心灵体验。比如,读沈从文,如在午后煦暖的阳光之下饮啜一杯淡茶般恬淡、清然,学生们在如诗如画、如梦似幻、田园牧歌式的'桃源福地中感受和谐隽永的诗意,心灵在喧嚣复杂的尘世面前无限舒展。读《相信未来》,便能于唯美意象的建构中,感受到那一代人,如何在黑暗艰难的岁月里,借着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力量挺起不屈的脊梁文学伟大而迷人的东西正在于其对大自然的诗意呈现、对人类生活的深情书写、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守护、对美德与善良的高度张扬以及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切焦虑。这些都外化为无限多样的艺术品格,学生的心灵在与这些艺术品格的碰撞中得到滋润、丰富和完善,并逐渐拥有欣赏美的眼界、包容的心态、仁爱慈悲的情怀、坚韧不拔的意志、守候未来的期待等等。如此,他们的心灵便不会苍白贫瘠。
二、如何以大学语文为核心重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1.设计合理明确的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授课安排。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大多都没有合理的、明确的教学标准。没有课程标准,就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性质定位的不准确;没有课程标准,教师就不知道围绕着什么主题来讲,应该如何把握整个教学的进度,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没有课程标准,课堂的教学内容往往很随意,有的教师讲文学、有的教师讲语言、有的教师讲写作、有的教老师讲文字。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随意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只有制定合理的、明确的教学大纲,才能规范大学语文教学、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2.编写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语文学科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和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大学语文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出发,编写出适合学生的教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教材编写人员应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大学新生已有的语文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细致研究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大学语文教材和高中语文教材应有所区别。
首先要有明确而深入的认识,对于如何在高中语文基础上拓展深化大学语文教学要有科学而系统的规划,以此保证大学语文教材与高中教材衔接得自然而合理。尽量避免安排与高中教材重复的选文,以确保学生能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避免产生厌烦情绪。要打破以往古典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尽量选取一些文章简单,但有一定哲理性的作品。因为就学生目前整体的接受水平而言,绝大多数古文都看不懂。看不懂、听不懂就无法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合理安排古代文学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比重,针对大多数教材经典性有余,多样性和时代性不足的问题,应加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的比重。不能厚古薄今,过度依赖传统文化,应看到现当代作品,特别是当代作品在反映当下社会现实方面的巨大作用,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选择更多当代作家的作品,包括近些年崭露头角的新生代青年作家的作品。另外,精选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编入教材,将国外思想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如自由、平等、博爱、感恩等展现给大学生,通过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形成合力,给予大学生更加全面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呵护。温儒敏版的《高等语文》就将一直以来深受学生欢迎的金庸、琼瑶的作品选入其中,陈洪版《大学语文》中甚至将罗大佑的歌词选入教材,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尝试,也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教材选文要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青年学生养成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应对选文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思想情感上的影响和感染多加考量,对于选文在学生人格气质形成方面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优秀的文学作品灿若星河,可供我们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仅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既有柳永、李清照的哀婉凄凉,也有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豁达,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即便是同一位作家,也有不同风格的作品,甚至同一作品中也会既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也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那些展现生活中美好而温馨一面,让人读来轻松惬意的作品不胜枚举,那些语言幽默诙谐又充满生活智慧,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又受益匪浅的作品也并非少数,那些作品中塑造的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向命运抗争,向残酷现实反击的人物形象同样不计其数。我们完全可以将更多这样的文本编入教材,特别是教材中诗词这一版块,必须改变婉约类作品一统天下的现状,让学生不要小女儿气地整天沉浸在伤春悲秋、无病呻吟的小小象牙塔中,应该走出个人世界,面向大千世界。应选择一些气势恢宏、慷慨激昂,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的作品为诗词教学注入一剂强心剂。大学语文选文只有多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和坚强豁达的人格气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3.改进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成败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成为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因此,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立足课堂,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呆板、枯燥的授课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新知,从而养成学生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诗歌、散文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当学生们进入状态时,再加以适当的讲解和启发;在戏剧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在讲台上把戏剧情节再现,通过戏剧表演,有利于学生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学习议论文时,先让学生对有关论题展开辩论,借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然后老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还有,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用图片、音乐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拥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努力钻研,以坚韧的毅力完成学习任务。
(2)开展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权利。大学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运用语言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第二,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开发一些实训内容,例如开诗歌朗诵会、撰写鉴赏文章、戏剧表演、电影配音等等,通过这些实训活动既锻炼学生的朗诵、鉴赏、写作以及表演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意识,还能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祖国母语的热爱与认识。在活动中既展示了学生的才华,也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另外,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组织学生去风景名胜地区参观考察,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开拓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实用价值,为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人文素质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结合,开展辩论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大学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暑期实践活动等。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平台,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居主导地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
大学语文论文11
摘 要:探究式阅读教学方法源于上世纪末、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探究式阅读教学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自学和思索讨论以及表达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会了阅读方法,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文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探究式阅读教学高职大学语文作用
探究式阅读教学方法源于上世纪末、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旨在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探究式阅读教学在高职公共学科《大学语文》教学中同样适用。而且大学没有了升学压力,不存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探究式教学更能显示出优势地位,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集体等多种释疑解难的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式阅读的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探究式阅读目的明确,其本质是探究文本中的知识,从文章学、叙述学、史学、美学、心理学等理论视角,对文本知识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熏陶,获得阅读美感。由于高职大学语文的特殊性,探究式阅读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又与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差异。探究式教学要与高职教育结合,与理论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与动手结合,目的性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从而呈现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独有特色。
三、探究式阅读的步骤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有梯度,从易到难,由浅到深,环环相扣。在此步骤中不宜为学生设置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真正参与进来。
2、解疑引领,合作探究。教师要充当引路人,“抛砖引玉”、“指点迷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因势利导,合理分组,小组成员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总结评价,提升探究。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教师进行评点。总结的过程是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肯定他们的创新,鼓励他们的大胆设想。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受益,都有发展和提高。
四、探究式阅读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式阅读相对于“满堂灌”、刻板讲授更加灵活。带着问题,主动探索,使学生有了阅读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全身心投入,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式阅读是顺应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置身于开放自由的阅读环境中,能充分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时刻处于亢奋状态中,学生就会用自由的大脑和思维去解读阅读材料中的各种信息,而不是墨守成规地被动接受教师或教学参考上的现成结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获得结论。
2、实现了课堂互动。老师引领,学生讨论,师生互动,避免了出现“一言堂”。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找答案,甚至需要到社会中去探究,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空间拓展到了课堂之外,给师生更多的交流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培养了教师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
3、拓宽阅读视角。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阅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分析、挖掘,从而达到学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中,运用好探究式阅读教学方法无疑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探究文章学、叙述学、史学等知识。学生阅读视角拓宽了,学生视野开阔了。
4、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探究式阅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探究。阅读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随着问题层层深入,学生就要不断思考,不断分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5、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探究式阅读教学很重视对学生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因为每一篇阅读材料都由不同身份、不同阅历、不同时代的作者创作而成。而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智力因素及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他们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和看法也会有异同。在学生按照导读提示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交流,聆听别人对问题的看法,对比分析异同。同时,有机会把自己的见解告诉别人,得到别人的指导和认可,感受阅读和讨论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达到与别人合作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2]曹海明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
大学语文论文12
一、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文学经典能给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稳定的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信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非凡的审美趣味,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无穷无尽,能够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现当代文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阅读作品。学习者对于那些贴近生活,与自身经历有着直接联系的文学作品感受和理解会尤为深入。现当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描述了当代中国人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大学生读起来就有一种亲切感,进而愿意去接受和感知作品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如果引领大学生们体味贴近其生活,靠近其精神乐趣的作品,大学生必定乐于接受,继而能使大学生开始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感兴趣。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大学生们可以从作品发现自己和社会以及自然的影子,进而将影子变为形象,开始进入作品理解、认识和欣赏的程度,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会逐渐扩充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学生文化视野。这样一来,学生也会逐渐从中国文学作品的殿堂进一步迈向世界优秀文学作品殿堂,开始将视野放大到对于人类历史的感受、欣赏和理解上。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掘出现当代作品的独特精髓,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这样的作品,并与学生交流阅读理解后的心得,不但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更能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涵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措施
(一)注重启发教学
现当代文学的思想与当今的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渐行渐远,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学者及相关教育者们对现当代文学也进行了诸多改变。比如对现当代文学课程名称进行更改、增加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记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加强,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虽然现今教学环境恶劣,但是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现当代文学不是技能,是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文学教育应该与时代情况相结合,但不应过多从技能处寻找突破口,教师应使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当今时代思想文化紧密相连,而不是沿着作家介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传统教学套路讲授枯燥乏味的课程。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作品分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中结合现今时代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历史的追问,发散学生思维,借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学历史来引导学生对当下这个时代进行思考。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学和时代精神结合,教师应带动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加强与当今践踏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3]。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不要用过多时间讲解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不要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而应该将文学作品与时代精神结合,加强文学与历史的契合,使学生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激起大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学习的乐趣,在现当代文学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情趣,最终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接轨
师范院校承担培养未来初高中教师的任务,师范生的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初高中教育。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能作为师范院校标准的现当代文学教材出现。这种教材建设的缺失导致现当代文学教育与师范培养的特性不能很好的结合,毕业的师范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在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施展,甚至直接会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情况。因此,应该及早出版具有师范特性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对于师范院校现当文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高等师范院校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学内容上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这当中教材占了很大原因,师范院校选用的教材与当今中学语文教育脱节,直接导致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困惑,而且会加速教学内容上的巨大差异。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对现当代语文教学进行多方面阐释,让学生把握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体系,理解两种教学的差异性。师范院校教师不能轻视中学语文的教学难度,对中学语文的解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对文本的浅阅读。高等师范院校应在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上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如今,为了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关于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却不多,高等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和大学现当代文学的衔接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想让中学语文与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紧密相连,必须改变当今中学语文课堂对知识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教育者应学习和运用科学先进教学理念,对中学生实现性化教学,增加其创造性。在电子时代中,应注重中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文本分析能力。
三、结论
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者,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回归文学、注重个体、学会审美并提升自身的文学性,在抽象的文字中,去体味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和审美境界。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们个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去学习的,大师们的精神烙刻在他们充满个性魅力的文字当中,需要大学生自己品读,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说,现当代文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充满思想的当代文明青年,大学教育工作者切忌将现当代文学课程当作是对学生的教化和强制的学习任务,否则必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大学语文论文13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及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因而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语文教师使用老套刻板的传统课堂教育方式讲解传统文化,重视了文化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大学教师优化髙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讲解方式,建立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改编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做到传统文化与现实教育的相互融合,这是提髙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而提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扩展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同学们传统文化的道德素质水平,树立同学们的爱国敬党品格尤为重要。
一、重视离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意识是顺应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推动新课标的深化改革作了重要的准备。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升和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课堂的授课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摒弃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不合理的传统文化学习方法,同时提高了同学们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加强了学习和认知能力。高校大学生对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学习意识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同学们提高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还能帮助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监察力和教育方式的掌握力度。更进一步说,引导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实现中国教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同时消除了大学语文教师基本一致性的情况再次出现,进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二、离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基本概况
(一)髙校对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现阶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传递速度的丰富性和迅速性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文化教育的需要,高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培养而忽视了髙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因而往往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投资力度,阻碍了开展高校大学语文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为了保障高校大学语文文化教育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高校增加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是保障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然而,高校每年在专业项目成果的研发方面资金投人较多,对文化资金方面的投入还无法满足开展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得传播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降低了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大学领导缺乏对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如果说教育是承继传统最主要的形式,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民族精神塑造的最主要阵地。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只要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成功抵御住外来不良文化的诱导,进而形成正确的思考观念。
髙校开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当中,往往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储备,不利于开展高质量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推动高素质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因而,重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推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大需求。由于现阶段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使得许多语文教师肩负起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不利于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的深人研究,因而在传授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足。加上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年龄也趋于老化,使得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带头人,不利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科学有效的进行,不利于实现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参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的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新世纪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然而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和传统的文化教学模式使得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降低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现阶段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容的单一性,也使得我国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规模比较小,很少能够出现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利于实现我国髙校大学更大范围内高质量传统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降低了大学生参加有关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四)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单一性。科学技术的飞般展使得传统的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多样性可言,只是依靠老师讲解和板书来进行课堂学习,不能合舰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影视扩展方等进行教学内容讲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采用传统“三步走”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新意,乏味无趣,这和大学语文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这种以讲解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很难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剖析,同时缺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探讨,造成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的单调沉闷,枯燥无味,降低了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在进行高校语文聽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测验中,同学们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了背诵记忆,不能进行自我观点分析陈述,对学生自我发展不利,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功能。各髙校教师应首先发挥先行者的模范作用,以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为先任,再选用适合的方式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融人现代教学体系中。学校也应适当地给予教师自主权,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课堂的文化教育方式,给予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积极活跃性,只有不间断地创新和超越,才能发挥出传统文化固有博大精深的影响力。
三、加强离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人。由于经费问题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创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为了有效实现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满足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当加大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人。高校应当重要实现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资金的专项投人和使用,积极推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经费的合理、高效使用,充分提升有限专项文化经费的利用率,引导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大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与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相结合,确保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的准确性’这是决定大学语文教师提髙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大学领导对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为了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水平,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应当引进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高素质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队伍建设。高校大学应当积极组织和开展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和教师自觉参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和创新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高校在对传统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改编时,编撰人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探讨交流,建立明确的改编方向和构思网络,增加能够开发同学们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的课后作业,同时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认知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材做出整体融合,得到逻辑与现实结合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参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的积极性。现阶段,为了增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开阔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视野,丰富传统文化活动方式,提升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髙校语文教师应当自觉提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而增强大学生参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课堂应当营造出良好的思考和交流环境,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当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探索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
(四)创新高校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为了创新高校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高校大学老师应当改进讲课方式,适当增添活跃开放的知识内容,营造丰富有趣的课堂环境,提升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学语文老师就教育改革的要求,重视对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技能的教育,这是提高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的一种高效方法,为了增加大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多采用高科技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开展文学讲座、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活动,促进同学们进行分享与交流,加强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概括和汲取吸收,使学生实现对传统文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而实现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希望使传统文化意识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结语
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添加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以此培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建立合适的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改进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同时整编大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部分的系统融合’开展文化活动,则可以促进大学生亲历传统文化,体会古老文明的精神,让大学生走近传统文化,学习、理解、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彩世界,营造开放活跃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论文14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与语文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实践,总结了现阶段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从明晰学科定位、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及改进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以期通过改革与实践,使大学语文课程更好地适应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改革
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大学语文肩负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目标,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就应用型院校而言,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育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全面有效地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科地位边缘化
很多应用型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其地位可用风雨飘摇来形容,随意教学的情况非常严重。当前各高校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应用型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学校管理者在课时安排上认为可多可少,因而这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经常遭到其他课程的排挤,大学语文课时被一减再减,甚至有部分应用型院校为了安排其他专业课,让大学语文课程中途“下岗”,这最终导致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
(二)教材实践性不鲜明
当前绝大部分应用型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都是通过增删高中语文教材编排而成,因此,在内容上更多侧重选编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教材中言语训练、应用文写作等内容极为匮乏。此外,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仍以知识为本位,而应用型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用这样的教材教学,难免会使学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生出厌倦情绪。
(三)教学方法陈旧
“填鸭式”和“灌输式”仍是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不少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就是在唱独角戏,呆板保守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不用说与学生展开良性互动和交流。这种以知识为纲,落后且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其思维滞涩,原有的学习兴趣也慢慢被消磨殆尽。
二、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科定位
要想有序地实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及作用,树立“能力本位”的“大语文”教学观,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二是提升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重点强化课程组织和引导,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另外学校还需不断优化师资配置,加大对语文教学科研的投入。
(二)改革教学内容,强化能力培养
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在内容上也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任课组成员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我们将教材分为说写专题和经典美文两大系列,不仅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兼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全面考虑教材内容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实用的基础上,非常注意对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探究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大学语文课程更加实用、更加丰富。
(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且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进行经典美文赏析教学时,必须根据文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调整。例如,教师在讲解《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这篇文章时,可以使用借鉴法,从李白的入职途径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为切入点,进而为学生更好地介绍一个与现代人思想、行为同步的李白,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善于学习古人智慧的李白,一个敢于毛遂自荐的李白。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联系目前社会的普遍现象:有少部分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就放弃生命选择自杀,进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点化其人生信念。又如,在《雪国》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自己赏析,之后让他们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并鼓励他们制作PPT,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展现在其他同学面前。教师这样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而且还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课件制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有效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件制作技能、思维能力等,便于在之后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师生共同教学的形式,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辨性,启智益兴,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再如,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导入月夜美图和古筝曲,进而让学生赏析作品情景交融、诗哲归一的意境,感悟吟诗赏月与团聚思乡、两地相思情感的契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改进考核方法,力求多元评价
传统的大学语文考试是非常呆板的,所以,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新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考试要打破过去单一且生硬的试卷考试形式,侧重对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考核,一方面可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累计加分,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举办如辩论、朗诵等比赛,对参与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此外,教师还要将这种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贯穿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创建“学即考”和“考即学”的大学语文新课堂。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可避免学生课堂听讲不认真,在课堂上打瞌睡以及玩手机等不良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概言之,应用型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对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掌握各种技能,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学语文论文15
一、运用学习动机原理,大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被认可
获取成就感产生成就动机,产生内在学习动力。高职类大专学生因高考的“失利”对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只有让他们感到所学的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他们的学习动力才是强劲的。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结合专业从实际出发。比如我国医学类的高职院校就要充分结合医学类单位需要用得着的内容,如医学报告和处方的写作,以及药品销售类的口语表达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学过以后就能学以致用,掌握一门本领。二是讲解生动,视野开阔。语文教师可以以医院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丰富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充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到经过学习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大展身手,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在教学中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轻松感和愉悦感,从而对大学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在的积极力量。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
深厚的师生情感,形成外部的有效动机。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的成分,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在高职类的院校,因为较多、较深入的专业课让学生倍感枯燥,大学语文恰好能营造一种与专业课不一样的良好的课堂气氛。通过演讲、辩论、讲故事等轻松方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使其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更浓,快乐学习效率更高。同时,除了课堂以外要主动同学生多交流,建立深厚的思想情感,这样能让师生间获得一种沟通,有助于课堂上的零障碍交流。
(三)积极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喜欢某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得到学生和尊重,从而让学生“爱屋及乌”对大学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使他们的品质得到铸造。
二、运用有效强化原理,挖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内在动力
强化是一种事物增强另一事物的过程,适度的强化能让学生保持更有效的注意力。
(一)制定明确、具体而恰当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奋斗的方向”。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往往是盲目的,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学习却要求学生有较高而具体的要求,需要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所以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奖惩分明
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有效强化方式。对在课堂上积极表现的同学要能适时的'给予肯定;对在演讲、写作等方面有特长的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舞台。不能忽视在大学语文学生过程中的“吃力者”,语文老师要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引导,帮助成长。当然,也不能盲目的只给予肯定,要奖罚相结合,但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让强化在大学语文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三)重视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大学语文学习较好的榜样作用;同时,可以引用已经在工作岗位的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校校友的示范效应。通过树立典型,激发学生学习。其次适当引入竞争,增强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正确认识自我,产生积极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著名的“效果律”。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相对应的评价和认定,使学生能准确定位自己,并根据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业水平作出正确认识。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教学反馈原理为基础,以课堂作为舞台,对学生作出正确评价。首先学会更多地肯定。大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评价,以肯定为主。其次是适时的运用批评,并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起到强化作用。三是教会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问题的强化。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性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高职大专毕业生,马上面临着走入社会,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去适应社会。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在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提高创造力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首先,让学生试着走上讲台,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改变过去老师“一言堂”、“一站到底”的情景,让学生有更多展示个性的舞台,根据自己的经验及认知能力,把知识获得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心理素质,更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实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